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耳其與荷蘭,一個在歐洲東南另一個在歐洲西北,相隔數(shù)千公里,不管是歷史還是地緣,原本都無太多交集,如今卻“杠上了”。土耳其總統(tǒng)埃爾多安3月12日言辭激烈地指責荷蘭是“納粹余黨,法西斯主義者”,荷蘭首相呂特則回擊稱“埃爾多安,你過分了!”
3月12日B.在土耳其駐荷蘭鹿特丹領事館附近,一名身披土耳其國旗的抗議者從防暴警察面前走過。圖/路透
互懟的起因,是荷蘭拒絕土耳其兩位部長入境。
3月11日,土耳其外長卡烏索戈魯興沖沖飛往荷蘭鹿特丹,卻被荷蘭當局以“可能擾亂公共秩序”為由拒絕其飛機降落;稍后從陸路自德國趕來的土耳其家庭及社會事務部女部長卡亞則在距鹿特丹土耳其領事館不足30米處被攔截,勒令返回德國境內(nèi)。
土耳其立即展開大舉報復,政府方面,土方關(guān)閉了荷蘭駐安卡拉和伊斯坦布爾的使領館,并拒絕荷蘭外交及公務人員入境,揚言要對荷蘭實行“政治、經(jīng)濟和外交報復”“直到荷蘭道歉為止”。民間層面,逾1000人深夜在土耳其駐鹿特丹領事館外舉行抗議,直到防暴警察動用了警犬和水炮。在伊斯坦布爾荷蘭領事館的荷蘭國旗被抗議者扯下,換上土耳其國旗。
土耳其和荷蘭兩國 “往日無怨、近日無仇”,為何會為部長入境事宜大動干戈?這件事的關(guān)鍵在于,兩位土耳其部長并非應邀對荷蘭進行正式或非正式訪問,而是受當?shù)赝炼鋬S民邀請,出席集會,來為土耳其修憲公投拉票的。
修憲公投將在4月16日舉行,決定土耳其是否從議會制轉(zhuǎn)變?yōu)榭偨y(tǒng)制。如果公投通過,將從憲法上賦予埃爾多安更多實權(quán),使之有權(quán)任命部長、準備財政預算方案、任命絕大多數(shù)大法官等。一旦修憲通過,他有權(quán)至少謀求連任至2029年。
修憲成敗對埃爾多安政治生命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為了使公投得到足夠支持票,必須爭取海外土耳其公民的支持。目前,生活在國外的土耳其公民達550萬,其中在德國就有140萬合資格選民,荷蘭40萬(一半以上仍是土耳其籍)。自2月以來,土耳其在西歐不斷組織政治集會,土政府部長們則頻頻穿梭參加這些集會,為埃爾多安拉票。
去年7月土耳其發(fā)生未遂政變后,埃爾多安的血洗和集權(quán)行為引起歐洲各國警惕,土耳其在移民問題上對歐盟的“敲詐勒索”更是讓雙方積怨已久。于是,兩個北約成員國之間發(fā)生的爭執(zhí),在整個歐洲繼續(xù)發(fā)酵。丹麥也介入其中,取消了首相拉斯穆森與土總理的會晤。法國極右翼總統(tǒng)候選人馬琳·勒龐趁勢要求制止土耳其人在法國的集會。奧地利、瑞士和德國也取消了最近幾天土耳其人的造勢活動。
顯然,這事并非單純發(fā)生在土荷兩國間,而是圍繞“修憲”和“民粹”的系列矛盾。那么何以土耳其和荷蘭成了沖突前鋒?又為什么是此時此刻?
3月15日,荷蘭將舉行立法選舉,整個歐洲都忐忑不安地等待這一天。荷蘭“特朗普”威爾德斯能否成功組閣,將作為歐洲民粹主義是否能成功的一個風向標。如此關(guān)鍵時刻,荷蘭首相魯特和現(xiàn)政府當然只能板起面孔,安撫本國激進的民粹主義選民。
BBC駐土耳其記者羅文分析說,埃爾多安是一個十分聰明的政治操縱者。很有可能,這是他預先策劃好的,將自己塑造成一個陰謀論的受害者,一個在歐盟中被欺負的弱者,以此團結(jié)那些右翼的民族主義者,提升他在下月公投中的支持率。
荷蘭和土耳其政府之間的“嘴仗”,背后是各自的民粹主義。然而,歐盟國家安撫本地的排外民粹主義,又增強土耳其國內(nèi)的民粹主義。“民粹主義滋生民粹主義”,這為土耳其與歐洲的關(guān)系前景投下了陰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