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志愿服務對志愿者政治認同的影響研究

2017-04-19 06:35蒲清平趙楠王婕
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7年2期
關鍵詞:政治認同志愿服務志愿者

蒲清平 趙楠 王婕

摘要:

在中國社會轉型時期及各種社會思潮沖擊下,中國政治認同面臨嚴峻挑戰(zhàn),而志愿服務是提升政治認同的有效途徑。本研究通過對全國505個志愿服務項目大賽獲獎項目的大數據調查發(fā)現(xiàn),志愿者政治認同總體水平較高,非建設性認同高于建設性認同;在自愿參與的情況下,隨著參與次數(卷入度)的增加,政治認同顯著增加,但并非簡單線性關系,有認同拐點;志愿者政治認同的性別和政治面貌的差異顯著,男性高于女性,而黨員高于非黨員;強制參與者的政治認同顯著低于自愿參與和朋友/他人介紹參與者,并且不受志愿服務卷入度影響。

關鍵詞:志愿服務;政治認同;志愿者

中圖分類號:D52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

10085831(2017)02012909

一、研究背景與意義

(一)認同與政治認同

個體成長的過程就是社會化的過程,個體社會化的過程本質上是自我認同、社會認同和政治認同的過程。認同的中心問題就是將“我是誰”“我從哪里來”“我將到哪里去”統(tǒng)一起來[1]。政治認同是人們從內心深處產生的一種對所屬政治系統(tǒng)情感上的歸屬感或依附感,本質上是社會公眾對政治權力的信任、對政治價值的信仰[2]?!罢握J同以政治認知為基礎,以政治感知為體驗,通過一定的政治意志,藉以實現(xiàn)政治主體對政治客體價值體系的承認、認可和贊同”[3]。在政治認同的過程中,個體一方面會思考:我屬于哪個政治群體?我和其他政治群體中的成員有何區(qū)別?一方面也會進行“情感傾向”——我承認政黨的正當性嗎?這種政治統(tǒng)治值得我服從嗎?強調的是社會公眾對政治權力及其產生的政治統(tǒng)治和政治秩序的認可、贊同和同意[4],政治認同直接關系到政黨的合法性和政黨執(zhí)政的社會心理根基[5],也關系到社會的穩(wěn)定和發(fā)展。

(二)政治認同面臨的挑戰(zhàn)

第一,認同危機是風險社會來臨的世界性難題。烏爾里?!へ惪艘搿帮L險社會”來評價現(xiàn)代性和全球化給人類生存境遇帶來的改變[6]?!皩δ承┤硕裕蚧切腋5脑慈?;對另一些人來說,‘全球化是悲慘的禍根” [7]?!坝薪M織的不負責任”的全球化讓風險社會成了一個責任主體模糊和缺位的社會[8],原來建立起的信任和安全機制受到威脅,產生了新的焦慮,人們需要在變化的社會與文化之間探索認識自我的新的內在參照系和外在參照系,重構自我認同[9]。貝克、吉登斯等人認為反思性是風險社會的一大特征,認同被置于普遍的反思之中,原有的認同主體被質疑并被批判,破壞了原有的社會和政治認同,特別是全球化浪潮,削弱了民眾對國家這一政治共同體的政治忠誠度,導致全球化的認同危機,政治認同日漸式微。

