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藻
導語:植物是所有食物鏈的脊柱,不論我們的科學技術如何發(fā)展,這點始終無法改變。而在城市里,植物作為綠肺和居民心靈安慰劑的功效變得更加突出。
近千年來,我們依靠植物解決衣食住行和醫(yī)療的需求。人類的祖先居無定所,就像其他動物一樣接受大自然的饋贈?,F如今,我們享受著現代工業(yè)所帶來的便捷,但我們對植物的需求仍然十分迫切。植物是所有食物鏈的脊柱,不論我們的科學技術如何發(fā)展,這點始終無法改變。而在城市里,植物作為綠肺和居民心靈安慰劑的功效變得更加突出?!吨参锇l(fā)現之旅》一書高度贊揚了這些改變我們世界的植物所具有的美好性、多樣性、重要性以及純粹的神奇性。該書共有9章,分別介紹了改變生活的植物,味覺享受,治愈與傷害,科技與力量,經濟作物,觀賞植物,敬畏與崇拜以及神奇的大自然。作為一個中國讀者,最重要的就是在書中發(fā)現那些中國帶給世界的植物禮物。它們分別是小米,大豆,青蒿,大麻,茶樹,梅樹和牡丹。
小米的重要在于它生長在其他谷物不易生長的地方。小米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和維生素B,但是它的產量無法和其他谷物相比。最初收集并種植小米的地方大致是在黃河上游流域。這里和黃河更東邊的地區(qū)種植的小米種類為黍和粟。這兩種小米的重自更飽滿且產量更好,逐漸形成了穩(wěn)定的,成熟的種植文化。當小米被廣泛傳播之后,小米農業(yè)與在南方緩慢擴大的水稻農業(yè)一并成為最有成效的農業(yè),當小麥被引進之后,于上述兩種小米以及水稻,大豆一同被稱為五谷,中國的五種谷物。
大豆的祖先為野生大豆,普遍生長于亞洲東北部,大豆的早期種植者為日本人和生活在黃河流域的中國人。他們面臨的問題是如何將傾斜的藤蔓改良成直立的,并且能使它的豆莢結出飽滿的種子。進行人工培育后,大都即使是在貧瘠的土地上也能夠頑強生長。從周朝開始,人們種植并存貯豆類。發(fā)酵的大豆的風味和營養(yǎng)價值均有所提高,因為發(fā)酵時會加入維生素而且能破壞一些危險的毒素,這些毒素能抑制蛋白質的消化和鐵元素與鋅元素的攝取。大豆產品,在中國漢朝時期便已有發(fā)展,后成為朝鮮半島,日本和印度尼西亞的地方美食。
自公元前2世紀,青蒿就已經是中國藥典中的一部分,它之所以在國際上名聲大振,是因為越南戰(zhàn)爭期間,越南請求中國在抗瘧藥物上對其進行幫助,為了在醫(yī)藥產品上能夠自給自足,中國1967年成立的523項目,旨在篩選如青蒿等植物以獲得潛在的防治瘧疾的藥物。藥學家屠呦呦帶領團隊收集植物,同時她注意到公元4世紀葛洪所著的《肘后備急方》中描寫的原始的制藥方法。葛洪是建議用青蒿來治療間歇性發(fā)熱的第一人。屠教授通過隔離植物提取物的活性成分,從而提取出了第一個水溶性青蒿素衍生物?,F今各種青蒿素已經成為世界衛(wèi)生組織推行青蒿素聯合療法的主要藥物。
大麻的韌皮纖維和大麻素在其原產地,亞洲中部和東北部,使用歷史悠久,中國的薩滿教巫醫(yī)運用大麻的麻醉性達到醫(yī)療目的。大麻的這些用處從中國向西傳播到印度。中國新石器時期的一件陶器,名為桑麻地,就帶有大麻織物的痕跡。桑葉是蠶的主要食物,富人使用桑蠶絲做衣服而窮人則使用大麻。在儒家思想的影響下,不論貧窮富有,兒女都需要披麻戴孝為過世的父母守喪。在漢朝,造紙術有了質的飛躍,可以利用新的或回收的大麻纖維(衣服或者漁網)以及桑樹皮造紙。
不論是茶樹還是飲茶文化,均來源于中國。大約在公元前500年,中國人開始收集茶葉并開始飲茶。但在更早之前,人們就會咀嚼茶樹葉,這一習慣至今仍在中國的西南地區(qū)有所保留,那里也是野茶樹的原產地。茶葉的種植,制備以及使用與中國古老而又動蕩的歷史息息相關。茶葉曾作為貨幣和官方支付方式,同時,進行茶葉交易需要收取高額的稅金。茶葉種植與銷售曾由國家壟斷以獲得收益最大化。茶葉的味道受到人們的推崇,取得了至高的宗教意義。
飲茶文化在中國社會占據重要的地位,因此也衍生出了一些飲茶儀式,805年茶葉和飲茶文化流傳到日本,隨后日本便將這些飲茶儀式變得更加程序化。
至今,中國的梅樹已經被歌頌了千年之久,梅樹生長在中國四川西部,云南西部的斜坡之上,在越南和老撾的北部,韓國以及日本都能發(fā)現它的蹤影。雖然梅花開得雅致,然而人們最先培育的是類似杏一樣的梅子。梅子一般都太酸,無法生吃,因此人們通常將梅子曬干,鹽腌,泡制,搗漿,甚至用來釀造美味的紅酒。在長沙馬王堆的1號西漢墓中,出土了許多花盆,盆里裝有梅石,干果以及有關干果加工程序的紙質記載。5-6世紀的食人開始贊賞梅花的妖嬈美麗,文人們贊賞這種纖弱動人而又頑強生長的花朵,稱贊它們在中國的新年之際還能抵抗低溫的襲擊。在宋代和元代,
人們種植梅樹的風潮達到了新的高度,在藝術和詩歌層面對梅花的贊賞也有了新的意義。
中國是8種木本牡丹的原產地。在唐代,木本牡丹在朝廷和民間風靡開來,并為食人和畫家?guī)砹藙?chuàng)作靈感,一些人甘愿用數百良黃金來交換,據說當時的園丁能培育出直徑長達30厘米的牡丹,風鈴草也是中國本土的牡丹品種,這種草本植物因為具有藥用價值而廣為種植。8世紀,佛教僧人將木本牡丹帶到日本,日本的園丁在宮廷牡丹的培育方面取得了進步,后來又培育出了銀蓮花的花形,使雄蕊能夠長出可以布滿花缽的窄小花瓣。他們?yōu)榕嘤龅男滦湍档と×烁鞣N各樣的名字。18世紀末,隨著約瑟夫·班克斯爵士將牡丹引入歐洲,木本牡丹就在歐洲的高檔花園里成為一種時尚。
植物發(fā)現之旅
作者: 海倫·拜納姆 威廉姆·拜納姆
出版社: 中國攝影出版社
出版年: 20171-1
頁數: 237
定價:128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