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穎
1、水巴子饃
小時候,很長一段時間里我都覺得水巴子饃是世界上最好吃的東西。
所謂水巴子饃,其實就是非常原始的一種麥面饃,是用農(nóng)家自制的含麩量很高的一種粗面粉制成的。通常是將粗黃的面粉用水調(diào)稀,然后將其貼到毛邊鍋的鍋壁上,鍋底則煮著米粥或菜湯。米和菜的香氣,再加爐下柴火的淡淡煙味,都深深地浸入到那黃玉般瑩潔光鮮的饃體中,產(chǎn)生一股任何東西都替代不了的香味。特別是臨鍋的那一面,被火烘得堅硬舒脆,一咬一聲干響,滿嘴生香。如果它正好又是從母親帶著菜香的手上傳過來,則更是有一股令人眼熱的溫暖感覺。
但我吃得最多的水巴子饃不是母親做的。母親為了能掙回二三十元錢貼補家用,每天一大早出門,很晚才回來。我的三餐,更多的是由外公做,外公是個鐵匠,他那雙擺弄了一輩子鐵器的手,捏起水巴子饃也很在行。每頓做飯時,總會為我貼一個饃在鍋邊,作為對家中最小一個成員的特殊照顧。這讓幾個比我大不了多少的舅舅和姨媽心理極不平衡,時不時會用眼睛半真半假地恨我。而我卻抱著饃,啃得一臉的得意。
不知是因為外公的手終年有一股鐵腥味還是家中的菜飯還不夠惡劣,不足以顯示出水巴子饃的優(yōu)越性,外公版的水巴子饃,并不是我記憶中最好最香的。事隔多年再回憶,才隱約找出原因:是面和燃料的問題。城里用的精面和煤炭爐,是制不出真正極品的水巴子饃的。
真正讓我記憶深刻的,是我在六姨媽插隊的鄉(xiāng)下吃到的,那地方名叫白塔壩,離縣城二十幾公里,是本縣最窮最苦的地區(qū)之一,那里的工分價值,只相當(dāng)于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一個壯勞力苦干一天掙八九分錢。
在這樣的地方,油、豆瓣和花椒等川菜必須的調(diào)味品是奢侈的,只在請客時用。鹽雖然不奢侈,但也沒大方到可以隨便用,因為那東西得拿家里僅有的兩只雞偶爾下的蛋跑幾里路去大隊換,這是一個麻煩的過程,因而大家多數(shù)時間都能省則省,以最省油鹽的方式煮菜。一大堆菜扔進(jìn)鍋里摻水狂煮,熟后放鹽,與豬食的區(qū)別,一是洗得認(rèn)真些,二是有鹽。
大鍋菜最佳的伴侶,便是水巴子饃。這東西只須往大鍋菜的鍋邊貼上幾塊面糊糊,把鍋一蓋,菜起鍋時,饃也就好了。
水巴子饃可以和任何菜湯相伴,但我最喜歡的,是它和土豆湯的組合。黃黃的土豆黃黃的饃,發(fā)出淡淡的軟玉一般的柔光,與灶里的青煙和鍋里的水汽一道,將滿是煙塵的農(nóng)家廚房,烘托得親切而溫馨,所有的雜亂與骯臟,被一掃而光。
作為白塔壩的小客人,我品嘗過村里所有人家的水巴子饃。那時年紀(jì)小,不懂事,不知道糧食之于窮人家的金貴,總喜歡在別人家里“守嘴”,而樸實的白塔壩人,也從沒覺得我這張突如其來的小嘴是多么大一個負(fù)擔(dān)。雖然有時因為我的出現(xiàn)而讓女主人忍嘴吃個半飽,但大家仍對我的到來表示歡迎,因為那時我的小嘴很甜,每次吃完都會夸人家的飯菜香,夸得女主人樂呵呵的——我這個小小城里人的意見,會讓她們開心半天。當(dāng)然,在這之后,也少不得六姨端著半碗米或面,挨門去道謝。
