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民國時期中央政府治藏思想述略及反思

2017-04-11 09:09:04胡延龍
四川民族學院學報 2017年6期
關鍵詞:國族共和中央政府

胡延龍

在中國這個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中,歷代王朝均面臨著一定的民族問題。民族政策的成敗得失,對歷代王朝的興衰存亡,對中國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的形成與發(fā)展以及社會的進步,有著重大影響。西藏自元代起,就正式納入了中央政府的行政管轄之中,成為了中國版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明、清兩代繼承了對西藏實行政教合一的政治傳統(tǒng),而尤在清代,還形成了一整套管理西藏的體系,中央政府對西藏的行政管理進一步加強,民族融合進一步加深。與之前的封建王朝相比,建立在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基礎上的中華民國有著絕對意義上的不同,所面臨的也是前所未有的世情與國情。一般認為,中華民國時期由北洋軍閥政府統(tǒng)治時期(1912年至1927年)和國民政府統(tǒng)治時期(1928年至1949年)這兩個重要時期組成。就整個時期來看,包括西藏在內的所被侵略勢力滲透的這樣的邊疆地區(qū)處境艱險,甚至局勢日益嚴重。面對這樣的形勢背景,中央政府先后做出了在包括政治、經濟、文化、宗教等政策實踐以及思想理論建設方面的一些努力。這在一定程度上體現(xiàn)了民國時期中央政府對邊疆問題的認識和理解,以及對邊疆的治理能力,也具體體現(xiàn)著民國時期中央政府的民族思想。縱觀歷屆中央政府在處理西藏問題上,除了采取傳統(tǒng)思想策略、特別是以清代治藏經驗教訓為借鑒外,還有著受西方民族主義影響下的、別于其他時期的新的特點和新的思想體現(xiàn)。本文旨通過對民國時期中央政府治藏思想脈絡的梳理,以評價及反思。

一、治藏思想述略

(一)“從俗從宜”思想

“從俗從宜”是中國歷代中原王朝治理邊疆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的一種常用思想策略。這一思想可以追源至《禮記正義》中的“修其教不易其俗,齊其政不易其宜”。因著歷史時期和統(tǒng)治對象的差異,“從俗從宜”思想所呈現(xiàn)的特點和側重點也不盡相同。但整體來看,其核心卻有著一致性,即根據(jù)不同的風俗習慣、宗教信仰、制度和歷史狀態(tài)以及地域特點以形成多樣性的中央——地方關系,以實施相應的較為有效的統(tǒng)治措施?;谶@一思想對藏的實踐,元、明、清三代成效顯著。在歷代“從俗從宜”治藏方略的傳承演變之中,包含了羈縻互用、剛柔相濟,尊崇佛法、因俗而治等具體策略。雖然說中華民國的建立,終結了中國傳統(tǒng)的封建王朝治式,掀起了近現(xiàn)代中國民族國家統(tǒng)管及治理地方的新篇章,但在整個民國時期對這種思想方略卻給予了足夠的重視和繼續(xù)奉行。

中華民國在建國之始,認定清代治藏的經國大典《欽定理藩院則例》為特別法之一,在未頒布新法令以前,予以參照援用,對于西藏歷代政府制定發(fā)布的法典、封文、通告、定制、法旨、訓令等也都給予承認;《中華民國憲法》和《中華民國訓政時期約法》對西藏地方自治制度予以確認,允許西藏維持其政教制度。[1]中央政府尊重西藏宗教信仰,優(yōu)待西藏上層人士,特別是對宗教領袖人物,特加優(yōu)待,遵照歷史傳統(tǒng),給予了黃教兩大領袖同樣的禮遇。如中央政府先后帶嘉獎令及禮物冊封達賴喇嘛、班禪額爾德尼以封號,并頒金印、金冊等;如此,還見之于達賴、班禪的轉世問題,中央政府基本遵循了歷史定制儀軌,如選派代表到拉薩致祭十三世達賴和主持十四世達賴喇嘛坐床典禮以及選派衛(wèi)隊護送班禪返藏等。另外,中央專設管理機構、掌管藏務,遵循清朝派官駐藏之先例、設駐藏辦事長官等,如先后設立的蒙藏事務處、蒙藏事務局、蒙藏院、蒙藏委員會;頒布法規(guī)條例,如《達賴、班禪代表來京展勤辦法》《管理喇嘛寺廟條例》《喇嘛登記辦法》《喇嘛轉世辦法》等,以管理寺廟喇嘛,規(guī)范宗教活動;中央政府發(fā)布任命,西藏高級官吏應照舊例呈請中央等等。這些都體現(xiàn)了對“從俗從宜”思想的沿用。這種做法對于穩(wěn)定西藏和解決西藏問題起到了基礎保障和支撐的作用。

