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劉師培的黃帝明堂研究

2017-04-06 17:03李江輝
長安大學學報·社科版 2016年3期
關(guān)鍵詞:晚清黃帝

李江輝

摘要:鑒于黃帝明堂制度在中國文化轉(zhuǎn)型中的意義和作用,以及有關(guān)學者的不同見解,從典型案例劉師培的觀點及其源流出發(fā),深入分析黃帝明堂制度。分析認為,明堂制度萌芽于神農(nóng)時代,正式形成于黃帝時代;黃帝明堂存在名異實同現(xiàn)象;明堂的功能主要是教化萬民,雖然當時已從明堂中分化出承擔類似功能的學校,但是仍然以明堂為主;黃帝明堂形制歷來有五室、九室十二堂之分,體現(xiàn)了不同學派的思想。

關(guān)鍵詞:晚清;劉師培;黃帝;明堂

中圖分類號:K092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16248(2016)03001204

[GK-2!-2]

黃帝在中國上古史和近代史上究竟處于何種地位,又起到了何種作用,是近代以來爭論的一個焦點問題。孫隆基在《清季民族主義與黃帝崇拜之發(fā)明》[1]中講述了近代黃帝的“發(fā)明”過程,實際就是為厄內(nèi)斯特·蓋爾納在《民族與民族主義》[2]一書中說的“民族主義創(chuàng)造民族”作出證明。但人們?yōu)槭裁催x擇黃帝,而不是其他偶像?孫先生引用美國學者的觀點,指出這多半是法國學者拉庫伯里的學說傳入日本的緣故。拉庫伯里認為黃帝是兩河流域的君主尼克黃特,此人率領(lǐng)巴克(Bak)民族東遷,途經(jīng)昆侖山,輾轉(zhuǎn)來到中土定居。而“Bak”的意思就是百姓,即漢民族的前身。這一“中國民族西來說”即指漢民族源自強勢的白種血緣,是對當時思想界面對西方時存有自卑感的補償,所以章太炎、梁啟超、劉師培、黃節(jié)、宋教仁等人樂于接受。那么,在有著悠久而豐富的民族交流、融合經(jīng)驗的中國,實情是否如此呢?

此外,清代學者對古代禮制的研究,實際是為近代復(fù)興中華文化、重建中國社會體制的有益探索。明堂建筑取法天地,包含著時人對自然與社會的認識,明堂制度是古代政治、宗教、文化繁榮強盛的體現(xiàn),在近代社會文化轉(zhuǎn)型中尤其受到關(guān)注。基于此,本文以劉師培論黃帝明堂為例,分析這一過程中近代學者對傳統(tǒng)文化的繼承與創(chuàng)新。

一、明堂的緣起

關(guān)于黃帝時代建造明堂的事,在《管子》《尸子》《黃帝內(nèi)經(jīng)·素問》等書中都有敘述,這說明古人是很相信黃帝時代已經(jīng)建造明堂的。那么黃帝明堂究竟是怎樣的,幾千年來爭議很多,一般都引用《漢書·郊祀志》之說,漢武帝時濟南人公玉帶上黃帝時的明堂圖,“明堂中有一殿,四面森壁以茅蓋,通水水圜宮垣為復(fù)道,上有樓,從西南入,名曰昆侖,天子從之入,以拜祀上帝”。

《淮南子·主術(shù)》說明堂起源于更早的神農(nóng)時代,形制是“有蓋而無四方”,《初學記》與《太平御覽》均采此說,并有《管子》《尸子》《史記》等文獻記

載以補證其觀點。阮元《明堂論》論及“黃帝明堂”時也采納了同樣的材料,認為上古時期宮室未興,明堂之名始于神農(nóng),“神農(nóng)氏作,始為帝宮,上圓下方,重蓋以茅,外環(huán)以水,足以御寒暑,待風雨,實惟明堂之始”[3]?;輻潯睹魈么蟮冷洝肪硪弧睹魈每傉摗罚骸懊魈脼樘熳犹珡R……權(quán)輿于伏羲之《易》,創(chuàng)始于神農(nóng)之制,自黃帝、堯、舜、夏、商、周皆遵而行之。”[4]卷二《神農(nóng)明堂》:“伏羲作八卦,神農(nóng)法之,立明堂,贊化育?!盵4]就是說惠棟認為神農(nóng)創(chuàng)始明堂是依據(jù)伏羲之《易》道,取象天地自然,而人居其間展開人事活動。黃以周對此持不同看法,他根據(jù)《易傳》與虞翻言、《初學記》所引《三輔黃圖》之文,反駁《大戴禮記》《淮南子》明堂起于神農(nóng)說,認為上古人民穴居而野處,至黃帝始制作宮室,明堂之制才興起?!包S帝作宮室,上棟下宇,其明堂之權(quán)輿與?!盵5]

