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洪霞
生活中人們經常會遇到這樣一種情況:當聽到舒緩的音樂,就會覺得心情平靜、放松;當聽到曲調悲傷的歌曲或樂曲,心情也會隨之漸漸暗淡、沉重下來;當聽到歡快、喜慶樂曲的時候,又會很興奮、激動,很想隨音樂一起起舞。這說明音樂是一種影響人們情感的一種藝術形式,其特點是通過流動的聲音、清晰的語言來表達內心真實情感的,它能調動聽者的情緒,引起情感上的共鳴。
在音樂課堂中,學生往往停留或糾纏在聲音的大小上,而沒有認真地意識到聲音的追求須以情感藝術表現和審美的需要為依據,以更高的審美角度去理解。因此,在聲樂教學中,顯而易見要培養(yǎng)學生的音樂表現力。
我教的是一年級的小學生,所以根據他們的年齡特點,課堂上我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來進行音樂表現力的培養(yǎng)。
一、提高練聲曲的趣味性,激發(fā)興趣,挖掘情感因素
發(fā)聲練習曲是歌唱前的必要準備工作,在選用發(fā)聲曲時,應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注重多樣性、靈活性、趣味性,這樣能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從而增進學生進行歌唱的動力。
1.在發(fā)聲曲前,利用下面這一節(jié)奏:“2/4 × × |×× × |”,用說“嘿”的方法找到發(fā)音位置、打開喉嚨。然后再進行發(fā)聲練習,孩子們很快進入了狀態(tài)。他們不會因為高音上不去而禁聲或喊唱。
2.在原有練聲曲的基礎上設計有趣的母音(如:哈哈哈等),這樣既能單練旋律,培養(yǎng)情感,又能在有趣的練聲曲中,自然的找到聲音位置,為歌唱做好充分的準備。
3.利用“柯爾文”手勢來引導學生唱兩個聲部的練習。把學生分成兩組,一組唱“do”,一組唱“mi”,“do”音要唱長音,這樣可以達到聲音的和諧。唱完可以多變換兩組,使之學生得到充分的練習,對聲部和諧的體會會更深刻,還激發(fā)了學生的興趣。
二、咬字、吐字清晰,利于表達情感
正確、清晰地咬字、吐字,對歌曲的情感表達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不管是在教學中還是在學生的演唱過程中,都會碰到這樣的情況:演唱者的聲音很好,但唱起來卻“言之無物”。只聽到技巧的聲音,聽不清楚所唱的歌詞,所以對歌曲所表達的情感則不清晰。因此,只有掌握正確的咬字、吐字的方法,才能更好地“詮釋”歌詞內容,表達歌曲的情感,從而引起聽者的共鳴。
每一首歌曲在歌唱前,我們都要先把歌詞按節(jié)奏朗讀幾遍,指導學生把每一個字讀清楚、讀通暢,速度由慢逐漸加快,同時配合手掌的節(jié)奏拍擊,有趣的拍擊、朗讀后再進行歌唱教學,效果可想而知了。這樣孩子們不會因為歌詞的不熟練而影響歌唱了,節(jié)奏也就不成問題了。
三、對作品內涵進行剖析,正確抒發(fā)情感
歌詞是作者表現立場、心情、態(tài)度的載體,它是作者內心情緒抒發(fā)的一種體現。比如演唱《小燕子》這首歌時,應用自然、柔美的聲音演唱出“我”對小燕子的喜愛之情?,F在的學生酷愛流行音樂,有些歌曲就不適合現在的中小學生演唱,只有貼近學生生活和內心世界的歌曲才能唱出感情,表現出來的也是最完美的。
歌曲的體裁往往與某種情緒聯系在一起,情緒熱烈、歡快的,在演唱時應用喜慶、熱烈的情緒演唱;而對于抒情的歌曲,應以柔和、甜美、贊頌的情緒演唱。要根據歌曲的情緒體會、演唱,只有真正剖析體會歌曲的內涵,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才能很好地表現歌曲情緒。
表現力對音樂藝術尤為重要,到位的表現力可以使聽者哭,使聽者笑,使聽者如醉如癡。所以,教師應在歌曲教學中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音樂表現力,并在實踐中不斷創(chuàng)新。在實際生活中,教師應多關注學生的親身經歷,親身體驗,并正確引導學生通過一些描寫各種人間情感的文學作品、電視、電影等,間接體驗色彩絢麗、變化多端的情感世界,從中汲取營養(yǎng),以豐富自己的情感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