(二)“五族共和”思想

“五族共和”可溯源于清末立憲運動的“五族大同”。對于持“五族大同”之說者自初始主張“憲政之基在弭隱患,滿漢之界宜歸大同”,“放棄滿洲根本,化除滿漢畛域,諸族相忘,混成一體”,到提倡 “漢滿人民平等,統(tǒng)合滿、漢、蒙、回、藏為一大國民”,再至清帝國的倒亡、中華民國南京臨時政府建立,“五族一體”“五族大同”這樣的論述在立憲派的理論闡述中始終占據(jù)著核心地位。而以孫中山為代表的革命派在斗爭實踐中,漸認同和接受了立憲派的民族觀,遂轉向了“五族共和”的“大民族主義”。而依此長期累積之勢,事實上,在孫中山就任臨時大總統(tǒng)之時,“五族共和”說已被國內知識界、政界等社會群體廣為認同、普遍接受,而《臨時大總統(tǒng)宣言書》之鄭重宣告以及將“五族共和”寫入《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等,標志著“五族共和”思想及其政策主張的法律化。[2]南北議和之后,從思想的高度上,“五族共和”成為了當時民國中央政府處理民族事務之依據(jù)和指導?!拔遄骞埠汀彼枷氲闹匾獌群谟?, “國家之統(tǒng)一”“民族之統(tǒng)一”和民族(種族)平等等,具有鮮明的指向性。這對于凝聚藏族在內的中國境內諸族起到了巨大的感召作用。

從對藏影響及實際效果來看,由“五族共和”思想所釋放出的民族平等、團結及友好相處的善意,在范圍和程度上,首先在留京的西藏人士上表現(xiàn)出來。西藏旅京同鄉(xiāng)會于1913年國會議員選舉之后,呈文北京政府蒙藏事務局表示:“已將大總統(tǒng)廑念西藏之德并五族共和之要旨,呈報達賴活佛及西藏同胞……會員等亦應黽勉從公,竭力傳播五族共和之大旨,解釋從前西藏同胞之誤會,同享五族共和之幸?!?。[3]在積極而廣泛的宣傳之下,西藏上層人物對“五族共和”思想的理解與認同也有了大的變化。九世班禪在1912-1913年這樣的時候就擁護“五族共和”,拒絕參加達賴的驅漢運動,及至內地后是經常宣傳“五族共和”,并且提出“五族共助”,希望國內政局穩(wěn)定,國家和平統(tǒng)一,“共同抵制強鄰之侵略”。[4]達賴十三世在與甘肅代表朱繡等人會面時,明確表示了“余傾心內向,同謀五族共和”的態(tài)度,并提出了“同謀五族幸?!钡脑竿谕砟陼r向中央政府做出了“不親英人,不背中央,愿迎班禪回藏”這樣的保證。十三世達賴喇嘛晚年的轉變,表明其認識到擁護“五族共和”,回歸中華民族大家庭才是必然正途。[2]另外,西藏地方政府在給中央政府信件及中央政府在對藏人宣講治藏政策時也常常提及五族共和說,如1930年,西藏地方政府在給南京國民政府信中指出:“西藏為我五族之一,唇齒相依,榮辱相與,斷無離異之理?!盵4]這些都說明了五族共和說在當時所發(fā)揮的作用和蘊涵的價值。

