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 慶
( 山東師范大學 新聞與傳媒學院,山東 濟南,250014 )
試論媒介偏見的經(jīng)濟效益轉化
——以半島電視臺為例*
常 慶
( 山東師范大學 新聞與傳媒學院,山東 濟南,250014 )
媒介偏見有可能影響媒介公信力,卻也可以借此激發(fā)沖突性的新聞事件,以期獲得更多的關注度和收視率。受眾在對媒介的挑選與使用中找到了能夠滿足自己需求的媒介,如果該媒介所持有的觀點與自己一致,即使該媒介對一些群體懷有偏見,也不妨礙受眾對媒介的信任。機制性偏見的成型為固定受眾群的建立與擴大提供了幫助。
媒介偏見;媒介公信力;收視率;經(jīng)濟效益轉化
半島電視臺成立時間不過20余年,卻通過對中東紛繁復雜的政治局勢的精良報道迅速擠占老牌媒體位置,成為后來居上的世界三大英語24小時新聞直播頻道,獲得了與英國廣播公司(BBC)、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齊名的地位。值得深思的是,這三家電視臺都跟媒介偏見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且都有前職員或合作伙伴出版著作,揭露各家電視網(wǎng)新聞采編內幕的遭遇。前CBS職員伯納德·戈德堡出版了《偏見:CBS知情人揭露媒體如何歪曲新聞》,前BBC職員艾特肯出版了《我們能相信BBC嗎?》,與半島電視臺關系密切的邁爾斯則著有《意見與異見:半島電視臺的崛起》。三大電視網(wǎng)似乎都與偏見脫離不開關系,卻都擁有著數(shù)量龐大的固定受眾群,也擁有著穩(wěn)定而巨大的經(jīng)濟收益。那么,媒體是否可以運用自身的媒介偏見,兌換成更為實際的經(jīng)濟利益呢?
不能對新聞內容進行窮盡式報道是媒體天然的局限性。節(jié)目時間和報紙版面對于媒體來說,向來屬于有限的資源。這使得新聞媒體在報道客觀的新聞事實時必然需要設定框架,并在框架中精選值得報道的新聞事實。在挖掘新聞資源的過程中,新聞機構同樣需要考量報道所需的人力、財力、物力。在這種情況下,媒體對于新聞事件的展示只能提綱挈領,重點展示具有新聞價值的關鍵內容,而無法做到面面俱到。客觀的條件限制,使媒體不能不進行歸納式的報道,這種展示決定了媒體在新聞生產(chǎn)過程中需要遵循固定的操作規(guī)范。比如值得報道并見諸報端或電視節(jié)目的新聞事實需要具備突發(fā)性、沖突性、新奇性、重要性等特點。媒體需要從每日發(fā)生的不計其數(shù)的故事中挖掘出值得報道的新聞,并過濾掉剩下的無甚新意的平常事件。同時,出于對受眾理解方便的考慮,媒體還必須將新聞以一種直白易懂的形式呈現(xiàn)出來,簡化或者略去繁雜關系,提煉新聞中的關鍵人物和事件,省略新聞中冗長的過程而只保留沖突點。只有采取這樣的報道方式,受眾才能在短時間內簡明扼要地了解新聞事實全貌,并且避免理解上的困難。*周樹華、閆巖:《媒體的偏見?媒體的客觀和主觀偏差研究》,魏然、周樹華、羅文輝:《媒介效果與社會變遷》,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6年,第161頁。在半島電視臺的新聞報道中,同樣的情況普遍存在。半島要么將側重點放在反恐戰(zhàn)爭中平民的傷亡上,要么側重表現(xiàn)不同政治黨派的沖突上。因為,新聞的全貌過于復雜,戰(zhàn)爭的全景更不可能面面俱到。
