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代杰,鐘勁松
(1.吉林大學 哲學社會學院,長春 130012;2.洛陽理工學院 經(jīng)濟與管理學院,河南 洛陽 471023)
社會政策與治理研究
權益保障視角下我國同性戀群體研究
陽代杰1,鐘勁松2
(1.吉林大學 哲學社會學院,長春 130012;2.洛陽理工學院 經(jīng)濟與管理學院,河南 洛陽 471023)
在異性戀占主導地位的中國社會,同性戀群體往往因社會排斥而導致生存狀況堪憂,部分同性戀者為隱瞞自身性取向而走入異性婚姻或選擇形婚,給自己和他人都帶來了痛苦。保障同性戀群體的正當權益是我國發(fā)展人權事業(yè)、建設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我們可以通過教育改變社會對同性戀的刻板印象,允許成立同性戀社團以增加群體話語權,以法律手段切實保障同性戀的人格尊嚴權、隱私權、人身安全權、婚姻權等,還應完善以養(yǎng)老為代表的社會保障制度以加大社會對其的理解與寬容,最終使得同性戀能和異性戀一樣平等地生活在這個社會上。
同性戀;自我認同;同性婚姻;人權;權益保障
(一)自我認同不足
所謂自我認同,即個人或群體對自身或本群體的正向看法與積極態(tài)度。個人成長經(jīng)歷、家庭環(huán)境、社會文化氛圍等都是影響自我認同的因素。[1]目前我國同性戀群體普遍存在自我認同不足的現(xiàn)象,不少同性戀者無法正視自身行為,往往為此而苦惱,甚至覺得自己患了病而應接受所謂的治療,近年來就不斷有新聞爆出同性戀因接受所謂電擊治療法、催眠治療法等而上當受騙的事件,例如2014年12月21日《中國時報》就爆出一則新聞,某同性戀男子到重慶一家自稱可通過電擊矯正同性戀的診所接受所謂的矯正治療,花了上萬治療費而無果,最終雙方鬧上法庭。[2]這一事件發(fā)生的根源就在于同性戀者的自我認同出現(xiàn)了問題,其未能正視自身行為而讓不法分子有機可乘,而為什么我國同性戀者自我認同會出現(xiàn)問題呢,在此做一下簡要探討,我國是一個相對保守的國家,社會文化氛圍不夠開放和多元,人們對性這一話題普遍諱莫如深,對占少數(shù)的同性戀群體更是了解甚少,同性戀者自身對此也缺乏科學認識,而普通民眾的偏執(zhí)認識更是造成整個社會大環(huán)境對同性戀群體的不了解與不寬容,這些因素綜合導致了同性戀群體不敢“露出水面”;另外缺乏法律保障也是讓同性戀群體自我認同不足的重要原因,目前雖然沒有哪一條法律法規(guī)明文禁止同性戀行為,但也無任何法律法規(guī)對同性戀權益給以保障,有關同性戀群體的立法在我國處于真空狀態(tài),而法律作為一種得到人民公認的強制手段在現(xiàn)代社會中占有重要地位,某種程度可以說某事物只有在法律上得到了承認才能在社會中立足,而現(xiàn)今我國同性戀群體在法律上處于模糊地位,同性戀群體的相關權益在法律上缺乏保障,這勢必影響了該群體的自我認同。
(二)民眾的了解和寬容程度低
我國深受儒學文化的影響,整體社會文化氛圍以含蓄委婉著稱,“性”自然地在我國成為了敏感話題,作為性少數(shù)群體存在的同性戀群體更是缺乏公眾關注,性教育缺乏導致我國公民對性的認識嚴重不足,相當大一部分人根本不了解何為同性戀,自然地對同性戀群體的接納度也比較低,有以大學生為樣本的調(diào)研指出,男生中認為同性戀者是正常人的占38.5%,女生中認為同性戀者是正常人的占53.4%,[3]從中可看出作為高素質(zhì)群體代表的大學生對同性戀的認識仍是存在較大偏差的,可以推想,其他普通民眾對同性戀群體的了解會更少,即我國社會整體上對同性戀群體的了解程度比較低,對同性戀的偏見和歧視還比較大,認為同性戀是有悖人倫或病態(tài)的人不在少數(shù),甚至有一部分人將同性戀與艾滋病等同,竟然聲稱同性戀是艾滋病的根源,如此愚昧的想法著實讓人心憂。另外同性戀結合不能生育這一問題也是讓同性戀飽受詬病的重要原因,中國自古是一個注重傳宗接代的國家,“不孝有三、無后為大”的觀念深深影響著中國人,這更加讓普通民眾不能容忍和理解同性戀者的行為。
(三)被迫走入異性婚姻或形婚
