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友桂
(湖北民族學院 科技學院,湖北 恩施 445000)
2017-08-17
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儒家日常生活倫理及其當代價值研究” (15BZX064)。
賀友桂(1974—),女,土家族,湖北建始人,副教授、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旅游文化研究。
孔子人才管理思想體系研究
——以《論語》為研讀對象
賀友桂
(湖北民族學院 科技學院,湖北 恩施 445000)
孔子人才管理思想是孔子思想的有機組成部分?!墩撜Z》是孔子人才管理思想的集中體現(xiàn),具有豐富而深刻的內(nèi)涵,為研究孔子人才管理思想體系提供了可靠而翔實的基本資料。以《論語》為研讀對象,發(fā)現(xiàn)其中蘊涵了孔子豐富多彩的人才管理思想,并揭示了孔子人才管理思想中識才、選才、育才、用才以及考核的人才管理規(guī)律,這一思想體系對我國人才管理工作具有一定的借鑒價值與啟示意義。
《論語》;孔子;人才管理思想體系;君子
人才問題關(guān)系到一個國家興盛衰敗。在我國古代,很多政治家和思想家都非常重視人才,并對人才問題進行研究與實踐,為今天留下了寶貴的經(jīng)驗。西周的姜尚說:“治國安家,得人也。亡國破家,失人也?!?《三略》上略)管子云:“圣王之治,‘非得人者,未之嘗聞’;暴王之敗,‘非失人者,未之嘗聞’?!?《五輔》)孔子對人才的重要性有著一定的認識,曾說:“人能弘道, 非道弘人?!?《論語·衛(wèi)靈公》,后文凡引自《論語》的只寫篇名)選用人才的時候要用“君子人格”的標準,任用人才時要能“舉賢才”等。墨子說:“國有賢良之士眾,則國家之治厚;賢良之士寡,則國家之治薄?!?《墨子》)諸葛亮對西漢東漢的興衰總結(jié)了其中的深刻教訓,“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之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后漢之所以傾頹也”(《出師表》),并提出君主在治理國家時要“務(wù)在舉賢”,等等。這些闡述從不同的角度說明國家社稷興衰與人才得失有著極大的關(guān)系。在這些古代賢達中對人才的闡述具有一定思想體系的當屬孔子,他的人才思想集中在《論語》一書中?!墩撜Z》是儒家思想的集大成之作,更是中國“道德倫理”的經(jīng)典之作,它所展現(xiàn)的不僅是一個思想豐富的和諧社會價值觀世界,更是一個人才管理智慧的世界。
近年來,專家學者對孔子的人才管理思想進行了廣泛而深入的研究,一是孔子人才管理思想的理論研究[1][2][3],二是孔子人才管理思想的實際應(yīng)用[4][5][6],三是將孔子人才管理思想引入到政治、經(jīng)濟、教育和行政等領(lǐng)域[7][8][9],四是對孔子人才管理思想中某一點進行研究[10][11][12]。盡管學術(shù)界研究成果豐富,但研究多集中于宏觀層面和其他管理思想及其啟示等方面的闡述,顯得比較零散,且沒有將孔子的人才管理思想進行體系化研究,這與人才管理在孔子管理思想中所具有的重要地位是不相符合的。本文立足對《論語》進行研讀,在“仁者愛人”人才管理理念指導下,從孔子人才管理思想中識才、選才、育才、用才以及考核人才等方面對孔子的人才管理思想體系進行深入挖掘與研究,以期為新時期我國人才管理工作提供有益的借鑒與啟示。
《論語》提出了“仁者愛人”的管理理念,它是孔子思想體系中的核心之一。起初“仁者愛人”是反映原始社會氏族之間的血親之愛,后來擴大到了整個社會人際關(guān)系。這一理念強調(diào)“仁者”要具備一定的道德責任與義務(wù)以及克己的高度自覺的精神,孔子曾說:“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衛(wèi)靈公》)《論語里仁》記載:“士志于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信也。”這就表明孔子的“仁者愛人”理念是建立在“克己”自覺基礎(chǔ)之上[13] 177-178。對《論語》中“仁者愛人”進行深入分析發(fā)現(xiàn),它構(gòu)成“正、仁、愛、達”的思想體系,從綱領(lǐng)、核心、行為到目標的清晰邏輯表達出“仁者愛人”這一思想內(nèi)涵深遠,且具有一定的邏輯性,這對開發(fā)人才、發(fā)展人才具有積極的作用。其中“正”是這個體系的綱領(lǐng),起著統(tǒng)領(lǐng)作用,“仁”是體系的核心,“愛”又是其具體的行為表現(xiàn),“達”則是最終目標。
