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菁清
1995年,驚世駭俗的劇作《摧毀》在倫敦首演,大量血腥、暴力和性行為的描寫引起了大眾的廣泛關注。薩拉·凱恩以獨特的視角和筆調(diào)塑造了一個絕望的世界,但同時又帶著人性的關懷為人們指出了希望。本文從薩特存在主義的角度出發(fā),分析劇中男女主人公在絕望時進行的不同的自由選擇,論證作者在營造殘酷場景背后對未來充滿的期待。
薩拉·凱恩是90年代英國最重要的劇作家之一,她短暫的一生僅留下五部戲劇作品,但每一部都稱得上是難得的佳作。其處女作《摧毀》以驚世駭俗的故事情節(jié)和人物形象使這部包含大量血腥、暴力和性行為描寫的戲劇在倫敦首演后備受責難和非議,對英國戲劇產(chǎn)生了極大影響,被看作是“催化了英國戲劇舞臺新戲劇的復興”,可見其在戲劇史上重要的地位。
凱恩在獨幕劇《摧毀》中塑造了一個充滿暴力、性欲、戰(zhàn)爭和血腥的恐怖世界,男女主人公在絕望中尋找不同的慰藉,全劇明顯表現(xiàn)出薩特存在主義的在極端痛苦之后重獲自由的思想。本文從存在主義的角度出發(fā),解讀伊安和凱特二人在絕望時進行的不同的自由選擇,理解無論是善還是惡都有其解脫方式,從自盡到求生,劇作最終表現(xiàn)出作者在殘酷場景背后隱藏的對未來的期待。
一、放棄自盡的伊安
作為整劇核心人物的伊安,他扮演了重病者、強奸者、被強奸者和被施暴者各種對身心造成極大傷害的角色,并且他對生死的體驗和觀念也在這些過程中發(fā)生了巨大變化。奈吉評論全劇最后伊安在洞中伸出頭淋雨的動作是“維系于劇情場景中的一種升華的隱喻贖救”,從一個自我放棄的重病患者到最后能鼓起勇氣面對自己再也看不見的世界,伊安完成了向“薩特式”自由存在主義者的轉(zhuǎn)變。
大量評論認為伊安是一個種族主義者和同性戀歧視者,他的行為充滿性與暴力,言語也粗魯可怕,他厭惡城市,厭惡他人,更加厭惡自己。在劇中他不斷地沖洗著自己,仿佛是在清洗自身的污穢,體現(xiàn)出了他的悲觀主義傾向。
伊安:死亡。不存在。
……
凱特:你應該戒煙。對身體不好。
伊安:太晚了。
……
凱特;想象一下你的肺該是什么樣子吧。
伊安:不必想象了。我看到過……醫(yī)生端過來的那片爛肉,惡臭。我的肺。
……
伊安:剩下的這片現(xiàn)在也一樣了。
他認為自己的身體是一堆爛肉,并且毫無醫(yī)治的可能,即使移植了新的肺器官也依然會轉(zhuǎn)變?yōu)楦斡不?。他無法控制這種反感情緒,因為他無法擺脫這些臟臭污穢的東西和煩惱,當士兵稱呼伊安姓名的時候,他甚至自己否定了自己的姓名,也就是否定了伊安本人的存在。他開始不停地喝酒抽煙,不停地向凱特求歡,企圖用情欲來填充自己,粗暴地在凱特身上尋求自我的力量,覺得只有和凱特在一起的時候自己被仿佛帶到了另一個世界。薩特在《存在與虛無》中指出,性虐待狂的行為是欲望“介入別人的自由的探索……[從而]引起驚奇與不安”,同時想要“通過別的肉體并對這個別的肉體把自己揭示為肉體”,即證明自己的存在,然而這種行為往往是毫無意義的探索,他們自認為介入了他人的自由就能獲得自己的存在,想“通過痛苦來表現(xiàn)肉體”,但實質(zhì)卻是建立在剝奪他人存在自由的基礎上完成的虐待行為。伊安在強奸凱特之后不僅沒有獲得身心上的享受,卻慣例似的去廁所沖洗,甚至在被士兵強奸后想要求死,由此我們可以看出他從來沒有從糜爛的生活方式中獲得任何解脫。