社會大環(huán)境不寬容、家庭傳宗接代理念禁錮、同性戀者自我認識不足等因素交織在一起,對同性戀群體形成了巨大的精神壓迫,不少同性戀者礙于家庭、工作等方面的壓力不得不選擇與異性結婚,據(jù)張北川推測,當前中國同妻(指男同性戀者的妻子)的數(shù)量在1 600萬左右,并不斷有新同性戀者步入異性婚姻,[4]同性戀者由于其真心喜歡的是同性,所以往往不愿履行丈夫的責任,對妻子的正常需求長期置如罔聞,這勢必影響家庭和諧。之前有新聞爆出,四川大學一名女博士因無法接受丈夫是同性戀而跳樓自殺,[5]這一事件只是冰山一角,還有多少不為人知的家庭悲劇不得而知,而龐大同妻群體的客觀存在便是這些悲劇的見證;另外有一部分同性戀者選擇形婚,即一個男同性戀和一個女同性戀結合成法定夫妻,但各過各的生活,雙方在外人看來是夫婦,而私底下雙方卻并無夫妻之實,這種形式婚姻的確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同性戀者面臨的種種壓力,營造了一個較為舒緩的社會環(huán)境,但這并不能從根本上保障同性戀群體的合法權益。形婚只是建立在男女同性戀雙方的口頭契約上,靠的是契約雙方的道德約束,具有太多的不確定性,始終無法給予同性戀伴侶完全意義上的保障,例如形婚中一方有惡意違反約定的可能,形婚破裂后其財產(chǎn)劃分存在爭議,同性戀者的真正伴侶仍不能以配偶身份享受相應權益等等。所以說不管選擇與異性結婚還是選擇形婚,對同性戀群體而言均是無奈之舉,難以得到真正幸福。
(四)成為艾滋病高發(fā)人群
激光雷達是一種重要的大氣環(huán)境探測手段,其具有時空分辨率高、探測靈敏度高和抗干擾能力強等優(yōu)點,在氣象探測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本文主要對激光雷達技術在氣溶膠、大氣臭氧、大氣風速、大氣溫濕度的探測應用進行了詳細分析。同時針對激光雷達在大氣環(huán)境探測方面存在的問題及其發(fā)展趨勢進行了粗淺的探討,為今后的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借鑒。
2009年11月24日,原衛(wèi)生部部長陳竺在防艾新聞發(fā)布會上表示,當前我國艾滋病傳播第一渠道已由血液傳播轉變?yōu)樾詡鞑?并且同性性傳播的占比大大上升,截止2009年10月31日,我國艾滋病同性性傳播占到了傳播總數(shù)的32%。同日,原衛(wèi)生部疾病防控局副局長郝陽也表示,據(jù)有關調(diào)研,同性戀群體中大約有4.8%的人是艾滋病患者,而且由于我國的同性戀群體多在“地下活動”以及調(diào)查技術的局限性等原因,實際占比可能還是4.8%以上。[6]種種數(shù)據(jù)表明:同性戀群體已然成為了艾滋病的一大高發(fā)區(qū),究其原因既有同性戀群體自身的因素又有社會大環(huán)境的不良影響。首先,同性戀群體由于性交方式特殊和不會懷孕等因素,其安全性交意識比較淡薄,無套性交現(xiàn)象比較嚴重;其次,我國社會對同性戀的歧視和排斥問題仍然比較嚴重,多數(shù)同性戀者不敢公開自己的性取向而只能采取地下活動,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同性戀群體的性壓抑,使得其對性的欲望愈加,這也是同性戀群體的性生活隨意性大的原因之一。另外,法律保障缺失更是讓同性戀群體惶恐度日甚至自甘墮落:由于缺乏法律規(guī)范,部分同性戀者的性伴侶不固定或有多個,這加大了感染艾滋病的風險。試想我國若是出臺同性婚姻法,對同性婚姻做出類似異性婚姻一夫一妻等的規(guī)定,將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同性性行為的隨意性,減少艾滋病的發(fā)生,有益于整個社會的和諧穩(wěn)定與良性發(fā)展。
(一)發(fā)展人權事業(yè)的必然舉措
