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大學 黑龍江 哈爾濱 150081)
亞里士多德的“ousia”學說
王亞男
(黑龍江大學黑龍江哈爾濱150081)
亞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學全部建立在他的“ousia”學說的基礎(chǔ)之上。本文首先從“ousia”的來源以及翻譯出發(fā),重點探討亞里士多德對于“ousia”的論證,其論證過程可以大致分為三個階段,首先在《范疇篇》提出了“ousia”的概念,并認為具體事物為第一“ousia”;然后通過《形而上學》的七卷的分析得出形式為第一“ousia”的結(jié)論;最后《形而上學》第十二卷認為純形式即神為最高“ousia”。文章通過對亞里士多德“ousia”思想的研究,進一步加深對亞里士多德哲學的理解,并提出一些依然存在的問題。
形而上學;ousia;形式
研究亞里士多德的哲學必定離不開其關(guān)于“ousia ”的論述,但在不同的時期,亞里士多德卻對這一概念的解釋多多少少有些出入,所以,我們不妨從頭慢慢捋起。
就亞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學體系而言,“ousia”是為了研究和解釋“on”這個詞的含義而提出的,所以其為“on”范疇的一個子范疇,在此層面上,將“ousia”理解為“存在”合情合理。但亞里士多德在對“on”進行辨析的時候卻逐步將其消解并用“ousia”取而代之。①并通過“ousia”學說逐步建立起了自己的形而上學體系。
希臘文“ousia”是由動詞不定式“einai”的現(xiàn)在分詞的陰性單數(shù)形式“ousa”而形成的。在希臘文中“ousia”普遍含義為“財產(chǎn)”“所有物”,它一般被翻譯為“substance”“Substanz”或“essence”,在中文翻譯中,我們一般將其翻譯為“實體”。但汪子嵩先生認為將其翻譯為“實體”容易被誤解為具體實在存在的物體,因此他主張將其翻譯為比較抽象的“本體”。②所以我們在理解“ousia”的含義時要充分考慮汪先生的翻譯意見,但無論是“實體”“本體”還是“substance”都和“ousia”有些差距,所以我認為借助其來源“on”可能更便于我們理解“ousia”。
在《范疇篇》亞里士多德提出了十種范疇:ousia、量、質(zhì)、關(guān)系、地點、時間、位置、狀態(tài)、活動。并將十種范疇的存在分為了兩類:作為存在的存在和作為偶性的存在,而“ousia”屬于前者。進而在《范疇篇》對“ousia”首次下了最初定義:在最嚴格、最原始、最根本的意義上說,是既不述說一個主體,也不依存主體的東西并且為單一的個體,例如“蘇格拉底”。但我們在這所說的“主體”并不是我們?nèi)粘I钪械摹罢J識主體”,這里的“主體”在邏輯上講指不充當賓詞而是主詞;從哲學上講,指不是主體的屬性,而是主體自身。所以,在亞里士多德的標準中,“一個人”“一只羊”都可以稱為“ousia”,之所以將它們稱為“ousia”是因為它們是以絕對主詞而存在的,由此可看出亞里士多德主張具體事物是明顯存在的,且具體事物就是第一“ousia”。
亞里士多德在《范疇篇》中將“種”和“屬”歸結(jié)為第二“ousia”,在這我們有必要區(qū)分一下“定義”和“屬”之間的區(qū)別。如果能夠表示本質(zhì)且能夠換位,就表示定義,比如“人是理性動物”,“理性動物”是“人”的定義,故也可以說“理性動物是人”。如果表示本質(zhì)但不能換位,就是屬,如“人是動物”“動物”是人的“屬”,但如果換過來說“動物是人”就顯得荒謬了。③不難看出“屬”和“種”包含具體事物,但又不具備具體事物的特指性,但也只有通過“種”和“屬”才能證明第一“ousia”究竟為什么。因此,我們有可以在某種程度上認為“ousia”是無法獨立自存的。
隨著亞里士多德思想的深入發(fā)展,在《形而上學》中對“ousia”進行了系統(tǒng)的討論并借以說明其重要性。首先他對“ousia”的含義進行了說明:(1)單純物體(水、火、土、氣)及其復(fù)合物;(2)事物存在內(nèi)在原因如靈魂;(3)事物存在的外部原因;(4)是其所是。顯然,亞里士多德關(guān)于“ousia”的思想在這里發(fā)生了很大變化,他首先取消了個別事物的特殊地位,再者把“形式”作為了“ousia”的一種含義,并將其視為獨立的單個的存在。