全劇的高潮在第四場,被強奸的伊安在自殺之前對凱特喊出上帝不存在的話語后自殺未遂,但正要印證凱特所說上帝不允許自盡的言論時,凱特手中抱著的嬰兒卻漸漸被餓死了。嬰兒的意象值得深究,基督教三位一體的概念包含圣子的形象,因而西方文學家常常用新生兒隱喻耶穌和上帝的誕生,又或是暗示希望的延續(xù)。當伊安一次又一次開槍卻都是空殼,人們好像在冥冥之中看到有力量促使著伊安活下去,但此時作者又忽然用嬰兒之死來宣告上帝已死。凱恩使用與新生兒意象完全相反的象征義——新生兒之死來暗示劇中人相信的上帝或依賴的希望實際上是不存在的,在人們隱約感覺到希望時卻又明確告知他們事實其實是絕望的,從而使得伊安在沒有信仰和希望的情境下再次重生,而這種重生才是真正能使人堅強起來的重生。
燈暗。
燈亮。
伊安在用雙手扼頸自殺。
燈暗。
燈亮。
伊安在拉屎。然后摸索著用報紙揩拭。
燈暗。
燈亮。
伊安在歇斯底里地大笑。
燈暗。
燈亮。
伊安在作惡夢。
燈暗。
燈亮。
伊安在哭號,流著大顆的血淚。他緊摟著士兵的尸體尋求慰藉。
燈暗。
燈亮。
伊安饑餓而虛弱,躺著一動不動。
燈暗。
燈亮。
伊安扯開了十字架,雙手挖入地板之下把嬰兒尸體扒了出來。
他吃著死嬰。
他將吃剩的死嬰放回襁褓,把襁褓塞回洞里。
稍頓,然后他爬入洞中躺下,將頭伸出地板。
他迷離欲死似乎已得解脫。
下起了大雨,雨水透過屋頂澆在他身上。
在這個變換的蒙太奇場景中,伊安沒有任何臺詞只有動作表現(xiàn),具有象征意義的自盡、哭、笑同對日常生活的現(xiàn)實主義表現(xiàn)如拉屎、做夢、饑餓交替出現(xiàn),整個過程印證了薩特自由選擇的論點:“在這個時候,如果我們能拒絕宗教或者人生哲學的欺騙性援助,我們就掌握了幾項明顯事實:世界是一片混亂,一種‘從混沌產(chǎn)生的絕妙的一體同仁”,只有拋棄上帝才能從廢墟中脫身,只有絕望到極點才能刨除一切對未來的美好幻想從而追求真正祈求。對于伊安,他可以選擇死亡來逃避世界,但在見證士兵自盡之后,他認識到自己與士兵的不同,無論什么樣的選擇都需要自己承擔,自盡只是一種逃避,不能解決問題,也不意味著自身意識的終止,因此他選擇了直面茍活于世的種種痛苦。這也就解釋了為什么他最終為了求生而吞食死嬰尸體并且在雨中仰望的行為,這種行為被看作是一種救贖方式,作者在描寫伊安身體痛苦時就已經(jīng)作出了預示:“他的心、肺、肝和腎都被劇痛攫住以至他忍不住哀號著。就在他似乎要死過去的關頭,疼痛開始消退。十分緩慢地,疼痛逐漸減輕直到完全消失。伊安在地板上癱作一團”,當疼痛至死的時候,痛苦反而漸漸減弱,預示著伊安獲得了拯救和自由。
二、堅持反抗的凱特
女主人公凱特是一個弱勢、智商有缺陷的女子,緊張時她會結(jié)巴,經(jīng)常無意識地重復小孩子吮吸手指的動作,看起來木訥遲鈍。她與伊安兩人有著多次性關系,他們之間看似有真實的男女感情,可實際上她卻不斷地被伊安性侵和羞辱。但這樣一個在智力和體力上都處于下風的人物卻在整部劇中一直保持著倔強和反抗的精神,凱特發(fā)出了《摧毀》想要表達的最樂觀的聲音。
薩特認為,一切荒謬的人都是存在的,“荒謬的人在反抗中確立自身”,即使這個人是個白癡,他的所作所為也是有意義的。凱特數(shù)次表達了自己不愿意同伊安發(fā)生性關系的心理,在逼迫之下她推開伊安,接吻之后厭惡地擦嘴,被伊安強奸之后重重地打他耳光,她把自己關在廁所,想盡辦法逃跑,她“不停地踢、掐、咬。她從他的槍套里拔出手槍對準他的襠部…她歇斯底里地大笑,同原先一樣,但不停歇。她笑著笑著笑著直到她不再笑了,她哭得痛徹心扉。她又頹然倒下,毫無知覺地躺著”,她清醒時候的每一個動作看起來都毫無意義,她無法用完整流暢的語言來表達,但這些又哭又笑的舉動卻全都反映了她內(nèi)心的憤怒和受到的傷害。這就是為什么她極其激動時會突發(fā)昏厥,而在這昏厥期間卻能感覺到自己的存在,她在“揣測它什么樣之前,就在[她]想到下一個之后,而就在它發(fā)生時它是可愛的”,在周圍世界不能再控制、壓迫她的時候,昏厥時的凱特可以觸摸到自己,了解到內(nèi)心的想法,能真正感受到恐懼和焦慮,在沒有外界影響的情況下才能夠自由表達,因此她說這種感受是“可愛的”。
