栗子
思念與感恩
每年清明節(jié),已故臺灣藝人柯受良的胞弟柯受雄總會雇一條小漁船,漂漂蕩蕩一個半小時來到浙江漁山列島,祭奠他的先祖;意大利華僑姜文耀也會拖家?guī)Э趶拿滋m飛回浙江青田,來這里尋找他的根……
“梨花風起正清明,游子尋春半出城?!鼻迕鲿r節(jié),萬物復蘇,空氣清朗,草木滋長,但更重要的是,遠在海外的游子會千里迢迢歸國尋根,緬懷祖先、寄托鄉(xiāng)愁。
祭祖、尋根,因這里是每一個海外游子的家,他們從這里出發(fā)走向世界各地,也通過這里完成身份的回歸和文化的傳承。
去年清明節(jié),旅居美國紐約州的華僑老葉,攜家人踏上回浙江的祭祖之旅?!斑@次回到家鄉(xiāng),當年的水稻田和池塘都不見了,看到的是新建的廠房、新居,還有正在興建的美麗公路,就在村邊穿過,家鄉(xiāng)的變化實在是太大了?!崩先~說。“兩美浙江”建設讓他對自己的家鄉(xiāng)更多了一份自豪。老葉說,回鄉(xiāng)祭祖是落葉歸根的體現,盡管多年在異國他鄉(xiāng),依然忘不了家鄉(xiāng)的一草一木。他要孩子們不要忘記故土,并為家鄉(xiāng)的發(fā)展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報答家鄉(xiāng)的父老鄉(xiāng)親。今年,老葉打算帶著已經畢業(yè)工作的兒子和兒媳婦一起回國祭祖,要他們永遠不要忘記自己來自何處。
事實上,清明時節(jié)回鄉(xiāng)祭祀先祖只是外在儀式,更多縈繞心頭的是那動人的鄉(xiāng)愁。席慕蓉說,鄉(xiāng)愁是一棵沒有年輪的樹,永不老去。在我們還是孩提時,家鄉(xiāng)那裊娜炊煙、如抹山影、軟語鄉(xiāng)音是那樣的任性不經意,而在離別鄉(xiāng)土,孜孜以求追尋生活目標時,承載著生于斯長于斯的鄉(xiāng)愁又是那樣的真切如潮涌。
每到清明節(jié),雪柔都特別高興,這個在杭州大城市長大的孩子,對爸爸出身的那個臨安小山村充滿了好奇。對爸爸來說,回鄉(xiāng)是一解鄉(xiāng)愁,對孩子來說,清明意味著回歸自然?!按号ㄩ_——而且有很多花兒開了,樹林中、田野里、河邊、湖畔的空氣清新。出門散散步賞賞花,心情也好?!毖┤岬膵寢屨f。
有首歌唱道:“生活不止眼前的茍且,還有詩和遠方的田野?!比缃瘢鞘械墓?jié)奏越來越快,互聯網帶來的新的思維和模式,更讓人不覺間會有茫然,而能給自己一片寧靜的詩和遠方的田野,莫過于慢下腳步,尋回兒時的感覺。“故鄉(xiāng),那兒時的純真和嬉戲,那無關名利情仇的鄉(xiāng)里鄉(xiāng)親,就是我們清明時節(jié)寄懷鄉(xiāng)愁的豐饒情感和認知價值?!痹诠P者采訪中,一位大學教授如是說。
祭者,記也。是親人,也是鄉(xiāng)愁。
傳承與創(chuàng)新
清明節(jié)傳承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時代雖然在變,但清明的節(jié)日文化一直被代代相傳并不斷豐富。
有一種意見認為,清明掃墓人數下降,甚至很多人把清明節(jié)過成了休閑旅游的節(jié)日,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淡化的表現。但筆者認為,要說到傳統(tǒng),批評把清明節(jié)過成了休閑旅游的節(jié)日,其實恰恰是對清明傳統(tǒng)理解的誤差,因為清明節(jié)本來又叫“踏青節(jié)”,時屆清明,草長鶯飛、萬物吐綠,春游踏青本來就是和掃墓祭祖一樣悠久的傳統(tǒng)。
歷朝歷代都有很多描寫清明春游的詩詞,就是一個旁證。所謂“梨花風起正清明,游子尋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萬株楊柳屬流鶯”。就連宋代的理學家程顥都寫詩描述清明踏青、流連忘返的情景:“莫辭盞酒十分勸,只恐風花一片紅。況是清明好天氣,不妨游衍莫忘歸?!惫湃嗽谇迕鹘Y伴出游,回歸自然、舒展精神,同時開展蕩秋千、蹴鞠、馬球、插柳等一系列休閑、公益和體育活動。說到這里,其實我們現代人工作壓力大、強度高,生活節(jié)奏快、緊張,清明踏青出游更有必要。
另外,網上祭奠是近年來興起的一種新型的祭奠方式,在網上就可以祭奠親人,不必親自去墓地便可以實現祭祖的目的。網上祭奠具有眾多優(yōu)勢,在年輕一代中流傳較廣,但也有很多人對此產生質疑,認為這樣一種形式丟棄了中國幾千年的傳統(tǒng),失去了祭祖的真正目的。
而支持網上祭奠的人則認為,祭祖重在表達哀思,不拘泥于形式?;ヂ摼W改變了我們的生活,成為我們現代生活中的一部分。由于互聯網的參與,使得祭奠方式也發(fā)生了變革。這是現代生活的一種特色,是符合現代社會發(fā)展的一種趨勢。更何況現在異地工作的人占比越來越大,很多人離家千里,即便有清明假,也沒有足夠的時間回鄉(xiāng)。
筆者認為,任何事物都會隨著歲月的流逝、時代的更替不斷地演變甚至消亡。如果僅僅注重某種形式,那么,一個節(jié)日的意義也就被淡化甚至消解了。對于清明這樣一個男女老幼共同參與的特殊日子,更需要注重和傳承的是它的人文精神。所以,這并不是一個純粹思念故人的日子。為了讓新一輩的年輕人也能對這個節(jié)日有更深刻的理解并以自己的方式接納它、延續(xù)它,不妨在傳承中有所創(chuàng)新,融入各種現代元素,使之成為大家喜聞樂見的活動。
Qingming Festival in early April is a key event in Chinese life: it looks back to ancestors and it looks to future. People sweep tombs and conduct sacrificial ceremonies to remember and honor the deceased. And people go out to enjoy and embrace the sunny world that is young and lovely again in springtime.
For many Chinese, they come home to visit their ancestors tombs on the Qingming Festival. Some even travel across the world. On the day, Ke Shouxiong, a Taiwanese, hires a small fishing boat and takes a 90-minute trip across the sea to visit the ancestral bombs in Yushan Islands in East China Sea. Jiang Wanyao, an overseas Chinese living in Milan, Italy, comes home with his family to visit his ancestral roots in Qingtian in southern Zheji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