但是,正如美國學者甘斯在《民主與新聞》中所指出的,“所有沒有講述完整故事的報道都是不準確的”*Herbert J.Gans,Democracy and the News,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3,p56.。媒體對于明顯具有新聞價值的內容的重點照顧使其必然落下有偏見傾向的口實。印度聯(lián)合通訊社社長納雅爾曾抱怨各國記者爭相報道印度發(fā)生饑荒的事件,卻對印度如何克服饑荒不感興趣。《紐約時報》賴斯頓批評美國記者在越南戰(zhàn)爭爆發(fā)后去了500人,在戰(zhàn)爭前夕陰云籠罩的時候卻連5個人都派不出?!拔覀兊氖鞘录旧矶皇菍е率录脑颉!?劉笑盈:《國際新聞學:本體、方法和功能》,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10年,第244-245頁。通常,導致事件的原因錯綜復雜、難以厘清且不容易讓讀者輕易明白。新聞記者出于采訪效率和報道轟動效果的考慮,必然會放棄探究難以解釋厘清的深層次的新聞背景,轉而追逐新聞事實表面的具備沖突性的點。災難、丑聞、沖突、矛盾,這些“壞新聞”吸引眼球、“新聞價值高”,報道難度相對較小,適合那些缺乏系統(tǒng)的政治經(jīng)濟學理論素養(yǎng)的記者操作。學術理論素養(yǎng)的欠缺使得記者找不到除了制造沖突外更好的報道方法,只能爭前恐后地報道“大事件”。媒介體制內部的新聞生產(chǎn)準則與新聞報道規(guī)范在這樣的現(xiàn)實背景下逐漸模式化,形成了對于新聞事實重要性認知的結構性偏見。*周樹華、閆巖:《媒體的偏見?媒體的客觀和主觀偏差研究》,魏然、周樹華、羅文輝:《媒介效果與社會變遷》,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6年,第162頁。難怪美國前總統(tǒng)喬治·布什的新聞發(fā)言人阿里·弗萊舍,在抱怨美國媒體爭先報道伊拉克戰(zhàn)爭后的混亂而忽略重建中的成績時,直言“媒體的首要偏見就是對沖突的偏愛”*[美]阿里·弗萊舍:《白宮發(fā)言人:總統(tǒng)、媒體和我在白宮的日子》,王翔宇、王蓓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年,第73頁。。
媒體傾向于報道具有沖突性的新聞,卻要歸根于受眾對于相應的爭議性或沖突性新聞事件的需要?!拔覀儾幌矚g壞消息,但需要。我們應該有所了解,也許有天它會落到我們頭上?!?[加拿大]阿特伍德:《道德困境》,陳曉菲譯,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15年,第8頁。不論是出于對未知未來的擔憂,還是對于沖突性新聞本身的獵奇心理,受眾對于“壞新聞”的格外關注是媒體爭相報道沖突與危機事件的動力。美國學者蘭斯·班尼特曾舉例說,“9·11”事件發(fā)生后,??怂乖趫蟮佬侣剷r把本·拉登稱作“垃圾袋”、“野獸”,收視率一下子比上一年提升了40%。??怂乖谛侣剤蟮乐欣每謶趾蛺蹏髁x旗幟直接爭取目標觀眾認可,在美國與阿富汗激進主義勢力之間的沖突性報道中“故意偏離公正和中立報道行為”卻大大提升了收視率的品牌認可度。*[美]蘭斯·班尼特:《新聞:政治的幻象》,楊曉紅、王家全譯,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2005年,第31頁。??怂箤τ跊_突性新聞的煽動式報道,迎合了美國人的愛國熱情和政府發(fā)動戰(zhàn)爭的輿論需要。這幫助福克斯在當年以34.8%的收視率擊敗老牌電視新聞網(wǎng)CNN,躍居全美電視新聞頻道榜首。*畢竟、范旭:《從??怂宫F(xiàn)象看美國的媒體偏見》,《傳媒》2005年第5期。
除了在新聞報道中直接表態(tài)贊揚一方而打壓另一方外,媒體也會選擇具有爭議性的人物來制造新聞沖突。2009年,BBC不顧英國民眾的抗議,邀請英國富有爭議的極右翼政黨英國國家黨黨首尼克·格里芬參加BBC著名的談話類節(jié)目《質詢時間》。格里芬所在的英國國家黨立場保守,素來被認為是英國的納粹黨,他被邀請參加BBC的訪談節(jié)目受到了全英國觀眾的矚目。數(shù)據(jù)統(tǒng)計,有800萬英國人觀看了當期的節(jié)目,占到了全英國觀眾的一半以上,這也使得《質詢時間》欄目創(chuàng)下了自1979年開播以來的新高。*王菊芳:《BBC之道:BBC的價值觀與全球化戰(zhàn)略》,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13年,第179-182頁。不論是公共體制的媒體還是商業(yè)化媒體,收視率或發(fā)行量的多與寡一定程度上決定著媒體經(jīng)營的成與敗。
