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東冬
摘 要:中國古典詩詞的暗示性體現(xiàn)在詩歌創(chuàng)作的各個方面,教師在教學時要引導學生從詩歌的作者、語言這兩個方面來進行探討。同樣的景、物、事在不同時代不同詩人詩作里可以給人截然不同的閱讀體驗。詩歌不僅言外之意值得玩味,其言內(nèi)之意也頗值得學生深究。
關(guān)鍵詞:古典詩詞 暗示性
錢鐘書先生在《談中國詩》里這樣說中國詩和外國詩的區(qū)別:外國的短詩貴乎尖刻斬截,中國詩人要使你從“易盡”里望見“無垠”。要望見這種“無垠”,就要對中國古典詩詞獨具暗示性的特點做一點探究,中國古典詩詞的暗示性體現(xiàn)在詩歌創(chuàng)作的各個方面。教學時,筆者常常引導學生從詩歌的作者、語言這兩個個方面來進行探討。
一、引導學生理解作者的暗示性
知人論世是讀懂一首詩的開端,高爾基曾說:“文學即人學。”同樣,詩品即人品。詩歌作者所生活時代的特色、他的個人遭際、他的處事方式、他的個人氣質(zhì)和藝術(shù)修養(yǎng)等都是我們讀懂一首詩很重要的暗示信息,同樣的景、物、事在不同時代不同詩人的詩作里會給人截然不同的閱讀體驗。
例如阮籍的《詠懷八十二首(其七十九)》: 林中有奇鳥,自言是鳳凰。清朝飲醴泉,日夕棲山岡。高鳴徹九州,延頸望八荒。適逢商風起,羽翼自摧藏。一去昆侖西,何時復回翔。但恨處非位,愴悢使心傷。
要理解阮籍在這首詩里所詠之懷,就必須對內(nèi)容之外的一些信息做必要的了解,阮籍所生活的魏晉時代的特點和他個人的遭遇成為解讀這首詩的切入點。魏晉時期,司馬氏獨專朝政,殺戮異己,知識分子常常無端受到迫害,阮籍本來在政治上傾向于曹魏皇室,對司馬氏集團懷有不滿,但又感到世事于己不可為,于是便采取放浪佯狂、明哲保身的態(tài)度。所以他這首詠懷詩中的鳳凰其實也就是詩人自己,阮籍借鳳凰表現(xiàn)出了自己雖有“鳴九州”“望八荒”的高遠志向,但卻處在深沉的“處非位”的人生悲哀中,它的諸多詠懷詩展現(xiàn)的也基本是魏晉之際一代知識分子痛苦、抗爭、苦悶、絕望的心路歷程。
再比如同樣是描寫邊塞主題的詩,時代不同,詩風也大不一樣,盛唐邊塞詩總體上體現(xiàn)出一種陽剛之美,一方面盛唐邊塞詩以夸張、對比、襯托的手法對戰(zhàn)爭殘酷、環(huán)境惡劣進行展示,如“戰(zhàn)士軍前半生死”“黃金百戰(zhàn)穿金甲”“孤城落日斗兵稀”,但另一方面,這個時期的邊塞詩作更凸顯個人面對戰(zhàn)爭時奔涌出的巨大精神力量。其中既有不屈的意志和必勝的信心、保家衛(wèi)國的豪情,更有在戰(zhàn)場上建立功名的壯志。如“不破樓蘭終不還”“愿為腰下劍,只為斬樓蘭”“相看白刃血紛紛,死節(jié)從來豈顧勛”。而中晚唐的邊塞詩景象卻大不一樣了,雖然人們也還保持著昂揚向上的基調(diào),但不免夾雜了更多悲壯,更多惋傷。比如:“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里人?!保愄眨?“磧里征人三十萬,一時回首月中看?!保ɡ钜妫┑搅怂未?,邊塞詩風格幾乎可以說與唐代迥然相異了,宋代人寫邊塞詩,盡管仍然洋溢著一股愛國熱情,但更多的是報國無門的憤懣,歸家無望的哀痛,比唐代邊塞詩多了許多凄厲和惆悵,如“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保懹危把嗳晃蠢諝w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保ǚ吨傺停?/p>
二、引導學生理解語言的暗示性
林庚先生說,語言的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們不留心就不會察覺它的存在。有詩人這樣描繪詩歌的語言暗示性達到的效果:“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含不盡之意,見于言外。”其實詩歌不僅言外之意值得玩味,其言內(nèi)之意也頗值得深究。我們在這里就來探討怎樣去把握詩歌語言的暗示性,從而探索詩歌因暗示性的存在而產(chǎn)生的值得玩味的言內(nèi)和言外之意。
1.品味詩歌語言的雙關(guān)義
