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艷萍
摘要:文章認為,古建筑是研究一階段歷史文化的重要實物資料,又是社會、文化變遷的歷史見證,通過申報文物保護單位,建立文物保護檔案,建立文物保護領導小組,樹立古建筑保護標志碑,劃定保護范圍和建設控制地帶,簽訂文物消防安全責任書,建立縣鄉(xiāng)村三級保護網絡,用來提高廣大人民群眾對古建筑的保護責任感。
關鍵詞:古建筑;保護;文化價值
古建筑是先人為我們留下的珍貴文化瑰寶,它具有歷史、文化、科技、藝術等多方面價值。一座保存完好的古建筑,它既是研究某一階段歷史文化的重要實物資料,又是社會、文化變遷的歷史見證。但作為古代文化遺存,作為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古建筑與其他文物一樣,具有不可再生性,一旦遭到破壞,將是永遠的遺憾。上個世紀,中國古建筑曾遭受多次劫難:上半葉的社會動蕩,使許多古建筑毀于戰(zhàn)火;而下半葉的“十年動亂”,又使在戰(zhàn)火中僥幸保存下來的古建筑遭到近乎毀滅性的破壞;80年代以來,在改革開放的帶動下,中國經濟迅速發(fā)展,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劇,許多富有價值、彌足珍貴的古建筑又在城市化的推進中灰飛煙滅。然而,當經濟發(fā)展達到了一定程度,當具備了一定的經濟實力之后,我們才開始意識到古建筑的文化價值。自上個世紀末以來,全國各地為了發(fā)展旅游,為了繁榮經濟,又紛紛開始用十倍、百倍甚至千萬倍的人力、物力和財力來重建剛剛毀掉的古建筑。要想避免以上歷史悲劇的重演,要想跳出拆了建、建了拆的惡性循環(huán),需對以往的文物保護工作進行深刻反思,以便為今后更好地保護古建筑提供借鑒。
在鄆城縣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中,我們對全縣古村落和古民居進行了專項普查,發(fā)現我縣保存歷史要素較為完好的古村落1處,為水堡鄉(xiāng)水堡村,古村落不僅保留了大量的古建民居,還完整地保留了歷史村落的公共建筑、道路交通、給排水等歷史要素,凸顯了它們昔日曾經的輝煌。在對古村落調查的同時,我們對全縣古建民居也進行了認真普查,共調查古民居建筑106棟,并對每棟古民居保存現狀進行了細致的調查和評估。由于這些古民居大多是明清時代的抬梁式木結構建筑,盡管大部分古建民居主體結構保存完整,原始風貌保護較好,但經過四清、文化大革命等多次政治運動沖擊和破壞,加年久失修等多種因素,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古建筑木雕、門楣窗花、斗拱等建筑構件被破壞,檐皮、梁坊、屋柱等風化腐朽嚴重,急需采取保護性修繕措施。如:雙橋鄉(xiāng)梁店村梁氏家祠、黃安鎮(zhèn)呂公堂村許氏民居、隨官屯鎮(zhèn)西屯村劉氏民居等。塔式結構古建筑的代表就是鄆城的觀音寺塔,它位于唐塔公園內,始建于五代·后唐長興二年,塔底周長為42米,上層周長為40米,通高為32米。此塔為八棱四門樓閣式磚砌塔,原七級,現存五級,外是磚雕精美的斗拱塔檐,內部更是制作精良,層層內收,結構嚴謹,錯落有致,大有鬼斧神工之妙。為研究古代的塔式建筑提供了重要的參考價值和科學依據。為了更好地保護觀音寺塔的風貌,在1992年由鄆城建筑公司五隊對它進行全面維修,目前保存現狀較好。現已申報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一、建筑的特點與價值意義
我縣的古建民居星羅棋布的分布與各個鄉(xiāng)(鎮(zhèn))村,其中唐·長興古建1處,為觀音寺塔;明代建筑1處,為佀公家祠;大部為清代建筑,少量民國初期建筑。其建筑特點按建筑機構來講均為抬梁式木結構建筑;按建筑風格來分有四合院式建筑(如:隨官屯鎮(zhèn)佀樓村佀公家祠)、單體建筑(如:雙橋鄉(xiāng)趙歡口村趙氏家祠)、二進院式建筑(如:玉皇廟鎮(zhèn)劉西村劉氏家祠)、三進院式建筑(如:張集鄉(xiāng)狀元張樓狀元祠)、樓閣式建筑(如:鄆城鎮(zhèn)宋屯村宋氏家祠)。這些建筑有著魯西南獨特的建筑風格,為研究我縣明、清及民國時期的建筑技藝提供了實物資料,加強對這些古建的保護有著重要的意義。
二、古建筑的保護
近年來,國家對文物的保護越來越重視,國家、省市相繼出臺了有關文物保護的政策性文件,鄆城縣人民政府也下發(fā)了《關于進一步加強文物保護的通知》。對此,文物部門積極工作,加大文物保護的力度。
(一)積極申報文物保護單位
在全國第三次文物普查中,從新發(fā)現的文物中,遴選出具有一定歷史文化價值的,公布為鄆城縣第五批文物保護單位。并從縣級文物保護單位中選出具有較高歷史文化價值的,申報公布為省、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二)做好“四有”工作
針對公布各級文物保護單位,文物部門建立文物保護檔案,建立文物保護領導小組,樹立文物保護標志碑,劃定保護范圍與建設控制地帶,并簽訂文物消防安全責任書,建立縣、鄉(xiāng)、村三級保護網絡。
(三)大力宣傳文物保護的重要性
文化遺產是前人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是不可再生的,因此加大文物宣傳力度,特別是利用我國的“文化遺產日”,運用多種形式集中進行文物法規(guī)和文物保護重要意義的宣傳,并在各種媒體包括網站(電視臺、公眾信息網)宣傳文物考古、文物新發(fā)現和本地古村落、古民居的要聞,擴大文化遺產在全社會的認知度,提高全社會保護文化遺產的責任感。
(四)對古建筑進行保護維修
根據鄆城縣十三五期間文物保護規(guī)劃,擬對三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進行維修,分別為觀音寺塔、狀元張樓狀元祠、佀樓佀公家祠。目前,文物部門邀請具有資質文物保護部門,對觀音寺塔、狀元張樓狀元祠的維修方案制作中,屆時有省文物局進行批復后,對兩處古建筑進行保護維修工程。
(五)今后古建筑保護計劃
在十三五期間,擬申報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三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四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五處,縣級文物保護單位七處,逐步使我縣古建筑得到有效的保護。
鄆城古建筑,象一顆顆散落在鄆州大地上的珍珠,它是歷史留給我們的財富,重視和保護古村落、古建筑,就是重視我縣的歷史、重視我們的民族文化,也更是重視未來的社會經濟發(fā)展。在保護的基礎上合理地開發(fā)利用,為建設和諧社會奠定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