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騰飛+張繼生+周惠新
摘 要:文章采用文獻資料法和專家訪談法,以心理學和社會學為理論基礎,綜合分析格斗對抗性運動的特質、攻擊行為產生的原因及抑制方法,論證格斗對抗運動的某些特質對攻擊行為具有一定抑制的作用,為推廣和普及格斗對抗性運動提供理論基礎。
關鍵詞:格斗對抗性運動 抑制 攻擊行為
中圖分類號:G8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1839(2017)2—0038—03
格斗對抗性運動項目長期以來給人以暴力的負面印象,經過上百年的發(fā)展與改進,格斗運動已經擺脫了以殺戮為目的的暴力特質,通過與傳統(tǒng)文化與現代文明的不斷融合,成為了體現更高、更快、更強精神,促進人全面發(fā)展的當代體育項目。它包含的深厚文化底蘊與內涵對建設健康社會、和諧社會和幸福社會有促進作用。
1 概念辨析
格斗對抗性運動項目是以對手的軀體為攻擊對象,雙人進行格斗的項目,具有一對一競技、按體重分級別比賽、以絕對勝利或得分取勝等競技特點。常見的項目有拳擊、散打、跆拳道、擊劍、柔道、摔跤等。
攻擊行為是以傷害另一生命的身體或心理為目的的行為,即對他人的敵視、傷害或破壞性行為,包括身體、心理或言語等方面。幾乎所有的格斗對抗性運動項目均是通過直接攻擊對方身體的方式獲得比賽勝利,格斗對抗性運動項目的本質就是攻擊。根據不同的定義,攻擊的劃分也不同。根據攻擊行為的性質,可分為反社會性攻擊和親社會性攻擊。親社會性攻擊行為是按照社會規(guī)則和道德標準認同的范圍,以社會認可的形式采取的攻擊行為,反之是反社會性攻擊行為。人們通常說的攻擊行為一般是指反社會性攻擊行為,題目中所指的攻擊行為就是指反社會性攻擊行為。
2 攻擊行為產生的理論依據
2.1 本能論
個體內部固有的破壞性本能力量,體現了人對殺戮和死亡的原始欲望。當死的本能指向于外時,就成為破壞、傷害、征服、侵犯、戰(zhàn)爭的動因,引發(fā)了對他人的攻擊行為。人的攻擊行為是本能的、無意識的,是死亡本能的必然產物。
2.2 習性學觀點
動物的一切行為表現方式,都是該物種在進化過程中生存適應的結果,并表現為該物種特定的“固定行為模式”。攻擊行為也是這樣一種適應性的行為。攻擊是人類和動物一種好斗的本能,攻擊的驅力來自于有機體內部能量的不斷積累,達到一定水平后就要通過適當的爭斗予以釋放,從而引發(fā)攻擊行為。
2.3 生理學觀點
研究者主要是從激素、遺傳基因、染色體等生物學因素方面進行闡述。研究者發(fā)現,攻擊與雄性激素的分泌有關,雄性動物比雌性動物具有更強的攻擊性。
2.4 挫折-攻擊說
挫折-攻擊理論認為,攻擊總是挫折的結果。挫折總會導致某種形式的攻擊,挫折和攻擊行為之間存在著普遍的因果聯(lián)系。挫折引起的只是一種攻擊準備狀態(tài),是攻擊行為的一個原因,但不是唯一原因。
2.5 社會學習理論
社會學習理論是從人類特有的認知能力角度,來探討人的攻擊行為的獲得及其表現形式。攻擊行為的過程與其他外顯行為的學習、操作和保持的過程在本質上是相同的。
2.6 攻擊行為的預防和控制
(1)懲罰:懲罰是在發(fā)生不良行為之后施以令人厭惡的刺激,是控制攻擊等不良行為最常見的手段。(2)宣泄:通過特定方式使人們的焦慮和恐懼得到合理的釋放。(3)習得性抑制:指人們在現實生活和社會實踐中所學到的對攻擊行為的控制機制,包括社會規(guī)范的抑制,如用社會規(guī)范,行為準則來抑制攻擊行為。(4)社會交往技能訓練:社會交往技能有助于避免對抗性事件和攻擊行為的發(fā)生。(5)利用積極感情:通過引導一種與憤怒或外在攻擊行為不相容的情緒狀態(tài)或不相容的反應,有可能減少憤怒和攻擊行為。(6)創(chuàng)造良好環(huán)境:攻擊行為多與周圍的環(huán)境有關,良好的環(huán)境將有助于減少攻擊行為。
3 參與格斗對抗性運動對抑制攻擊行為的理論機制
3.1 違反競賽規(guī)則和體育道德帶來的懲罰可增強格斗練習者對法律和道德的遵守意識,抑制攻擊行為的產生
在體育競技中,競技的核心就是競賽規(guī)則。所有技戰(zhàn)術的運用,得失分及比賽勝負的判定都要在規(guī)則允許以內,違反規(guī)則的行為都會受到懲罰,輕則處以警告、罰分,重則取消比賽成績或比賽資格。運動員的訓練和比賽一切圍繞競賽規(guī)則的要求進行,只有在遵守規(guī)則的前提下,才能保證比賽的公平與公正。