雖然夸了很多人家的饃,但真正讓我喜歡的,還是一個姓廖的老婆婆做的饃,她有一個和我年紀(jì)相近的孫子,因而我在她家出現(xiàn)的頻率更高些,她做的饃里有些玉米面,而土豆湯里多了一些咸菜和蔥,僅憑這點小小的講究,就讓人感覺出一些不一般來。老太太當(dāng)年在地主家當(dāng)過傭人,因而,見識比多數(shù)鄉(xiāng)下老太太要多一點,同樣粗糙的農(nóng)家飲食,因那點小小的見識,而變得不大相同。
廖婆婆的孫子順娃是我的好朋友,也是我成年后多部文學(xué)作品主人公的原型,他比我大兩歲左右,但對于田野和農(nóng)村生存技巧,懂得比我多太多了。我們倆時常一起到田里去撿麥穗,他總是帶我到幾里外的部隊農(nóng)場里去撿,因為那里是用機器收割,遺漏得很多。我們每次都用小背簍背回半簍麥穗,他會把我的那一半,交到奶奶手上,看她用滿是黑巴裂紋的手把麥粒一顆顆脫下,然后用篩子細(xì)細(xì)篩好,放到鍋里焙干,抓進(jìn)石錐錐成黃黃的麩面。不出意外的話,半小時后,我一下午的勞動,便會變成兩個印著老奶奶手紋和土豆湯香氣的水巴子饃放到我的懷中,而我給順娃分時,他通常不會要,他總是一面吞口水,一面說不愛吃。他自己每次撿的麥子,則送到保管室,交到隊長手里,樂得隊長直夸這娃娃是全生產(chǎn)隊覺悟最高的人。
我一直對他的舉動不解,有一天在竹林里躺著玩,才聽到他的心聲,他一直想讓隊長表揚他,這樣,長大就可以當(dāng)隊上的拖拉機手,到那時,水巴子饃饃,要多少就有多少。
他的這個愿望最終沒實現(xiàn),17歲那年,在和鄰隊爭水的一次械斗中,為了保護(hù)隊長,他頭上挨了一鋤頭,當(dāng)場就死了。
水巴子饃,因為有了順娃的這段故事,而增加了些苦澀的意味。
前些日子,我去鄉(xiāng)下,到一戶農(nóng)家,看見久違的土灶,鼻子里不覺又顯現(xiàn)出水巴子饃那誘人的香氣,于是央求主人做兩個來吃。年輕的主婦有點茫然,問旁邊的中年婦女是何物,那女的笑笑對我說:現(xiàn)在哪個還吃那東西?連豬都不吃了,我還是給你燉只雞吧!
她的態(tài)度很熱情也很誠懇,但讓我打心眼里不舒服。
最后,在我的堅持下,她還是做了,外形和質(zhì)感與記憶中別無兩樣,只是它旁邊的陪襯物變成了雞鴨魚肉,吃起來已不是記憶中那個味了。
如同記憶中多年未見的初戀情人,懷念的感覺永遠(yuǎn)好于重見。嚼著那無味且有些粘牙的面饃,我發(fā)自內(nèi)心地后悔自己的堅持。
2、洋芋面
女兒小美與我最大的相似之處就是愛吃洋芋面。她喜歡吃,是因為我喜歡做;而我喜歡吃,是因為與一段往事有關(guān)。
我4歲的時候跟著當(dāng)知青的六姨在四川什邡縣隱豐公社白塔壩村生活,在那里,和洋芋面結(jié)下了很深的情誼。