(三)“國族”思想

“國族”理念在經歷了孫中山的“五族共和”與“民族統(tǒng)一”,即“合漢、滿、蒙、回、藏諸族為一人”,并以美國熔爐模式“合為一爐而冶之,以成一中華民族之新主義”之所論,到李大釗“新中華民族主義”的“五族之文化已漸趨于一致”“凡籍隸于中華民國之人,皆為新中華民族云”之說,[5]乃至《中國國民黨宣言》“以一民族成一國家,其繼乃與他民族糅合搏聚以成一大民族”之說的演進。終在1924年“民族主義六講”中正式創(chuàng)出。[6]當然,這里的“國族”理念演變,也包括了到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后愈演愈盛,廣泛見諸政府公開言論中的所謂“宗族-宗支”論。此時,“宗族”概念代替了“民族”概念,成為了“國族”概念的實際支撐點。其意表含了各個民族都是中華民族大家庭中的宗族、宗支,并有著強調從“宗族”(僅承認漢、滿、蒙、回、藏五個宗族)到合一為“國族”(“中華民族”)的思想建構。如國民黨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1929年3月)所主張的:“求漢、滿、蒙、回、藏人民密切的團結,成一強固有力之國族,對外爭國際平等之地位?!盵7]蔣介石1942年8月27日在西寧發(fā)表的題為《整個中華民族共同的責任》的演講所談及的:我們中華民族乃是聯(lián)合我們漢、滿、蒙、回、藏五個宗族組成一個整體的總名詞。我說我們是五個宗族而不說五個民族,就是說我們都是構成中華民族的分子,像兄弟合成家庭一樣……我們集許多家族而成宗族,更由宗族合成為整個中華民族……”[8]這種“國族”理念的演變路徑,所體現(xiàn)的其實即是一個與中華民國作為多民族國家相適應的民族觀的探尋過程。其主要目的無不外是為了突出“中華民族”這一政治實體,同時強調各少數(shù)民族不是獨立的政治實體。從而更在基礎上剝離“民族”的政治含義,以期對此時期“一個民族一個國家”說所帶來的國家主權和領土地位威脅達到最大消解。

具體的就對于西藏方面的作用而言,1931年之前,特別是南京國民政府成立以后,中央政府的對藏理念主要表現(xiàn)出西藏與內地應該保持統(tǒng)一,使藏族的特殊性逐漸弱化這樣的要求,同時,還有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轄西藏的這樣的要求表現(xiàn)。[9]這是前面思想所述方面的具體展現(xiàn),實際也即為國民政府統(tǒng)治時期對待西藏等邊疆民族問題的主導思想。但是國民政府對待西藏問題的實踐活動與此理念卻并不相統(tǒng)一,甚而表現(xiàn)的是相行漸遠、相差愈大。在南京國民政府初建立不久,在對藏問題上強調與內地的一致性,推行地方自治,隨著宣慰等措施的失敗,又把一致性過渡為特殊性?!熬乓话恕笔伦兒螅瑖裾饾u以國防問題和邊疆問題取代民族問題,在對藏實踐上,奉行和平主義原則,企圖通過軍事護送班禪回藏,從根本上解決西藏問題??谷諔?zhàn)爭全面爆發(fā)后,出于自身實力和英國的壓力,又被迫放棄了這一實踐。而此后,也沒有很好的抓住熱振攝政時期內傾的這一機會,及至達札攝政之后,代表此思想的對藏實踐更是表現(xiàn)地無可作為,影響微弱。