在拒絕和反抗的同時,凱特最突出的特點是她能積極地關注自己和他人,這可能源于她的遲鈍和天真,導致她看待事物的視角與劇中其他人物不同,她從不關心房屋之外發(fā)生了什么,也不在意伊安的工作和過去是什么,她關注的只是自己和他人的主觀感受。她向伊安直接地表達了內(nèi)心的不愿意和身體上的疼痛,她跟隨伊安來旅館開房純粹是因為他聽起來不快活,關心伊安的身體狀況,并且勸說他采取醫(yī)療手段恢復健康,她會幫忙撫養(yǎng)炮火中的遺孤。她的所作所為都是出自自身的第一想法,并且從來沒有質(zhì)疑過自己。在伊安喊出上帝不存在和代表希望的嬰兒死去的時候,她先是歇斯底里地大笑,而后又默默地將孩子的尸體埋在地下,用手邊的材料為其制作十字架墓碑,誠心誠意地為他祈禱。
薩特認為:“荒謬的人不會去自殺;他要活下去,但不放棄自己的任何信念,他沒有明天,不抱希望,不存幻想,也不逆來順受。他滿懷激情注視著死亡,死亡的眩感使他得到解脫;他體驗到死囚的奇妙的不負責任感。一切都是允許的,既然上帝不存在而人正在死去?!蓖瑯邮敲鎸ν纯嗪退劳?,甚至是面對信仰的動搖,凱特也從來沒有產(chǎn)生過自殺的念頭,她極度崩潰,但在崩潰宣泄后她又重新回復到之前遲鈍的生活中,而此刻她的內(nèi)心是堅定的,因為經(jīng)歷過徹底的絕望,已沒有任何事情可以再擊潰凱特,她也不再對未來抱有美好的幻想,只是實實在在地做著自己想做的事,從這個角度看,凱特獲得了她的自由。這就解釋了她會用自己的身體來交換能使自己活下去的食物的行為,在被伊安阻止時她也只是簡單地回應“我餓了”,她明白外面的世界已經(jīng)成為地獄,且不對其抱有任何希望,所以便沒有任何理由可以阻礙她選擇自由,她想要的只是讓自己和伊安活下去。
最后凱特上場,帶來了食物,襠部流著鮮血,我們可以想象她被外面士兵的摧殘蹂躪,但是她好像毫不在意身體的痛楚,而是坐下來飽餐了一頓。她一邊罵罵咧咧地說著那些畜生,一邊給雙目失明的伊安喂食,機械地裹緊自己的身體,然后重復地吮吸拇指。顯然在她清醒認識社會后,她認定了外部客觀世界的惡心,她自以為的存在,即決定了她整個人存在的意識已不會再被這種惡心所傷害,從而從污穢的外部世界中解脫出來。
三、結(jié)語
凱恩曾說過她創(chuàng)作《摧毀》的目的是展現(xiàn)戰(zhàn)爭中人類生命被毫無征兆地摧毀和消失殆盡的面目,“所謂的文明與中歐的戰(zhàn)火的間隔是那么的微薄以至隨時都可能破碎”,因此她在劇中為我們創(chuàng)造了一個充滿暴力和絕望的世界。同時,《摧毀》處處體現(xiàn)著薩特存在主義戲劇的特征,她毀滅所有人的希望,又給予人物自由的救贖方式:身心都被摧殘的伊安從一心求死到堅持活下去,見證和親歷摧毀的凱特一直堅持的反抗和努力,可見凱恩對她的每一個角色都給予了選擇和解脫的機會。兩人的境遇有相同之處,他們都被置于一個極端絕望的世界中,從想要自殺,到茍活,再到給予生的希望和意志,他們滿懷激情地做著自己內(nèi)心想完成的事。最后代表絕望者的希望的凱特拯救了伊安和自己,在否定世界的基礎上為人們指出了希望的道路,就像第四場宣告上帝已死后,主人公陷入冬日的大雨中,伊安和凱特甚至包括觀眾開始從絕望中重生。最冰冷的時段終將過去,而新的季節(jié)即將來臨,在此時下起大雨,沖洗了所有人內(nèi)心的彷徨,這正是要告訴我們,每一個人都需要自由地選擇自身存在的方式,才能從絕望而又污穢的外部世界中解脫。
(中央財經(jīng)大學外國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