劉師培綜合了阮元和黃以周的觀點。在1905年的《古政原論·八·古代學校論》中說,“明堂之制始于神農(nóng)、黃帝”[6];《古政原始論·學校原始論第九》中又說“明堂之制始于黃、炎”[6]。所以神農(nóng)明堂實際上只是一個簡易的“有蓋而無四方”的茅草棚,直到黃帝、堯舜氏的時代,宮室建筑才逐漸完備起來。劉師培認為,六經(jīng)中參雜有陰陽家之言,“公玉帶之言明堂,兒寬之言封禪,此陰陽家之言摻入《禮經(jīng)》者也”[7]。漢初的這些文獻中所記載的黃帝明堂,并非真正歷史上黃帝時代的明堂,而是漢初學者受黃老之學的影響,在《周禮》所記周明堂的基礎(chǔ)上雜糅陰陽五行思想后提出的設(shè)想。明堂之名起源于神農(nóng),明堂之制始于黃帝,黃帝時代明堂制度思想根源于五行思想。由此可以說,明堂制度的發(fā)展經(jīng)歷了神農(nóng)時代的萌芽期,先民開始營建宮室;黃帝到周為發(fā)展期,這一時期的明堂兼具神權(quán)和君權(quán)特征;周以后為制度分化和形制擴張期,分化出宗廟、辟雍、路寢等分別承擔祭祀、教育等功能??梢哉f,真正的明堂制度是在黃帝時代形成的。

二、黃帝明堂的名稱和功能

黃帝明堂名“合宮”,《管子》云“黃帝立明臺之議”,《尸子》云:“黃帝行于合宮”。至于為什么稱為“合宮”?劉師培采納了惠棟《明堂大道錄》和阮元《明堂論》的觀點。阮元說:“合宮者,天子所居,各禮皆合行于此,故無宗廟、郊壇、朝廷、路寢之分,亦即后世郊外明堂也?!盵3]明堂、太廟、太學、靈臺實為一地,只是就事殊名。黃以周也解釋說,“《爾雅》云:‘堂,合殿也。明堂本合殿之制,故曰合宮。中有一殿,即所謂合殿也”[5]。

惠棟系統(tǒng)研究明堂制度的《明堂大道錄》一文中已經(jīng)指出,明堂幾乎兼具后世各種禮制建筑的功能,明堂制度起源的理論依據(jù)是伏羲的易卦思想,明堂與宗廟、路寢、辟雍、大學同為一處。劉師培梳理了《毛詩》《左傳》《漢書》等經(jīng)、史的諸家注疏中所引的賈逵、服虔之說,以證明《左傳》學者多認為清廟、太室、靈臺、明堂等為同一地。接著指出周初之時,文王、武王明堂便是合明堂、辟雍、靈臺、太廟于一處。

在堯舜時代,明堂建筑開始分散開。例如,黃以周認為:“總章、總期之義皆同合宮,以各禮總于此表章,故名總章;以各禮總于此期會,故名總期,字異而義則同也。”[5]阮元在寫給孫星衍的《閱問字堂集贈言》中提出3個觀點:一是明堂、辟雍、封禪等是最古老的典禮的遺留,不可輕易廢除;二是古代明堂兼具多種功能,各種名稱都是因當時所舉行的事情不同而分別命名的;三是三代以后的明堂只是單純對古代制度的保存,明堂的政治、宗教、教化功能在后世已經(jīng)被分解。通過對東漢以來如蔡邕、盧植等人關(guān)于明堂觀點的整理,阮元認為他們雖然知道明堂之制存在著異名同地的現(xiàn)象,但卻沒有理清上古、中古之間的具體差別,他認為重建明堂制度,不僅要認識其演變歷史,也要了解其隨時代之變而變的事實,這樣才能做到既合古又不拘泥于古[8]。

明堂是舉行大型祭祀活動、召開部落會議、發(fā)布政令的場所,在明堂舉行的這些各項活動,其目的則在于教化萬民。劉師培因此側(cè)重闡發(fā)了明堂的教化功能。在《古政原論》和《古政原始論》中,他根據(jù)戴德、許慎、盧植的說法,斷定辟雍在明堂之中,分析古代明堂與學校制度關(guān)系,進一步闡明“古代學校咸統(tǒng)于明堂”?!吧瞎胖畷r宮室無多,凡教民、望氛、養(yǎng)老、習射、舉賢之典,咸行于明堂,而明堂、太廟、太學、靈臺咸為一地,就事殊名。故明堂為大教之宮,而一切教民之法咸備于明堂。明堂之制始于神農(nóng)、黃帝,則學校之制亦始于五帝之前,故《五帝記》為論學之書。然古代學校咸統(tǒng)于明堂,故明堂之外無學?!盵6]古代于學校教民首重聲教、樂教,其次便是習射,而養(yǎng)老、舉賢也是學校的教授內(nèi)容,所以這些也是上古明堂的重要功能之一。