所謂洋芋,其實就是川西人對土豆的方言說法。因為土豆外形似芋,又是從國外傳來的,于是就得了一個洋名字。
白塔壩是出了名的窮村子,多數(shù)田都是紅膠泥土質(zhì),天晴一把刀,下雨一團(tuán)糟,除了土豆,還真沒有別的東西好種的。這也是天可憐窮人,給他們送來這種產(chǎn)量既高易于保存而且味道還不錯的東西,讓當(dāng)?shù)匾淮四芴铒柖亲?,并繁衍下來。?dāng)?shù)氐娜藗儯瑢@被稱為洋芋的尤物充滿了敬畏感。
洋芋作為主食,通常是用水煮之后蘸上炒鹽或辣椒面吃的。也可以紅燒、回鍋或煨在炭火里烤熟,還可以將它搗碎加鹽菜或玉米粉煮成糊,還可以曬干打成粉過濾之后做成粉絲。各種吃法中,惟獨沒有當(dāng)下最流行的薯條和薯片,并不是70年代的中國老百姓缺少發(fā)現(xiàn)的慧眼,而是每月一到二兩的菜油供應(yīng)量,無論如何也不支持他們想出這樣紈绔的做法和吃法。
作為一個外來者,我的姨媽做洋芋的方法,與村了里的主流做法不太一樣。即是在最困難的時期,一個與城市還有聯(lián)系的知青,她所擁有的物質(zhì)條件也比當(dāng)?shù)刈罡挥械霓r(nóng)家稍好一些。至少在她裝食品的箱子里長期會有面條或豬油,以及農(nóng)家既覺敬畏又覺多余的味精。這些東西,在當(dāng)時都是要憑票才可以購買的。鄉(xiāng)下人得到票的幾率和數(shù)量,都是城里人的幾分之一。
因為這點小小的便利,我和姨媽碗里,便比鄉(xiāng)親們多了一個新品種:洋芋面。
洋芋面的做法非常簡單,甚至簡陋。通常情況下,是在鍋蓋背面將洋芋切成筷子粗的條,加少量油、花椒和鹽炒幾分鐘,再加水煮沸,然后放入面條煮,如果這個時候正好還有幾棵剛從田里拔出的蔥切成的蔥花,放到鍋里,整個房間甚至小院里,便會充滿一股怪怪的香氣。
六姨住的地方,是隊部曬壩旁的一間小土屋,這里曾是十幾個知青的住地,后來大伙憑著各自家庭的關(guān)系以各種各樣的理由離開了,只剩下六姨一個人。而我,作為陪伴者,不知是不幸還是有幸地在那里當(dāng)了一段時間的“編外知青”,見證了六姨那段充滿寂寞和清貧的青春歲月。
有這段記憶的不止我一個。在許多白塔壩村民中,六姨做的洋芋面的香味,至今還是談資。多數(shù)人都是從曬壩旁過時那裊裊炊煙中聞到那奇異的香氣,而少數(shù)有幸吃過的人,則更是當(dāng)成可值得夸耀的事情,偶爾從六姨那里分得一小碗,吃下肚之后,至少會變成三天得意洋洋的夸贊,讓那些只聞過香味的人們羨慕不已。
一些有心計的女人,就開始來和六姨套近乎,直爽點的,就開門見山拜師學(xué)藝;含蓄點的,則是納一雙鞋底來說東道西,眼睛卻滴溜溜盯著六姨做面的一舉一動,回家之后,悄悄按步驟一一還原,然后得意洋洋地端到老公和娃娃面前,靜等他們的狼吞虎咽和表揚。
但多數(shù)時間,她們得到的都是失望。無論她們怎么努力,她們做的洋芋面在老公和女兒面前都得不到肯定,都說不是那味兒。