對于發(fā)行量的爭奪早在百年以前新聞界便已開始。19世紀末,赫斯特與普利策為了爭奪最廣大公眾的注意力,齊聲為美國的帝國主義行徑喝彩,大量報道美西戰(zhàn)爭中的新聞。煽情性的報道方式使得兩份報紙擁有了超過百萬份的發(fā)行量。*[美]阿特休爾:《權力的媒介》,黃煜、裘志康譯,北京:華夏出版社,1989年,第64頁。不管新聞媒介是作為一股政治力量的代表還是作為公眾教育的平臺,它都首先被看作是一個為受眾提供新聞的機構。用阿特休爾的話說,媒介是一種商業(yè)性機構,是一件商品。*[美]阿特休爾:《權力的媒介》,黃煜、裘志康譯,北京:華夏出版社,1989年,第67頁。新聞媒介作為一種為廣大讀者信息消費服務的商品,必然要迎合廣大受眾的要求,而收視率和發(fā)行量,恰好是受眾偏好的重要體現(xiàn)。
沖突性不是媒體獲取收視率或發(fā)行量的唯一途徑,卻是媒體呈現(xiàn)結構性偏見的重要禍首。正面的、積極的、展現(xiàn)真善美等“好新聞”的報道不涉及丑聞,沒有利益相關方會在這樣的報道中受到經(jīng)濟或名譽上的損失,也就無關于利益相關方對于媒體的“偏見性指責”,更無關新聞媒介的新聞報道的“偏見性營造”。沖突性的新聞關系到利益相關方的聲譽問題,新聞媒體如何把控影響利益相關方聲譽受損程度的深淺,決定了新聞媒體結構性偏見的程度。但是,對于原有的固定受眾群的維系的重要性遠遠高于對新聞事件中的利益相關方聲譽的顧及的緊迫性。外界的爭議與反對聲音固然會影響新聞媒體在外群中的可信度,卻不會影響它在內群中的權威性。自20世紀末期以來,半島電視臺在有關中東問題上采取了與西方主流價值觀截然不同的報道策略。半島電視臺雖與其他媒體機構對抗嚴重,卻獲得了媒介經(jīng)營方面的成功。我們從中可以窺見,媒體是如何從任意性的媒介偏見轉化為機制性的媒介偏見的。*陳靜:《媒介偏見:新聞組織行為表象與政治原動力下的機制呈現(xiàn)》,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5年,第47頁。
在1996年半島電視臺成立初期,這家年輕的電視臺處于一種籍籍無名的狀態(tài)。“沒有人注意”*[英]邁爾斯:《意見與異見:半島電視臺的崛起》,黎瑞剛譯,上海:學林出版社 2010年,第34頁。的半島電視臺要想聲名遠揚,必然要以一種自由開明的姿態(tài),選擇富有爭議性的內容,才能在對手林立但傳統(tǒng)保守的阿拉伯媒體世界中脫穎而出。1998年,“沙漠之狐”行動爆發(fā)時,半島電視臺是唯一一家在現(xiàn)場報道的國際新聞機構,對戰(zhàn)爭熱點新聞的獨家報道提升了半島電視臺的國際影響力,但此時的半島電視臺仍沒有形成固定的意識形態(tài)立場。對戰(zhàn)爭的負面報道使得美國人對半島電視臺“有貶損,但還算有節(jié)制”*[英]邁爾斯:《意見與異見:半島電視臺的崛起》,黎瑞剛譯,上海:學林出版社 2010年,第36頁。。因為此時的半島電視臺并沒有像后來一樣展現(xiàn)出人們所感知的“反美先鋒”的姿態(tài)。半島電視臺此時的新聞報道,更多地側重于對新聞價值本身的判斷與追求上。但正如時任半島電視臺發(fā)言人的吉哈德·巴洛特所言,半島電視臺彼時還沒有像美國人一樣“足夠老練到學會運用自己獨特定位的價值”。
如果能找到合適的定位,新聞媒體將迅速擁有固定的忠實用戶群。半島電視臺很快找到了它們的定位方向。半島電視臺開辦了談話類節(jié)目《針鋒相對》,邀請煽風點火的本事極強的費薩爾·卡西姆作為主持人,專挑阿拉伯世界的爭議性人物作為訪談嘉賓,談論的議題也是阿拉伯世界最具爭議性的話題。在節(jié)目中,“阿拉伯統(tǒng)治者被痛斥為美國的跟班,而他們制定的政策也被指責為阿諛奉承、欺騙多變、腐敗無能”*[英]邁爾斯:《意見與異見:半島電視臺的崛起》,黎瑞剛譯,上海:學林出版社 2010年,第19頁。。前所未有的節(jié)目形式給了阿拉伯觀眾以新奇的體驗,成百上千的熱線電話打了進來。節(jié)目一經(jīng)播出便是萬人空巷。*[英]邁爾斯:《意見與異見:半島電視臺的崛起》,黎瑞剛譯,上海:學林出版社 2010年,第20頁。擁有了定位的“半島電視臺”迅速崛起。1999年,半島電視臺節(jié)目覆蓋中東、北美和歐洲,頻道員工較之前一年提升了3倍。2000年,半島電視臺擁有3500萬觀眾,成為收視率最高的阿拉伯新聞頻道。