第二,中國社會轉型時期政治認同的現(xiàn)實性困境。中國歷經改革開放30余年的經濟發(fā)展,逐漸步入中等收入國家,現(xiàn)代化距離中國愈來愈近。社會財富的極大豐富和社會持續(xù)穩(wěn)定基本滿足了羅納德·英格爾哈特關于后物質主義的匱乏假設和社會化假設。英格爾哈特根據40余年對西方發(fā)達工業(yè)國家的追蹤調查發(fā)現(xiàn),在現(xiàn)代化后,人們的追求從經濟增長、公共秩序、財富占有、國家穩(wěn)定等物質主義取向轉向生活質量、生態(tài)環(huán)境、政治參與、公民自由等后物質主義價值觀。對于國家和政黨的治理價值、治理結構和治理能力提出更加廣泛、更加苛刻的要求,“批判性公民”越來越多,必然對政治認同帶來巨大的挑戰(zhàn)[10]。在當前中國經濟轉軌、社會轉型的背景下,各種潛伏的社會矛盾顯性化,而利益表達不暢所滋生的被歧視感、利益整合不力所滋生的被拋棄感、利益分配不均所滋生的被剝奪感[11]形成負面情緒,伴隨民眾政治參與意識的增強,裹挾“批判性公民”自以為是的伸張正義之聲,形成中國政治認同的現(xiàn)實性困境。

第三,西方社會思潮對中國政治認同提出的挑戰(zhàn)。中國改革開放以來取得巨大經濟成績的同時,也帶來收入差距拉大、教育醫(yī)療矛盾突出、局部領域腐敗現(xiàn)象嚴重等系列社會問題。一些社會思潮以不同于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另類解讀,把社會熱點和現(xiàn)實利益有效契合,成為部分階層的代言人,獲得了一些社會成員的認同,并成為一些社會成員人生發(fā)展導航的“良師”、個人反叛解釋的“良方”、解決社會問題的“良藥”[12],而這種逆主流的認同成為社會政治認同的強大阻抗?,F(xiàn)代化進程一定程度上是以西方的現(xiàn)代性主導著世界歷史的主流敘事,伴隨現(xiàn)代化進程而來的系列社會思潮,以西方的話語解釋中國的現(xiàn)實問題,總是自我標榜為科學而正確的,使得西方的價值觀念、意識形態(tài)對中國的政治制度、發(fā)展模式詮釋出懷疑和否定。近年來關于中國共產黨的執(zhí)政合法性問題、黨大還是法大的問題、憲政與民主問題等屢屢被提及,西方社會思潮對中國政治認同形成的沖擊在網絡政治參與的推波助瀾下,往往形成巨大的浪潮,沖擊主流政治認同。

(三)志愿服務對于政治認同的影響

20世紀60年代公共領域資源配置不當引發(fā)政府失靈論和合約失靈論的爭論,誕生了哈貝馬斯定義的以志愿服務為主的非營利部門——第三部門的強勢崛起。“世界正在興起‘全球結社革命,在全球各個角落,有組織的私人志愿活動風起云涌”[13]。志愿行動的誕生是公民精神的覺醒,即參與社會公共事務的政治價值訴求。在托克維爾看來,個人主義是資產階級民主最主要的弊端,人與人的對峙減弱了社會凝聚力,帕特南認為,通過志愿服務等結社和合作可以建立互助共同體創(chuàng)造社會資本,成為公民社會的粘合劑。制度的參與性是制度認同的前提和基礎,政治參與的過程是組織和制度內化形成公民政治文化的過程,政治參與的深度與廣度體現(xiàn)著政治關系的本質和內核[14]。志愿服務為公民提供了政治參與的途徑和機會,正如亨廷頓所述“權威的合理化、結構的離異化及大眾參政化構成了現(xiàn)代政體和傳統(tǒng)政體的分水嶺” [15]。在現(xiàn)代化和全球化背景下,中國青年后物質主義價值訴求的總體趨勢下,志愿服務或許可以成為化解社會矛盾、凝聚社會共識、解決政治認同危機的重要方式和途徑。

