張孝國
摘 要: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要在生活實踐中學習語文。要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在生活中觀察;結合實踐,在生活中體驗;再現原形,在生活中感悟;在實踐中嘗試成功,在實踐中發(fā)展創(chuàng)造力。
關鍵詞:閱讀教學;語文生活化;實踐
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要在生活實踐中學習語文,要將閱讀教學與認識世界、體驗情感、感受生活密切聯系起來。我們應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學生的生活,走語文教學生活化的道路,讓語文教學返璞歸真、回歸生活。
一、創(chuàng)設情境,在生活中觀察
語文來自于現實生活,生活中處處有語文。教學時我們應該指導學生留心去觀察,通過觀察去認識生活,擴大視野,加深對課文知識的認識和理解,強化語言文字的訓練,從而提高學生的觀察和理解能力。
如在教學《陶罐和鐵罐》這篇課文前,我先準備了一只陶罐和一只鐵罐讓學生進行觀察,沒想到引來一系列的問題,有的同學說:“陶罐又笨又易破碎,鐵罐這么明亮和漂亮,怪不得鐵罐驕
傲呢。”
其他的學生也都紛紛發(fā)言,有的說:“陶罐是用土燒制的,所以不值錢?!庇械恼f:“鐵罐確實結實,有傲慢的資本?!庇械恼f:“課文最后鐵罐找不到了,鐵罐到底哪兒去了?”
面對學生這些問題,我想,應該為學生設計一個真實的環(huán)境,親身觀察陶罐和鐵罐埋在土里一段時間之后的變化,讓學生徹底搞清這一系列的問題。于是,我?guī)ьI學生將陶罐和鐵罐埋在土坑里并寫觀察日記。每隔一個月就把它們挖出來觀察,最初的兩個月,兩個罐子的顏色、質地變化不大,可是從第三個月開始,兩者開始明顯發(fā)生變化;陶罐除了潮濕之外,沒有明顯的變化;而鐵罐卻隨著時間的推移,漸漸生銹。于是我讓學生三個月不動它們,期間正趕上陰雨連綿。到第五個月的時候,我讓學生開挖,挖開后學生大吃一驚:陶罐依舊在,用布仔細擦拭,光潔如新;而鐵罐呢,成了一堆碎屑了!此刻學生都睜大眼睛,兩眼放光,小臉通紅,那份激動啊,簡直難以言表!就這樣,讓學生通過觀察來認識生活,進一步理解課文內容,這是任何封閉的課堂教學都無法達到的!
二、結合實踐,在生活中體驗
“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應該去親自嘗一嘗。”同樣,對課文的體驗也是如此。陶行知先生極其重視讓學生參加社會實踐,他提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口號。他認為教學就是通過“在做上學,在做上教,在做上學,使學生自己會做”。
因此,我們應該用新課程理念來實施教學,對教材內容加以充分挖掘,盡可能地讓學生動起來、做起來,在實踐的體驗中學習。新課程中的“國家、地方、校本”教材的設置就充分體現了這一理念。特別是地方教材中的“傳統(tǒng)文化教材”,對學生的語文學習具有很大的促進作用,我們在進行語文教學時要對其進行合理和充分的挖掘和利用。
三、再現原形,在生活中感悟
著名教育家烏申斯基說過:“兒童是用形象、聲音、色彩和感覺來思維的?!苯處熞幸庾R地創(chuàng)設教育情境,把課文所描繪的客觀情景和現象生動形象地展現在學生面前,再聯系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去體驗,去感悟,加深理解。
如教學《獅子和鹿》一文時,我讓學生戴上獅子和鹿的頭飾表演故事情節(jié)。要求把獅子的兇猛和鹿的敏捷盡量展現出來。學生紛紛要求上臺表演,而且動作、神態(tài)十分形象逼真。這樣不僅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而且創(chuàng)設了情境,活躍了課堂氣氛,讓學生有身臨其境的感受,并能使他們更直接地聯系自己的生活感受加以發(fā)揮,激活了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教學中我還充分利用現代教育技術,精心制作課件,演示獅子的“高大、威猛”和鹿的“敏捷、矯健。當學生看到獅子飛快地追擊小鹿,而小鹿美麗的犄角被樹枝掛住時,都著急地為小鹿吶喊:“小鹿,加油,快跑!小鹿,加油,快跑!”這樣一來,學生的情緒一下子被調動起來,仿佛就在現場,親眼目睹了這場驚險的追逐賽,并深深地為小鹿逃脫獅子的追擊而高興。這要比教師平時的描繪好得多。
四、在實踐中嘗試成功,在實踐中發(fā)展創(chuàng)造力
我們要讓學生在“聯系生活,加強語文實踐”中感受“人生的需要”,獲得成功的喜悅。在教學時,我們要打破“教師教,學生學;教師讀,學生記”的常規(guī),堅持讓學生在實踐中掌握知識,在實踐中求得成功,在實踐中嘗試成功,在實踐中發(fā)展創(chuàng)造力。例如,學習了《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后,我要求學生結合目前中國改革開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展開聯想,每個小組設計一個“中國改革開放所取得巨大成就”的圖畫展,要求圖文并茂,內容豐富,并舉行競賽。評選出“版面最佳設計獎”“最佳繪畫獎”和“最佳文章獎”。通過以上活動,大大激發(fā)了學生的思維,提高了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使他們獲得了充分展現自己才能的機會。
總之,生活中處處有語文,也處處用到語文。我們應用生活教育思想和新課程理念來指導語文教學實踐,不僅可以克服傳統(tǒng)語文教學中只注重知識傳授的弊端,還能激發(fā)學生參與學習的主動性,使他們更加熱愛生活并積極創(chuàng)造生活。
參考文獻:
[1]李秀紅.淺談小學語文教學生活化研究[J].學周刊,2012.
[2]劉曉含.為有源頭活水來:談語文教學生活化[J].現代教育,2012(Z1).
編輯 趙飛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