但此時的半島電視臺依然處于“任意性的媒介偏見”中,仍呈現(xiàn)出一種個人的、零散的、自發(fā)的偏見特征。*陳靜:《媒介偏見:新聞組織行為表象與政治原動力下的機制呈現(xiàn)》,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5年,第47頁。半島電視臺在制作相關節(jié)目時,也沒有刻意地要求節(jié)目必須強制性地、持續(xù)性地對某一勢力采取支持或者反對的立場。實際上在此階段中,半島電視臺處處樹敵。以色列指責半島電視臺反以色列,巴勒斯坦當局譴責半島“詆毀巴勒斯坦斗爭”,巴林、伊朗、摩洛哥等國也都曾公開批評半島電視臺對其報道具有偏見。*[英]邁爾斯:《意見與異見:半島電視臺的崛起》,黎瑞剛譯,上海:學林出版社 2010年,第29-32頁。實際上,一家電視臺同時對對抗中的敵對雙方具備刻意的偏見是不可能的。半島電視臺同時遭遇來自多方面的指責,更多的原因在于其對于沖突和熱點矛盾的熱衷與追逐。它的固定節(jié)目《針鋒相對》與《宗教與生活》的節(jié)目風格都偏向于尖銳大膽,兩個節(jié)目的主持人不僅不回避阿拉伯世界的敏感問題,反而專門挑選有爭議的話題作為節(jié)目主題。《針鋒相對》把政治沖突引進到人物訪談中,《宗教與生活》主持人謝赫是一名神職人員,采用現(xiàn)代眼光解析《古蘭經(jīng)》,并利用經(jīng)文對教徒進行現(xiàn)代化指導。這兩位主持人利用自己的個人魅力提升了半島電視臺的收視率,而他們關注沖突新聞,“挑起事端”的目的依然是單純?yōu)榱颂嵘找暵?。?jié)目內容對哪方勢力施以偏見性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讓節(jié)目充滿話題性。這樣的媒介偏見由主持人發(fā)起,卻不可能有能力主導半島電視臺的言論*[英]邁爾斯:《意見與異見:半島電視臺的崛起》,黎瑞剛譯,上海:學林出版社 2010年,第23頁。,因而是“個人的”,半島電視臺沒有對某個政治勢力施以持續(xù)性的偏袒或攻擊,因而仍然是“零散的”,不成機制的。這也解釋了謝赫作為宗教領袖,為什么會在“9·11”事件爆發(fā)之后,既強烈譴責了“9·11”事件本身,卻也強調了阿拉伯世界人民的悲慘遭遇。*[英]邁爾斯:《意見與異見:半島電視臺的崛起》,黎瑞剛譯,上海:學林出版社 2010年,第22頁。此時的半島并沒有老練到學會使用自己獨特的價值,他們利用沖突制造話題提升收視率。盡管提升了幾檔爭議節(jié)目的收視率,半島電視臺本身的固定收視群體并沒有養(yǎng)成?!坝^眾愛看的是節(jié)目而不是頻道,很多人換頻道只是為了看這兩個人?!?[英]邁爾斯:《意見與異見:半島電視臺的崛起》,黎瑞剛譯,上海:學林出版社 2010年,第23頁。但是,半島電視臺很快在新的時代變化中發(fā)現(xiàn)了自己“獨特的價值”。
自巴勒斯坦第二次民族起義全面爆發(fā)之后,中東局勢一直處于戰(zhàn)爭的硝煙之中,半島電視臺基于地域上的明顯優(yōu)勢,在戰(zhàn)爭報道中頻頻發(fā)布獨家新聞。在當年的巴以沖突中,半島電視臺記者率先沖入沖突最為激烈的拉姆安拉,拍攝到了當?shù)厥芤攒娛勘u擊的受苦平民,半島電視臺報道的巴勒斯坦人在民族起義中的戰(zhàn)斗和犧牲感染了阿拉伯世界的人民。根據(jù)相關統(tǒng)計,在巴以沖突期間,幾乎一半的阿拉伯觀眾放棄了他們本國的國家新聞網(wǎng),選擇收看半島電視臺的衛(wèi)星電視新聞。半島的新聞網(wǎng)站開播7個月,即收獲了900萬次訪問量,4600萬次網(wǎng)頁瀏覽,每天的網(wǎng)頁瀏覽次數(shù)達30萬次。CNBC、英國天空電視紛紛與半島展開合作。*[英]邁爾斯:《意見與異見:半島電視臺的崛起》,黎瑞剛譯,上海:學林出版社 2010年,第59頁。巴以沖突給半島電視臺戴上了“反美先鋒”、“反伊斗士”的帽子,不管被戴上這頂帽子是不是半島電視臺的本意,它迅速地因此獲得新的發(fā)展機遇。半島電視臺以“意見與異見”作為立臺宗旨,鼓勵不同政見的人士現(xiàn)身節(jié)目。這讓阿拉伯地區(qū)的一些不受西方世界歡迎的領導人對半島產(chǎn)生了新的好感。