2004年3月,我國將“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寫入憲法,表明了我國發(fā)展人權事業(yè)、彰顯大國文明的堅定決心?!叭藱唷蓖ㄋ椎卣f就是人與生俱來的權利,具有普遍性、同等性和不可剝奪性等特點。也就是說所有人都擁有相同的人權并且這種權利是不可剝奪的,同性戀者理所應當享有和異性戀者一樣的人權,我們不能因為其小眾化而剝奪其人權。社會中對同性戀的排斥現(xiàn)象以及同性權益保障法律法規(guī)缺失等都是我國人權事業(yè)發(fā)展不足的表現(xiàn),理應得到糾正和改進。
結合我國同性戀群體發(fā)展現(xiàn)狀將我國同性戀群體亟需加強保障的人權細分為人格尊嚴權、人身安全權、平等就業(yè)權、婚姻權等。人格尊嚴權是指憲法規(guī)定的公民有權得到他人和社會最起碼尊重的權利,而現(xiàn)今我國同性戀群體仍處于邊緣狀態(tài),社會上的反同恐同思想仍較為嚴重,同性戀者一旦公布其性取向,可能面臨失去工作、家庭反目等風險,同性戀群體不得已轉入地下活動,其人格尊嚴沒有得到起碼的尊重;人身安全不受侵犯是國際公認的人權之一,人身安全權具有普遍性,絕不因性取向的不同而改變,而現(xiàn)今我國法律體系在保障同性戀人身安全權方面還存在較大漏洞,例如強奸罪的行為對象僅指女性,倘若男性遭受性侵犯,若被侵犯對象未滿14周歲則判以猥褻兒童罪,但若被侵犯對象是年滿14周歲的男性則面臨法律空白而不能對施暴者進行刑事處罰,而近年來同性戀者遭受同性侵犯的事件頻發(fā),顯然很有必要加大對同性戀者人身安全權的保障力度;平等就業(yè)權是指任何公民享有的就業(yè)權都是平等的,自然地不能因同性戀者的性取向特殊而將其排除在就業(yè)崗位之外;同性戀者的婚姻權是當今飽受熱議的話題,是同性戀群體滿足自我認同需要的關鍵,我國現(xiàn)行婚姻法中規(guī)定一男一女才能結婚,這顯示是一種有?;救藱嗟男詣e歧視,是異性戀占主導地位的社會傾力打造的一個為異性戀服務的機制,甚至可以說是對同性戀群體的壓迫,而縱觀國際社會,已有40個國家或地區(qū)允許同性結婚或民事結合,我國在這一塊的人權事業(yè)顯然還比較落后。
(二)構建和諧社會的內(nèi)在需要
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明確提出要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和諧與包容發(fā)展已成國家發(fā)展大勢。和諧社會意味著人與人之間的和睦共處,是全體人民其樂融融共圖發(fā)展的景象,是所有社會成員組成的一個有機整體,在和諧社會里沒有歧視和排斥。但反觀我國社會現(xiàn)況,同性戀遭排擠和歧視的現(xiàn)象還比較嚴重,同性戀群體尚未能“在陽光下生活”,其合法權益既得不到社會的認可也得不到法律的保護,他們或是得不到平等的發(fā)展機會或是遭受了非法侵犯而無處維權,從而成為了某種意義上的弱勢群體,最終游走在社會的邊緣,在自我掙扎和社會規(guī)范的壓制下艱難度日。據(jù)統(tǒng)計,我國同性戀群體中有60%的人因自身性取向而感到非常痛苦,甚至有30%到40%的同性戀者曾有過自殺傾向。[7]另外,我國同性戀群體絕對數(shù)量龐大,性社會學家李銀河指出,我國同性戀群體的數(shù)量大約在3 900萬到5 200萬之間,[8]并且這一群體中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占比越來越大,群體整體的維權意識也越來越強,長此以往,若是其正當權益遲遲得不到滿足,可能會使矛盾激化而導致社會動蕩,這勢必會影響到整個社會的安定有序與和諧發(fā)展。因此很有必要加強同性戀群體的權益保障,只有徹底改變同性戀群體的生存狀態(tài)并使其得到平等發(fā)展,建設和諧社會的目標才不會因為缺乏某一群體的認同與精力傾注而落空。
(一)加強公民性教育,培養(yǎng)同性戀常態(tài)化意識