因此本研究假設,個體通過志愿服務,進行政治參與,提升了個體的政治認同水平,對于改善個體的政治認同具有積極的意義和價值。據此本研究提出如下理論假設。

假設一:不同人口學變量的志愿者政治認同水平存在差異。

假設二:參與志愿服務能夠提升政治認同,志愿服務的參與形式和次數共同影響志愿者政治認同。

二、研究設計與實施

(一)研究對象

本研究采用大樣本、全覆蓋取樣的方法,調研對象為首屆中國志愿服務項目大賽獲獎的全部505個獲獎項目的志愿者,項目來自全國31個省區(qū)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以及全國鐵道、全國民航、中直機關等6大系統(tǒng)共38個省級單位。問卷采取網絡調查方式向全國505個獲獎項目的志愿者發(fā)放,通過手機掃描二維碼填答。共收回有效問卷12 823份,其中男性為5 017人,占391%,女性為7 806人,占609%;中共黨員2 616人,占208%,共青團員占8 249人,占655%,群眾1 738人,占138%。

(二)調查工具

1.政治認同的理論構想

政治系統(tǒng)由政治主體、政治規(guī)范、政治過程與程序、政治意識形態(tài)等要素構成,政治認同包括以下幾個方面內容[16]。

政治主體認同,政治主體指向政黨和國家。政治認同首先是對政治實施者和組織者——政黨的認同。政黨認同是指政治主體在政治和社會生活中對政黨所產生的一種思想、情感和意識上的歸屬感,是其對政黨做出的一種肯定性的心理反映和行為表達[17]。國家認同是指人們對自己祖國產生的一種情感和意識上的歸屬感,是人們對自己國家身份歸屬性的一種心理體認。它不考慮這個國家的具體政治經濟狀況、發(fā)展道路、制度選擇等因素,只是認定自己是某一國家的公民[18]。

政治規(guī)范認同,包括對政治制度和政策以及其運行機制的認同。“制度是一個社會的游戲規(guī)則,更規(guī)范地說,它們是為決定人們的相互關系而人為設定的一些契約” [19]。制度、政策的合法性、有效性是保證社會成員公平感的基礎,而程序公正及制度的運行機制是否科學、規(guī)范是正義的基石,即羅爾斯在《正義論》中表達的觀點[20]。

政治意識形態(tài)認同,意識形態(tài)是最重要的社會整合手段,為政治統(tǒng)治提供合法性依據,并節(jié)約社會的交易費用[21]。意識形態(tài)最終體現(xiàn)為整個國家和社會的主流價值觀,它既為政治變化提供動力,又決定著政治發(fā)展的方向。公眾在潛移默化中接受、認同該政治價值,遵守當權者制定和實施的法規(guī),而且還不僅僅是因為若不遵守就會受到懲處,而是因為他們確信遵守是應該的,這樣政治價值就有效支撐了政治認同[22]。

2.政治認同問卷編制的維度及設計

本問卷擬從上述三個方面來建構政治認同的對象維度,并基于社會認同的理論來建構政治認同的理論維度。國外學者基于社會認同的理論構建了包括去個性化、吸引力認同、建設性認同三重政治認同結構[23],國內學者劉涵慧根據該理論編制問卷對北京市大學生進行了調查[24]。本研究結合國外學者JWJackson和國內學者劉涵慧的研究基礎,在重新梳理社會認同理論的基礎上,從“去個性化”“吸引力認同”和“建設性認同”等三個方面建構中國政治認同的問卷編制維度。

在社會認同理論看來,“去個體化”是認同的關鍵,認同群體的社會規(guī)范和價值觀滿足了個體的歸屬感需要,同時會帶來“去個體化”沖突。個體行為與價值觀與群體不吻合時,個體需要拋棄自己的行為和價值觀,即“去個體化”,即個體認同某個群體和政黨后,放棄自己的個性特征,把所依附的群體和政黨的共有特征加于自己身上,遵守群體規(guī)范,維護其主體地位,并會在外群體攻擊本群體時奮起還擊,以此獲得群體的認同[25]。設置“聽到誰諷刺中國共產黨,我會據理力爭(執(zhí)政黨)”“聽到誰貶低中國形象,我會據理力爭(國家)”“中國共產黨黨員典型特點我基本擁有(成員身份)”“誰批評中國的社會主義制度,我會覺得很難過(制度)”“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我的價值訴求具有一致性(價值觀)”等條目就是把群體共有特征與自己融為一體,并維護群體聲譽,是認同的典型表現(xiàn)。