二、評價及反思

總結整個民國時期中央政府的對藏思想脈絡,不難看出,雖中央政權更替頻繁、政令多變。但是,堅持國家的統(tǒng)一、主權和領土完整這一對藏思想的基本點,歷屆中央政府卻是一脈相承的。同時我們也可以看到,這些思想理論并沒有形成完整的體系,所提出的民族政策主張更多的也只是一個框架,且很多地方也有失偏頗和有所偏離,由于內戰(zhàn)、抗日戰(zhàn)爭等原因也多數(shù)未能具體實施,可以說,實踐效果與目標追求之間遠未達到一致性。具體如下:

第一,縱觀民國時期中央政府的對藏政策,我們可以看出在西藏問題上,貫穿于始終的便是一種中國傳統(tǒng)邊疆治理策略。但這一思想策略中央王朝能成功運用的并不多,因為它時常受到多種因素的限制。通常情況是,當邊疆地區(qū)和中央政府處于不正常的關系狀態(tài)時,中央政府要使得治權恢復,往往需要先訴諸武力,施之以兵威,然后再施之以恩撫,禮遇民族首領,安撫百姓,只有這樣才能有效地抑制分裂勢力或結束不正常的關系狀態(tài)。[10]而事實上自辛亥革命以來,在英國政府的支持下,西藏基本上處于一種 “相對獨立”、相對分離的自治狀態(tài),對于整個民國時期,中央政府的任何的想要改變這種狀態(tài)的舉措都必然遭到西藏地方當局的強烈反對。這種情況下,正如前面所述客觀上要求中央政府必須先“威”后“恩”,即先從政治上解決原則問題,再施以恩撫。但連年戰(zhàn)爭消耗了民國政府的大量人力、財力、物力,國力衰弱。民國政府根本拿不出更多的精力解決邊疆問題,因此對藏用兵基本上處于理想階段,更多只是體現(xiàn)了恩撫,即所謂的“柔性的政策之羈縻”。因此傳統(tǒng)邊疆治理策略的運用得其形而失其神,效果被動,誠如蔣介石所言,只起到了避免西藏局勢更加惡化的作用。

第二,可以肯定的是,“五族共和”從法理上否定了傳統(tǒng)上的“內諸夏而外夷狄”“尊夏賤夷”之類的觀念,且其所倡導的“國家之統(tǒng)一”“民族之統(tǒng)一”和民族(種族)平等,對消解“華尊夷卑”的等級觀念,促進民族平等及加強民族團結,以及對緩解民國初年邊疆民族地區(qū)的分裂傾向、強化國家統(tǒng)一具有積極的作用和一定的現(xiàn)實意義。無疑這是中國歷史上民族觀念的一次重要轉型,也是我國歷史上處理西藏問題的一次重大變革,為有力地團結廣大心向祖國的藏族同胞,緩和西藏地方的緊張局勢,增強對中華民國合法性的認同,繼而為強化對中華民族的認同感提供了有力支撐和起到了切實的推動作用。如果以今日的眼光來看,在一個多民族的中國,當時的“五族共和”提法是有些粗糙簡單的,雖然在當時,各政治派別、民族地方對“五族共和”思想的重要內涵理解大體一致,[11]孫中山和袁世凱也都曾公開反復宣講過“五族共和”思想。但是以下兩點無法否認,一是,“五族共和”僅只是提出了這樣的一個政治主張,對于如何實現(xiàn)民族平等和“民族之統(tǒng)一”卻沒能制定出明確的政策,也缺乏足夠理論與實際操作性制度實踐的支撐,因而其效果并不能持之以久;再者,“五族共和”用在民族上,并不能全面地反映我國眾多的民族成份和體現(xiàn)民族的平等權益,甚而被分裂分子所利用,使得在近代中華民族的建構與整合歷程中,不利于“五族”之外其他民族對“國家”和近代“中華民族”的認同,也即不利于統(tǒng)一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形成。正如,孫中山在后期(1920年)所進一步指出并強調的:“現(xiàn)在說五族共和,實在這五族的名詞很不切當。我們國內何止五族呢?我的意思,應該把我們中國所有民族融成一個中華民族?!盵9]又如更早所見的云南之實際,辛亥革命后的云南軍都督府提出的是使“漢、回、滿、蒙、藏、夷、苗各族結為一體,維持共和……聯(lián)合中國各民族構造統(tǒng)一之國家……漢、回、蒙、滿、藏、夷、苗各族視同一體”這樣的主張。[12]但不管怎樣,依當時邊疆的內外形勢,除了“五族共和”,尚沒有其他更好的主張來團結藏族同胞。而也正是通過“五族共和”,使得這一時期西藏局勢得以大體穩(wěn)定,沒有出現(xiàn)嚴重的國家分裂局面。