上文已說明同性戀并非是一種病態(tài),而只是社會多元化的表現(xiàn)之一,并且多數(shù)發(fā)達國家已承認同性婚姻的合法性,在這一大背景下如何維護同性戀群體的合法權益成為我國進一步發(fā)展不得不考慮的現(xiàn)實問題,在筆者看來,思想理念上的偏差是造成我國同性戀群體現(xiàn)狀不佳的第一原因,因此就如何保障該群體權益這一問題而言,糾正公民對同性戀的錯誤認識和培養(yǎng)同性戀者的自我認同感是第一要務,而具體到如何糾正和培養(yǎng),則要靠教育,我國公民對同性戀存在誤解的主要原因就在于國家的性知識教育不足,縱觀我國的教育體系,從小學到大學幾乎是沒有關于性方面的知識,公民很少有機會接受到正規(guī)系統(tǒng)的性教育,對同性戀的理解自然也就不到位了,而西方國家的性教育是一件很普及也很普通的事,以英國為例,該國政府規(guī)定所有中小學都必須面向5歲以上學生開設性教育必修課。所以說我國的性教育事業(yè)是嚴重滯后的,加強性教育勢在必行。可以探索在中小學開設性知識課程,在大學設立性學專業(yè)以培養(yǎng)專業(yè)的性教育老師和推動性學學科的學術繁榮,另外國內(nèi)的一些主流媒體也應適時推出一些性教育欄目,對涉及到同性戀問題的時候要作出客觀公正的說明與評斷,引導公民將同性戀視為一種常態(tài),既不詆毀同性戀也不肆意宣揚同性戀,只有整個社會行成一種同性戀常態(tài)化的意識,不再有人因發(fā)現(xiàn)自己或別人是同性戀而苦惱或驚訝時,同性戀群體的權益保障事業(yè)才能說取得了突破性進展。我國在這一方面雖落后于西方發(fā)達國家,但可喜的是我國對此已有覺醒,加強性教育的呼聲也越來越高,對同性戀的看法也漸趨理性,2005年8月中央電視臺在《新聞調(diào)查》欄目中對同性戀群體進行了深入調(diào)查,并將本期節(jié)目命名為“生命的名義”,這是國內(nèi)主流媒體首次就同性戀問題作出客觀報道;其后,2011年7月7日,央視主持人在《24小時》中發(fā)表了對呂麗萍反同言論的評述。這些均是我國性教育事業(yè)的良好開端,對普及公民性知識、科學認識同性戀有積極意義,我國應在這一良好開端的前提下繼續(xù)探索發(fā)展性教育事業(yè),改變?nèi)藗儌鹘y(tǒng)的愚昧觀念,引導人們將同性戀視為與異性戀一樣的生活常態(tài)。
(二)建立和完善相關法律法規(guī),將同性戀權益保障提升到法的高度
法律作為一種強制手段,對現(xiàn)代國家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對同性戀群體的保障事業(yè)更是起到攸關成敗的作用。
1.制定《反歧視法》
為了改變社會上對同性戀的歧視現(xiàn)象,除了靠教育手段還得靠法律來進行規(guī)范,憲法賦予公民平等權,人人享有相同的權益,任何人都不應因任何理由被歧視,因此應在我國制定《反歧視法》,以法律的形式明確指出歧視同性戀群體屬違法行為并依法追究相關責任。
2.修改法律條文中有關性犯罪的表述
我國現(xiàn)階段法律中將性犯罪的受害主體規(guī)定為女性或兒童,而成年男性遭受他人性侵犯則因會法律漏洞而不能依法維權,而近年來男性遭性侵的案件卻越來越多,司法部門往往因沒有明確法律法規(guī)而將此類案件輕判甚至認為為無罪,例如前不久新聞爆出:中年男子強奸瓜棚老漢后僅被治安管理處罰法加以處罰,年輕男子遭男上司性侵而無處維權等。因此很有必要修改完善相關法律法規(guī),將強奸罪的受害主體由婦女改為他人(包括男性和女性),掃除男性間性犯罪的法律盲點,切實維護同性戀者的人身安全權。
3.加快推進同性婚姻合法化
以法律手段保障同性戀群體的正當權益,其中最重要也是最受關注的一點即是同性婚姻的合法化。我國現(xiàn)行的婚姻法將結婚限定為一男一女之間的結合,同性之間在我國是無法結婚的,例如2015年6月23日長沙兩男子因無法結婚而將當?shù)孛裾指嫔戏ㄍァ6v觀國際社會,截止目前已有40個國家或地區(qū)出臺了同性婚姻法或類似于婚姻法的民事結合制度且取得了良好效果,同性婚姻合法化已成大勢所趨,特別是在我國大力建設和諧社會之際,保障同性戀者的婚姻權是必要之舉亦是明智之舉。著名社會學家李銀河教授就曾說過:和諧即是各民族、各種性取向人群之間的友好相處,不管是異性戀還是同性戀都是能和平共處于這個多元世界的。為了保障同性戀群體生理、生活、情感等方面的需求,筆者呼吁對當前婚姻法加以修改完善,允許同性間結婚并賦予其和異性婚姻同等的權益,以婚姻的形式對同性伴侶作出保護和約束,使得同性戀和異性戀一樣能得到婚姻法的保護,這不僅能保障同性戀群體的正當權益、彰顯我國發(fā)展人權事業(yè)的決心,也將因有了正式婚姻制度的規(guī)范而減少同性戀間性行為的隨意性進而一定程度上降低艾滋病的感染率,有利于和諧社會、文明中國的建設事業(yè)。
