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南師范大學法學院 廣東 廣州 510006)
二維碼調(diào)包行為性質(zhì)的認定
賈承欣
(華南師范大學法學院廣東廣州510006)
學界就日前網(wǎng)絡上流傳的二維碼條包案展開了激烈的爭論,主要是圍繞盜竊罪和詐騙罪之間進行博弈。據(jù)此,就該案對兩罪之間的爭論進行論述,并簡要說明兩罪的區(qū)別。通過探討二維碼支付過程中的主體的法律關系,進一步分析二維碼調(diào)包行為。
二維碼;調(diào)包;詐騙;盜竊;三角詐騙
掃碼付款成為時下熱門的消費付款方式,在人們追求快速便捷安全的消費時代里,網(wǎng)絡科技的發(fā)展進度勢不可擋,相信今后還會涌現(xiàn)更多的新形式、新方法、新手段。與此同時,新型化的犯罪手段、方式也是層出不窮,由此倒逼著司法機關不得不加以應對。前不久,偷換商家支付二維碼案就引發(fā)了學者們的爭議,對此,學者圍繞二維碼調(diào)包行為認定為盜竊或是詐騙展開了激烈的爭論。
案情大致為:樓下的小店抓到一個小偷,他把店里的支付二維碼偷偷換成自己的,店主直到月底結款的時候才發(fā)現(xiàn),據(jù)說這個月他通過幾家店采取這種手段默默的在家收了70萬。就該案到底盜竊還是詐騙,許多專家學者提出了不同的意見。
(一)主張構成盜竊罪。有學者主張本案不成立“三角詐騙”,不成立直接針對店家的詐騙,本案成立對財產(chǎn)性利益的盜竊,認為支付碼是一種債權,行為人釆取調(diào)包的方式偷走了店主的債權。亦有學者主張成立盜竊罪的間接正犯,認為在“不知情交付”之欺詐性取財案件中受騙的被害人,屬于為欺詐者所利用的“無意識的工具”,可以歸之為“利用他人自害行為”的間接正犯形式的盜竊罪。
(二)主張構成詐騙罪。有學者批駁上述盜竊觀點,認為債權債務關系是由店家、顧客、顧客拿著的商品三者要素事實上構成,二維碼是支付途徑之一。商家的賬號以二維碼的形式表現(xiàn)出來,小偷更換二維碼僅僅是對換了賬戶,而非竊取了債權,賬號本身并不具有價值。
許多學者之所以認為偷換二維碼案件應認定為詐騙罪,是因為無法解釋其中的占有轉(zhuǎn)移問題,認為在這類案件中,錢款是從顧客的賬戶直接轉(zhuǎn)入行為人的賬戶,商家事實上從未占有過該錢款,因而不存在行為人從商家的賬戶中秘密竊取該錢款的問題,構成盜竊罪自然無從談起。只有真正進入商家賬號的錢款,才屬于商家占有,才可以成為被盜的對象。行為人通過虛構的事實,也即假賬號,讓被害人產(chǎn)生錯誤認識而處分財物,完全符合詐騙罪的行為特征。
(三)關于二罪的區(qū)別。對于一些較為簡單的案情,區(qū)分開盜竊罪與詐騙罪還是相對容易一些的,但是在案情相對復雜的案件中,行為人的行為往往既存在竊取行為又存在詐欺行為時,就會難以對行為人犯罪行為定性準確。由于盜竊罪和詐騙罪在“數(shù)額巨大”時的量刑幅度相差7年,這對于被告人的切身利益來講是極其重要的。因為定罪的不同,有時會給被告人帶來災難性的打擊。
所以,如何區(qū)分這兩種罪就顯得極為重要。
張明楷教授認為區(qū)分詐騙罪與盜竊罪應當分情況進行:一、在行為人已經(jīng)取得財產(chǎn)的情況下,二者的關鍵在于被害人是否基于認識錯誤而處分財產(chǎn)。如果不存在被害人的處分財產(chǎn)的事實,則不可能成立詐騙罪。二、在行為人未取得財產(chǎn)(未遂)的情況下,二者的關鍵區(qū)別在于,行為人是否屬于足以使對方產(chǎn)生處分行為的認識錯誤的詐欺行為。
在利用二維碼支付過程中,第三方支付與買方、買方以及銀行都發(fā)生了民事法律關系,對支付的完成起著核心作用,所以有必要對相互間的法律屬性進行準確定位,才能正確分析這支付流程中的各種法律關系。
(一)買賣雙方的法律關系。賣方提供的二維碼包含了銷售者名稱、商品價格、商品數(shù)量、付款方式等,實際上是電子化了的格式合同,其展現(xiàn)了一經(jīng)掃描即進入支付流程,也即要約的過程。買方一經(jīng)確認并付快也就對賣方要約進行承諾,買賣雙方的法律關系在確認訂單是成立。所以,買賣雙方成立買賣合同關系。然而,由于二維碼支付過程中,部分內(nèi)容是由第三方支付代為制定和履行的,故可看作特殊的三方合同。