第一,“正人先正己”?!墩撜Z》中沒有關(guān)于“正”內(nèi)涵的闡述,卻給我們樹立了一個“正”的理想人物——舜,在《衛(wèi)靈公》中孔子認為,飽經(jīng)滄桑而又有豐功偉績的舜能做到“無為而治”,就因為“其身正”。作為管理者,為何要“正己”呢?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茍正其身矣,于從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子路》)可見,“正己”是為了“正人”并使其“從令”,完成任務(wù)、達成目標。
第二,“正乃仁也”。優(yōu)秀管理者給我們“正”的形象,可以用“仁”來解釋其具體的內(nèi)涵。那么,“正”的管理者應(yīng)該持有哪些“仁”的態(tài)度?《論語》共有100多處提到“仁”,其中可以從正反兩方面體現(xiàn)“仁”的行事態(tài)度。從正面來說,“仁者應(yīng)敬事而信”(《學而》);“仁者能行五者于天下,即恭(恭敬)、寬(寬厚)、信(誠信)、惠(慈惠)、敏(勤敏)”(《陽貨》),這五種行事態(tài)度之間構(gòu)成了一個“仁”體系,即恭敬不會招到侮辱(保護自己),寬厚將得到眾人的擁護(贏得民心),誠信得到別人的任用(展現(xiàn)自我的機會),慈惠能夠使喚人(得道多助),勤敏會取得成績(目標達成);同時孔子通過對先王美德善政的歌頌,再次提出“寬則得眾,信則民任焉,敏則有功,公則說”(《堯曰》)的理想。從反面來說,“仁者棄四惡,不教而殺(虐);不戒視成(暴);慢令致期(賊);猶之與人,出納之吝(小氣)(《堯曰》)”,其中“虐”即沒有培訓就下崗;“暴”即沒有溝通就要績效;“賊”即沒有計劃要目標;“小氣”即薪酬福利差。
第三,“仁者愛人”。 在《顏淵》中孔子認為,“仁者”的優(yōu)良品質(zhì)主要通過“愛人”的行為來表達,而“愛人”又是通過“知人”來實踐。在“知人”的過程中,“仁者”通過“舉才”的行為來表現(xiàn):“舉賢才,舉爾所知。爾所不知,人其舍諸?”(《子路》)除了“舉賢才”外,還要注意“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顏淵》),這樣才能做到邪不壓正,留住真正的人才。另外,孔子在《學而》中提出“愛人”還應(yīng)節(jié)省費用,珍惜勞動者的勞動成果;在《為政》中又提出“多聞闕疑,慎言其余,則寡尤;多見闕殆,慎行其余,則寡悔”。從以上“舉才”“節(jié)用”“慎言慎行”的“仁者”行為可以看出,與人本理念有異曲同工之處,即滿足被管理者物質(zhì)、精神和自我價值實現(xiàn)的需求。
第四,“愛人則達人”。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雍也》)那么,何謂“達”呢?子曰:“夫達者,質(zhì)直而好義,察言而觀色,慮以下人。在幫必達,在家必達。”(《顏淵》)“仁者”的“達”不只是讓個人素養(yǎng)的能夠達成,同時是為了“以己度人”。
孔子很早就意識到人才的作用,把對人才的認識由原來的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因此他提出了“賢人作風”—— “尊賢”“舉賢”。“其人存,則政舉;其人亡,則其政息……故為政在人。”(《禮記·中庸》)孔子把為政的成功與否主要歸因于人才的得失,《憲問》中記載:“子言衛(wèi)靈公之無道也??底釉唬骸蛉缡?,奚而不喪?’孔子曰:‘仲叔圉治賓客,祝治宗廟,王孫賈治軍旅。夫如是,奚其喪?’”這進一步說明了孔子認為人才對社稷江山興衰的重要性,孔子期望統(tǒng)治者能奉事賢人,與賢才結(jié)交朋友,“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賢者,友其士之仁者”(《衛(wèi)靈公》)。因此,在《論語》中“賢”出現(xiàn)了25處。那么如何做到“識才”呢?
