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興雯
(云南師范大學2013級在職研究生 云南昆明 650000)
摘 要:我國的語文教育大多是以應試為主,自素質教育的概念被提出以來,其旨在發(fā)展學生全面素質的目的與應試教育的傳統(tǒng)目標存在著根本差別,兩者被視為一對矛盾體。作為一門應用語言類的基礎科目,語文教育對于素質和應試的要求一直在提高,因此探討語文教學當中素質教育和應試教育的關系就變得迫切。
關鍵詞:語文教育 素質教育 應試教育 矛盾與統(tǒng)一
一、素質教育的提出與應試教育相互沖突的現狀
1.素質教育的提出
素質教育的概念最先在1985年改革開放以來第一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由鄧小平通知提出,同年在《中共中央關于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中首次明確。
2.減負政策對素質教育的支持及存在的問題
1964年在《關于客服中小學學生負擔過重現象和提高教育質量的報告中》第一次提出了減負的“概念”。這一概念于1988年5月和1990年2月《關于減輕小學生課業(yè)負擔過重的若干規(guī)定》中得到完善。但是,由于升學的實際需要,減負雖然有著明確的概念以及要求,各地方卻并沒有把規(guī)定落實到位,在1993年3月和1994年6月教育部相繼出臺了《關于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過重課業(yè)負擔,全面提高教育質量的指示》和《關于全面貫徹教育方針,減輕中小學生過重課業(yè)負擔的意見》,兩份文件從細節(jié)上規(guī)范了減輕小學生負擔的標準,對于切實減輕小學生課業(yè)負擔起到了積極作用。[1]
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小升初政策發(fā)生了許多改變,由于教育資源的分配的不均衡,使得不同學校間的教學差距明顯化,越來越多希望自己孩子進入“好學?!钡募议L選擇將自己的孩子送入補習班或者奧數班以獲得升學考試中的優(yōu)勢,使得學生的負擔再次加重。雖然在2001年、2004年先后有《關于在小學減輕學生過重負擔的緊急通知》,以及“五個堅持,五個不準”的規(guī)定出臺,但是沒有在根本上解決升學壓力,面對壓力,學校教育將精力重新投入到了應試教育中。[2]
后在2010年頒布實施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中,再次將素質教育和減負問題作為核心規(guī)劃提出 ;2013年8月《小學生減負的十條規(guī)定》中明確了小學在素質教育以及學生減負中所承擔“打基礎”的責任,但是小升初考試的壓力依然存在。至今,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的矛盾與沖突依然存續(xù)。
二、語文學習中的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
1.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在語文教學中的實際應用:語文教學中的素質教育注重的是知識在實際情境中的應用,而應試教育里則是注重學生對相關知識點的掌握,兩者表面上相互矛盾,實際上都是為解決實際問題而存在的。舉例來說,我們考察一篇課文,應試教育的焦點集中在如何理解這篇課文的知識點,而素質教育的焦點在于通過這一篇課文讓學生展開思考,聯系實際理解課文的主旨,目的都是讓學生通過文章獲得知識,由此可見,雖然素質教育和應試教育二者對掌握知識點的要求不盡相同,但是目的都是讓學生通過課文理解知識。[3]
2.語文學科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的考核方式:在實際的教學當中,素質教育的考查方式是實地考察,而應試教育的考查方式則是考試,在一般的教育理念當中,考試的重要性往往在考察之上,但實際上考試和考察并不是兩個相互對立的考查形式。在西方教育較發(fā)達的國家當中,學生的最終成績是考試成績和實操成績綜合考慮后評定的。當西方國家的學生在結束了一個階段的學習以后就可以掌握這個階段所需要的知識量和相應的實際操作能力。而在我國,學生通??梢哉莆粘奖倦A段學習內容的知識,但是在實際操作能力卻沒有明確的階段性目標,我們長期忽略對實際能力的考察造成了很多學生掌握了許多知識,卻無法將這些掌握的知識應用到日常的學習當中。
三、將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相結合
處理好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之間的平衡性,需要遵循的規(guī)則是承認應試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這兩個部分應該共同發(fā)展。
1.在小學語文的教學活動中,應該平衡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的發(fā)展。首先需要打下良好的語文基礎,有良好的基礎就可以更好地接受來自老師傳授的知識,有良好接受就可以更快的儲備知識,有了豐富的知識儲備才能將所學的知識靈活地運用于實際的學習當中。在課堂教學中因以引導聯想為主,鼓勵學生自我思考,讓學生養(yǎng)成獨立思考和聯想的習慣。
2.我們亟需改變考試考察涇渭分明的考核方式,在注重考核學生知識掌握的同時我們也應該同時考核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缺少實際操作能力,知識儲備就無法在實際的學習中得到運用,在實際操作時沒有豐富地知識儲備難免會發(fā)生錯誤或者偏差。尤其是對于基礎知識相對薄弱的小學階段,在考核方式上不能單一地側重考試或者對實際能力的考察,需要改變現存的考查方式,加強對實際能力的考察,同時不放松對知識點掌握的考察。在注重成績的同時注重能力的評測,才能真正將素質教育落到實處。
3.我們不應該過分神化素質教育,也不應該過分妖魔化應試教育。長久以來,我們過分把重心放在了應試能力的提升上,應試能力同等重要的其他能力卻被我們忽略了,素質教育地提出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為了使綜合能力得到發(fā)展。推行素質教育不能割裂其與應試教育的聯系,素質教育的體現形式多種多樣只有將兩種教育方式結合起來,讓應試教育回歸素質教育的范圍,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將素質教育落到實處。
素質教育在有大量政策的支持下依然推行不暢,和我們現今的考試制度有很大的關系,一直以來我們都忽略了應試教育與素質教育的從屬關系,其實兩者一直并非矛盾,對于小學語文教學來說,如何在素質教育和應試教育中尋找平衡點是非常重要的,改變考核方式,在授課過程中從單一強調應對考試,在提升學生考試能力的同時提高綜合素質,這是今后語文教學的發(fā)展趨勢。
參考文獻
[1]王本陸 課程與教學論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7第二版
[2]邁克爾·霍恩 混合式學習 用顛覆式創(chuàng)新推動教育革命 機械工業(yè)出版社 2015.9
[3]王偉宜 考試與評價 福建教育出版社 2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