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雄祥+魏玉翔
紫蘇[Perilla frutescens (L.) Britt.]別名荏、赤蘇、雞冠蘇、白蘇、香蘇等,英文名Perilla,為唇形科(Lamiaceae,Labiatae)紫蘇屬(Perilla)一年生草本植物。原產(chǎn)我國,主要分布在東南亞。我國各地均有分布,散生于田邊、路旁、溝邊等地,江蘇、浙江、安徽、湖北、河北、山西、北京、黑龍江及貴州等地均有栽培,日本、朝鮮、韓國、印度、俄羅斯、美國、加拿大等亦有栽培。
紫蘇莖、葉、種子均含較高營養(yǎng)價值,但主要以嫩莖葉供食用。每100 g嫩莖葉中含鐵23 mg、鈣3.0 mg、磷44 mg、胡蘿卜素9.09 mg、維生素B1 0.02 mg、維生素B2 0.35 mg、維生素C 47 mg、尼克酸
1.3 mg。種子中蛋白質(zhì)含量25%,另含有多種氨基酸。紫蘇種子可作食用油,含油量30%~50%。產(chǎn)品器官為嫩葉,供生食或作湯,常與魚同煮,用作調(diào)料。日本、韓國等的生魚片中,紫蘇葉是不可缺少的配料。
紫蘇莖葉含有0.5%的揮發(fā)油,內(nèi)含紫蘇醛、紫蘇醇、紫蘇酮、薄荷醇、丁香油酚及白蘇烯酮等,具有特異芳香,有殺菌防腐作用。紫蘇莖、葉、花、果及種子均可入藥;葉主治風(fēng)寒感冒、氣滯胸膈滿悶、胃熱嘔吐、痰多氣喘,并能解蟹毒;梗主治氣滯胸悶、妊娠嘔吐及胎動不安;種子榨取的紫蘇油所含的脂肪酸主要為α-亞麻酸,經(jīng)常食用可以降血壓、血脂、膽固醇,預(yù)防和治療心血管疾病,防治乳腺癌。美國將其作為抗癌食品,日本將其作為營養(yǎng)保健油加入兒童食品中。
1 特征特性
株高50~150 cm,開張度20~70 cm。根為直根系,主根發(fā)達,多而粗壯,入土深30 cm。莖直立,節(jié)間較密,橫截面方形,4棱,紫色或紫綠色,上部有長柔毛,主莖發(fā)達,側(cè)枝多。單葉對生,葉片寬卵形或卵圓形,先端長尖,葉緣具粗鋸齒,葉面皺縮且披疏柔毛,葉背葉脈上貼生柔毛。葉片長7~18 cm,寬5~13 cm,葉柄長3~4 cm,密披長柔毛。輪傘花序2花,組成頂生或腋生、偏向一側(cè)的假總狀花序。包片卵形,萼鐘狀,下部披長柔毛,有黃色腺點?;ü谧霞t色或粉紅色至白色,管狀,上唇微缺,下唇3裂;雄蕊4枚,二強;子房4裂,花柱著生于子房底部。小堅果,卵形,灰白色或灰褐色至深褐色,含1粒種子。種子千粒質(zhì)量1.50~1.94 g。
適應(yīng)性強,對土壤要求不嚴,在排水較好的砂質(zhì)壤土、壤土、黏土上均能良好生長,適宜土壤pH值6.0~6.5。較耐高溫,生長適宜溫度為25℃,但高溫伴隨干旱時對植株生長影響較大。開花期適宜溫度21.3~23.4℃。耐陰性及耐濕澇能力較強。一般花期7~8月,結(jié)果期9~10月,全生育期達180天。
2 類型與品種
2.1 主要類型(包括植物學(xué)和栽培學(xué)類型)
