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業(yè)鳳
蘇聯(lián)著名文學理論家巴赫金提出了對話理念之后,很快便受到教育界的關注,時至今日,仍為各條戰(zhàn)線上的教育工作者所推崇。
以對話理論作為基礎,語文閱讀教學的意義和價值有了全新的理念?!读x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 年版)》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教科書編者、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笔聦嵣希绻麑σ淮逃髱熑~圣陶的閱讀教學思想仔細品讀,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他的一些論述對我們當前研究、探討對話教學仍具啟示與指導意義。
一、讀者與文本的對話
葉圣陶在1937年1月的《文藝作品的鑒賞》一文中說:“文字是一道橋梁, 這邊的橋堍站著讀者,那邊的橋堍站著作者。通過這一道橋梁,讀者才和作者會面。不但會面,并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边@里的“讀者”自然包括教材編寫者、老師和學生。
(一)編者與文本的對話——尋找文質兼美的“例子”
1949 年,葉圣陶在擬定的《中學語文科課程標準》中指出:“教材的性質同于樣品,熟悉了樣品,也就可以理解同類的貨色?!?978 年,他再次強調:“語文教材無非是例子,憑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練成閱讀和作文的熟練技能?!边@就要求教材編寫者能從浩如煙海的作品中尋找到文質兼美的“例子”。《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教材選文要文質兼美,具有典范性,獨有文化內涵和時代氣息,題材、體裁、風格豐富多樣,各種類別配置適當,難易適度,適合學生學習?!边@里的“典范性”和葉圣陶所說的“樣子”有異曲同工之妙。
那么,作為“例子”的語文教材應該具有怎樣的作用呢?葉圣陶在1962 年寫給人教社中學語文編輯室的一封信中說:“所選為語文教材,務求其文質兼美,堪為模式,與學生閱讀能力寫作能力之增長確有幫助?!?/p>
而要選出這樣文質兼美的“例子”,葉圣陶認為對選文必須進行深入研讀,在深入研讀之后進行修改加工。這個修改過程必須要顧及語言表達(文)和思想情感(質)兩方面,這就要求教材編者有很強的責任心和相應的寫作經驗??吹接谢逎y懂的地方,就要把它改得明白易懂;看到有不完善周密的地方,就要把它改得完善周密,哪怕是一句話、一個字也不放過。凡此種種,正是教材編者與文本的對話,這一重對話也是接下來幾重對話的基礎。
(二)教師與文本的對話——揣摩典范文本的“妙處”
葉圣陶說:“一篇好作品, 只讀一遍未必能理解得透。要理解得透,必須多揣摩。讀過一遍再讀第二遍第三遍, 自己提出些問題來自己解答,是有效的辦法之一。”這里的“讀”和“揣摩”其實就是讀者和文本的對話。如果一個教師缺乏解讀文本的能力,即使樹立了“以學生為主體”的思想,也無法發(fā)揮好“以教師為主導”的作用,無法引導學生實現(xiàn)和文本的有效對話。
著名特級教師徐振維曾說過:“我要求自己上課前必須反復朗讀課文,朗讀, 默讀,讀全文,讀重點句段,雖不能爛熟于心,也要做到確有所感,確有所悟,至少在課文的某些方面有個人的體會。我總是先讀課文,確定目標,設計教學,有了基本的教學思路,才去讀教學參考資料,補充、修正自己的想法。這樣備課,上起課來才有個性,才能讓學生活躍起來。”可見,教師與文本之間的對話,并不是按照“教參” 的套路去走,而是憑教師的閱讀思路和經驗積累走進文本,從“為學生學習設計教學”的角度,為滿足師生對話需要,與文本進行對話。這種“備課性對話”首先要求教師要學會換位思考,站在學生的經驗世界看待文本, 尋求學生與文本對話的支點。其次,要求教師把自己的閱讀思路轉化為指導學生閱讀的思路,并把這種思路轉化為課堂上的導讀行為。
教師在與文本對話的過程中,還要學會借助單元編排、課后練習、教輔教參等手段,與教材編寫者對話,弄懂教材編寫者編入這篇文章的意圖。在這樣的充分對話之后,教師才能夠發(fā)揮好“主導作用”,引領學生領略漢語言的神奇與魅力,展開高效而充滿活力的對話閱讀教學。
(三)學生與文本的對話——進行充分有效的“預習”
對于學生與文本的對話,葉圣陶先生十分強調“預習”,也就是在進入師生對話、生生對話的課堂閱讀教學活動之前,學生一定要先與文本進行充分有效的對話。