第一,唯賢是舉,不看出身??鬃臃磳Υ呵飼r期按血統(tǒng)關(guān)系的人才選拔制度,提出了“唯賢是舉”的人才選拔主張,《雍也》中記載:“子謂仲弓,曰:‘犁牛之子骍且角,雖欲勿用,山川其舍諸?’”孔子認為,一個人只要德才兼?zhèn)?,不管其出生如何都?yīng)該委以重任。在當時世官制占主導地位的情況下,孔子明確表達了從平民中選拔人才的主張,“先進于禮樂,野人也;后進于禮樂,君子也。如用之,則吾從先進”(《先進》)。此處“禮樂”好比是現(xiàn)代的技能,應(yīng)當選擇先掌握這門技能的人,而不是看他是不是貴族出身??鬃印拔ㄙt是舉”的“識才”主張對社會進步起著重要的作用。
第二,“聽其言”而“觀其行”以知內(nèi)心??鬃釉谶x人的時候主張“聽其言”,“不知言,無以知人也”(《堯曰》)。判斷一個人是不是人才,首先要分析他的語言,如果“巧言令色,鮮矣仁”,那么這樣的人不能算是人才。但如果僅僅是“聽其言”是不夠的,孔子說:“始吾于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公冶長》)這是孔子在逐步認清宰予真實面目后的領(lǐng)悟:真實地去判斷一個人,不僅要“聽其言”,還要“觀其行”。同時孔子認為,“聽其言”而“觀其行”之后還要“知內(nèi)心”,這樣才能真正地“知人”,“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墻,不可圬也;于予與何誅?”(《公冶長》)孔子認為,只有把它們結(jié)合起來,才能真正而全面地去考察人才。
第三,察其有為,觀其過錯。子夏曰:“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學而》)判斷一個人是否具有仁德,要看他對待父母是不是盡了自己最大的能力;對待自己的領(lǐng)導是不是設(shè)身處地為他排憂解難;與自己的朋友交往是不是說話算話。為了深入了解對方,孔子說:“觀其所由,察其所安?!?《為政》)即通過考察他在處理具體事情時的動機,了解他內(nèi)心安于什么,而不安于什么??鬃诱J為,了解一個人還可以從他所犯的過錯中獲取信息,了解過錯的性質(zhì),便可以了解這個人的品質(zhì)了,“人之過也,各于其黨。觀過,斯如仁矣”(《里仁》)。子夏曰:“小人之過也必文?!?《子張》)那些德行不高的人會用各種不實的語言來掩飾自己的過錯。因此,了解一個人不僅要關(guān)注其“有為”,還要分析他犯錯誤的性質(zhì)以及行為后的表現(xiàn)。
《論語》中記載孔子這些識才方法,它們之間具有較強的邏輯性和系統(tǒng)性,這種全方位地識才方式讓后人受益匪淺,這也正是孔子“知人”思想中的比較突出貢獻。
在孔子時期,“君子”一般包括兩方面的含義,一方面指在高位的人——統(tǒng)治者,另一方面是指有才德的人——道德修養(yǎng)與具有一定實踐能力的人,在《論語》中的“君子”大部分指的是后者[14]?!熬印币辉~在《論語》20 篇中一共出現(xiàn)了 107 次[15] 241-242,它一直貫穿于《論語》中的每一個章節(jié),足以看出孔子對“君子”重要性的認識[16]。這種君子人格是一種道德力量的人格,意蘊豐富,“君子”的形象根深蒂固于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文化中,所以將“君子人格”體系作為選才標準是比較妥當?shù)?。其中“君子不器”是這一體系的總綱,“君子上達”是人才的價值觀,“仁”“智”“勇”是人才的品質(zhì)與素養(yǎng),“躬行”是人才的行為表現(xiàn)。
第一,君子不器??鬃诱f:“君子不器。”(《為政》)這表明他對君子的要求不僅有多才多藝,更要有一定的道德水平與境界,不能像器皿一樣,只是被人當作工具使用。同時孔子倡導君子要從“利”和“功利境界”兩方面來提高到“義”的“道德境界”[17]。孔子說:“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里仁》)他倡導人們不能只做追求“利”的“小人”,應(yīng)該要做懂得“義”的“君子”??鬃佑终f:“放于利而行,多怨?!?《里仁》)應(yīng)該做到“君子之于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里仁》)。由此可以看出,“君子不器”可以作為整個“君子人格” 體系的總綱,統(tǒng)領(lǐng)后面內(nèi)容。