內群吸引在于把自己范疇化到某一類就會產生群體偏好。與建立在個體習性癖好基礎上,根植于親密關系的人際吸引不同,這是一種社會吸引。社會吸引受到群體刻板相似性影響,比如群體的信念和態(tài)度,而這種相似促進了社會交往和行為、互惠,進一步增加了吸引,內群吸引刻板化本群的優(yōu)勢特征并產生自豪感、提升自尊[25]?!拔艺J為中國共產黨是中國唯一合法的執(zhí)政黨(執(zhí)政黨)”“身為中國人,我覺得很自豪(國家)”“現(xiàn)行的國家政策能保障我的利益(政策)”“我認為現(xiàn)行的國家政策是公平合理的(政策)”“中國只有堅持社會主義制度才能實現(xiàn)民族的偉大復興(制度)”“我認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就是比西方價值觀好(價值觀)”等條目體現(xiàn)為執(zhí)政黨、國家、政策、制度和價值觀等對個體的吸引力認同。

戴維·伊斯頓將政治共同體看作聯(lián)結政治系統(tǒng)成員的紐帶,他認為最基本的要素是情感的聯(lián)結[26]。去個體化和吸引力認同更多是情感的認同,我們定義為非建設性認同,即從內心深處的認同,哪怕有不同意見也會完全贊成和支持。除了非建設性認同,政治認同還包括建設性認同,即帶有批判性的認同。在個體社會認同信念系統(tǒng)中,包括社會流動和社會變遷兩個系統(tǒng),社會流動下的社會認同策略是越過弱勢群體趨向強勢群體認同;而社會變遷則可能帶來社會創(chuàng)造和社會競爭兩種策略,所謂社會創(chuàng)造即屈從強勢群體,而社會競爭即采取游行、示威、革命、恐怖、戰(zhàn)爭等策略構建新的社會秩序,而地位的合法性是群際認同的決定性因素[25]。所以建設性認同(批判性)關系社會穩(wěn)定,部分非主流群體和政黨的個體能批判性認同主體政黨,采取社會創(chuàng)造策略提出建設性意見而非社會競爭策略是風險社會十分重要的政治認同方式?!叭绻遗u中國共產黨,也是出于愛(執(zhí)政黨)”“即使我批評中國,也是出于愛(國家)”“我反對國家的某些政策也是因為我希望國家進步(政策)”“我批評中國社會主義的制度,是因為我希望她更加完善(制度)”“如果我抵觸核心價值觀,那也是因為我反對他的宣傳方式(價值觀)”等條目來評價建設性認同。

本研究基于上述三個維度構建了由15個項目組成的大學生政治認同問卷。采用5點計分,1表示很不贊成,5表示很贊成,得分越高,政治認同度越高。

(三)調查實施

2015年8月至12月,對“首屆中國青年志愿服務項目大賽”獲獎項目的志愿者進行了志愿服務參與者政治認同的調查。本次調研主要采用網絡調查平臺,共向全國505個志愿服務獲獎項目發(fā)放網絡調查問卷,發(fā)放中要求每一個項目組織者要有序組織志愿者填答,設置每一個手機只能填答一次,每一個項目填答率不少于50%,并對焦點問題進行個別訪談。調查數據采用spss190和excel2016軟件進行處理。

三、研究結果

(一)志愿者政治認同的總體狀況

調查表明(表1),志愿者政治認同的總均分為417,在政治認同三個二級維度上的得分分別是:去個體化419;吸引力認同435;建設性認同397。該得分說明,志愿者的政治認同總體水平處于“比較認同”與“非常認同”之間;就政治認同的結構而言,志愿者的吸引力認同水平最高,其次是去個體化,最后是建設性認同??梢哉J為,志愿者的政治認同水平較高,非建設性認同(去個體化與吸引力認同)高于建設性認同。