4.完善收養(yǎng)法
僅僅保障同性戀群體的婚姻權是不夠的,還應加快完善相關配套措施,使同性戀群體真正享有和異性戀一樣的權益,切實加大社會公平。由于同性戀無法生育后代而部分同性戀情侶又渴望有孩子,所以國家應加快完善收養(yǎng)法,允許符合條件的同性戀情侶領養(yǎng)孩子,另外還應規(guī)范人工授精、試管嬰兒等事業(yè)的發(fā)展,使同性戀伴侶能通過正當手段獲取子女。
(三)允許同性戀者增強群體話語權
結社自由是憲法賦予公民的權利,作為公民一部分的同性戀群體同樣有依法結成社團的權利。社團一般是由一些具有某種共同特點、愛好或目的人結成的組織群體,在我國依法成立同性戀社團,將數(shù)千萬同性戀者聚集在一塊,有利于增強同性戀者的自我認同感,社團也可以利用其資源優(yōu)勢為同性戀者提供心理輔導、防艾教育、醫(yī)療服務等;另一方面由于我國同性戀群體的絕對數(shù)量眾多,若是結成一個社會團體,將可能是一個擁有幾千萬會員的龐大組織,這勢必大大增加同性戀群體的話語權,因為一般來說,個人做不到的事,社團可能因其人力、財富等方面的集合優(yōu)勢而輕易做到,結成社團能更好地實現(xiàn)政治參與,同性戀群體成立自己的社團,以代表本群體利益的社團為依托,向國家發(fā)達利益訴求,以合理方式對政府施加影響,將促使更多有益于同性權益保障的政策法規(guī)出臺。
(四)加快完善社會保障體制
前文已論及同性戀行為無法生育后代這一現(xiàn)實問題是令同性戀群體飽受詬病的主要原因,這說到底還是我國傳統(tǒng)的“養(yǎng)兒防老”觀念在作祟,我國公民深受幾千年來“家文化”的熏陶,對家庭養(yǎng)老的依賴程度較高,如果一個人沒有子女將被視為會晚景凄涼。反觀西方發(fā)達國家的養(yǎng)老觀念則大為不同,西方老人對子女依賴程度普遍較低,其主要原因是這些國家建立了較為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國家擔負了養(yǎng)老的主要責任,不需要子女肩負過多的養(yǎng)老責任。所以要想改變傳統(tǒng)“養(yǎng)兒防老”觀念,必須加快完善我國的養(yǎng)老保障制度,切實提高養(yǎng)老保險的待遇水平,使老年人在不依靠子女時也能有尊嚴、有品質(zhì)的生活。惟有如此,父母對子女的依賴自然會減少,社會對同性戀群體的寬容程度亦會增加。
[1]王景平.身份認同的瓦解與重建[D].華南理工大學,2013:3-4.
[2]矯正同性戀?診所浮夸判敗訴[N].中國時報,2014-12-21(A03).
[3]傅曉龍,蘇寧穆其爾,劉安琪.大學生對同性戀的認知和態(tài)度調(diào)查及實質(zhì)研究[J].中國性科學,2012,(1):22-28.
[4]張健,王龍龍.論“同妻”群體的生存困境與權利保障[J].中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4):81-85.
[5]發(fā)現(xiàn)丈夫是同性戀女博士跳樓身亡[N].都市女報,2012-07-19(A04).
[6]陳竺.中國同性戀人群成艾滋病高發(fā)人群[N].中國青年報,2009-11-24(A02).
[7]汪地徹.中國同性戀群體權利保障問題探討[J].中國性科學,2009,(8):14-17.
[8]李銀河.同性戀亞文化[M].北京:中國友誼出版公司,2002:225-226.
[責任編輯:彭 誦]
10.3969/j.issn.1672-5956.2017.01.017
2016-09-08
陽代杰,1993年生,男,湖北荊州人,吉林大學碩士生,研究方向為社會保障與經(jīng)濟發(fā)展,(電子信箱) ydjlzcc0908@sina.com。鐘勁松,1967年生,男,江蘇建湖人,洛陽理工學院教授,研究方向為區(qū)域經(jīng)濟學。
C669.1
A
1672-5956(2017)01-011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