在《形而上學》的第七卷中,亞里士多德對按照“ousia”的說明概括得出的“是其所是”、“普遍”、“種”、“載體”逐一進行了考察,以確證它們是否屬于“ousia”?!拜d體”即其他述說他而他不述說其他,故質(zhì)料、形式和二者構(gòu)成的具體事物具有載體的特征。由于質(zhì)料處于不斷變化之中,故可將質(zhì)料以及由它組成的復(fù)合物排除掉。其次,對于“種”和“屬”亞里士多德以每一種物體的“ousia”都是它所特有的,不屬于別物的理由將其否定掉。在排除了后三種不屬于“ousia”之后,對“是其所是”的討論的成為了重點,他首先指出,“所謂個體的是其所是,就是那就其自身而言的是、存在?!边@樣,“是其所是”便和不是因為自身而言的存在的偶性相互區(qū)別開了同時也和其他范疇有了明顯區(qū)別。
專家學者通常把亞里士多德《形而上學》的第十二卷的“ousia”學說歸結(jié)為“神學”,從《形而上學》的前幾卷,我們不難看出亞里士多德關(guān)于“ousia”學說的思想變化,但該卷更應(yīng)該看作亞里士多德思想變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他在該卷的第六章提出:“ousia”④有三種,前兩種是自然是運動的,第三種則是不動的。前兩種實體前面已經(jīng)進行了討論,在這,亞里士多德討論的就是第三種實體,首先,我們應(yīng)該承認這種不動的實體的存在。
一種不運動的實體必定是永恒的。由于實體是第一位的存在,若實體毀滅,則一切都不會存在了,因為運動和時間是永恒的,則這種實體也必然是永恒的。接著,亞里士多德從潛能和現(xiàn)實對這個問題進行了討論。首先,這種實體的本質(zhì)就是現(xiàn)實性,沒有任何質(zhì)料(如果是質(zhì)料便不是完全的現(xiàn)實性)和潛能(如果是潛能,便不會永恒)。“神是賦有生命的,生命就是思想的現(xiàn)實活動,神就是現(xiàn)實性,是就其自身的現(xiàn)實性,他的生命是至善和永恒。我們說,神是有生命的、永恒的至善,由于他永遠不斷的生活著,永恒歸于神,這就是神。”從該段話我們不難看出這種不動的動者就是在“善”的狀態(tài)下存在的神。
就亞里士多德的神學思想的內(nèi)容以及思想的成熟程度來看,我認為將其劃分為亞里士多德的早期實體學說較為合理,而究其實體級別而言,神作為最高實體,應(yīng)該作為最高范疇而存在,是實體學說的終極。雖然亞里士多德的神學思想也僅僅局限于實體學說之中,但亞里士多德的神學思想直接影響了中世紀經(jīng)院哲學,更是西方哲學史唯心論思想的根源。
理解亞里士多德的“ousia”學說或者說更進一步說理解亞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學應(yīng)該在聯(lián)系其邏輯方式的前提下,結(jié)合其相關(guān)術(shù)語逐步深入其思想當中。就“ousia”學說而言,我們應(yīng)該清楚作為不定式einai(“是”),用作系詞esti(“是”),分詞on(“存在物”),作為名詞化的和作為單稱使用的分詞to on(“是者,所存在者”),和復(fù)數(shù)ta onta(“存在的事物,實體”),對亞里士多德而言,這些詞之間一定有重要聯(lián)系。從上文的論述中,我們可以分析出亞里士多德提出“ousia”的任務(wù)就是需要解決“ousia”是什么以及它與“是”或“存在”之前的關(guān)系,或者我們可以把“ousia”理解為表述一種特殊存在的學說。
自從巴門尼德將存在確立為哲學的研究對象以來,亞里士多德的“ousia”學說將古希臘的形而上學推向一個高峰,而其“ousia”學說中的神學完全受柏拉圖思想的影響但經(jīng)亞里士多德改進的神學思想又將本體論形而上學引向了理性神學形而上學,這直接影響了亞里士多德以后的哲學的發(fā)展。
【注釋】
①本文主要研究亞里士多德對于“ousia”的論證,故關(guān)于“ousia”如何將“on”消解并取而代之不做詳細論述。
②汪子嵩:《亞里士多德關(guān)于本體的學說》,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82年版
③王路:《“是”與“真”——形而上學的基石》,第106頁
④為了書寫方便和便于理解,該章節(jié)所有“ousia”我們普遍用“實體”替代
王亞男(1992-),女,黑龍江大學哲學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