(二)買賣雙方與第三方支付的法律關系。第三方支付一般不直接參與交易,但第三方支付一般都通過服務協(xié)議與買賣雙方約定了相關權利、義務,并在交易過程中提供相應的服務。一般體現(xiàn)為居間合同關系,其未實質(zhì)介入交易過程,但為雙方交易提供機會并傳達交易的意思表示,也即居間服務。
(三)第三方支付與銀行的法律關系。銀行按第三方支付的指令進行操作,而且第三方支付可以獨立代為收取款項、提供信用擔保和不經(jīng)銀行來進行支付清算,雙方體現(xiàn)的是商事合作關系。該案之所以一出現(xiàn)就受到學界的關注,歸根結底是在于行為人侵財使用了具有一定技術手段的篡改二維碼支付方式。根據(jù)中國支付清算協(xié)會規(guī)定的《條碼支付業(yè)務規(guī)范》,對于支付機構而言,一個完整的二維碼支付帶來的結果是交易數(shù)據(jù)的改變,也就是賬戶資金數(shù)額的變更。因此,二維碼支付的本質(zhì)屬性是資金在支付機構賬戶內(nèi)的流轉(zhuǎn)。買方和買方對支付機構享有債權,而支付機構則實際占有并管理著賬戶內(nèi)的資金。
詐騙罪的成立要求行為人的詐騙手段使受害人或有處分權的人陷入認識錯誤,基于此認識錯誤而做出處分行為,且認識錯誤與處分行為有因果關系。本案中,行為人雖使買方和賣方陷入認識錯誤,顧客也處分了自己對支付平臺的債權,但顧客的處分行為并非是因為陷入認識錯誤,而是基于買賣合同。本案的被害人實質(zhì)上是賣方,被侵害的是賣方對支付機構享有的債權。行為人通過篡改二維碼使得賣方享有的債權發(fā)生了秘密轉(zhuǎn)移,而這一過程賣方是不知情的,既沒有處分意識,更無處分行為,是違背賣方的意志的。
首先,在本質(zhì)上并不符合詐騙罪“騙取他人財物”的本質(zhì)特征,缺乏成立詐騙罪所必需的處分意識和處分行為,被害人對于其財產(chǎn)被非法轉(zhuǎn)移占有完全沒有意識,根本沒有想到其財產(chǎn)將進入行為人賬戶;其次,雖然顧客的錢款并未首先進入商家賬戶而是直接進入行為人賬戶,但是至少在顧客掃碼支付的那一瞬間,無論在社會觀念上還是在所有權上,該錢款都屬于商家所有和占有,行為人通過秘密手段取得對該錢款的非法占有,本質(zhì)上屬于秘密竊取行為,構成盜竊罪。
綜上所述,該案的二維碼調(diào)包行為較符合盜竊罪的特征。
在科技日益進步的今天,許多新興事物應運而生,其中就包括了很多新型化的犯罪手段。這些新出現(xiàn)的犯罪手段因為自身的新奇和稀少,讓人們雖然比較容易辨識其犯罪的本質(zhì),卻很難界定其所犯究竟何罪,這也會給司法機關造成不小的壓力,使法官在定罪與量刑上猶豫不決。
具體到盜竊罪與詐騙罪中,因為盜竊罪的起刑點低、處罰力度較大,所以在兩罪發(fā)生混雜不清時,一般是以盜竊罪定罪量刑的。這種做法的確是在面臨兩罪相互糾結不清時,果斷地將其列入到盜竊罪的范圍,節(jié)省了司法資源,提高了檢控效率,但是卻導致罪刑法定原則遭到破壞,不僅使公民在刑事上享有的合法權益遭到踐踏,還會影響到國家司法機關的尊嚴和權威。因此我們應該從理論上明析二罪的根本區(qū)別,再碰到復雜的案件時,能夠科學應對合理分析,做到有理有據(jù),讓當事人可以心服口服,認罪服法。
[1]程雁群.盜竊與詐騙——對二維碼案的性質(zhì)探討[J].中國校外教育,2016.
[2]張明楷.論三角詐騙[J].法學研究,2004(2).
[3]王立志.認定詐騙罪必須“處分意識”——以“不知情交付”類型的欺詐性取材案件為例[J].政法論壇,2015(1).
[4]周銘川.偷換商家支付二維碼獲取財物的定性分析[J].東方法學,2017(2):112.
賈承欣(1992-),女,漢族,廣東廣州人,法學碩士,華南師范大學法學院,研究方向中國刑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