(二)志愿者政治認同的差異分析

1性別差異

在政治認同(表2)的總均分和去個體化認同、吸引力認同、建設性認同三個二級維度上,男性志愿者得分分別為424、425、439和408,女性志愿者得分分別為413、415、433和390;T檢驗的結果顯示,在政治認同總均分的男女差異T值為9665(P<001),在去個體化維度男女差異的T值為7620(P<001),在吸引力認同維度男女差異的T值為5455(P<001),在建設性認同維度男女差異的T值為10716(P<001)。統(tǒng)計結果表明,男性志愿者在政治認同的總均分及三個二級維度得分方面都顯著高于女性志愿者,說明男性志愿者的政治認同水平顯著高于女性志愿者。

2政治面貌

方差分析結果顯示(表3),不同政治面貌的志愿者政治認同的總均分F值為14235(P<001);去個體化維度的F值為25484(P<001),吸引力認同維度的F值為17879(P<001);建設性認同維度的F值為1973,(P<001)。結果表明,不同政治面貌的志愿者在政治認同的總均分及各維度得分均值方面差異顯著。因此,要了解不同政治面貌志愿者在政治認同總體水平和各維度水平上的具體差異,還需要做事后檢驗,結果如表4所示。

事后檢驗的結果顯示,政治認同的總均分以及去個體化維度、吸引力維度兩個二級維度上,中共黨員>群眾>共青團員;在建設性認同維度上,中共黨員>共青團員>群眾。結果表明,政治面貌為中共黨員的志愿者在政治認同的總體水平以及去個體化、吸引力認同和建設性認同的三個維度水平上,都顯著高于非黨員(共青團員和群眾)。

(三)參與方式、卷入度對政治認同的交互作用

對參與方式、卷入度對政治認同的影響采用兩因素方差分析處理,結果表明,卷入度政治認同(F=4596,P<001)上的主效應顯著;參與形式在政治認同(F=35362,P<001)上的主效應顯著;卷入度和參與形式在政治認同(F=4596,P<001)上的交互作用顯著(表5、表6)。

簡單效應分析結果顯示,在自愿參與條件下,不同參與次數的被試政治認同差異顯著;事后檢驗結果顯示“只有1次”和“2~5次”組沒有顯著差異,兩者均顯著低于“6~10次”組和“10次以上” 組,“6~10次”組同時也顯著高于“10次以上” 組。在朋友/同學介紹條件下,不同參與次數的被試政治認同差異顯著;事后檢驗結果顯示“只有一次”和“2~5次”組沒有顯著差異,兩者均顯著低于“6~10次”組和“10次以上” 組,“6~10次”組同時也顯著高于“10次以上” 組。在強制參與條件下,不同參與次數的被試政治認同沒有顯著差異。

在各頻次條件下,不同參與形式被試政治認同差異顯著。事后檢驗結果顯示,在“只有1次”“2~5次”和“10次以上”條件下,“自愿參與”顯著高于“朋友/同學介紹”,且顯著高于“強制參與”;在“6~10次”條件下,“自愿參與”顯著高于 “強制參與”,“朋友/同學介紹”顯著高于“強制參與”,“自愿參與”與“朋友/同學介紹”之間沒有顯著差異。

四、討論

(一)志愿者政治認同總體水平較高,非建設性認同高于建設性認同

一種政體如果要達到長治久安的目的,必須使全體人民都能參加而且懷著讓它存在和延續(xù)的意愿[27]。政治認同正是這種意愿的基石,它與政治穩(wěn)定之間存在著密切的相關性。本研究的調查顯示,志愿服務參與者的政治認同總均分為417(組中值為3),志愿服務參與者具有較高水平的政治認同。相對于鄭建軍的調查研究結果(中國公民政治認同呈現(xiàn)出中等偏上的態(tài)勢)[28],志愿服務參與者的政治認同水平高于中國公民政治認同的總體水平。阿爾蒙德和維伯的研究表明,公民能力意識對于公民政治態(tài)度具有直接的影響作用,能力意識越強的人,他對于政治過程的滿意程度也越高[29]。志愿服務參與者是具有較高能力和參與意識的社會個體,參與志愿服務也是參與政治的過程,在志愿參與中提升了對政治的認知和認同。

