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長凱 程 遠 辛亞楠 (山東省陽谷縣畜牧局 252300)
淺談仔豬白痢及其免疫
王長凱 程 遠 辛亞楠 (山東省陽谷縣畜牧局 252300)
仔豬白痢是常見病。其發(fā)病率高達60%~80%,每年每季都發(fā)生;有一定死亡率;使仔豬斷奶體重下降,從而影響后備豬質量,并降低肉豬出欄率;增加藥費,提高成本。
1.1 仔豬白痢的特點 仔豬拉白色粘稀屎或灰白色粘稀屎,有腥臭味;胃腸道有炎癥;一般多發(fā)生種子仔豬生后15~20日齡。
1.2 仔豬白痢的病因分外因與內(nèi)因兩類 (1)外因:天氣:夏季炎熱、溫度大,寒流侵襲,連陰天;豬圈陰冷潮濕;母豬患乳房炎、胃腸炎;仔豬貧血,抗病力下降等。(2)內(nèi)因:品種差異,我國地方豬仔豬抗病力比國內(nèi)培育品種和國外引進品種仔豬強;近親繁殖使仔豬生活力與抗病力下降;仔豬白痢與仔豬免疫系統(tǒng)的發(fā)育關系密切。
(1)免疫抗體又叫免疫球蛋白(Immuneglobalin),豬只有IgG、IgA和IgM三種。免疫球蛋白由B細胞產(chǎn)生,B細胞系統(tǒng)在禽類來自腔上囊,在哺乳動物來自骨髓,還有脾臟、腸集合淋巴結等,也叫骨髓淋巴系統(tǒng)。(2)仔豬出生后主要從母豬初乳和常乳中獲得免疫抗體,形成被動免疫力。(3)初乳中總蛋白含量為每100ml約15~26g,其中60%~70%是免疫球蛋白(80%是IgG,15%是IgA,5%是IgM)。其中大部分由母豬血清轉移到乳清中,少部分由乳腺組織本身產(chǎn)生。初乳中的抗體主要預防敗血癥,其次對腸道疾病進行免疫。(4)仔豬從初乳中獲得抗體,有時間限制。因為仔豬出生時,其腸道上皮處于原始狀態(tài)(即開放狀態(tài)),它能不加選擇地吸收未經(jīng)分解的大分子(如蛋白質、免疫球蛋白、微生物等),此過程也叫“喝細胞”過程。因此,此時是大量“喝”初乳抗體的時刻,吸收的時間順序是:生后6h內(nèi)能吸收大部分,24h后僅能吸收小部分,48h后基本不能吸收,72h最后在回腸部喪失吸收能力。產(chǎn)后乳清蛋白含量迅速下降,產(chǎn)出第一頭仔豬的4~6h后,乳清蛋白只有開始的一半,產(chǎn)仔13~16h后,乳清蛋白含量接近常乳。在生產(chǎn)中,有的豬場對先產(chǎn)出的仔豬不固定奶頭,而是吃吃這個,又吃吃哪個乳頭,所以先產(chǎn)出的仔豬吃的抗體多,其血清中抗體含量高。如果等仔豬全部產(chǎn)出后一起吃,可避免這種不平衡。(5)常乳(milk,3d后的乳)中免疫球蛋白的濃度在產(chǎn)后7d為6.5mg/ml,其中IgA占60%,1gG占30%,IgM占10%,它們大部分是在乳腺中產(chǎn)生,少部分來自血清。IgA在血清中為單體,稱為血清型1gA,有抗菌和抗病毒作用,在腸黏膜上為雙聚體,稱分泌型1gA。分泌型1gA能抵抗消炎藥,吃入后在腸道表面至少保持12h,因此對防御仔豬腸道疾病有良好作用。(6)仔豬主動產(chǎn)生免疫球蛋白的時間為3周齡,具體是3周齡首先產(chǎn)生IgM,1月齡才產(chǎn)生IgA和1gG,2~3月齡自動免疫力才達到最大的成熟,所產(chǎn)生的抗體大部分為IgM,少量IgA和1gG。IgM的效力(主要在滅活革蘭氏陰性菌上)比IgA和1gG高得多。仔豬自身抗體產(chǎn)生于淋巴結、脾臟、扁桃體和腸黏膜固有層。(7)仔豬由初乳與常乳的得到的抗大腸桿菌的免疫球蛋白在2~3周齡消耗完,而自身抗體在3周齡產(chǎn)生。因此,3周齡時是仔豬從母體獲得抗體與自身產(chǎn)生抗體的抗體轉換期(turn over),有人稱之為青黃不接期,此時仔豬防御能力下降,最易患仔豬白痢。
3.1 預防措施 (1)母豬以養(yǎng)地方為主,其仔豬抗病力比國外培育品種強;(2)防止近親繁殖,建立必要的檔案記錄制度;(3)證妊娠母豬與不如母豬有充分的蛋白質;(4)早補料,有利于增強仔豬體質與抗病力;(5)給仔豬補鐵,用右旋糖酐鐵鈷合劑,3日齡肌注1~2ml,10日齡2ml,既可預防貧血又可預防仔豬白痢;(6)搞好豬場防寒防暑工作;(7)國外有人成功的應用自家菌苗預防仔豬白?。唬?)注意防治母豬乳房炎、胃腸炎等疾病。
3.2 治療措施 (1)治療原則:首先要早而及時治療;其次措施要快而得力,因為一拖拉可能加重,也可能自愈(連陰天仔豬白痢多,一晴天就自愈);最好通過母豬來治,這樣不用頭頭抓仔豬,母仔安寧,效果顯著,且安全。(2)治療措施:①中草藥白頭翁0.25kg熬湯喂母豬,2次/d,2次即愈,此方還有預防作用;②福爾馬林夜20ml/100kg體重,混入飼料內(nèi)喂母豬,2次/d,2次即愈;③小蘇打:水楊酸鈉粉=1:1混勻;每頭母豬10~20g/次。2次/d,2次即愈;④來蘇水10ml,混入飼料內(nèi)喂豬,1次/d,2次即愈。
S858.28
B
1007-1733(2017)02-0036-01
2016–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