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思遠
最近看了馮小剛導演的電影《一九四二》,里面的逃荒鏡頭,使人身臨其境般感受了戰(zhàn)亂給老百姓帶來的災難。這讓我不禁又想起了祖上的逃荒歲月。
民國年間,戰(zhàn)亂不斷,地處湖南芷江一帶的族人為了生存,越過漫長的湘黔邊界,向崇山峻嶺、草莽叢生的貴州高原遷徙。曾祖父一家人,就是在那時隨著逃荒大軍來到了我現(xiàn)在的家鄉(xiāng)——貴州黔東南。
曾祖父身高七尺有余,是個讀書人,而且還有一身好武藝。據(jù)我的啟蒙老師楊順江老先生回憶,他曾親眼見到曾祖父用雙手把一副大約二百來斤重的石磨舉過頭頂揮舞而面不改色,只可惜當時報國無門,空負了一身好行當。
那時的貴州本地大戶人家楊老毛,家境殷實。此人好武藝,性格豪爽,喜結(jié)交江湖朋友。當風塵仆仆、饑餓不堪的曾祖父一群逃荒人前來投靠時,受到了楊老毛的熱情接待。楊老毛還拜曾祖父為師爺,讓他在家中專門教習自己的獨子楊大弟,我的祖父也得以在楊家做伴讀,閑時兼放牛。曾祖父等逃荒人在楊老毛的幫助下討來杉木,開屋基,建了房屋。一路逃荒,歷盡艱辛,總算在貴州高原有了落腳之地。精明勤勞的祖父也深受楊老毛賞識,不久還娶了楊老毛的二女兒為妻。這片陌生的土地,接納了曾祖父這群逃荒的難民。
曾祖父來到貴州之后,還創(chuàng)辦了村里的第一所民間私塾,免費為山里的孩子傳道授業(yè)。因為當時到處兵荒馬亂,能生存下來已屬不易,村民也沒有錢來交學費。雖困難重重,但曾祖父仍然堅持把私塾辦了下來,成為當?shù)匾幻苋俗鹁吹乃桔酉壬?,我的啟蒙老師楊順江就是他的第一批學生之一。純樸的山里人會時常送來一卷旱煙、一把白菜或一小升米……也能適當?shù)鼐徑庖幌庐敃r家人的生活壓力。
民國很快就滅亡了,解放軍人關(guān),轉(zhuǎn)眼間全國就是分田地、斗地主的革命熱潮。這偏遠的高原也吹來了革命風,曾經(jīng)的大戶人家楊老毛被評定為地主,面臨著被批斗的命運。當時外來的難民現(xiàn)在大都成了革命者,根正苗紅的祖父還被選為大隊長。那時,本地的很多大戶不是被革了命,就是被抄了家,弄得家破人亡。幸好,楊老毛當時有先見之明,沒有嫌貧愛富,還讓女兒嫁給了祖父這個貧農(nóng),才得以稍微減輕些罪行,雖被分了田地,但家還是被保留了下來。常聽祖母說,做人要常懷感恩之心,本分做人,不能做壞事,否則因果自有報應。
如今,家族已在黔東南扎根半個多世紀,與湖南老家的族人也開始聯(lián)系往來??稍娓傅认热藚s永遠留在了貴州高原,再也不能回到他們的故鄉(xiāng)。杜甫的《歸雁》中有“春來萬里客,亂定幾年歸?腸斷江城雁,高高向北飛”,這或許就是當年逃荒人的惆悵感傷吧。先輩們的遺風,深深影響著一代代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