研究同時發(fā)現(xiàn),志愿者的政治認同中非建設性認同(包括去個體化和吸引力認同)得分較高,而建設性認同得分較低。訪談中有志愿者表示:“比起抱怨,行動(參與志愿服務)更有利于推動問題的解決?!敝驹刚咴谡握J同中有較高的情感卷入,更愿意通過參與志愿服務解決發(fā)展中的問題。此外,志愿者建設性認同較低,可能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不主張表達不同意見的環(huán)境與氛圍有關。

(二)志愿者政治認同的性別和政治面貌差異明顯

男性志愿者的政治認同水平顯著高于女性。美國學者卡羅·吉里根認為,“分離、獨立的生活方式使男人強調公平、規(guī)則、權利,家庭和親友的密切交往使女人看重愿望、情感、需求”[30]。一般講,男性更關注那些宏大的政治議題,而女性則更關注政治中的微小細節(jié)。訪談中也發(fā)現(xiàn),男性參與志愿服務帶有實現(xiàn)政治理想的情懷,而女性參與志愿服務可能更多是基于個人價值滿足和生活方式的豐富。

調查發(fā)現(xiàn),志愿者黨員的政治認同顯著高于共青團員和群眾志愿者。政治認同的層次理論認為,在特定政治關系中處于主導地位、占有政治權力的群體總是對特定政治體系表現(xiàn)出充分的信任、強烈的歸屬和執(zhí)著的效忠[31]。中國共產黨是執(zhí)政黨,中共黨員志愿者隸屬于中國處于主導地位的群體,對政治體系表現(xiàn)出更高的信任度、忠誠度。此外,加入中國共產黨本身也意味著對中國共產黨、對中國政治體系的充分認可,愿意并承諾為其積極奮斗。共青團員的政治認同低于黨員和群眾值得思考,可能與當前共青團偏重于組織活動,團的思想教育引導工作不力有關。

(三)志愿服務有益于提升政治認同,參與形式和頻次需要被關注

從卷入度分析,“6~10次”組和“10次以上”組在除強制參與以外的其他參與形式中,政治認同水平都顯著高于“2~5次”和“只有一次組”,即參與次數在6次及以上的志愿者,在自愿和介紹兩種參與形式下,政治認同水平高于5次及以下者

。志愿服務的次數對政治認同有正向影響。政治參與的核心內涵,主要是指公民以自己的合法行為影響政治過程,從事公共事務的治理活動也是公民參與國家運行管理的途徑之一[32]。公民的政治信任與其政治參與之間有顯著的正向關系[33]。本研究中的志愿服務相較通過公共權力機關、政治組織和行業(yè)途徑等進行政治參與,可能具有其特殊性。同時,研究也發(fā)現(xiàn),在自愿和介紹兩種參與形式下,“6~10次”組政治認同水平顯著高于“大于10次”的志愿者。志愿服務的高頻參與者可能因為更多地接觸弱勢群體,消解志愿者的執(zhí)政效能滿意度,從而影響其政治認同水平。據此我們認為,志愿服務參與頻次對政治認同有正向影響,但兩者之間可能并非簡單的線性關系。在給定參與形式下對政治認同的影響可能存在“甜點區(qū)(sweet spot)”,即在這個卷入度內,志愿服務對給定參與形式的志愿者政治認同存在最佳的正面影響。