第二,君子上達。孔子說:“君子上達,小人下達?!?《憲問》)由于這八個字在《論語》中是沒有上下文承接的,因此歷代人對這八個字的解釋各秉一端,如上達仁義、上達道義、積極進取等。其中南朝皇侃解釋比較中肯,很多人能夠接受,他在“上達者,達于仁義也;下達,謂達于財利”(《疏》)這句話中把將“上”解釋成“仁義”,把“下”解釋成“財利”??鬃诱J為,人與生俱來就決定了天賦不同,不同天賦的人所學習和接受的內(nèi)容應(yīng)該有所不同,因此在物質(zhì)利益上“君子……欲而不貪”“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18]。當然,在孔子那個時代,《論語》中賦予了“上達”一些具體的概念和內(nèi)涵,如“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里仁》)“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子路》)以及“下學而上達”(《憲問》)等。
第三,君子“仁、智、勇”?!蹲雍薄分姓f君子是“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仁、智、勇是君子應(yīng)該具備的品質(zhì)和素養(yǎng),因為仁德的人不憂愁,智慧的人不迷惑,勇敢的人不懼怕,孔子認為,不憂、不惑、不懼是君子應(yīng)該具備的人生境界。《論語》中有多處對君子的仁、智、勇有所解釋和拓展,如“司馬牛問君子,孔子答曰:‘君子不憂不懼?!?《顏淵》)和“君子道者三,我無能焉。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憲問》)等??鬃诱J為,君子人格所具備的“仁、智、勇”蘊含著人類社會共有的高尚道德,三者相輔相成統(tǒng)一在一個整體之中。
在“仁德”上,孔子認為,“仁”是君子首先要具備的心理素質(zhì)和人格基礎(chǔ),“志于道,據(jù)于德,依于仁”(《述而》)正是表明了君子人格的本原性。在必要時不惜付出生命代價去維護“仁”,“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衛(wèi)靈公》)。一旦去“仁”,君子就不再是君子了,“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于是,顛沛必于是”(《里仁》)。孔子“仁”的思想對后繼者產(chǎn)生了一定的影響,孟子說“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里仁》)。在“智慧”上,孔子認為,完整理想人格的君子不僅是“仁者”,也應(yīng)該是“知者”, “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雍也》),“知”即“智”,也即是道德認識和實踐方面的智慧與才能,“智者”在認識自己之后進一步去認識他人,因此孔子說“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學而》),他把“智”作為君子的一個基本德性。君子有了這種智慧可以防止被愚弄,也能防止陷入不仁不義的歧途,這樣就能“知者利仁”(《里仁》)和“知者不惑”(《子罕》)。因此,孔子認為,君子除了是“仁者”之外更應(yīng)該是“知(智)者”,不然就是“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陽貨》)。在“勇敢”上,孔子要求君子一定要果敢正直,在困難面前不能退卻軟弱,并要求君子之勇一定要符合仁義禮智方面的規(guī)范,要做到德義之勇?!熬佑杏露鵁o義為亂,小人有勇而無義為盜”(《陽貨》),這說明“勇”要與道義相結(jié)合,否則就是匹夫之勇、違義之勇?!豆遍L》記載:“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從我者,其由與?’子路聞之,喜。子曰:‘由也,好勇過我,無所取材(裁)!’”同時孔子認為,違義之勇比匹夫之勇更能帶來不良社會后果。
