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櫻
一、以生活中的素材來活化數學教材
教材是落實課程目標,完成教學任務的主要載體,也是教師進行課堂教學的主要依據,但完全的照本宣科,必將導致學生對教學內容的厭煩,降低學生追尋新知識的興趣。而如果在進行課堂教學前能根據教材的設置,主動聯(lián)系生活,使課程目標和要求孕于生活素材之中,最終達到抓住小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的目的。
【片段一】統(tǒng)計表與統(tǒng)計圖的基本教學預設
師:小朋友們,平常喜歡看什么電視節(jié)目呢?
生:天天向上。
生:快樂大本營。
生:熊出沒,豬豬俠。
生:人與自然,籃球賽。
……
師:小朋友們業(yè)余電視節(jié)目還真不少啊,老師想要邀請你們去我家看電視,不過老師家里電視機只能收到這四個節(jié)目:快樂大本營,熊出沒,男生女生向前沖,人與自然,你只能選擇一項觀看,你選哪一個呢?
生:選男生女生向前沖。
……
師:如果我想要知道全班同學選擇情況,需要怎么做呢?
生:一個一個問。
師:問完了需要干嗎呢?
生:統(tǒng)計。(板書課題)
師:真棒!我們可以采用什么樣的方法進行統(tǒng)計呢?
……
以上教學預設是從孩子生活中常見的電視節(jié)目為題材,在書本原有教材的基礎上稍作修改,更加貼近學生生活,激發(fā)學習興趣。因此作為教師,教學前在準備數學教材時應注意兩點:(1)以教材為基礎,充分利用教材中的資源。(2)以生活為藍本,構建生動形象、情景豐富的教學內容。
二、以生活中的情境來活化課堂教學
如果說有血有肉的教材賦予了我們一把打開知識寶庫的鑰匙,那么在課堂上創(chuàng)設生活中的情境,建立數學模型,就是我們要尋找的寶庫。因此“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建立數學模型”的教學方式就將改善學生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狀況,提高學生主動求知欲。
【片段二】認識分數
師:今天動物學校組織外出游玩,猴媽媽為它的四個孩子準備了一個桃,你覺得怎么分才能讓小猴們不吵不鬧呢?
生:平均分(板書)。
師:這樣平均分完后每只小猴分得這樣的多少呢?
生:1/4。
……
師:現在猴媽媽拿來4個桃,你覺得怎么分才能讓小猴們不吵不鬧呢?
生:平均分(板書)。
師:這樣平均分完后每只小猴分得這樣的多少呢?
生:一只一個桃。
師:能用分數表示嗎?
生:1/4。
……
師:現在袋子里是8個桃了,你會平均分給四只小猴嗎?每只小猴拿到這袋桃的幾分之幾呢?請在練習紙上分一分,寫一寫。
學生走上講臺展示,當小老師。
生1:豎著每兩個分一份,把8個桃平均給4個小猴,每只小猴分得這袋桃的2/4。因為每只得2個。
生2:十字架式每兩個分一份,把8個桃平均給4個小猴,每只小猴分得這袋桃的2/8。因為有8個桃,每只得2個。
生3:我不贊同他們說的,之前老師說了,把這些桃平均分成4份,每只猴拿走一份就是1/4。
師:咦?同樣的題目,出現了三種答案,到底哪個更合理呢?
學生思考。
生4:我認為生1正確,因為平均分成4份,分母應該是4,二每只小猴拿到2個,所以用2/4。
生5:我不同意,既然生4也說了平均分成幾份,分母就是幾,那分子表示的是其中一份,每只小猴拿走的2個桃就是其中一份,所以分子還是1,1/4正確。
師:哇!小朋友真棒!說的都有理,我們再回頭看看分4個桃是什么情況?再來判斷誰說的更有道理呢?
生6:1/4是正確的。我發(fā)現剛剛的分法不一樣,卻都用1/4表示其中一份的。
師:有沒有同學有疑問?
生7:為什么都可以用1/4表示呢?
生8:因為都是平均分成4份,表示其中的一份。
……
以上教學片段中采用學生生活中常有的分東西情境進行教學,更有趣的是用擬人化手法加以渲染,讓情境更加具有吸引力,圍繞每只小猴分得這些桃的幾分之幾這一問題教學,從而建立分1個桃,4個,8個,12個,100個,甚至無數個桃,只要是平均分成4份,那么每只小猴分得這些桃的1/4這一模型,讓學生清楚地知道分數里分子、分母代表的具體含義,解決了知其一不知其二的麻煩,也為今后學習奠定良好的知識基礎。
三、以生活中的問題來活化實際運用
教學的意義在于授人以魚不如授之以漁,任何知識不能僅停留在書本,教師的授課,更要深入實踐,用生活實際來檢驗所學知識的效果。
【片段三】含有小括號的混合運算
師:從圖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生:共有150元錢,用掉30元,剩下的要買4盒蠟筆。
師:要求的問題是什么呢?
生:平均每盒蠟筆幾元?
師:請你用自己方法解決。
學生動手操作。
生:150-30=120(元)120÷4=30(元)
師:有不同方法嗎?
生:我用綜合算式的150-30÷4
=120÷4
=30(元)。
生活中學生有一定的生活化思維,所以將書本教材略微修改,目的就是讓孩子感受到數學來自于生活中的問題,活化知識運用。生活中購物不難知道帶的錢減掉用去的就是剩下的,因此能夠準確列出分步算式,但也有些學生能嘗試列綜合算式,但過程中出現了矛盾……
生:老師,他列出的綜合算式好像有點問題,這是一道有減有除的混合運算,不應該先除再減嗎?昨天剛學的。
師:你們發(fā)現了他說的問題了嗎?該怎樣解決的呢?
生:在底下畫橫線表示先算。
師:真棒!會動腦!不過在數學上我們采用另外一種運算符號“()”,你覺得小括號該怎樣擺呢?誰來試一試?
生:這樣擺表示先算的那一部分(150-30)÷4
=120÷4
=30(元)。
師:是誰幫助我們先算減法的,先算的表示什么意思呢?結合生活情境。
生:小括號,先算剩下的錢。
師:誰來小結一下,有小括號的混合運算該怎樣計算呢?
生:先算小括號里的,再算小括號外面的。
……
生活本身是一個巨大的數學課堂。平時讓學生運用數學知識書寫手抄報,積累數學現象,能促使學生主動地用數學的眼光去觀察生活,去思考生活問題,讓生活問題數學化。在平時教學活動中,我盡可能地創(chuàng)造讓學生在生活中“找”數學的機會,培養(yǎng)學生從數學的角度去觀察生活。
總之,生活離不開數學,數學更源于生活,沒有了生活的教育是機械的灌輸,沒有了生活的書本是機械的復制。作為人民教師的我們,應該努力做一個生活上的有心人,為學生多發(fā)現生活中的數學模型,將之納入課堂教育中,引導學生利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實際問題,真正做到學以致用。
參考文獻:
[1]肖川.教育的理想與信念[M].岳麓書社,2002.
[2]吳效鋒.新課程怎么教Ⅱ:課堂教學問題與對策[M].遼寧大學出版社,2005.
編輯 李博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