明堂的另一功能便是觀天文、占云物、望氛祥,故明堂又有靈臺之名,“上古靈臺在明堂中,與太學同地。夏、殷靈臺在郊,與學校合一。黃帝名明臺,夏曰清臺,殷曰神臺,蓋古人以天學教民,設(shè)靈臺于學校,所以助人民觀察天學之用也”[6]??梢?,劉師培認為古代學校從明堂分化而來,實際上履行國家教化職責的內(nèi)政機構(gòu)。

他認為:“一切教民之法咸備于明堂”,古代教育“以智育、體育為先,以德育為后?!盵7]學校也有教民、望氛、養(yǎng)老、習射、舉賢等功能和含義,“故觀學校出于明堂,則知明堂所行之典咸為學校之所該,故古代政教之權(quán)咸出于學校”[6]。

而學校與明堂的分化則是在殷周時期,“而殷周于太學之外咸設(shè)四學,四學在明堂四門之外,又稱郊學。即《文王世子》所謂凡語于郊也,是為學校與明堂分立之始。此鄭君所由謂廟學異處也。然廟學雖云異處,而太學仍在明堂”[6]。由此也可見殷周之際的教育已經(jīng)比之前代有所普及,教化的對象和范圍擴大,所以需要在明堂之外設(shè)四學,但是,“布教之地仍以明堂為至要之區(qū)”。

三、黃帝明堂的形制

清代許多學者對明堂形制都予以特別的關(guān)注。惠棟《明堂大道錄》卷二《神農(nóng)明堂》中認為神農(nóng)創(chuàng)始明堂是依據(jù)伏羲之《易》道,取象天地自然,而人居其間展開人事活動,接著他在《黃帝明堂》中指出“明堂五室始于黃帝”,“禮樂刑政皆行于明堂”[4],分為五室是依據(jù)方位、功能對整體建筑進行區(qū)分。為何要分?黃以周指出,“堂構(gòu)既成,乃分四隅為室,是謂五室”,又說,“堂上五室,象五行也”,“明堂本只一堂,必分四隅室者,以四隅既分,而太室祀五帝之位乃定,非于四隅室祀四帝也”[5]。指出鄭玄、孫星衍、孔廣森的失誤。黃帝到周明堂分為五室實為一堂,取象五行生成之數(shù)[5]。在發(fā)表于1904年6月的《論中國并不保存國粹》一文中,劉師培也根據(jù)聶崇義《三禮圖》、焦循《群經(jīng)宮室圖》、汪中《述學》所繪《明堂圖》,認為古代明堂“上下四方,皆為平頂,殊無欹側(cè)之形”[7],即是正方形后來他又準備專門作《周明堂考》予以詳論,可惜未能完成,現(xiàn)存為手稿,具體作年不詳,錢玄同系于1913年。。

對黃帝時代依五行而立五官,1905年劉師培在《古政原始論》中分析說:“黃帝立五行,由是有天地神祗物類之官,是為五官各司其序。《管子》五行篇亦曰:黃帝立五行以正天時,立五官以正人位。”[6]黃帝依五行思想立五官,至唐虞之時不變,只是于五官之中復(fù)用三人為三公以參國政。夏殷時代官制亦近于唐虞,也以三公參王事。

為何尚五,黃以周認為只不過是因為古人方便以手指計數(shù),《元同文鈔·記用指分數(shù)法》認為:“先民志數(shù)均以指記,蓋以左手撮右手之指,指止于五,故數(shù)亦止于五?!晕逡陨暇泄盼?,自六以下均無古文,則古代以五為止數(shù)。”[5]此說得到劉師培的贊同,他進一步認為在周初官制發(fā)生了一大變化,“周人法《周易》以立官,于是廢五官之名,立六官之制”[6],但是仍設(shè)有三公之位,且地位上升。可知夏禮與周禮有較大的差異,后世唯有墨家能知其義?!爸艽斘耐鯐r亦采五官之制,有言父(即秩宗)、顯父(即司徒)、正父(即司寇)、機父(即司馬)、□父(此文缺,當即司空此句當是錢玄同整理《劉申叔遺書》時所加。)五官。惟周人不信五行,溺于伏羲之《易》學,故周公設(shè)官分職以為民極,取法陰陽五行以立六官,即冢宰(掌邦治)、司徒(掌邦教)、宗伯(掌邦禮)、司馬(掌邦政)、司寇(掌邦刑)、司空(掌邦事)是也?!盵6]其中已經(jīng)提出了殷周之際思想轉(zhuǎn)變與制度變化的關(guān)系。