植物學(xué)上,紫蘇包括2個變種:一為皺葉紫蘇[Perilla frutescens (L.) Britt. var. crispa Deane],又名回回蘇、雞冠蘇;一為尖葉紫蘇[Perilla frutescens (L.) Britt. var. acuta (Thunb) Kudo.],又名野生紫蘇。皺葉紫蘇與尖葉紫蘇功能基本相似,但后者籽粒榨油時利用價值較高。栽培上,又可根據(jù)顏色將紫蘇分為紫葉紫蘇(簡稱紫蘇)和綠葉紫蘇(通常稱白蘇):紫葉紫蘇葉片兩面均為紫色,或葉面青色、葉背紫色,花色粉紅至紫紅,香氣較濃,栽培品種大多屬于此類;白蘇葉片全綠色,花白色,香氣較淡。
2.2 主要品種
我國各地紫蘇地方品種較多,但缺乏系統(tǒng)的紫蘇品種選育工作。有關(guān)品種如河北石家莊紫蘇,湖南長沙野紫蘇(白蘇)、大葉野紫蘇、觀音紫蘇、益陽青梗紫蘇、南縣紫梗紫蘇,陜西紫蘇,上海紫蘇,湖北竹溪紫蘇、神農(nóng)架紫蘇、保康紫蘇、秭歸紫蘇、宣恩紫蘇、咸豐紫蘇、咸豐蘇子、鶴峰紫蘇等。還有從日本引進的紫葉紫蘇和綠葉紫蘇等。
3 栽培技術(shù)
3.1 主要栽培季節(jié)
長江流域露地播種期為3~4月,黃淮流域等北方地區(qū)宜4~5月播種。一般播種后50~60天開始采收,末收期可至10月前后。實際采收期與采收方式及相應(yīng)的栽培方式有較大關(guān)系。
3.2 大田準備
種植紫蘇的田塊要求地勢平坦、排灌便利。每667 m2施腐熟廄肥2 000~2 500 kg、復(fù)合肥30 kg及磷酸二銨20 kg,整地時與土壤均勻混合。耕深宜為25~30 cm,要求充分耕耙。作深溝高畦,畦面寬宜為1.2~1.5 m,溝寬30~40 cm、溝深15~20 cm。畦面應(yīng)盡量平整細碎。
3.3 種苗準備
實行育苗移栽者,宜在苗床內(nèi)播種育苗。采用塑料薄膜大棚覆蓋或小拱棚覆蓋育苗時,可比露地提早15~20天播種。紫蘇種子具有休眠期,一般采種后4~5個月才能完全發(fā)芽。播種前,將種子用100 mg/L的赤霉素溶液浸泡15 min左右,有利于提高發(fā)芽率和發(fā)芽勢。用低溫處理濕種子,亦可起到破除休眠的作用。播種時,宜撒播,每1 m2播種10~15 g,按大田面積的8%~10%確定播種苗床面積。播種后,輕輕鎮(zhèn)壓畦面,之后灑水,待水下滲后覆蓋地膜。出苗前,設(shè)施薄膜宜密閉不揭。開始出苗時,揭除地膜。育苗期應(yīng)注意通過設(shè)施薄膜的揭蓋,調(diào)控設(shè)施內(nèi)溫濕度。幼苗第一片真葉展開后間苗,苗距3 cm左右。苗齡15天時,即可用于大田定植。
3.4 大田定植或直播
大田定植者,行距宜為50~65 cm,株距宜為
30 cm,每穴1株。定植后應(yīng)及時澆定苗水。
大田直播者,宜穴播或條播,應(yīng)在土壤墑情較好時播種,每667 m2播種1.0~1.5 kg,行距50~65 cm,穴播時的穴距宜為30 cm。播種后輕輕鎮(zhèn)壓畦面,并覆蓋地膜。開始出苗時,穴播者宜及時將定植穴薄膜破孔處用碎土封嚴;條播者宜揭除地膜。
3.5 大田管理
①間苗與定苗 幼苗具1~2片真葉時,開始間苗,拔除瘦弱苗,保留健壯苗,共間苗2~3次。定苗株距宜為30 cm,每穴1株。
②肥水管理 追肥2~3次,緩苗后或定苗后追第1次肥,每667 m2宜用尿素5~10 kg化水澆施;15~20天后第2次追肥,每667 m2宜用尿素10~
15 kg化水澆施;植株花蕾形成前,每667 m2宜施尿素10 kg、復(fù)合肥20 kg。高溫干旱天氣時,應(yīng)加強灌溉,保持土壤濕潤。
