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東方 (渤海大學 121000)
楚調(diào)自歌 不謬風雅
——明·陳洪綬《七絕梅花詩軸》
陸東方 (渤海大學 121000)
陳洪綬(1598——1652),字章侯,幼名蓮子,一名胥岸,老年時改稱老蓮。繪畫以人物畫最受世人推重。他的書法同樣顯示出聰明穎異,天資超逸,具有藝術(shù)家強烈的自我意識,師古“不規(guī)規(guī)形似”,自覺地進行個性風格的錘煉,終成自家面目,進入了“楚調(diào)自歌 、不謬風雅”的藝術(shù)境界。《七絕梅花詩軸》可為其代表作品,顯示出一種怪異的、無論如何也談
陳洪綬 ;楚調(diào)自歌 不謬風雅;狂禪思想
周亮工《讀畫錄》卷一載:“章侯兒時學畫,便不規(guī)規(guī)形似。渡江拓杭州府學龍眠七十二賢石刻。閉戶摹十日,盡得之,出示人曰:‘何若?’曰:‘似矣?!瘎t喜。又摹十日,出示人曰:‘何若?’曰:‘勿似也。’則更喜。蓋數(shù)摹而變其法,易圓以方,易整以散,人勿得辨也?!?/p>
章侯,即明末清初著名畫家陳洪綬。陳洪綬(1598——1652),字章侯,幼名蓮子,一名胥岸,老年時改稱老蓮。明亡曾一度出家紹興云門寺,號悔遲、老遲、小凈名等。浙江諸暨人。明諸生,崇禎十年入國子監(jiān),旋召為舍人,入內(nèi)廷臨摹歷代帝王圖像,由此得以縱觀內(nèi)府所藏法書名畫而眼界大開。其繪畫以人物畫最受世人推重。徐沁《明畫錄》有“北崔南陳”之稱,可見其于當時畫界所在位置。工詩,著有《寶綸堂集》。楊賓《大瓢偶筆》又稱“章侯以畫名,書亦佳”。雖然陳洪綬書名為畫名所掩,但書法與繪畫大體上差不多。他的書法同樣顯示出聰明穎異,天資超逸,具有藝術(shù)家強烈的自我意識,師古“不規(guī)規(guī)形似”,自覺地進行個性風格的錘煉,終成自家面目,令“人勿得辨也”,從而進入了“楚調(diào)自歌 、不謬風雅”的藝術(shù)境界。此《七絕梅花詩軸》可為其代表作品。
《七絕梅花詩軸》亦稱《書似爾符辭長兄七絕詩軸》,行書間掛草書。從表面上看,字形普遍被拉長了;運筆之際,字之上下、左右部分發(fā)生意外錯倚,顯示出一種怪異的、無論如何也談不上優(yōu)雅的變態(tài)美。這種情況在倪元璐等人書法上也有體現(xiàn),并非因作者為畫家善于變形所致,應該是因受狂禪思想影響的緣故。但此作的筆意,最令人品味。究其所寄托,或許可以從中窺測到作者復雜的心緒。
此作幾乎是字字獨立,不相連屬,卻有濃濃的畫意在。作者似乎是在竭力追求一種獨屬于自己的奇妙境界。作者心中或許沒有奔突的激情,卻因書詩贈人,陡然間情緒被調(diào)動起來,以至于心神超逸,令人在目睹它的一霎那,神思已被引向遙遠。
此作字形長,上重下輕,特別是末筆及“點”的寫法簡單隨意,草法之滲入、行筆之老道,似乎最漫不經(jīng)心,令人有“匆匆不暇”之感。然而此中頗有真意,似又包含了苦澀和無奈,即使是朗暢飛揚處,亦給人以長天孤鶴的遐想。
據(jù)文獻記載,陳氏極重民族氣節(jié),感舊傷懷的意緒與其遺民思想有直接的關(guān)系。其內(nèi)心波瀾,用辛棄疾詞句“如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比擬,當大抵近之。如果我們冷靜地尋繹其書淵源,便可察見,盡管字形拙怪,但本質(zhì)上還是頗具書卷氣的,基本出于帖學亦當無疑問。毛奇齡《陳老蓮別傳》曾載其與周昉的畫相較后曰“本至能而若無能”,認為容易見到技巧的作品,功夫并不到家。這同道家大智若愚、大巧若拙的思想一致,既樸素又深刻,足見其悟性是很高的。
包世臣《藝舟雙楫》稱“逸取天趣、味同卷軸,若能以古為師,便不外于妙道”,并將陳氏作品列為“逸品上”,這意味著晉唐書統(tǒng)地位的解除。
《歷代書法論文選》[M].上海書畫出版社,1979.
陸東方,通訊地址遼寧錦州,渤海大學,大學基礎(chǔ)教研部。
不上優(yōu)雅的變態(tài)美,這應該是因受狂禪思想影響的緣故。包世臣《藝舟雙楫》稱“逸取天趣、味同卷軸,若能以古為師,便不外于妙道”,并將陳氏作品列為“逸品上”,這意味著晉唐書統(tǒng)地位的解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