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蘿
百年前,海歸教授畢竟更具國際視野,更加令清末民初的學生尊重。當時西學東漸,西方思想對中國傳統(tǒng)思想有著強烈沖擊,但總的來說,西洋和東洋留學生都有很優(yōu)秀的人,而且大部分在其專業(yè)領域表現(xiàn)得異常出色。
@大愛圍墻面
蔡元培不拘一格選拔人才,讓人印象深刻。見了23歲、沒受過正規(guī)教育的梁漱溟,只看了梁漱溟寫的一本書,竟然直接讓他當了北大的老師;為了讓27歲、初入北大的胡適免受保守派的質(zhì)疑與攻擊,竟然幫胡適“造了假”,稱其家族有深厚的“漢學”淵源。正是在蔡元培這種只看人的核心競爭力的思想的指導下,1918年的北京大學“全校教員217人中有90位教授,平均年齡僅30余歲。35歲以下43人,其中陳獨秀39歲,梁漱溟24歲,徐家璜25歲,朱家驊26歲,李大釗、劉文典、胡適28歲”,這么年輕的師資陣容,在當今的大學真是無法想象的。
@愛著詩歌的小小范
那個時代的留學潮是中國近代新思想發(fā)展的黃金時代,這一期的《看歷史》又重溫了過去的時代變革,不禁讓人感嘆,或許如今留學生的基數(shù)太大,且今日又是多元化的時代,以至于今日與百年前相比,留學的“清風”似乎少了,負面的消息反而多了。如今回顧起來,那個中國近代社會的特殊轉(zhuǎn)型期,竟然有了一種特殊又強烈的魅力。
@愛武裝
作為一名軍事迷,一直喜歡“解密”這個欄目的稿子,故事好看,寫得大氣磅礴??菰锏奈淦鞅澈蟮臍v史才是最精彩的。
@First Noel
最近看了《重讀<詩經(jīng)>,唱了三千年的民歌》,又看了美國電影《降臨》,有種奇妙的想法,看著《降臨》中的美國語言學家挖空心思地對著外星人拼寫字母想讓外星人會意,心想要是寫中文多好啊,象形文字,外星人肯定容易理解得多。中國文字確實是個奇跡,語言與文字平行發(fā)展,文字并非是表音的工具,文字也不是為了記錄語言而發(fā)明的。正是源于這個原因,如今的我們能夠直接閱讀2000年前的經(jīng)典,只不過外國人想學漢語,確實比較費勁就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