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新桂
【關鍵詞】 數(shù)學教學;“一講”;準備;內(nèi)容;方法
【中圖分類號】 G62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6)24—0112—01
數(shù)學“一講”是筆者所在學?;趯W校資源、教師能力與學生興趣,以主題模塊組織起來的小規(guī)模課程。這一活動能使學生真正地喜歡數(shù)學、學好數(shù)學,并能很好地發(fā)展學生的數(shù)學思維。那么,如何開展好“一講”活動呢?
一、做好“一講”的準備
1. 鼓勵學生“敢講”。為了讓學生在活動中敢說,在開始階段,筆者提出“三允許”:即允許補充、允許修正、允許重說。且20分鐘的時間,筆者僅僅設計一道難易適中的題,首先以小組為單位先進行討論,討論完以后讓優(yōu)等生先站起來講;其次鼓勵那些想說又不敢說的學生站起來大膽地說出自己的想法和解題思路;最后,同桌互說,互相補充或糾正。在學生討論的過程中,筆者及時肯定學生說得好的地方,讓他們感受“說數(shù)學”的樂趣和愉悅。
2. 引導學生“會講”并“講好”。對于數(shù)學知識,學生理解了并不意味著能夠條理清楚地表達,但能夠富有邏輯、條理清楚地表達是考查學生是否理解并掌握知識的一項有效手段和標志。在平時的數(shù)學教學中,筆者有目的地為學生提供準確的語言模式,讓學生知道應該怎樣有條理地表達。如果學生能在課堂上聽清楚教師的提問、講解,那么必定會由“會聽”轉(zhuǎn)變到“會說”。
二、注意“一講”的內(nèi)容
1. 講“錯誤”性問題。對于學生課堂作業(yè)或家庭作業(yè)中出現(xiàn)的共性錯誤,教師應利用“一講”時間,引導學生反思、回顧,讓他們對錯誤進行分析和改正。例如,在簡便計算中,學生總是把4×(25+125)和4×(25×125)混淆。筆者便利用“一講”時間讓學生分析產(chǎn)生錯誤的原因,通過分析,學生明白第一道是兩個數(shù)的和同一個數(shù)相乘,應利用乘法分配率;第二道是三個數(shù)相乘,應利用乘法結(jié)合律。
2. 講“對比”性問題。利用“一講”時間,教師可以把解決問題的難點通過對比練習題進行分散。如,在復習“分數(shù)應用題”時,筆者設計了這樣的對比練習:
例1 修路隊修一條長240千米的公路,修了全長的,修了多少千米?
例2 修路隊修一條公路,當修到全長的時,正好是90千米,這條公路全長多少千米?
例3 修路隊修一條公路,當修到全長的時,離終點還有200千米,這條公路全長多少千米?
這三道分數(shù)應用題,前兩道是最基本的分數(shù)乘除法應用題,學生容易理解。學生通過“講”,深深地感悟到,解答分數(shù)應用題的關鍵是:(1)找準單位“1”和找準量所對應的率。(2)弄清單位“1”是已知還是未知,已知用乘法計算,未知就用方程或除法計算。
三、講究“一講”的方法
1. 利用多媒體,給數(shù)學“一講”帶來生機和活力。多媒體具有形象具體、動靜結(jié)合、聲色兼?zhèn)涞奶攸c,所以在“一講”中恰當?shù)丶右赃\用,可以變抽象為具體,調(diào)動學生各種感官協(xié)同作用,進而解決教師難以講清,學生難以聽懂的內(nèi)容,從而有效地實現(xiàn)精講,突出重點,突破難點。例如,把一個圓柱拼成一個近似的長方體后,表面積增加了120平方厘米。已知圓柱的底面半徑是5厘米,那圓柱的高是多少厘米?學生無從下手。筆者搜索了把一個圓柱拼成一個近似的長方體動畫效果比較好的課件,利用“一講”時間,反復演示這個課件。通過課件的形象演示,學生一目了然,很快明白了在這個轉(zhuǎn)化的過程中體積沒有變,形狀變了,表面積也變了。此時,放手讓學生自己講這兩道題,學生講得頭頭是道、算理清楚,數(shù)學語言描述也很準確、到位。
2. 借助操作,讓學生在“一講”中說得豐富。 “一講”不是單純地“講”,只有把動手操作、動腦理解、動口表達有機地結(jié)合起來,讓知識在操作中內(nèi)化了,達到深化理解知識的目的,學生才敢講,才能講清楚。例如,在“一講”中筆者設計了這樣一道題:一根長6米的圓木,沿著底面直徑切,切成兩個同樣大小的半圓柱后,表面積增加48平方米,這根圓木原來的體積是多少立方米?在讓學生交流之前,筆者先讓每組學生拿出事先準備好的兩個火腿腸,以小組為單位切火腿腸,要求一個沿著底面平行的方向切,將火腿腸切成段;一個沿著底面直徑切,將火腿腸切成兩個半圓柱。觀察切面的形狀及兩部分的表面積之和與原來圓柱表面積的變化情況。通過操作學生明白:把一個圓柱切成段,切面是圓。切成2段,表面積增加了2個底面的面積;切成3段,表面積增加了4個底面的面積;切成4段,表面積增加了6個底面的面積……
編輯:謝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