詩歌語言的雙關(guān)既可借助多義詞造成,也可借助同音詞造成,如王安石的《葛溪驛》:“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燈明來照秋床。病身最覺風露早,歸夢不知山水長。坐感歲時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涼。鳴蟬更亂行人耳,正抱疏桐葉半黃。”詩中的“亂“字就很有代表性,蟬在稀疏的梧桐葉間,嘶啞亂叫,破壞了環(huán)境的清幽,這種“亂”是憑感官直接感受到的,可作零亂、散亂、不規(guī)整解,所有人都能感受得到,而作者此時疾病纏身,思歸不得,加上時局動蕩,國家多事,他所感覺到的“亂”就絕不止于蟬鳴亂耳了,這種“亂”只有在我們在知人論世,在深度解讀內(nèi)容之后才能體悟出來,是一種深層心理感受。
2.發(fā)現(xiàn)詩歌語言的豐富內(nèi)涵
在古典詩詞里,有些語言雖然在日常中泛用,但是其實它已經(jīng)超出了字面或者說本來的意義而擁有了更加豐富的感情。比如詩人很喜歡用的“望月”,它本來的意思是“抬頭看天上的月亮”,但是在詩歌中卻有多種意味,或表示思鄉(xiāng)懷遠,如“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王建)“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保◤埦琵g)“共看明月應(yīng)垂淚,一夜鄉(xiāng)心五處同?!保ò拙右祝?;或表示歷史見證者和參與者,如“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吳王宮里人?!保ɡ畎祝盎此畺|邊舊時月,夜深還過女墻來?!保▌⒂礤a);或包含著詩人對宇宙的求索意識,如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保◤埲籼摚?/p>
3.把握詩歌語言的象征意義
詩歌語言用具體的、可感知的事物象征抽象的意義,用客觀的事物象征主觀心理和情緒。所以詩歌語言的暗示性往往要借助詩歌的意象來表現(xiàn),情附物上,意在言外,如用松竹象征高潔、節(jié)操,用香草美人象征理想,看到大雁思鄉(xiāng)念親,看到飛絮聯(lián)想漂泊,像這樣一些意象已經(jīng)有了固定的意味。再如駱賓王的《在獄詠蟬》:“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侵。那堪玄鬢影,來對白頭吟。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 第三聯(lián)說的是蟬的遭遇,露太大蟬難于展翅,風太多聲音被淹沒,沒有人相信你是高潔的,你還在那里努力表現(xiàn)什么呢?說的是蟬,但是我們分明可以從蟬的身上看到作者影子,作者正是善于運用詩歌象征的手法,才如此婉曲地表達出深處囹圄,無處申訴,無人信高潔的深沉悲哀。
4.挖掘字面以下的深層意蘊
詩歌的語言如果僅停留在字面,那絕不可能像錢鐘書所言的望見“無垠”,我們要挖掘在字面以下的更深層的意蘊。如陳與義的《早行》的最后兩句:“寂寞小橋和夢過,稻田深處草蟲鳴。”寫的是作者早行路過小橋,因天色尚早,行人稀少,使得小橋好像還沉浸在夢里,顯得有些冷清有些寂寞。如果我們再往深處解讀,便可知此時孤獨寂寞的絕不僅僅是“和夢過”的小橋,作者常年漂泊,常常在別人還在熟睡之時便踏上征程,那種冷清和寂寞也也就不言而喻了。
當然最讓人們玩味的是詩歌的言外之意,錢鐘書把這種暗示性幽默地表達成“懷孕的靜默”,說出來的話比不上不說出來的話,只影射者說不出來的話。此時無聲勝有聲的境界一直是詩人們追求的最高境界,我們來看陳子昂的《感遇(其二)》最后兩句:“歲華盡搖落,芳意竟何成?!鼻懊驿秩咎m若的茂盛、美艷,但是秋風一來,其他花兒都凋零了,寫到這里便戛然而止,讀者的面前是一幅芳華落盡,蘭若獨艷的畫面,但是我們分明感覺得到作者心中的一股幽怨惆悵之氣,自己再有才華又有誰憐惜,也只剩孤芳自賞了。或者我們再往深層追索,還可以感受到一種大唐氣象由盛而衰的悲涼之意,身處晚唐的作者看著一個盛世沒落,一己之力又如此渺小,無奈、悲涼、落寞這些沒說出來的話直抵人心。
總之,在教學中,教師在引導學生閱讀詩歌時讀懂暗示是關(guān)鍵。既做到知人論世,又反復玩味詩歌語言和意象的深層意味,學生便有可能從詩歌的“有盡”里望見“無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