課前學生與文本進行充分有效的對話作用巨大。首先,“教學生預習, 最要緊還在讓他們動天君。他們動了天君,得到理解,當討論的時候見到自己的理解與討論正相吻合,便有獨創(chuàng)成功的快感;或見到自己的理解與討論結果不甚相合,就作比量短長思索;并且預習的時候絕不會沒有困惑,困惑而沒法解決,到討論的時候,就集中了追求解決的注意力。這種快感、思索與注意力足以鼓動閱讀的興趣,增進閱讀的效果,都有很高的價值”。其次,便于教師重導精講,提高教學效率?!啊處熤灰龑W生預習之后,給他們糾正,補充,闡發(fā);唯有如此,學生在預習的階段既鍛煉自己讀書,在討論的階段又得到切磋琢磨的實益,他們閱讀書籍的良好習慣才會漸漸養(yǎng)成”。最終才能保證師生對話、生生對話的高質量展開。
反之,“如果準備不充分,往往會與虛應故事的集會一樣,或是等了好久沒有一個人開口,或是有人開了口只說一些不關痛癢的話。教師在無可奈何的情形之下,只得不再要學生發(fā)表什么,只得一個人滔滔汩汩地講下去”。這樣就成了老師的“獨角戲”,根本無法實現(xiàn)“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要求。只有每一個學生都對文本作了深入的思考,有了自己的獨特體驗,在交流的過程中,才能達到深化文本、活躍思維、提升思想的效果。
二、讀者之間的對話
(一)學生與學生的對話——養(yǎng)成討論問題的“習慣”
葉圣陶認為要使課堂對話得以順利展開,除了在課前進行充分有效的“預習”,“還得讓學生在平時養(yǎng)成討論問題、發(fā)表意見的習慣。聽取人家的話,評判人家的話,用不多不少的話表白自己的意見,用平心靜氣的態(tài)度比堪自己與人家的意見,這些都要歷練的。如果沒有歷練,雖然胸中仿佛有一點準備,臨到討論是不一定敢于發(fā)表的”。葉圣陶一語中的,習慣的養(yǎng)成并非一朝一夕之事。要養(yǎng)成討論問題的“習慣”,教師就要舍得給學生提供“歷練”的機會,主動給學生搭建討論問題的平臺,積極為學生創(chuàng)造大膽說話的氛圍。
要實現(xiàn)學生之間的真正對話,突顯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必須創(chuàng)設一個民主和諧的課堂學習環(huán)境,并在合理安排教學內容的基礎上,給學生留有思考和對話的空間。對于學生的不同見解,要給學生以充分表達的機會,同時允許學生保留不同的意見,讓學生在民主、開放的對話過程中明辨是非,增強理解力和識別力,碰撞出思維的火花,嘗試到成功的喜悅,養(yǎng)成討論問題的“習慣”,形成平等對話的能力。
(二)教師與學生的對話——做好平等對話的“首席”
“這當兒,教師猶如集會中的主席,排列討論程序的是他,歸納討論結果的是他。不過他比主席還多負一點責任,學生預習如有錯誤,他得糾正,如有缺漏,他得補充,如有完全沒有注意到的地方,他得指出來,加以闡發(fā)。”葉圣陶的這段話告訴我們,在生生對話的過程中,教師不僅要擔當起組織者和傾聽者的角色,還要適度參與,做好平等對話的“首席”:當討論結束時,教師可以做一個簡明的總結并板書出來,方便學生記錄和課后復習;當學生在對話的過程中圍繞枝節(jié)問題耗時過多,或者出現(xiàn)事實性錯誤的時候,教師就要出面干預、引領和啟發(fā);當學生經過預習、討論、引導還弄不明白的,教師要“簡單扼要地講五分鐘到十分鐘”……可見,教師適當?shù)恼T導和提示在課堂中發(fā)揮的作用不容忽視。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 年版)》指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不應該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不應該以模式化的解讀來代替學生的體驗和思考;要善于通過合作學習解決閱讀中的問題,但也要防止用集體討論來代替?zhèn)€人閱讀。”
無論是新課標的闡述,還是葉圣陶的看法,都不約而同地反對傳統(tǒng)逐句講解的教法,強調學生的主體性和教師的主導性。葉圣陶說:“教師引導學生用心閱讀,宜揣摩何處為學生所不易領會,即于其處提出問題,令學生思之,思之而不得,則為講明之?!笨傊敖處熤鲗ё饔迷诰蛯W生已有之能力水平而適當提高之,使能逐步自己領會課文之內容與語言之運用,最后達到不待教師之講解而自能閱讀”。
綜上所述,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我國一代教育大師葉圣陶的閱讀教學理論、蘇聯(lián)著名文學理論家巴赫金的對話理論與新課程標準的理念是有很多相容相通之處,兩位“巨人”的思想理念具有難能可貴的前瞻性。我們在敬仰、懷念兩位前輩的同時,更重要的是把他們的教育觀念貫徹到平時的語文閱讀教學中來,在教學實踐中落實新課程改革的理念,開展讀者與文本之間、讀者與讀者之間的多重對話,綜合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