商業(yè)性媒體在選取報道新聞人物時,會考慮其固定受眾群的接受程度,也會考慮政府的政策導向。在這種情況下,一些希望得到“曝光”的新聞人物會缺乏出鏡的機會。比如在“9·11”事件之后,美國政府敦促全美各大電視網(wǎng)不要播放任何有關本·拉登的錄像,但半島電視臺仍然播放了本·拉登的錄像。實際上,包括薩達姆、阿拉法特、卡扎菲等中東國家領導人,都先后在半島電視臺的節(jié)目中出鏡。這些領導人的出鏡,客觀上增加了外界對半島電視臺的“反美”感官體驗。西方媒體認為半島電視臺是受本·拉登資助的電視臺,半島電視臺駐喀布爾的辦事處還被美軍導彈“誤炸”摧毀,但半島電視臺孜孜不倦地報道美軍在阿富汗軍事行動的“暴行”。由于半島電視臺是唯一有能力在阿富汗塔利班控制區(qū)進行報道的媒體,半島發(fā)回了大量平民遭遇美軍轟炸襲擊死亡的電視錄像。這使得半島電視臺的全球觀眾人數(shù)迅速上升到4000萬。
從半島電視臺的崛起之路可以看出,商業(yè)化媒體的結構性偏見并不是直接形成的,新聞媒體的機制性媒介偏見源于任意性媒介偏見所帶來的初期受眾群。一個充滿了沖突性新聞的媒介可能依靠一兩個爭議性節(jié)目獲得大量關注度,卻不可能吸引受眾因此喜歡上其整個電視網(wǎng)。觀眾完全可以在觀看完自己喜歡的節(jié)目后切換頻道。之所以沒有使觀眾將自己的收視偏好定位為半島電視臺,更多原因應當是半島電視臺彼時尚沒有找到自己的意識形態(tài)“定位”。觀眾觀看該電視網(wǎng)的節(jié)目,可以看到讓自己喜歡的內容,同樣也有可能看到使自己生厭的內容。觀眾最初喜歡的只是節(jié)目的錄制形式,而不代表完全喜歡節(jié)目的內容設置。真正使半島電視臺擁有了固定收視群體的則是在巴以沖突之后,包括后來的阿富汗戰(zhàn)爭、伊拉克戰(zhàn)爭,半島電視臺在以色列的軍事行動、美國的歷次反恐戰(zhàn)爭的報道中,更多地把視角投向了戰(zhàn)爭爆發(fā)國平民遭受襲擊的方面。這使得美國高官“確信”半島電視臺成為了“反美先鋒”。“他們的報道絕對是不平衡的”,“總是蓄意煽動某種情緒”。
不管這種情緒的“煽動”是否出于有意,半島電視臺在伊拉克戰(zhàn)爭后,收視群體達到了5000萬人。在新聞報道上呈現(xiàn)出的或有或無的“反美”的“結構性偏見”,為半島電視臺吸引了大量的對美國政府不滿的阿拉伯人,甚至還有反戰(zhàn)的歐洲及北美電視觀眾。半島電視臺播出的新聞內容與歐美主流電視網(wǎng)的內容大相徑庭,半島的成功,使人們增強了對替代性的新聞來源的興趣與需求。半島電視臺在節(jié)目制作中針對美國政府反恐戰(zhàn)爭造成大量平民傷亡的“過度關注”,實際上是通過貶抑固定收視群所厭惡的美國政府,順從主流收視群反對美國霸權的觀點,以此獲得收視率上的成功。媒體通過表達偏見從固定收視群中獲得支持,實際上也獲得了經(jīng)濟利益。“反美先鋒”的帽子使半島電視臺能夠在阿富汗、伊拉克的交戰(zhàn)區(qū)域暢通無阻,獲得了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怂构?FOX)等美國商業(yè)電視網(wǎng)所不能得到的戰(zhàn)爭采訪權。當美國全國廣播公司(NBC)的記者只能從離喀布爾40英里的地方發(fā)回報道,美國有限電視新聞網(wǎng)(CNN)只能通過電視電話通過遠視檔拍下來夜戰(zhàn)的模糊畫面,美國的電視網(wǎng)將每一張照片都奉若珍寶,甚至只能用高科技電腦繪制的地圖來解釋可能正在發(fā)生的事情時,而半島電視臺卻能深入喀布爾布滿瓦礫的街道上,現(xiàn)場采訪家園被炸的當?shù)乩先?,甚至在伊拉克?zhàn)爭開戰(zhàn)當天,就讓攝像機俯瞰巴格達全城,把“巴格達在燃燒”的電視畫面?zhèn)飨蚴澜纭?[英]邁爾斯:《意見與異見:半島電視臺的崛起》,黎瑞剛譯,上海:學林出版社,2010年,第166頁。而此時的美國電視網(wǎng)卻只能把由美軍提供的戰(zhàn)區(qū)后方的有限鏡頭不停播放,還夾雜了“關于我們南面很遠處閃動著一些防空火焰”的模糊描述。
