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少芳
(廣東工商職業(yè)學院 廣東·肇慶 526020)
論當代社會建筑類繪畫題材之變遷
梁少芳
(廣東工商職業(yè)學院 廣東·肇慶 526020)
當代社會經濟蓬勃興起勢必會引起藝術繪畫新的發(fā)展苗頭,也必然會帶動藝術繪畫題材的轉變,也正因為有這一股源源不斷的變遷動力才能推動藝術永不止步地向前發(fā)展。在現代都市化的影響下,繪畫只有與時俱進,不斷創(chuàng)新,同時要在這個發(fā)展潮流的過程中也要注意守住繪畫的本體語言,才能更好地走進人們的生活。當代社會的全球化與多元化、中西方、繼承與創(chuàng)新這幾個方面都是可以互相影響互相促進的。隨著人類文明的發(fā)展,當代建筑類繪畫題材慢慢地興起并發(fā)展起來,城市題材成為我們人類繪畫里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和主題之一。
當代;繪畫題材;建筑類;題材變遷
“當代”一詞,在不同領域有不同劃分,比如文學界說是五四運動之后,史學界說是1949年之后,從全球的角度看,當代是指從第三次世界科技革命為起點到現今。而“當代藝術”在時間的長廊上是指當今的藝術精神,藝術家置身于現今社會,感受今天的文化熏陶,面對今天的生活,出來的作品自然就能夠反映出時代特征。同時,它是以我們共同期望的“普世主義”作為精神動力,因此,“普世主義”就成為當代藝術的代名詞。而本選題所闡述的當代姑且就從1949年開始說起,在二十世紀,中國乃至世界都是處于一個動蕩不安的局面,但同時也是社會文化得到良好交流和巨大發(fā)展的時期。
近年來,現代科技與社會經濟的高速發(fā)展與創(chuàng)新,給我們生活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在社會發(fā)展中,城市的發(fā)展是最具代表性的,而建筑的興建又是一座城市興起的核心。從六十多年前新中國成立以來,藝術繪畫跟著時代的步伐從表達方式到選材都發(fā)生了鮮明的變化,然而當代社會的繪畫題材也隨著社會經濟的發(fā)展而悄然起了變化,繪畫樣式越來越多樣化,建筑類的繪畫題材在社會繪畫題材的發(fā)展是較為明顯的。從繪畫題材的演變中,可以看出畫家對社會發(fā)展進程的歌頌和反思,折射出人類身處現實世界思考的復雜性。我們常說藝術是沒有國界之分的,它對于加強各國之間進行文化交流、建立中華民族良好形象、提高我國在世界上的軟實力等都具有不容忽視的位置。從尊重史實出發(fā),以當代為線索去探究藝術繪畫題材之變遷是筆者的最終目的。
(一)建筑類繪畫題材的出現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與進步,城市的發(fā)展也是越來越繁榮,帶動了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整個中國進入到了快速發(fā)展進程中。而在另外一方面,我們的繪畫題材也是隨之而變。首先出現了都市類的繪畫題材,大量涌現都市生活類繪畫題材的最早可以追溯到南北宋時期,成為繪畫發(fā)展中值得關注的現象。而據記載,北宋前期的高元亨畫京師車馬、瓊林苑、角觚、夜市等;燕文貴曾繪有《七夕夜市圖》,表現北宋都城汴梁城內安業(yè)界到潘樓一帶商肆;支選畫酒店“歡樓"。還有李蒿《貨郎圖》畫家借助貨郎這一題材表現了南宋市井生活的一個側面,那些令人眼花繚亂的物品,雖然今天有很多已不明其用途,但卻真實地記錄了南宋百姓的生活方式,是民俗學家不可多得的珍貴史料。這些畫家把視野從描繪仙佛貴族擴大到反映市民的生活和社會審美好尚。這反映出宋代經濟繁榮、世俗生活影響擴大的社會現實。
