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英鳳
摘要:駢文無論作為一種文體,還是表達方式,在古文復興的同時地位每況愈下。但在文學史的坐標軸上,駢文確有其獨特價值和意義,對中國文學有著深遠的影響。唐初是駢文發(fā)展過程中的重要轉折期。這里初淺地談談駢文在這一時期的發(fā)展與改變,及其在中國文學史中的意義。
關鍵詞:駢文 發(fā)展 自贖
一、駢文的發(fā)展
駢文是中國文學史上特有的文體。這種文體的基本特點在于:全篇以使用對偶句為主,注重辭采,句法整齊,好用典故,講究聲律,多用四、六句。南北朝時期是駢文發(fā)展的全盛時代。這種文體的形成與發(fā)展,也有一個相當漫長的演變過程。
在中國古代散文中,講求偶句對稱,如“滿招損,謙受益”“言忠信,行篤敬”之類,甚至還有許許多多長短不齊的偶句,在經(jīng)子書籍中屢見不鮮。這是因為漢字是獨音體,因此在行文中可以構成字數(shù)相等的并列偶句,而且在這種整齊、對稱美中,于文章的關鍵處,可以精煉地表達作者的思想,往往能收到警世動人的效果。但是,此種句法在文章中,畢竟是偶然出現(xiàn)。
文章的駢化,開始于兩漢辭賦,成熟于南北朝時期。但是,作為駢文幾個重要因素同時集中于文章之中,那是經(jīng)過了一番錯綜復雜的發(fā)展過程。從總體上講,文章駢化的趨勢,在東漢的文人創(chuàng)作中已經(jīng)形成,不過一直到魏末時期,文章的駢化,辭句偶對來說,還是很自然的,很少有人工雕琢的痕跡。像曹植的《求自試表》中的語言:“必效須臾之捷,以滅終身之愧,使名掛史筆,事列朝榮,雖身分蜀境,首懸吳闕,猶生之年也”,讀起來,自然流暢,毫不費解。
從西晉開始,文章駢化的形式走上更加凝練的道路。很重要的變化就是一篇之中,句子幾乎都是排偶的,建安前后那種以散文的氣度帶動駢句的特色逐漸消失。其次一個重要變化是,文章中使用的詞語均力求從典籍中提取來闡述事理。比如陸機的《豪士賦序》就是典型代表。
到了劉宋時代,駢文進一步表現(xiàn)出的特征就是使用典故繁多,鐘嶸《詩品序》中說:“放大明(宋孝武帝)、泰始(明帝)中,文章殆同書抄”,說的就是這種弊端,其中有的文章甚至“句無虛語,語無虛字”,使人讀起來非常滯澀。
到了齊梁間,由于聲律說的興起,文人們更有意地調節(jié)聲音,使文章具有抑揚頓挫之美。其具體要求就是兩句為一聯(lián),每聯(lián)句末的音平仄互異;同時在句法上力求勻稱,大體趨于四、六。至此,可以說駢文這種形體不僅完全具備,且到了無以復加的“完美”境地。
南北朝時期,文人很看重駢文,當時那些說理、議論,甚至詔奏書札,幾乎都用駢體文。恰因如此。這一時期的駢文、駢賦,大都是過分追求形式、過分用典、“有辭無情”之作。
隨著駢文創(chuàng)作的繁盛,其弊端日漸暴露,初唐駢文創(chuàng)作者在反駢思想的影響下,加之初唐士子們面對大唐開國以來的雄壯氣象、所特有的昂揚精神,使初唐駢文在內容上更加充實,氣勢上更加宏大。文體形式上也發(fā)生了相應的一些變化,受散文的啟發(fā),這一時期的駢文在行文中間或穿插單行散句,或者打破四六對仗的句法。故而初唐駢文絕不是六朝駢文的簡單重復,劉麟生論唐駢文曰:“試取唐代駢文,作為鳥瞰之觀察,則博肆宏麗之作風,實由于六朝文字植其基,漸進以上窺漢魏之作品。初唐纖麗,踵接六朝,流利由于,簡重不足。迨夫文治武功,發(fā)揚光大,為黃帝神明之胄,吐氣揚輝,于是作風亦博大昌明……今述駢文,自四杰始。”在劉氏眼中,初唐駢文繼承六朝駢文余緒,又有新時代的特點,而“四杰”是初唐駢文史上的第一支生力軍。
二、駢文的自贖
就文體而言,四六駢文,易流于小道,而且衰落過早,這是事實。但其在文學史的發(fā)展洪流中也會做出與時代相契合的積極的改變。唐初四杰就是這個文學思想轉變時期的典范。雖然駢文死了,但在后來的詩體律化,文賦發(fā)展,宋詩風貌等表現(xiàn)上,這些是有意義的,其價值不應該被忽略。
聞一多寫過《宮體詩的自贖》,他說“四杰”對宮體詩的改造,“放開了粗豪而圓潤的嗓子”,有著“生龍活虎般騰踔的節(jié)奏”,“背面有著厚積的力量支撐著。這力量,前人謂之‘氣勢,其實就是感情,所以盧、駱的到來,能使人們麻痹了百馀年的心靈復活。”這是很有見地的說法。這是“生龍活虎般騰踔的節(jié)奏”,這“氣勢”,正是齊梁文學所沒有的,也是初唐第一個三十年所缺乏的東西,而這又恰恰是盛唐文學的主要征象之一。這“氣勢”,其實不僅僅是指真實的感情,而且是指一種壯大昂揚的感情。盛唐文學主要特色之一正是它濃烈的、壯大的、高揚的感情。就自贖而言,駢文又何嘗不是呢?