“結構性偏見”為半島電視臺獲取獨家新聞報道提供了渠道。阿拉伯飽受爭議的國家樂于讓半島電視臺拿到獨家報道權,因為他們知道西方媒體絕對不會站到他們的立場上說話。獨家新聞報道為半島電視臺賺取了大量的版權費用,一盤有關本·拉登的錄像就可以賣出25萬美元。歐美電視網(wǎng)一邊抨擊半島電視臺有“反美偏見”,一邊又不得不花重金購買半島電視臺的獨家錄像。NBC、CBS、ABC、BBC、SKYPE相繼與半島電視臺謀求合作,以獲得新聞資源的共享。半島電視臺的獨家報道同樣為其吸引了大量的收視群體。短短5年內,半島電視臺占據(jù)了阿拉伯世界一半以上的收視份額,收視總量增長了一倍。
這便是“結構性偏見”帶來的巨大的經(jīng)濟利益?!敖Y構性偏見”可能使對半島電視臺乃至阿拉伯世界有反感的群體增添幾分厭惡,但考慮到半島電視臺的目標受眾并不是他們,這樣的媒體公信力的負面影響構不成對半島電視臺的傷筋動骨。對外群的公信力的犧牲使得半島電視臺獲得了內群的更為鞏固的支持,使其經(jīng)濟利益的收入得到了顯著提升。在此基礎之上,半島電視臺的影響力仍在不斷的擴展之中。
AnalysisontheEconomicBenefitTransformationofMediaBias——TakeAlJazeeraasanExample
Chang Qing
(School of Journalism and Media, Shandong Normal University, Jinan Shandong, 250014)
Media bias may influence media credibility, but with the influence it can stimulate conflicting news events in order to gain more attention and ratings. In selecting and using the media, the audiences can find some to satisfy their own needs. If the audiences find that the media’s points of view are in consistence with theirs, they will not be prevented from giving credence to the media, even if they show bias to some social groups. The formation of this kind of structural bias provides help for the establishment and expansion of the fixed audience groups and this can achieve an economic benefit transformation.
media bias; media credibility; the ratings; economic benefit transformation
G229.24
A
1001-5973(2017)05-0067-06
國際數(shù)字對象唯一標識符(DOI):10.16456/j.cnki.1001-5973.2017.05.007
2017-05-10
常慶(1966— ),男,山東煙臺人,山東師范大學新聞與傳媒學院副教授,博士。
責任編輯:李宗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