長期的訓練與競賽,有助于練習者或運動員形成尊重規(guī)則、遵守規(guī)則的良好行為習慣,而在日常教育中進一步加強法制教育和道德教育,有助于提高他們的法律及道德意識,約束和降低可能發(fā)生的反社會性攻擊行為。
3.2 格斗運動能有效的宣泄人類的攻擊本能,并起到置換和代替攻擊目標的作用,抑制攻擊行為的發(fā)生
格斗對抗性運動本質就是攻擊,直接攻擊對方軀體,是最有利釋放和發(fā)泄人類攻擊本能的方式。在生活、工作中,由于壓力、挫折等原因積蓄的攻擊能量,也可以得到轉移。在現代工作緊張、壓力大的形勢下,很多城市青年會選擇參加一些格斗俱樂部,在教練的指導下進行一定強度的格斗練習。跆拳道、拳擊、擊劍、柔術、空手道、劍道等培訓班與俱樂部呈幾何數增長。市場經濟形勢下的今天,如此多的格斗對抗性項目俱樂部的出現說明,城市青年越來越多地通過參加格斗對抗運動,健康、合理地釋放攻擊本能,轉移攻擊能量。有一些企業(yè)設立情緒宣泄室,放置人形拳靶供員工擊打以發(fā)泄不良情緒。
因此,格斗對抗性運動項目能有效宣泄、轉移、替換人類的攻擊本能,降低攻擊性和反社會性攻擊行為的發(fā)生,促進社會和諧發(fā)展。
3.3 貫穿始終的武德教育形成的習得性抑制,有助于抑制攻擊行為
武德,專指以武的行為特征、以仁義為準則的修習武術之人的言行舉止操守準則,武德教育的核心是“不武”,習武的目的是抑制暴力。利用習武者通過被攻擊者受到傷害時的悲痛跡象或狀態(tài),引發(fā)同情心,或對攻擊后報復和制裁的畏懼等,提高對暴力攻擊行為后果的憂慮感和內疚感。
格斗對抗性項目運動員在長期的訓練和比賽中對濫用暴力造成傷害的認知能力高于其他項目運動員和普通人群,其他項目運動員,對暴力的理解就遠不如格斗運動員。研究表明,攻擊行為發(fā)生率最高的項目是籃球、足球、冰球、橄欖球等集體同場對抗類項目,賽場內不正當攻擊行為或者暴力事件遠高于其他運動項目。
盡管貫穿始終的武德教育有助于降低反社會性攻擊行為,但是武德與法制教育在格斗運動的開展和進行中不僅不能弱化,反而要進一步加強和提高。
3.4 格斗運動對禮儀的重視可以有效提高社會交往技能,抑制攻擊行為
禮儀是我們在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種能力,是個人內在修養(yǎng)和素質的外在表現,也是人際交往中適用的一種藝術、一種交際方式或交際方法,是人際交往中約定俗成的示人以尊重、友好的習慣做法。在所有運動項目中,格斗運動是對禮儀最重視、要求最嚴格的項群。以禮始、以禮終,不同的禮儀代表不同的含義,對對手、裁判、教練和觀眾有不同形式的禮儀。如跆拳道中的鞠躬禮、擊劍中的舉劍禮、散打中的抱拳禮等等。
發(fā)生攻擊行為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缺乏基本的社會交往技能,格斗運動對禮儀的重視和嚴格要求可以有效提高社會交往技能,而這些技能有助于抑制反社會性攻擊行為的發(fā)生。
3.5 格斗運動需要極高的情緒控制力,有利于對負面情緒的控制,抑制攻擊行為的產生
情緒,是多種感覺、思想和行為綜合產生的心理和生理狀態(tài)。在格斗競技中,當面對對手如冰雹一樣的進攻,或者水平高于自己的對手,需要克服憤怒與恐懼。當面對水平低于自己的對手也不可自大喜而掉以輕心。形勢落后的情況下,不自暴自棄,領先情況下亦不可盲目樂觀。在任何時候都需要克服會產生不利影響的情緒,在壓力下敢打敢拼,根據具體情況,充分運用訓練中掌握的技戰(zhàn)術方法贏得比賽的勝利。
日常生活中絕大部分的攻擊行為來自因情緒失控產生的敵意性攻擊,長期從事格斗對抗性運動有助于提高練習者的情緒控制能力,培養(yǎng)穩(wěn)健的心態(tài)面對壓力和挫折,有利于抑制反社會性攻擊行為的產生。
3.6 格斗對抗運動的人文環(huán)境有助于提升練習者的人文素養(yǎng),有利于抑制攻擊行為
格斗運動的人文環(huán)境包括這項格斗運動體現的文化特色、管理機制、教練員的水平和練習者的個人文化程度,不同的格斗項目人文環(huán)境有較大區(qū)別。如太極推手、劍道、空手道等具有強烈東方特色的格斗項目在訓練場館的裝潢設計中更多體現了東方文化含蓄、忍耐、克制、禮讓的特色。
不少格斗運動有著悠久的歷史和文化傳承,因此會塑造出具有自身文化特色的人文環(huán)境,具有很高的文明程度,如太極推手蘊含的天人合一、以和為貴的中國傳統(tǒng)倫理思想;擊劍運動體現的謙卑、榮譽、犧牲、英勇、憐憫、誠實、公正的騎士精神;劍道的禪劍合一,面對危險內心巋然不動的高深境界、跆拳道的禮儀、廉恥、忍耐克己、百折不撓等,既注重身體和技能上的提高,更注重精神層次和個人修養(yǎng)上的提升。而歷史文化傳承較短的格斗項目在人文環(huán)境的表現上,更多體現出更高、更快、更強、超越自我的體育精神。