③中耕除草 在植株封行前中耕2~3次,除去株間雜草。也可于大田播種或定植前5~7天噴灑除草劑,每667 m2用72%異丙甲草胺乳油100 mL對水50 kg稀釋后,對土表噴霧。
④摘心除老葉 以采收莖葉為目的時,可摘除已進行花芽分化的頂端,促進莖葉旺盛生長。以采收籽粒為目的時,宜及時摘除部分老葉,以增加株間通風(fēng)透光性。
⑤病蟲害防治 紫蘇主要病害有白粉病和銹病,害蟲主要有小地老虎、蚜蟲等。白粉病可用4%農(nóng)抗120水劑200倍液或50%加瑞農(nóng)(春雷·王銅)可濕性粉劑800倍液噴霧防治。銹病可用25%粉銹寧(三唑酮)可濕性粉劑1 000倍液和5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交替噴霧防治。小地老虎宜采取冬季清園,減少蟲源;播種或定植前幾天,放水浸泡48 h;輔以人工捕殺等措施,并于為害期間用敵敵畏、敵百蟲等灌根、噴霧,或?qū)⑶兴榈那嗖巳~拌藥撒根際誘殺。蚜蟲宜于發(fā)生初期用40%樂果乳油
1 000倍液和50%辟蚜霧可濕性粉劑1 000倍液交替噴霧防治。注意用藥防治時,應(yīng)注意安全間隔期,即噴藥至采收一般不宜少于7~10天。
3.6 采收與加工
以采收嫩葉食用者,可隨時采收或分批收割。紫蘇成品葉采收標準宜為寬12 cm以上的完整、無病斑葉片。一般始采期為5月下旬6月初,在植株具4~5對真葉時采收。采收盛期每3~4天采收1對葉,其他時期每6~7天采收1對葉,可持續(xù)采收100天。每株平均可采收20~22對成品葉,每667 m2成品葉產(chǎn)量1 250 kg。
采收種子者,應(yīng)及時采收,防止種子自然脫粒,宜在40%~50%的種子成熟時一次性收割,晾曬3~4天后脫粒。每667 m2種子產(chǎn)量可達50 kg。
以采收藥材為目的者,分蘇葉和蘇梗2種。蘇葉宜在夏、秋季節(jié)采收葉或帶葉小枝,陰干后收貯入藥;亦可在秋季割取全株,先掛在通風(fēng)處陰干,再取葉入藥。蘇葉以葉大、色紫、不碎、香氣濃、無枝梗者為好。蘇梗分為嫩蘇梗和老蘇梗,6~9月采收嫩蘇梗,9月與紫蘇籽同時采收者為老蘇梗。采收蘇梗時,應(yīng)除去小枝、葉和果實,取主莖,曬干或切片后曬干。蘇梗以外皮紫棕色、分枝少、香氣濃者為好。
3.7 紫蘇冬季設(shè)施栽培
我國北方部分地區(qū),在冬季設(shè)施內(nèi)栽培紫蘇,亦取得較好的經(jīng)濟效益。通常依采收方式不同,分為“芽紫蘇”、“穗紫蘇”和“葉紫蘇”。
“芽紫蘇”栽培宜利用日光溫室或加溫溫室,并加大播種量,撒播。3~4片葉時即可采收,一般每20天可生產(chǎn)1茬。
“穗紫蘇”栽培時,宜先育苗,育苗可采用“芽紫蘇”栽培方式進行。定植時,每穴3~4株,穴距10~12 cm。在冬季短日照下,設(shè)施內(nèi)保持20℃左右溫度,植株6~7片時抽穗。穗長6~8 cm時采收,以花色鮮明、花蕾密生者為優(yōu)。
“葉紫蘇”冬季設(shè)施栽培時,宜在3~4片真葉期進行夜間補光,使每天光照時間達14 h,以抑制花芽分化,增加葉數(shù)。定植株行距均宜30 cm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