對參與形式、卷入度對志愿者政治認同的交互作用的分析發(fā)現(xiàn),從參與形式看,強制參與的志愿者在各種參與頻次的政治認同差異不顯著,且均顯著低于自愿參與和朋友/同學介紹參與的志愿者;除在“6~10次”自愿參與和朋友/同學介紹的沒有顯著差異外,自愿參與者在其他卷入度上政治認同水平均顯著高于朋友/同學介紹的志愿者??梢該送普?,志愿服務活動要充分體現(xiàn)“自愿”,在自愿基礎上的志愿服務對于提升政治認同有較大的促進作用,而強制參與志愿服務對于政治認同沒有明顯的正向效果。從政治認同的心理機制分析,政治認同是一種高度自覺的認知、情感、行為系統(tǒng)。強迫可以帶來行為上的屈從,但是難以帶來情感上的改變[34]。所以著力于提升志愿者在志愿服務行為初始階段的主動性、自覺性,可能更有利于其通過志愿服務提升政治認同。

五、研究結論與啟示

第一,志愿者政治認同整體水平較高,特別是在自愿參與的情況下,隨著參與次數(卷入度)的增加,政治認同顯著增加,充分說明志愿服務有助于提升政治認同水平。當前應該高度重視志愿服務這一重要的政治凝聚和政治整合功能,切實推進和做好志愿服務工作,一方面通過志愿服務彌補“政府失靈”和“市場失靈”,成為社會治理的有效途徑;另一方面讓志愿服務成為公民參與政治的方式之一,多元共治,使志愿服務真正成為社會的粘合劑。

第二,政治認同存在各種水平和差異,應針對不同對象進行合理疏導。當前非建設性認同水平高于建設性認同水平,隨著“批判性公民”的增加,需要有合理通暢的表達機制,以利于建設性表達,增加建設性政治認同;對于參與志愿服務的男性志愿者,充分發(fā)揮其組織作用以利于調動其政治參與積極性,從而維系和保護他們的政治熱情,而對于女性應該提升其政治認知和評價;針對共青團員低于黨員和群眾的政治認同現(xiàn)狀,應轉變群團工作思路和模式,切實加強共青團員的思想引導,提升共青團員群體政治認同水平。

第三,在強制參與情況下,各參與頻次的志愿者政治認同水平沒有顯著差異,且顯著低于自愿參與和朋友/同學介紹兩種情況下志愿者的政治認同水平。高度重視志愿服務的“自愿”特性,盡量避免用強制參與方式組織志愿服務,不要讓志愿服務成為一種政治逆反;朋友和同學介紹的自愿參與者高于強制參與者的政治認同,說明合理利用身邊榜樣引導不太愿意積極參與志愿服務的個體是十分有效的方式;注意志愿服務過程中的指令和攤派,著力于志愿者參與志愿服務內部動機的激發(fā)和調動。

第四,10次以上志愿參與者的政治認同出現(xiàn)下降,可能與過多接觸社會底層,被弱勢群體負面情緒和生活困頓所共情,從而誘發(fā)對社會和政治的消極評價。因此,應重視高頻次參與志愿服務志愿者的思想輔導和心理干預,對于參與到一定頻次的志愿者,一方面要切實加強他們的思想教育,克服認知偏差和負面評價;另一方面要采用團體輔導、談心談話等心理疏導方式,化解不良情緒和解除長期服務的倦怠感,提升政治認同水平。參考文獻:

[1]埃里克.H.埃里克森.同一性:青少年與危機[M].孫名之,譯.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2]孔德永.政治認同的邏輯[J].山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1): 130-134.

[3]詹小美,王仕民.文化認同視域下的政治認同[J].中國社會科學,2013 (9): 29-41.

[4]彭正德.論政治認同的內涵、結構與功能[J].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4(5): 87-94.

[5]白利友.中國共產黨在邊疆地區(qū)少數民族中的政黨認同建設研究[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16(1): 33-39.

[6]烏爾里?!へ惪?風險社會[M].北京:譯林出版社,2003.

[7]齊格蒙特·鮑曼.全球化——人類的后果[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1.

[8]閆紀建,范迎春.風險社會視域下的政治認同[J].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2013 (3):136-139.