第四,君子躬行??鬃右缶討?yīng)該做到身體力行,力爭垂范后世,這是一種高尚的實踐品格??鬃诱f:“若圣與仁,則吾豈敢。”(《述而》)這說明了在“躬行”過程中還有很多事情沒有完成,如果說“圣與仁”是先仁們的理想人格,那么“躬行”就是君子向著“圣與仁”目標的求索過程[19]??鬃釉谇笏鞯倪^程中曾說:“文,莫吾猶人也。躬行君子,則吾未之有得。”(《學而》)這也真實地反映了孔子的謙恭自省,他是“躬行”的典范。在《論語》中,“君子”有下面一些表現(xiàn):在日常生活中,“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學而》),并且“君子固窮”(《衛(wèi)靈公》);在職業(yè)發(fā)展方面,“君子務(wù)本、敏于事而慎于言”(《學而》),同時“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八佾》);在處世之道上,“君子尊賢而容眾,嘉善而矜不能”(《子張》),“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衛(wèi)靈公》);在修身養(yǎng)性方面,君子應(yīng)“約之以禮”(《雍也》),約束自己應(yīng)該做到“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于是,顛沛必于是”(《里仁》),同時要能“君子就有道而正焉”(《學而》)。
身為萬世師表的孔子在《論語》中談到的教育或教學具有比較寬泛的含義,對我國幾千年來的政府辦學、社會學堂和家庭教育都有深遠的影響。對于人才開發(fā),孔子持有比較開放和積極的態(tài)度,即“唯上知與下愚不移”(《陽貨》),說明育才具有普遍性。同時,《論語》從以下幾個方面對育才進行了比較系統(tǒng)化的論述。
第一,“有教無類”的育才對象。“有教無類”在孔子的人才教育思想中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是最樸素的教育公平思想觀??鬃幽軌蛘J清春秋時期 “禮崩樂壞”的社會矛盾和階級矛盾,提倡只有通過教育來促使國家生存和發(fā)展,所以要打破“學在官府,民間無學”的教育局面。在教育對象上,孔子鮮明地提出了“有教無類”的主張,他曾說“唯上智與下愚不移”[20] 26-38,“性相近也,習相遠也”(《陽貨》)。孔子認為,通過政令和刑罰來管教老百姓遠不如通過教育說服老百姓更具有效果,“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為政》)??鬃铀痰膶W生當中,有地域上的“無類”、年齡上的“無類”、材質(zhì)上的“無類”以及個性上的“無類”等[21]。后來孔子創(chuàng)立了私學,打破貴族對教育的壟斷,使教育活動成為培養(yǎng)人才的一項專門的社會活動,實踐了“有教無類”的教育思想,并對后世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
第二,“子以四教”的育才內(nèi)容?!妒龆分嘘U述了孔子教育學生的四項內(nèi)容:文,行,忠,信。其中“文”即為文德。“公叔文子之臣大夫僎與文子同升諸公,子聞之,曰: ‘可以為文矣?!?《憲問》)孔子一直以“斯文”自任,“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 天之將喪斯文也,后死者不得與于斯文也。天之未喪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子罕》)“行”即為文行,內(nèi)在文德對外的施行。“行謂德行,在心為德,施之為行?!?《論語注疏》)一直以來孔子都是用文德、文行來教育門下的弟子的??鬃釉诮逃惺冀K將“忠信”奉為德行之本和禮教的根本要求,“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學而》),“主忠信,徙義,崇德也”(《顏淵》),“忠信,禮之本也”(《禮器》),“忠信”成為孔子教學的根本內(nèi)容。由此可以看出,孔子用文德、文行和忠信兩德行作為教育其弟子的主要內(nèi)容[22]。