第三,與前兩者比較起來,“國族”思想所表現(xiàn)出來的政治統(tǒng)合用意則更為濃厚,飽含了應對當時邊疆危機和維護國家完整性以及抵御帝國主義侵略的深刻指向性。它的提出,也正是為了規(guī)避《大西洋憲章》所認可的民族自決,回應國際社會較為盛行的民族主義浪潮。當時帝國主義分裂中國的陰謀手段更加多樣,并且利用著“民族自決”不斷鼓動外蒙古、西藏等邊疆地區(qū)脫離中國而“獨立”,在這樣的形勢背景下,民國政府所進行的“國族”思想建構及其實踐,著意強調了五個“宗族”的同源性以及中華民國的不可分割性。這有利于引導和推動包括藏族在內的其他少數(shù)民族向“中華民族”的凝聚,強化包括西藏地區(qū)在內的其他邊疆地區(qū)對中國主權的承認和對“中華民族”國家的認同,對維護中華民族的一體性有著一定的進步意義。但是我們必須看到的是,“國族”思想其思想內核是不承認國內有其他民族的,其極力主張民族同化,充滿了大漢族主義。以漢族同化其他“宗族”來構建“國族”——“中華民族”,這是典型的強制同化政策。這樣只承認一個“中華民族”的存在,實際上是否定了國內各個民族的存在,否認國內各民族是各個民族群體,從根本上抹殺了國內各民族之間的歷史、文化的差別。這就必然導致國民政府制定民族政策的偏頗,同時也為民族歧視、民族壓迫提供了理論依據(jù)。另外,在南京國民政府統(tǒng)治后期,廣泛見諸中央政府正式場合中的所不斷宣揚的“宗族-宗支” 理論,顯然也是對“三民主義”以及民國時期前期會議中一些所被肯定的民族觀的一種公開否定。使得民族同化從隱性實施變成了公開推行,從而影響著中華民族的多元性和各民族的長遠發(fā)展。因此,在這種思想指導下,是無法達到預期目的和真正解決國內民族問題的,對藏政策實踐以及對藏問題的解決作用是十分有限的。

結語

民國時期在我國近代史上占有重要而特殊的地位,在近代國家建構的過程中,其民族思想在具備了現(xiàn)代主義的因素的同時,也保留了傳統(tǒng)的濃重印痕??偟恼f來,民國時期的民族思想以及所體現(xiàn)其的民族政策在維護國家統(tǒng)一、實現(xiàn)邊疆地區(qū)穩(wěn)定等方面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但由于歷史的局限性,在探尋與中華民國作為多民族國家相適應的民族治理的過程中,從孫中山到蔣介石的歷屆中央政府并未能找到適合于中國的合理路徑。民國政府通過一些措施進行“國家之統(tǒng)一”“民族之統(tǒng)一”建構的努力,更多的只是對當時條件下民族分裂危機的一種回應。不斷面對外侮內亂的民國政府通過構建“中華民族”這一政治共同體,以期彌合邊疆與內地的裂縫,實現(xiàn)對全體中國國民的統(tǒng)合。然而,這種國家政治建構的方式因其未能擺脫漢族中心思想和忽視了整合民族的文化紐帶而舉步維艱。與傳統(tǒng)的文明帝國(如以儒家文化認同為核心的中華帝國)和法律帝國(如以統(tǒng)一的羅馬法整合各民族的羅馬帝國)不同的是,“現(xiàn)代的民族國家本身就是一個文化與政治的結合”[13]。在擁有悠久歷史和眾多民族的傳統(tǒng)中國建設一個統(tǒng)一的現(xiàn)代國家,不顧中國的實際,照搬西方“民族-國家”模式是不行的。傳統(tǒng)中國民族觀的開放、包容與非排他性為政治與文化的結合提供了有利的思想基礎。因此,國內民族問題和中國邊疆問題的解決,除了在于國家的實力、穩(wěn)定的政治環(huán)境以及諸多地區(qū)建設的具體步驟,還在于正確的民族思想理論、切合實際的民族政策實踐,當然還有賴于所不可忽略的各族之間長期的文化交流。