其實,這也怪不得她們學(xué)藝不精或六姨打了埋伏,而是她們確確實實在硬件上受到期限制,難以做同原汁原味的城市版洋芋面。
首先,她們用的面不是六姨用的城里人吃的精制細(xì)面,而是自產(chǎn)的將麩皮和面粉混在一起的土面,這種面色質(zhì)灰黃,下水煮后很容易變軟變?nèi)?,把面湯染得污濁不堪,如果火候拿捏不好,很容易變成一鍋漿糊,從質(zhì)感和觀感以及口感上完全達(dá)不到六姨所做的洋芋面的境界。
第二硬件,便是花椒。七十年代中期的川西農(nóng)村,多數(shù)農(nóng)家都是把花椒醬油醋和味精等只關(guān)乎味覺不關(guān)乎飽肚子的調(diào)味品當(dāng)成奢侈物件,認(rèn)為這樣做除了把胃口整得更大空耗糧食,便再無別的用處。如果說大家對味覺還有些許的照顧,就只剩下辣椒醬了。這主要是因為四川濕度大,辣椒有追風(fēng)除濕的作用,對它的保留,算不得是對味覺的照顧,倒更像是對病痛的一種恐懼和妥協(xié)。
除了花椒,還有味精。這更是不可多得的稀罕玩意兒。只需三兩顆,清水變鮮湯,這在鄉(xiāng)下人眼中簡直可以算是奇異的魔術(shù)了。雖然這東西價格不算貴,但因為要到幾十里外的縣城購買,太折騰了,而被大家放棄了。
因為有了這三樣?xùn)|西,六姨的城市版洋芋面雖然用的是本鄉(xiāng)的洋芋本鄉(xiāng)的蔥,甚至水和柴與大伙都一樣,但味,卻完全不一樣了。
3、急胡豆
六姨在白塔壩當(dāng)知青那陣,是我這輩子吃胡豆最多的時段。從春天開始,田邊地角那些曾經(jīng)開著藍(lán)黑蝴蝶花的綠苗上,突然就長起了一串串青色的豆莢,最初嫩綠而扁平,之后,便如同被飽奶灌了嬰兒般一天一個樣地鼓脹了起來,再之后,飯桌上就會多出些渾圓的青綠尢物,這些家伙每個頭上都長著新月一般微笑的嘴,無論是被油鹽煎炒,還是被沸水烹煮,抑或是被蔥姜和醬醋腌淋,一例都抱以參透一切的笑意。
胡豆可以鮮吃,沸水一焯,加點蔥姜辣椒,淋點醬油醋,如果再伴以田間隨手摘回的帶露魚腥草,堪稱時鮮美味。
鮮胡豆還有一種吃法,就是回鍋,用熱油加豆瓣炒汁,將半熟的青胡豆倒進(jìn)去,一通爆炒,胡豆被炒成泥狀,糯軟的質(zhì)感香辣的味,令人食量大增。
稍過些時日,胡豆被陽光曬透曬干,進(jìn)入到它的成熟期。就像許多物種一樣,成熟的胡豆不再青澀稚嫩,也不再傻不隆冬地柔軟,而變得堅峭和生硬起來,這時節(jié)的胡豆,落地嘩啦啦,入嘴嘎嘣嘣,一副桀驁與不服氣的樣子。人們或拿它來做豆瓣,與新磨的辣椒醬混在一起,成為一家人四季餐飯的重要伴侶;或?qū)⒍拱暧盟蒈洖r干后,用油炸成一盤香脆的奢侈品,躲在老人看不到的地方,偷偷嘗一口神仙的生活。
當(dāng)然,這并不是胡豆通過白塔壩人腸胃的常態(tài)方式,甚至之前需要耗油而且使得人們飯量大增的回鍋方式,都因為太過于紈绔和敗家,而被貧窮的白塔壩拒絕著。白塔壩胡豆的宿命,其實是一道以“急”聞名的菜——急胡豆?對,就是它!