第三,“學而優(yōu)則仕”的育才目的?!皩W而優(yōu)則仕”是由子夏提出來的,他在《子張》中說:“仕而優(yōu)則學,學而優(yōu)則仕?!币馑际亲龉偃〉昧藘?yōu)秀政績的人去學習,學習成績?nèi)〉脙?yōu)秀的人去做官,“學而優(yōu)則仕”主要的對象是平民百姓,那些沒有入仕但是學習成績好的人可以入“仕”。它與孔子倡導“舉賢才”的主張是完全吻合的,提倡“任人唯賢”,反對“任人唯親”。“學而優(yōu)則仕”打破了當時“學在官府”的現(xiàn)象,沖擊了“氏以別貴賤”“氏以別智愚”的舊傳統(tǒng),成為當時統(tǒng)治階級選拔、任用人才的原則。
第四,“因材施教”的育才方式??鬃釉诮逃龑嵺`中,根據(jù)學生實際的差異而進行不同的教育,“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雍也》)?!断冗M》中記載:
子路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冉有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惫魅A曰:“由也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赤也惑,敢問?”子曰:“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p>
這是孔子因材施教、因人而教的一個典型范例,學生情況不同所給的答案也不一樣。盡管孔子沒有提出“因材施教”這四個字,但他在日常教學活動中一直注意貫徹這一理念,如“柴也愚,參也魯,師也辟,由也彥”(《先進》),“由也果,賜也達,求也藝”(《雍也》)。孔子能夠根據(jù)每位弟子的性格、特征提出相應(yīng)的施教方法,如依據(jù)智力差異提出了人有“上智”“中人”和“下愚”(《雍也》)之分等。孔子這種“因材施教”的教學方式映射了教育自身的客觀規(guī)律,對我國古代教育有著創(chuàng)造性貢獻,同時也是世界教育史上一筆寶貴財富。
《憲問》記載:“子言衛(wèi)靈公之無道也??底釉唬骸蛉缡牵啥粏??’孔子曰:‘仲叔圉治賓客,祝鮀治宗廟,王孫賈治軍旅,夫如是,奚其喪?’”這段說明衛(wèi)靈公沒有敗亡的主要原因就是:他有仲叔圉搞外交,祝鮀治理宗廟祭祀,王孫賈管理軍隊??梢?,“知人善任”才是做好管理工作的關(guān)鍵?!墩撜Z》中孔子對“知人善任”的重要性和注意要點提出了意見,《泰伯》記載:“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武王曰:‘予有亂臣十人。’”但他們都能夠把天下治理的井井有條,對這原因孔子分析說:“才難,不其然乎?唐虞之際,于斯為盛。有婦人焉,九人而已。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其可謂至德也已矣。”(《泰伯》)可以看出孔子在“用人”方面有著自己獨特的看法。
第一,“舉直錯諸枉”?!稙檎酚涊d:“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边@里的“舉直”和前文所說的“舉賢”“用賢”意思一致,這說明了孔子用人的觀點:把那些正直的人能夠提拔出來,充分發(fā)揮他對社會的積極作用,否則就會出現(xiàn)“偽君子”這類人。可見“舉直”是孔子人才管理思想中的重要內(nèi)容,對后世也有著的積極的影響,如諸葛亮的“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后漢所以傾頹也”(《前出師表》),宋代范純?nèi)实摹斑M君子,退小人,愛人才,申公論”,這些主張都是對孔子“舉賢”思想的發(fā)揮與延伸。