關(guān)于明堂形制歷來有五室、九室十二堂之說?!吨芏Y·考工記》曰:“周人明堂,度九尺之筵,東西九筵,南北七筵,堂崇一筵,五室,凡室二筵?!盵9]蔡邕《明堂月令論》曰:“明堂者,天子太廟,所以崇禮其祖,以配上帝者也。夏后氏曰世室,殷人曰重屋,周人曰明堂。東曰青陽,南曰明堂,西曰總章,北曰玄堂,中曰太室。易曰離也者,明也,南方之卦也。圣人南面而聽天下,向明而治。人君之位,莫正于此焉,故雖有五名而主以明堂也?!盵10]《大戴禮記·明堂》篇稱:“明堂者,古有之也。凡九室,一室而有四戶八牖,三十六戶,七十二牖。以茅蓋屋,上圓下方……九室十二堂,室四戶,戶二牖,其宮方三百步,在近郊,近郊三十里。”[11]對周人明堂的這兩種不同觀點,鄭玄指出:“《禮》戴所云,雖出《盛德記》……九室三十六戶七十二牖,似秦相呂不韋作《春秋》時說者所益,非古制也?!苋嗣魈梦迨?,是帝各有一室也,合于五行之數(shù),《周禮》依數(shù)以為之室,德行于今。雖有不同,時說昞然,本制著存,而言無明文,欲復(fù)何責?”[12]我們也許可以這樣理解,黃帝明堂五室沿襲至周初發(fā)生變化,周公營建洛邑,所建明堂實際是取法于《周易》,改為九室,《周禮·考工記》與《大戴禮》關(guān)于周明堂的分歧就是戰(zhàn)國末年到漢初不同學者對明堂制度新構(gòu)想,夾雜了當時不同學派的思想。

四、結(jié)語

劉師培對黃帝明堂的研究,是晚清到近代的文化轉(zhuǎn)型中中西、新舊之學沖突融匯的一個典型案例。以梁啟超、章太炎、王國維、劉師培等人為代表的近代學者,借鑒西方文明史、社會史、人類學等理論研究古史的傳說時代,在總結(jié)梳理清人明堂研究的基礎(chǔ)上,突出明堂制度的教化功能,剖析明堂的功能與五行思想、官制的關(guān)系,揭示出黃帝明堂制度是上古文明的智慧凝結(jié)。

參考文獻:

[1][WB]孫隆基清季民族主義與黃帝崇拜之發(fā)明[J]歷史研究,2000(3):6879

[2][DW]厄內(nèi)斯特·蓋爾納民族與民族主義[M]韓紅,譯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2

[3][DW]阮元揅經(jīng)室集[M]鄧經(jīng)元,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93

[4][DW]惠棟明堂大道錄[M]北京:中華書局,1985

[5][DW]黃以周禮書通故[M]王文錦,點校北京:中華書局,2007

[6][DW]劉師培劉申叔遺書[M]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7

[7][DW]劉師培劉師培辛亥前文選[M]北京:三聯(lián)書店,1998

[8][DW]阮元閱問字堂集贈言[C]//孫星衍問字堂集北京:中華書局,1985:710

[9][DW]孫詒讓周禮正義[M]王文錦,陳玉霞,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87

[10][DW]蔡邕蔡中郎集[O]四部叢刊本

[11][DW]王聘珍大戴禮記解詁[M]王文錦,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83

[12][DW]陳壽祺五經(jīng)異義疏證[M]曹建墩,點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猜你喜歡
晚清黃帝
“清華簡”又爆“猛料”蚩尤竟是黃帝之子
如果歷史是一群喵
晚清師范教育發(fā)展的制度變遷分析
論晚清民間戲曲中的“皇權(quán)隱退”
有情總被無情惱
黃帝是個養(yǎng)生大師
不要小看任何人
施秉县| 南乐县| 金塔县| 渭南市| 麻阳| 广安市| 雅安市| 偃师市| 兴和县| 攀枝花市| 青田县| 碌曲县| 兰西县| 汉川市| 民县| 万盛区| 霍城县| 涿鹿县| 涟水县| 云梦县| 开远市| 城口县| 新乡市| 根河市| 延庆县| 两当县| 古蔺县| 辉县市| 文水县| 山阳县| 自贡市| 黎城县| 高陵县| 苍山县| 东乡族自治县| 瑞丽市| 抚顺市| 新密市| 舞阳县| 烟台市| 万盛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