誠如歷代評論家所言,“四杰”未能擺脫綺艷文風的影響,但是新的創(chuàng)作傾向的出現(xiàn)和壯大,確實是無可否認的事實。這便是唐初駢文的自贖,這便是“史”的意義。
這種自贖表現(xiàn)為兩個方面:
一方面,反對綺艷文風;另一方面,提倡在作品中表現(xiàn)濃郁的感情和壯大的氣勢。
魏晉六朝時文學進入了自覺的時代,重在抒情,且亦追求形式之美,而當其走向極端時,弊在流于淫放綺艷。救弊之法,蘇綽、李諤倡明政教之用,而又流于否定文學之特征,有悖于文學自身之發(fā)展規(guī)律而收效甚微。“四杰”承初唐政治家之后,繼承了他們既倡政教之用,而亦不否定文學特征的基本觀點,重抒情,而于抒情中求昂揚壯大之氣勢。可以說,不管他們是否已經(jīng)意識到,這實際上已經(jīng)為糾正綺艷文風之弊找到了一條出路,從文學自身的特征中導引出糾正綺艷文風之弊的辦法。繼承了劉勰等人“情以物興”,“物以情觀”的思想,在《越州秋日宴山亭序》中王勃寫到“五際飛文,時動緣情之作?!边@是“緣情”的觀點?!爸局?,用清文而銷織恨。我之懷矣,能無情乎!”(《秋日游蓮池序》,《王子安集》卷五)這種重在抒情的觀點,在反對綺艷文風的過程中實有特別意義。緣情仍是緣情,而所緣之情的具體內涵不同,變柔弱淫放為昂揚壯大。這樣做,既不至因否定文學的抒情特征而為文學自身的發(fā)展規(guī)律所否定,又使逐步清除綺艷文風的流弊成為可能。其特別意義就在于此。雖然這種思想不是明確和成熟的,但意義在于,捕捉住了強大的盛唐社會將要要求于文學反映出來的那種精神風貌的特質,把初唐政治家提倡的文質并重的一般原則,變?yōu)榫唧w可感的美學要求。
然而,在這個文學風貌歷史性的轉換過程中,并不是干凈利落的,而是新傾向和舊影響并存。明王世貞說:盧、駱、王、楊,號稱“四杰”。辭旨華靡,固沿陳、隋之遺;骨氣翩翩,意象老境,超然勝之……雖極浮靡,亦有微瑕,而綴錦貫珠,滔滔洪遠,故是千秋絕藝。(《藝苑卮言》卷四,《弇州山人四部稿》)這是公允的評價?!肮菤怍骠妗笔瞧湫聝A向;“遣詞華靡”是其舊影響。衡其得失,功不可沒。杜甫亦有詩贊曰:王、楊、盧、駱當時體,輕薄為文哂未休。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戲為六絕句》)
總之,對待駢文在文學史上形成與發(fā)展這一現(xiàn)象,應該全面觀照。駢體文注重形式美,限制嚴格,往往成為文章的桎梏,很少有佳篇佳作;然而駢文史中也為我們留有諸多優(yōu)秀之作?!峨蹰w序》既是六朝駢文之新變,也是唐朝駢文通俗化格律化之先聲。連高舉反駢旗幟的文學家韓愈讀了該文之后也大為贊賞,稱頌其“讀之可以忘憂”也。謝朓常言,“好詩圓美流轉如彈丸”,好的詩文優(yōu)美流利,有讓人咀嚼再三也流連忘返的魔力。當文字以某種方式組合而成就不朽的姿態(tài),歷經(jīng)千年間無數(shù)讀者的擊節(jié)而嘆,這便是駢文的不朽,美的不朽。
參考文獻:
[1]劉麟生.中國駢文史[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8.
[2]聞一多.唐詩雜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3]羅宗強.隋唐五代文學思想史[M].北京:中華書局,2003.
[4]韓愈全集校注[M].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