第二,“使人,器之”??鬃釉谌瞬诺氖褂蒙现鲝埩坎哦茫f:“說之不以道,不說也;及其使人也,器之?!逼渲小捌髦笔菍Α吧迫巍弊詈玫脑忈專捌髦笔强鬃诱J為在用人的時候一條基本原則,他認為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長處,這也就是孔子量才而用的用人觀??鬃拥倪@一用人觀點在不同的地方也有相似的表達,“孟公綽為趙魏老則優(yōu),不可以為滕薛大夫”(《憲問》),從這句話中可以看出孔子在用人的時候主張要“用其所長,各盡其才”。這觀點也在孔子眾多弟子得到不同的任用中得到進一步驗證,《公冶長》記載:“孟武伯問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謫枺釉唬骸梢?,千乘之國,可使治其賦也……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為之宰也……赤也,束帶立于朝,可使與賓客言也?!?/p>
第三,“赦小過,舉賢才”。《子路》中記載:“仲弓為季氏宰,問政。子曰:‘先有司,赦小過,舉賢才?!唬骸芍t才而舉之?’子曰:‘舉爾所知;爾所不知,人其舍諸?’”其中“先有司”要求不同崗位的人各司其職,各得其所,每個崗位的人都應(yīng)該要做好自己的表率作用;“赦小過”說明“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因此不能事事苛察,求全責備,但可以調(diào)動一切積極因素,團結(jié)一切可以團結(jié)的人;“舉賢才”就是要求重用那些德才兼?zhèn)涞娜?,不要計較他的小錯誤,“大德不逾閑,小德出入可也”(《子張》)??鬃舆@種使用人才的重要法則,對后世人才思想史產(chǎn)生了巨大影響。
《衛(wèi)靈公》記載:“子曰:‘吾之于人也,誰毀誰譽?如有所譽者,其有所試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笨鬃诱J為,對一個人的考核,不能只聽別人所說的好與壞,而是要通過實地調(diào)查之后得出的一個真實的結(jié)論,要客觀、公正地評價其所作所為,一定要“必察焉”。因此在對人才進行考評的時候,都有相應(yīng)的依據(jù)或證據(jù)。在考核中,孔子說“以直報怨,以德報德”(《憲問》),也就是說,對于平時做事投機取巧、怨聲載道的人,應(yīng)嚴格按照規(guī)章制度進行考評;對于平時勤勤懇懇、有大局意識的人,可以比較寬容地對其考核。同時《衛(wèi)靈公》記載:“子曰:‘躬自厚而薄責于人,則遠怨矣?!币笕嗽诔霈F(xiàn)問題的時候多責備一下自己而少一些責備別人,只有如此方能“寬則得眾”(《陽貨》),這是孔子在人才考核管理方面所具有的鮮明特征。在對人才的考核方法上,孔子主張要因人而異,因為每個人的能力和工作性質(zhì)各異?!熬硬豢尚≈纱笫芤?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衛(wèi)靈公》),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對“君子”和“小人”考核的方法不一樣,對“君子”要依據(jù)他所承擔的大任務(wù)去考核他,對“小人”卻用小事情去考核他。這種因人而異的人才考核方法不僅在當時,即使在現(xiàn)在也是正確的。
對人才在工作過程中所犯的錯誤和缺點,孔子主張通過“自省”來改正自己的過錯;對那些取得一定成績的人,提倡以精神鼓勵為主,物質(zhì)獎勵為輔。在孔子看來,一個人犯錯誤并不是十分可怕的,主要是能不能改正過來。如果發(fā)現(xiàn)自己犯了錯誤,要進行自我思想的斗爭,絕不能掩飾自己所犯的錯誤,一定要改正過來,“能見其過而自訟”(《公治長》),“過則勿憚改”(《學而》),“過而不改,是謂過矣”(《衛(wèi)靈公》)??鬃诱J為,一個人改正了自己所犯的錯誤,不會對自己的形象帶來負面影響,反而會使自己的言行更加崇高,形象更加高大,就會更加得到別人的尊重,“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子張》), “法語之言,能無從乎,改之為貴”(《子罕》)。