每一項格斗運動都會傳授給它的練習者該項目的歷史、文化、精神等背景知識,這些背景知識體現在平時的練習和日常生活中,對練習者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逐漸形成一個具有項目特色的人文環(huán)境和氛圍,這個環(huán)境與氛圍可以提高練習者的道德修養(yǎng)和情操,有助于抑制反社會性攻擊行為的發(fā)生。
4 結語
格斗脫胎于殺戮和暴力,在冷兵器時代高超的格斗技能是一柄雙刃劍,既可保家衛(wèi)國、戰(zhàn)場殺敵亦可打家劫舍、橫行鄉(xiāng)里。進入熱兵器時代,隨著高科技武器的不斷出現,按動按鈕即可殺敵于千里之外,格斗技能的軍事屬性和戰(zhàn)斗屬性慢慢消退,成為當代體育項目受到大眾的喜愛。經過上百年的發(fā)展與進化,人們不僅完善了格斗運動的技巧與競賽方式,更賦予了格斗運動深厚的文化內涵和底蘊。人們通過練習格斗強身健體、提升道德修養(yǎng)和精神層次,不僅有利于抑制反社會攻擊行為的產生,也有利于和諧社會、健康社會和幸福社會的構建。
參考文獻:
[1]吳 穎,姜 媛.大學生運動員攻擊行為特點及情緒的影響[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2(10):70-74.
[2]張 東.大學生運動員攻擊性特質結構的建立與檢驗[D].北京:北京體育大學,2010.
[3]邱卓英,運動攻擊行為的心理學研究(綜述)[J].體育科學,1990(5):73-76.
[4]王 甦,汪安圣.認知心理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4-5.
[5] Shium Andrew chen、楊治良,攻擊性行為社會認知的實驗研究[J].心理學報,1996 (2):75-78.
[6]周 穎.內隱攻擊性的影響因素及其機制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07.
[7]宋玉紅.武術運動員攻擊行為內隱社會認知的實驗研究[D].聊城:聊城大學,2007.
[8]肖 瑩.運動員內隱性攻擊的實驗研究[D].武漢:武漢體育學院,2009.
The Theoretical Study on Inhibiting Aggressive Behavior by Combative Sports
Tan Tengfei1 Zhang Jisheng1 Zhou Huixin2(1.P.E College of Hunan Normal University,Changsha Hunan 410012,China;2. Hunan University of Humanities, Science and Technolog, Loudi Hunan 417000,China)
Abstract:Based on the theory of psychology and sociology, this paper makes a synthesis of the character in combative sports, the causes and the inhibition methods of aggressive behavior, expounding and proving that instead of augmenting the aggression and aggressive behavior of people, the combative sports can bring some effects on inhibiting the antisocial aggressive behavior by utilizing documentation researches and expert interviews, providing the theoretical basis for popularizing the combative sports at the same time.
Keywords:Combative sports Inhibition Aggressive behavi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