在這些都市風俗畫中,北宋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是一幅最高水平的代表作品?!肚迕魃虾訄D》以全景式的構圖,嚴謹精細的筆法,精確展現出北宋都城汴梁河沿岸及市區(qū)清明時節(jié)的風貌。畫中以郊區(qū)農村風光為始,沿河遞進,逐一描繪出以虹橋為中心的汴河兩岸舟車運輸、城內繁華的店鋪及手工業(yè)和商業(yè)貿易活動。全圖計畫有人物500余位,房舍建筑約數百幢,商肆招牌五十余面,舟船車二十余駕,可謂北宋都城的全景圖。《清明上河圖》的歷史學意義以及它在構圖、造型等方面的藝術價值姑且不論,單從都市山水畫這個角度上來說,它便已經算得上是完整意義上的都市山水畫了[1]?!肚迕魃虾訄D》這類風俗畫,加上《瑞鶴圖》這類宮室畫,盡管它們還不是現在我們在探討的現代都市化題材,但是我們也是可以有充分的理由吧它認為是現代都市化繪畫題材的開端或者說是初步形成的一個重要標志。
建筑的出現,我們可以追溯到幾千年前,由原始人們最初的洞居與巢居居住方式,再到木骨泥墻建筑和干闌式建筑,這些建筑都是人們最簡單生活居住的建筑空間。不過,隨著人們的生活水平的提高,傳統(tǒng)的木構架結構建筑也慢慢淡出了人們的視線,取而代之的是琳瑯滿目的高樓大夏。建筑繪畫題材所主要表現對象也是從低矮型建筑變成了現代城市的摩天大樓。
(二)當代建筑繪畫題材的發(fā)展
在全球經濟高速的發(fā)展前提下,不斷地影響著我們國家的城市化速度和我們的生活質量水平,而城市化進程也在改變著我們的城市建筑和街道景觀。而建筑本身就是一門藝術,只不過不是純藝術而已,為什么這么說呢?畢竟我們的建筑是要借助一定的建筑材料、建筑設備設施和相應的人力物力才能建造出樓宇。著名建筑設計師貝聿銘1994年在清華大學的一次學術演講上說到:“建筑的最高境界是藝術”??梢?,建筑最終會以藝術的角色出現在大家眼前。
從國內說起,一個主要以畫建筑為主,并且非常有特色的門類要數我國傳統(tǒng)界畫。界畫,顧名思義就是使用界尺作引線,把界尺放在需要的作畫位置,手握著筆,緊貼界尺畫出筆直又均勻的線條,這種畫法非常適合畫建筑物,也是我們所統(tǒng)稱的“工筆界畫”。界畫在晉代就已經出現,界畫的創(chuàng)作宗旨就是工整寫實、造型到位準確。界畫曾經所展示的嚴謹工麗、端莊雍容的魅力之美使不少人為之而傾倒,自宋起,它成為了中國畫的一個獨立畫種。前期的界畫,主要見于亭臺樓閣為主要表現對象,以界尺引筆的畫線為它的獨特表現方法。在這個時期產生了一大批杰出的界畫家,如郭忠恕、王士元、呂拙、李嵩、趙伯駒等。郭忠恕是眾多界畫家中最為優(yōu)秀的一位。他的《唐明皇避暑宮圖》、《雪霽江行圖》工而不板,繁而不亂,清俊秀逸。他以“俊偉奇物之筆,以博文強學之資,游規(guī)矩準繩中而不為所窘”的方法畫界畫樓閣,令人流連忘返。而在當今,恐怕已經很少人知道什么是界畫了,就連中國的百科全書也很難找到界畫的蹤影了。
建筑題材繪畫也算是歷史悠長的,而現代都市原則是工業(yè)文明后的產物。在現在的中國,是道城市來工作養(yǎng)家糊口了。這一時期也是本著以人為本的原則,在美術審美上表現為把傳統(tǒng)隱逸的美學觀轉向為當代都市生活的追逐個性精神的審美觀。繪畫的變化形式是人內心的感受和外界的事物理解起來后相互交流后的產物,而建筑繪畫史以我們生存的都市建筑環(huán)境為題材來源,是表現都市文化的新形式。