這道菜究竟應(yīng)該叫“急”還是“激”,一直是令我糾結(jié)的。若以味道和意味來論,我覺得叫之以“急胡豆”更形象生動;但若論之以制作方法,則“激胡豆”更加貼切鮮活。
激胡豆是一件好玩的事情,通常是用柴灶燒上小火,把一撮青而硬的生胡豆放進(jìn)鍋里翻炒,如同把楞頭小青年丟進(jìn)火熱的生活,各種煎熬掙扎,各種火熱碰撞,各種起落沉浮,各種喧囂炸裂。最終,皮色變成沉穩(wěn)的褐黃,內(nèi)質(zhì)卻變得香脆甚至堅硬,所有受過的傷留下的疤,都變成星星點點的黑色裝飾。這時的胡豆,已走到了一顆胡豆能達(dá)到的人生最高點,但這還遠(yuǎn)遠(yuǎn)不是終點,雖然在這個時段,一雙雙突然伸來的大手小手在呲牙裂嘴中將它們滾燙地帶走,裝在衣服口袋里成為溫暖半日的零食,但那并不算功德圓滿,因為它們還沒有經(jīng)歷那驚心動招搖撞魄的一“激”。
“激”的具體步驟,是用醬油、醋加蔥姜和辣椒花椒味精兌成湯汁,將炒得熱火朝天并發(fā)出爆響的胡豆兜頭倒入,火熱的胡豆遇到冰冷的湯汁,發(fā)出一聲脫離苦海的歡呼,一時間沸煙升騰,香味四竄,好一番聲色滋味,然后用鍋蓋蓋上,任它燜十分鐘,一份完美的急胡豆就隆重誕生了。
但這并不是令我魂牽扯夢繞的白塔壩版急胡豆,而是常規(guī)意義上的城里版,因為在白塔壩,醬油、醋和花椒味精等,都是既貴又需要跑很遠(yuǎn)才能買到的奢侈品,非家里有貴客上門不買。白塔壩的咸味主要來自酸壇中的酸水,酸咸皆備,連醋都省了。而蔥與辣椒,田里不缺,隨手扯兩個,剁細(xì)就成。最有特色的,是佐料湯中偶爾勾下的一勺新黃菜籽油,油色黃亮如秋夜的月光,在青的蔥與紅的辣椒之間,寫意地成圈成點,好一番誘人氣息。這是白塔村人做急胡豆的湯料,用乳黃與淡藍(lán)交集的老土碗裝了,待胡豆踴躍翻騰之后,一個被歲月浸染成深黑的木鍋蓋迎頭蓋下,這時,那掛著炭煙的灶臺,那終年被油煙洇染的,已變得如老人眼睛一般閃著濁光的玻璃明瓦,也變得如藝術(shù)品般的輝煌了。
灶臺上那一碗泛著淡淡煙氣,安靜而柔軟的胡豆,就那樣一點一點地浸入到我的夢里,隨著年紀(jì)的增長,越來越清晰。
4、洗澡萵筍
萵筍的吃法有很多。它的葉可以用來炒,也可煮湯,嫩尖可以用花生漿芝麻醬調(diào)和蜂蜜生吃。它的枝干,可以用來紅燒和清燉,還可以切成片或丁塊,用來炒肉片或做宮保雞丁,還可以切絲涼拌。它的皮,可以宰碎加到豬飼料中,最終變成美味的豬肉。用“鞠躬盡瘁,死而后已,忠誠得渣都不剩”來形容它,一點都不過分。
以上諸種吃法中,我故意漏掉,也即是我最喜愛且必須拎出來單說的,便是洗澡萵筍。在我心目中,它與蘿卜飯、洋芋面、急胡豆和紅豆腐并列為五大窮人美食,并不是說只有窮人才吃這些東西,而是因為它所用食材便宜易得,制作方法簡單,不用耗費太多資源就可以得到,其美味程度不輸于任何貴菜,而且令食者記憶長久,過舌不忘。
