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艷鳳+林茂+余曉青+胡功笠
摘要:教育的目的是培養(yǎng)綜合型人才。全面提高學員的綜合素質在緊抓教學環(huán)節(jié),深化教學改革的同時,必須激發(fā)學員學習動機,提高主觀能動性。
關鍵詞:教育理念;教學環(huán)節(jié);學習動機
學習動機是指激發(fā)個體進行學習活動,維持已引起的學習活動,并致使行為朝向一定的學習目標的一種內在過程或內部心理狀態(tài)。學習動機的兩個基本成分是學習需要和學習期待。
一、學習動機與學習效果的關系
學習動機與學習效果的關系并不是直接的,它們之間往往以學習行為為中介,而學習行為又不單純只受學習動機的影響,它還要受一系列主客觀因素的制約。因此,只有把學習動機、學習行為、學習效果三者放在一起加以考查,才能看出學習動機與學習效果之間既一致又不一致的關系,在激發(fā)學習動機的同時才能改善各種主客觀條件以提高學習行為的水平。
二、學習動機的培養(yǎng)
學生良好的學習動機是不會自然產生的,需要老師做大量的工作去培養(yǎng)。
1、利用學習動機與學習效果的互動關系培養(yǎng)學習動機。學習動機作為引起學習行為的動力機制,是學習活動得以發(fā)動、維持完成的重要條件,并由此影響學習效果,學習效果也反作用于學習動機。所以,教師把握好學習動機與學習效果的互動關系,可以較好地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動機。
2、利用直接發(fā)生途徑和間接轉化途徑培養(yǎng)學習動機。利用直接發(fā)生途徑,就是要使學生原有學習需要得到滿足,因為滿足學生的認知需要有利于培養(yǎng)新學習需要。所以教師應耐心有效地解答學生提出的問題,積極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去解決實際問題,使學生了解到知識的價值,形成掌握更多知識、探究更深問題的愿望。從間接途徑考慮,就是要通過各種活動提供各種機會,滿足學生其他方面的要求和愛好。
3、學習動機的激發(fā)。學習動機是激發(fā)學習行為的重要心理因素,它能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而使之樂于學習。但是,仍然需要老師做大量的工作去激發(fā),并采取一定措施使?jié)摲鼊訖C轉入活躍狀態(tài),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第一,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實施啟發(fā)式教學。在實際教學中,實施啟發(fā)式教學,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把問題有機地隱藏于情境之中,往往會激發(fā)學習動機,從而引起學生迫不及待的求知興趣。學生一旦對學習發(fā)生了興趣,就會在大腦中形成興奮中心,使各種感官處于最活躍狀態(tài),注意力高度集中,從而為參與學習提供最佳心理準備。
第二,根據(jù)作業(yè)難度,恰當控制動機水平。一般情況下,動機水平增加,學習效果也會提高。但是,動機水平并不是越高越好,動機水平超過一定限度,學習效果反而更差,恰當控制學生學習動機的激發(fā)程度,應把不同難度的問題給不同層次的學生,讓他們都有鍛煉的機會。對高層水平的學生可施行橫向拓寬訓練,著重培養(yǎng)能力,發(fā)揮特長。
第三,充分利用反饋信息,妥善進行獎懲。心理學研究表明,來自學習結果的種種反饋信息,對學習效果有明顯影響。這是因為,一方面學習者可以根據(jù)反饋信息調整學習活動,改進學習策略;另一方面學習者可以為了取得更好的成績或避免再犯錯誤而增添學習動機,從而保持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同時要注意,如果濫用外部獎勵,不僅不能促進學習,而且可能破壞學生的內在動機。所以要根據(jù)學生的具體情況進行獎勵,促使學生由外部動機向內部動機轉換,只對任務本身產生興趣。
第四,正確指導結果歸因,促使學生繼續(xù)努力。心理學家對成就歸因進行了大量研究,結果表明,學生對學習結果的歸因對以后的學習行為會產生影響。當學生完成某一學習任務后,教師應指導學生進行成敗歸因,一方面引導學生找出成功或失敗的真正原因;另一方面應根據(jù)每個學生過去一貫的成績,從有利于今后學習的角度進行歸因,哪怕此時的歸因并不一定真實。總之,無論對優(yōu)生還是差生,教師都應指導他們歸因于主觀努力的方面,爭取以后更大的成功。
學生的學習動機一旦被激發(fā)出來,學習的興趣自然也就產生了,這樣,既能取得最佳的教學效果,又能充分發(fā)揮學生能動作用,使學生主動地、生動活潑地得到發(fā)展。
參考文獻
[1] 韓永昌主編.心理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3.
[2] 韓進文主編.心理學大綱[M].沈陽:遼寧科學技術出版社,1987.
[3] 李樹紅、楊小琴、晉祥森著.當代教育教學論文集錦[M].北京:北京學苑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