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宋澤宇
沒有不良的少年,只有不幸的少年
文-宋澤宇
成年人世界的失職,
或許才是未成年人犯罪的始作俑者。
公安部公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修訂公開征求意見稿)》,其中一條,將行政拘留的執(zhí)行年齡從16周歲降低至14周歲,即刻引發(fā)熱議。其中,多數網友持贊同態(tài)度:“14歲都太大了,建議改成12歲”、“請開放一點好嗎,熊孩子也該算進去”、“14周歲現已加入刑法豪華套餐”、“我舉雙手雙腳贊成”;也有專家表示:降低未成年人行拘執(zhí)行年齡應當慎重,不應簡單采取成人化的處罰模式;未成年人在這個年齡段遭遇禁閉,失去自由,會導致出來之后容易攻擊他人的行為發(fā)生。
針對近年來頻發(fā)的低齡未成年人違法犯罪現象,這一修訂在一定程度上是給予社會輿論的有力回應,多家媒體以“放大招”為題,爭相報道此項遲來的“熊孩子終極懲罰”。這意味著,一旦相關條款獲準通過,原本沒有法律約束的14至16歲少年,犯罪后也將面臨行政拘留。
在此之前,許多少年由于暴力、霸凌登上微博熱搜,卻因不滿16歲、不構成“殺人放火”的重罪而進入“懲罰的盲區(qū)”。法律“沒轍”,只能交由學校監(jiān)管、家庭教育。現在,面對犯罪低齡化,以法律之名將行拘年齡降至14歲,更多歧途少年有了去處,我們是否能松一口氣,坐等“限制”帶來的良性循環(huán)呢?
中國刑事訴訟法學研究會少年司法專業(yè)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姚建龍曾在采訪中表示:“這條修訂如果通過,將會突破原有法律限制,已滿14周歲不滿16周歲的未成年人犯罪,最長可以達到20天拘留?!比欢梢姷氖牵鄶滴闯赡耆朔缸?,是各類因素相互作用的復雜結果,與家庭背景、成長環(huán)境、社會影響息息相關。那么,短短20天,欺凌他人、故意傷害的未成年人,是否能夠通過拘留重新開始正常生活,做回老師、家長眼中的乖寶寶?顯然,答案是否定的。
針對未成年人犯罪,中國預防青少年犯罪研究會的調查數據顯示,與父母長期分居的未成年人數占調查比例的63.7%;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也曾做出相關統(tǒng)計,我國各級法院判決生效的未成年人犯罪數量平均每年上升13%,留守兒童約占未成年人犯罪率的70%。我們無法判斷“留守”與“犯罪”的必然關系,但顯而易見,年齡無法成為約束犯罪的唯一標準。
12歲模范少年殺死姑媽一家三口、14歲男生殺害親生父親、13歲少女將鄰居女童拋入糞坑致死……未成年人犯罪不斷突破年齡低線,確實讓人觸目驚心。長期經手此類少年犯罪案件的民警表示:“這些孩子對于生命、犯罪、法律全然沒有概念,他們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也不知道殺人需要付出什么代價?!?/p>
本應天真的少年成為乖張、冷漠、暴力的輸出對象,他們的“善”意丟失在了哪里,我們無從知曉,他們中的大部分,并非有意而為卻又真真切切施行著“惡”。我們試想,如果這些少年在迷茫、痛苦時,能夠感受到關照與溫暖;在遭遇暴力對待與不公時,有人伸出援助之手;在需要加以疏導的關鍵節(jié)點上,能夠聽到“對與錯”的教誨——或許更多少年不會誤入歧途,并在正常的生活中繼續(xù)成長。
父母生而不養(yǎng)、法律教育缺失、周遭成年人的聽之任之,少年成長之路上,他們缺失的,又何止一道行拘年限那么簡單。常言道“人性本善”,這些少年又怎會是天生的“罪犯”?一個個少年犯罪事件背后,沒有不良的少年,只有不幸的少年。成年人世界的失職,或許才是未成年人犯罪的始作俑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