每年四五月,川西壩子的萵筍就上市了。這個時節(jié)的萵筍,便宜到令最會講價的主婦都不好意思還價的地步。這時節(jié),也是吃洗澡萵筍的最佳時節(jié)。
洗澡萵筍的原料通常是新上市的萵筍的頂端三分之一,將它剝皮剖成一寸左右的段,這時的萵筍,瞬間變成種水皆好的翡翠模樣,渾身上下散發(fā)著一股令心脾為之一敞的清香氣息。將萵筍放到酸水里浸泡幾十分鐘,便可以食用。加熟油辣椒和味精亦可,加花椒油和雞精亦可,加生黃菜籽油亦可,什么都不加,空口裸吃也可。
整個制作過程,簡單得連工藝兩個字都不好說。無非就是把萵筍最嫩的部位泡到酸水里,四十分鐘到兩小時不等,只要有基本行為能力的人,都可以制作。但能做與做好,并不是一回事,其關(guān)鍵的奧秘,就在那看似一筆帶過的“酸水”里。
在傳統(tǒng)的四川人家里,再簡陋的人家,都少不得兩個壇子,一個是豆瓣壇,一個是酸菜壇。豆瓣與川菜的關(guān)系,自不必說。而酸菜與四川人,也是有過命的交情——光是空口下白飯,就是酸菜在很長一段時間的存在方式。在許多老輩人心中,托著一碗白粥咬著長長的酸豇豆,或扯著一塊酸青菜的場景,是那樣鮮活生動的記憶。這也就是韓國人拿泡菜“申遺”,反對得最兇的是四川人的原因。
泡菜的靈魂,就在于酸水。四川泡菜酸水的制作方式,各個區(qū)域各有不同,有的地方是用冷開水,有的地方是用白醋或酒;有的地方加白糖,有的地方加冰糖;有的地方加花椒,有的地方加炒鹽;有的地方禁加葷腥,而有的地方會往里面加鮮魚……
一方的水土和風(fēng)俗,養(yǎng)出了一方不一樣的酸水。一壇不一樣的酸水,泡出了口感完全不一樣的酸菜。這些泡菜,在川菜中無處不在,而我覺得在這些菜中,只有洗澡萵筍是當(dāng)仁不讓的王。雖然,青菜蘿卜與蓮白甚至蒜苔,也可以用“洗澡”的方式制作,但論清香與爽口,論酥脆與冰滑,論咸淡的適宜,論與其他食物的融合度和與四川人的情感共鳴,沒有哪一樣泡菜,能超越它。
行文至此,我突然想起一件舊事。很多年前,一位外地做生意的朋友來四川,我請他吃川菜,飯前照例要問問對方有什么飲食禁忌。他的夫人小聲說:“除了萵筍,什么都行!”點菜時特意囑咐不要萵筍。菜一帆風(fēng)順地上,酒眉飛色舞地喝。在正菜上完之后,按四川宴席的慣例,該上泡菜。服務(wù)小姐深情款款地端上一盤翡翠玉牌般的洗澡萵筍,上面紅亮亮滴了幾滴辣椒油,佐以幾顆鮮紅的枸杞,紅綠相伴,秀色宜人。
這是我的最愛,但出于對朋友禁忌的尊重,我趕緊讓服務(wù)小妹把它撤走。小妹一面手忙腳亂地撤菜,一面小心地解釋這是贈送的菜,沒上菜單,不好意思不好意思。還不無遺憾地說:“這道菜是餐廳廚師長的絕活,很多人通常會加一份……”
這時,我那位朋友已是眼淚汪汪,他伸手叫停服務(wù)員,讓她不要撤。他的妻子疑惑地看著他。我打心眼里也想知道萵筍究竟怎么得罪了他?讓他與之有不共戴天之仇?只聽說有人對芒果過敏的,難不成還有對萵筍過敏的?
