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茂名市電白區(qū)高地街道中心學校 李欣欣
農(nóng)村小學建立良好師生關系的實踐與思考
文/茂名市電白區(qū)高地街道中心學校 李欣欣
在很多縣城學校和農(nóng)村學校,師生之間的民主和平等,學生的自由和個性依然是鏡中月、水中花。愚以為,在縣城和農(nóng)村學校的學生管理中,要徹底摒棄 “師道尊嚴”的陳腐觀念,尊重學生,發(fā)揚民主,共同演奏師生間的和諧樂曲,享受師生美好感情,提高教書育人效果。
教師放下架子,尊重學生的人格、意見,就能縮短師生橫向的心理距離,師生奏出同韻之曲,更利于產(chǎn)生良好的教育效果。我在班主任工作中體會到,就小學生而言,揚民主,棄專制,要做到三個“給”。
一給孩子表述的機會。從兒童心理學的角度講,即使再小的孩子,也有自己的想法和看法。在實際工作中,不少老師總認為他們年紀小,什么也不懂,只顧灌輸,無視學生的語言。我總是鼓勵引導學生講出自己的想法,收到很好的效果,在我的班級里,每逢上課提問或是組織活動,學生總是能大膽發(fā)言,不少學生爭先恐后,從而有效促進了良好班風的形成,也培養(yǎng)了學生自信大方、樂于表達和溝通的良好品質(zhì)。
二給孩子申辯的機會。一些老師在孩子犯錯之后,一言定調(diào),不讓孩子解釋,總認為解釋就是狡辯。經(jīng)過多年的觀察總結(jié),我發(fā)現(xiàn),說假話狡辯的孩子其實是極少數(shù)的。因此,一旦發(fā)現(xiàn)孩子犯錯,我總是先讓他們說明原因,再根據(jù)原因進行引導教育,孩子重犯同樣錯誤的現(xiàn)象大大減少,一些孩子甚至知道有意識地控制和改變自己。
三給孩子參與的機會。很多老師認為,小學生只能聽從老師教導。我在班主任工作中,突破這一陳舊觀念,在班級管理、活動開展等方面給予孩子參與的機會。比如,在班規(guī)制定中,我廣泛發(fā)動學生參與討論,在學校運動會的參賽人選與比賽中,我都交給學生去共同管理。實踐證明,讓孩子參與,他們的能力得到提高,責任感和主人翁精神也被大大激發(fā),師生關系更加和諧。
多給關愛,努力奏出一曲情韻之曲,學生自然而然地也會愛教師,愛他人,從而創(chuàng)建一個充滿溫馨和諧、平等互愛的班集體。做到這一點,班主任要做到三個 “關注”。
一要關注自身言行。老師對學生的關愛不是一個空洞的概念,首先要體現(xiàn)在自己的一言一行上。從語言上講,要使用溫和的、能給孩子以溫暖和可依賴的語言,多用商量式的句式,不用命令式的祈使句,讓孩子感到老師是在關心他,而不是約束他。從行為上講,要真正從孩子的需要出發(fā)去組織教學,開展活動。平時要從細處關心學生,比如下雨時的一把傘,摔跤時攙扶的一只手,幫助孩子整理著裝等等,讓孩子們從教師的言行中感受到關愛和溫暖。
二要關注學生家庭。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成長環(huán)境,每一個孩子的表現(xiàn)與變化都與他的家庭有或多或少的關系。老師要從孩子的家庭中去了解學生,加強與家長的溝通并幫助學生成長,是有效的關愛方式之一。我班上以前有一名學生,從不說話,不與人交往,但也從不違反紀律,然而成績很差。后來我了解到,他父親去世,母親改嫁,自己跟著年邁的奶奶生活。于是,我上門家訪,有時邀他去家里吃飯,并發(fā)動一些家境好的學生幫助他,后來,這學生變得開朗了,成績也明顯提高。
三要關注學生細節(jié)。孩子的喜怒哀樂經(jīng)常不會用言語表達,但他們渴望得到老師的關注和愛護。作為老師要把關注點放在學生的日常表現(xiàn)中,通過他們的細節(jié)表現(xiàn)去了解他們的內(nèi)心世界,給予有效的關懷和幫助,這就是最好的關愛。比如學生的突然安靜、突然易怒、講話變得大聲、突然抗拒接近老師等,這都與他們的情緒變化有關,背后也通常隱藏著故事。老師特別是班主任,要特別留意這些細節(jié),再進行關心、引導和教育,就能讓學生感受到老師的愛,教育效果就自然會好。
師生之間的和諧,需要老師對學生的賞識,而不是指責和批評。這就要求,老師要會彈奏頌韻之曲,給予孩子準確而有效的賞識,增強學生對老師的認同感,也可以激起孩子不斷進步的熱情。賞識要有鼓動性,能夠真正激發(fā)學生的自我表現(xiàn)和自我肯定的意識,感染力要強。二是要個性化,必須是針對這個學生或這件事的獨特的語言。三是有適用性。要根據(jù)學生的性格特點和事件的具體性質(zhì)進行賞識,把小的夸大或者把大的夸小,都會削弱賞識的效果。
責任編輯 龍建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