[1]王丹屏、王玉青.重審“從俗從宜”治藏思想對構建“和而不同”和諧社會的意義[J].法制與社會,2011 年第25期

[2]高國良.孫中山的“五族共和”思想及其對西藏的影響[J].西藏發(fā)展論壇,2011年第6期

[3]藏文白話報1913年諸號

[4]張雙志.孫中山與西藏[J].中國藏學,2005 年第4期

[5]郝時遠.辛亥革命與中華民族內涵之演變[J].民族研究,2011年第4期

[6]馮建勇.近現(xiàn)代中國民族國家構建之歷程——民國中央政府統(tǒng)合邊疆民族地區(qū)的理論探討[J].社會科學,2014 年第2期

[7]榮孟源.中國國民黨歷次代表大會及中央全會資料:上冊[M].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1985年

[8]王洪剛.民國時期西藏的地位及其治理[J].貴州民族研究,2015 年第2期

[9]林恩顯.國父民族主義與民國以來的民族政策[M].臺北:國立編譯館,1994年

[10]徐中林、劉立敏.試論南京國民政府初期十年的西藏政策[J].煙臺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2期

[11]潘先林.“五族共和”思想的內涵與實質探析[J].貴州民族研究,2005年第6期

[12]云南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續(xù)云南通志長編(上冊)[Z].云南:云南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1985年

[13]許紀霖.現(xiàn)代中國的民族國家認同[J].世界經濟與政治論壇,2005年第6期

猜你喜歡
國族共和中央政府
共和都市辦公室
中華人民共和國出入鏡管理法
金橋(2019年6期)2019-09-18 13:00:51
中央政府將首次在澳門發(fā)行人民幣國債
元明中央政府治藏宗教政策不同特點成因分析
西藏研究(2017年3期)2017-09-05 09:45:14
滕州前掌大墓地的國族問題
東方考古(2016年0期)2016-07-31 17:45:44
清朝中央政府的籌藏方略與西藏宗教事務管理基本經驗
西藏研究(2016年3期)2016-06-13 05:37:44
我的共和國
共和思想的內在價值的文獻綜述
人間(2015年21期)2015-03-11 15:23:24
臺灣如何看待日本占領折射國族認同
海峽姐妹(2015年9期)2015-02-27 15:13:06
民族國家構建與國家民族整合的雙重變奏
——近代中國國族構建的模式與效應分析
乌拉特后旗| 冀州市| 绥德县| 丰台区| 城市| 清镇市| 利辛县| 香港| 青神县| 南京市| 延津县| 西充县| 行唐县| 丹阳市| 大田县| 遂溪县| 始兴县| 青川县| 巴中市| 仁怀市| 通城县| 茌平县| 嘉善县| 静宁县| 黄石市| 肃宁县| 江门市| 靖州| 治县。| 岳普湖县| 聂拉木县| 郴州市| 塔城市| 荆州市| 都兰县| 无为县| 建阳市| 赣榆县| 扎赉特旗| 郯城县| 岐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