眾所周知,題材是繪畫中很重要的繪畫語言之一,一般成功的繪畫師都會有他們自己鐘愛的繪畫題材,而題材往往又是來自于他們所在的生活環(huán)境里,他們所熟悉的地域。而反映所在區(qū)域的自然環(huán)境特色與當地人群的人文風貌。從某種層面上顯示出 “什么力量左右了當地的生活以及什么是這里居民顯在的價值觀”[2]。所以不一樣的地域也是有不一樣的地區(qū)特色,這就形成了相待繪畫題材的多樣性,也正因為如此,我們的建筑類繪畫題材才會越來越豐富。
在我國,王其鈞教授是跨美術界和建筑學界的著名畫家跟學者,是目前以建筑為題材畫得最好的畫家。他本科就讀于南京藝術學院,是一名美術生,后考入重慶建筑工程學院,于建筑系攻讀建筑設計與理論專業(yè)的碩士研究生,最后考上了清華大學取得建筑學院博士學位。1993年 《中國傳統(tǒng)民居建筑》在臺灣南天書局出版。該書獲臺灣圖書最高獎--金鼎獎。經國務院臺辦批準,成為赴臺領獎的第一人。2001年《中國民居》外文出版社出版,被翻譯成英、法、德三種語言出版,書中的數百幅精美白描,影響了眾多建筑學子,直到現在,還有不少愛好者以此書作為摹本,進行臨摹學習。王其鈞教授不僅參加全國美術家協(xié)會主辦的各種畫展,還多次被邀請參加全國建筑畫展,是橫跨美術界與建筑界兩個不同領域的著名藝術家。他的作品形態(tài)精準、結構注重嚴謹、色彩華麗,被稱為當代最具浪漫主義色彩的實力派畫家。在此期間,王其鈞專注于傳統(tǒng)民居的研究,這本書多次印刷再版,時至今日仍是建筑界白描畫最好的一本暢銷書。其建筑題材的油畫、白描的美輪美奐,令人望其項背,難以逾越。
建筑是建筑物與構筑物的總稱,利用一定的建筑材料去構成的一種供人居住和使用的空間,也是人們?yōu)榱藵M足個人或者家庭的社會生活所需,利用所掌握的建筑施工技術手段,并運用一定的科學依據、風水理念和美學法則創(chuàng)造的人工居住環(huán)境。它不僅是一種功能性場所,更是一種豐富的文化精神載體,是一種美妙的藝術表現形式。建筑與繪畫自古就是相輔相成的合作伙伴,建筑既為繪畫提供展示空間,也成為繪畫藝術的重要描畫題材,在繪畫藝術的再現之下,建筑的形式和文化內涵得以更長久的保存。建筑和繪畫藝術在互動中保存了一個城市的文化記憶。
人類發(fā)展到現在,都市生活不僅對我們人類產生了重大的物質影響,而且還產生了很大的精神影響。不僅給我們提供了豐富的物質生存條件,而且也給人們造成了各種各樣的精神狀態(tài)。所以現代都市不僅是人們物質生存的必然,同時也是人們精神生存的需要。而都市中的建筑作為一種繪畫題材,它是和現代社會城市化有直接聯(lián)系的,當代建筑繪畫題材是在社會工業(yè)化和經濟持續(xù)發(fā)展的背景下應運而生的。而農村人口慢慢地向城市轉移,農村人口在不斷地減少,城市人口相應的不斷增加,農村面積也是一樣在減少,加之城市文化在逐步拓展,對于繪畫也是有一定影響的。
而今天的繪畫題材也不再局限于傳統(tǒng),已經從抒發(fā)個人情懷轉向了一個更高的境界,這就是轉型,向現代化的一個轉型。就是將傳統(tǒng)審美文化與當代都市文化融為一體。以最大的可能性將中國傳統(tǒng)文化精神傳遞到當代藝術文化中,以期待中國傳統(tǒng)審美文化純粹精神化對現代化純物質化的消解。以期中華民族純精神性審美文化傳統(tǒng)在當代回歸。
[1]王亞杰.都市山水畫初探[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10-06-01.
[2]竹山賓.街路.意味[M].(日本)東京:鹿島出版社,1977.
責任編輯:王俊奇
審稿專家:于吉瑞
J59
A
1009-8534(2017)03-0046-02
梁少芳,廣東工商職業(yè)學院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