[9]安東尼·吉登斯.現(xiàn)代性與自我認同[M].趙旭東,譯.北京:三聯(lián)書店,1998.

[10]羅納德·英格爾哈特.發(fā)達工業(yè)社會的文化轉型[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3.

[11]曾楠.比較與判定——中西政治認同異質的當代解讀[J].上海行政學院學報,2015(1): 65-71.

[12]蒲清平,張偉莉,趙楠.微文化:特征、風險與價值引領[J].中國青年研究,2016(1):56-69.

[13]薩拉蒙.全球公民社會:非營利部門國際指數[M].陳一梅,等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5.

[14]柴寶勇.理性與功利-當今中國政黨認同的現(xiàn)狀、特征與構建途徑——基于北京某高校的數據[J].理論月刊,2015(9):152-156.

[15]塞繆爾.P.亨廷頓.變化社會中的政治秩序[M].王冠華,等譯.上海: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08:27.

[16]丁志剛,董洪樂. 政治認同的層次分析[J].學習與探索,2010(5):103-106.

[17]柴寶勇.論政黨認同的含義及其要素[J].探索,2009(1):31-34.

[18]趙楠,蒲清平,朱麗萍,等.馬克思主義信仰困境與境界超越-對20所高校輔導員的實證研究 [J].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2): 199-205.

[19]道格拉斯.C.諾斯.制度、制度變革與經濟績效[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0.

[20]約翰·羅爾斯.正義論[M].何懷宏,等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8.

[21]魯克儉.20世紀80年代以來國內意識形態(tài)研究述評[J].理論前沿.2002,(3):45.

[22]韓震.國家認同-全球化視野下的結構性分析[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0(1):108-115.

[23]JACKSON J.W,SMITH E.R.Conceptualizing social identity:a new framework and evidence for the impact of different dimen-sions[D].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1999.

[24]劉涵慧.大學生的政黨認同與國家認同——基于北京高校的實證研究[J].馬克思主義與現(xiàn)實,2013(1):85-92.

[25]邁克爾.A.豪格.社會認同過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

[26]戴維·伊斯頓.政治生活的系統(tǒng)分析[M].王浦劬,譯.北京:華夏出版社,1998:205-206.

[27]亞里士多德.政治學[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188.

[28]鄭建君.政治溝通在政治認同與國家穩(wěn)定關系中的作用[J].政治學研究,2015(1): 86-103.

[29]阿爾蒙德,維伯.公民文化——五個國家的政治態(tài)度和民主制[M].徐湘林,譯,上海:東方出版社,2008.

[30]徐大同.當代西方政治思潮:20世紀70年代以來[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298.

[31]丁志剛,董洪樂.政治認同的層次分析[J].學習與探索,2010(5):93-96.

[32]伍華軍.公民意識:對公民政治參與的促進與形塑[J].法學評論,2014(4):46-55.

[33]鄭建君.政治信任、社會公正與政治參與的關系J].政治學研究,2013(6): 61-74.

[34]蒲清平,張偉莉,安娜.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化的心理機制與實踐路徑[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 2015(10): 58-62.

猜你喜歡
政治認同志愿服務志愿者
志愿者
我是志愿者
我是小小志愿者
“四個全面”戰(zhàn)略布局思想重要意義的政治學分析
如何增強政治認同和道路自信
攀枝花市| 青阳县| 斗六市| 沙田区| 乳山市| 凉山| 东山县| 平南县| 吴堡县| 鞍山市| 资兴市| 鱼台县| 岑巩县| 金沙县| 广南县| 黔西县| 醴陵市| 文成县| 沅江市| 扶余县| 错那县| 台前县| 大洼县| 扶风县| 沙坪坝区| 华安县| 定边县| 新密市| 温泉县| 诸城市| 安塞县| 阜平县| 长岭县| 如皋市| 泰宁县| 诸暨市| 淅川县| 云和县| 临漳县| 定边县| 涪陵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