研讀完《論語》,完全顛覆了之前認為《論語》僅僅是圣賢們斷斷續(xù)續(xù)對話的集合,其實它是一部思想深邃,有研究潛力,含有一定系統(tǒng)性人才管理思想的傳世之作。對《論語》研讀中發(fā)現(xiàn):孔子人才管理思想內(nèi)涵豐富,視野開闊,他創(chuàng)立了一套較為完整的識才、選才、育才、用才以及考核的人才管理規(guī)律,這成為孔子之后儒家人才管理思想的源頭。作為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主要代表,在日新月異發(fā)展的今天,孔子人才管理思想仍舊深深地烙刻在平常而瑣碎的管理細節(jié)中。系統(tǒng)地挖掘與傳承孔子的人才管理思想可以為建立中國特色的人才體系提供有益的借鑒和啟示。
當然,由于當時歷史局限性和理論自身一些不足,孔子人才管理思想具有一些消極因素,如概念側(cè)重于男性,歧視女性人才,且偏重于政治領(lǐng)域,對經(jīng)濟和科技等方面的人才考慮不足,這些對后世產(chǎn)生一定不利影響。但是這些負面的因素不能影響孔子人才管理思想的基本要義,他對人才管理規(guī)律的揭示至今還閃耀著光芒。
[1]何大同.孔子人才思想略論[J].重慶師院學報,1995(1).
[2]杜振吉.孔子的人才觀及其用人思想略論[J].理論學刊,2001(5).
[3]傅永聚,任懷國.孔子人才思想論析[J].齊魯學刊,2003(2).
[4]趙靖.孔子的管理思想和現(xiàn)代經(jīng)營管理[J].孔子研究,1989(4).
[5]孫提茗.析儒家人才觀及其現(xiàn)代意義[J].中國哲學史,1997(2).
[6]馮立鰲.孔子人才思想及其當代啟示[J].廣東社會科學,2015(6).
[7]韓延明.孔子行政管理思想及其現(xiàn)實啟迪[J].學術(shù)月刊,1995(7).
[8]李才遠.孔子的社會宏觀管理的目標論及其現(xiàn)實價值[J].中華文化論壇,1997(1).
[9]楊雪.孔子人才培養(yǎng)觀對當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啟示[D].河南理工大學,2014(6).
[10]伍曉明.“愛(與)(他)人”——重讀孔子的“仁者愛人”[J].中華文化論壇,2003(11).
[11]張鳴岐. 試辨《“有教無類”解》[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1982(6).
[12]王寶峰.孔子“四教”考論[J].孔子研究,2013(1).
[13]朱伯崑.先秦倫理學概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1984.
[14]梁國典.孔子的“君子”人格論[J]. 齊魯學刊,2008(5).
[15]楊伯峻.論語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0.
[16]黎紅雷. 孔子“君子學”發(fā)微[J]. 中山大學學報 ( 社會科學版),2011(1).
[17]王大慶.“君子不器”辨析[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2).
[18]張榮明.“上達”“下達”發(fā)微[J].孔子研究,1993(1).
[19]韓經(jīng)太.躬行君子——道德文化的實踐品格[N].中國文化報,2008-08-06(03).
[20]祝鴻杰.孟子論語注釋[M].西安:太白文藝出版社,1997.
[21]莊紫園,張祥浩.“有教無類”的是與非[J].學術(shù)界,2015(12).
[22]王寶峰.孔子“四教”考論[J].孔子研究,2013(1).
B222.2
A
1672-3600(2017)11-0033-06
【責任編輯:薛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