那盤萵筍最終留在了席上了。趁著酒勁,朋友說出了他不吃萵筍的原因——他自幼喪父,母子相依為命,家貧無米,常常以萵筍為主食,有時一吃就是大半月。少鹽無油的萵筍,是世界上最難吃的東西,吃得人一想起它就冒青口水。母親為了讓他不那么反胃,就常常會做點洗澡萵筍,至少吃起來不那么沒有嚼勁,而且還有些鹽味。此事給母親帶來巨大的額外勞動,為了找到足夠的鹽做酸水,母親攢雞蛋,幫人割豬草,甚至去借酸水,所受的辛苦和白眼,令他一生都厭恨萵筍。
那晚,他最終還是吃下了一塊洗澡萵筍,大師傅無與倫比的泡菜手藝,化解了一個人與一道菜幾十年的恩怨,也讓他心中的那塊結(jié),慢慢消散開來。
其實,他并不是我認(rèn)識的惟一一個討厭吃萵筍的人,我的岳父和早年在什邡電視臺的一位記者同事,也明確說不喜歡吃萵筍,原因大致相近。
但他們都不拒絕洗澡萵筍。
5、紅豆腐
一提起紅豆腐,我就會想起傅大哥,這就如同一想起海就會想起海浪和沙灘一樣。在我認(rèn)識的人當(dāng)中,會做紅豆腐且做得很好的有很多,惟有他,將紅豆腐做成年產(chǎn)值數(shù)千萬元的產(chǎn)業(yè)。當(dāng)然,這并不是我佩服他的惟一理由,在這個煎餅都能做到上市的創(chuàng)業(yè)時代,產(chǎn)業(yè)意義的傅大哥,并不是我最想關(guān)注的。
我和他是在巴中的一次年貨博覽會認(rèn)識的。作為博覽會的特邀嘉賓,自然會被介紹給幾個參會的重頭人物認(rèn)識。當(dāng)主辦方的領(lǐng)導(dǎo)把這位白手起家的千萬富翁介紹給我時,感覺他臘火腿一樣的膚色里,竟然包裹著濃濃的羞怯。這與別的從農(nóng)口發(fā)家的老板們有巨大差異。那些人作為先發(fā)起來的一部分,對自己的產(chǎn)品和未來發(fā)展方向,有一種近乎于炸藥一般的張揚。而傅大哥的樣子,卻像裝在壇里靜置在展架上的產(chǎn)品一樣,既沉默,又安詳,還有一種洞察一切卻不說的智慧。
對于紅豆腐,我是熟悉的。在很小的時候,就??吹郊移糯蠖炖飿泛呛堑貙⒁粔K塊白玉般的豆腐,用小刀切成四面光滑的小蛋糕模樣,然后用白紗布將它們籠起來,靜等它長出長長的絨毛。令我困惑的是,如果蛋糕饅頭或水果長出這樣的長毛,大人們一定會尖著嗓子抱怨可惜了之類,然后將它扔掉,而如果孩子們用手抓了或試圖放到嘴里,則免不了天塌下來一般的一番折騰,打手,掏嘴,洗手,甚至洗胃。同樣是霉菌,待遇差異咋就那么大呢?
長出毛的豆腐像一個個萌萌的小灰兔,到了成熟的季節(jié)就該去它們該去的地方。與兔子們面對的鋼刀烈火熱鍋滾油不一樣,毛豆腐們的未來,是由辣椒面、花椒面、鹽調(diào)和而成的。小灰兔們只須在那里輕輕打兩個滾,渾身上下就粘滿了紅色的配料,變得色澤誘人起來,紅豆腐的名字,由此而來。之后便是裝壇,有的用白菜葉包,有的則不用,而是裝瓶之后加白酒或熟油,密封幾個月,再拿出來,鮮香可口外紅內(nèi)白咸辣適中的紅豆腐就成功了,別的地方也有叫豆腐乳或毛豆腐的,但聽起來卻總覺得像是另一類別的什么東西。既娘炮,又生分。
傅大哥紅豆腐的制作流程,大致與前面所說的差不多??梢哉f在川西壩子里,很多村子里籍籍無名的老人,都可以擔(dān)當(dāng)?shù)闷鹚S的總工程師或形象代言人的角色,滿臉被歲月雕刻的風(fēng)霜,一手被生活侵噬得溝壑萬道的掌紋,用黑白相機一照,想不成為藝術(shù)品都很難。只可惜以往我們并沒有把生活跟藝術(shù)掛上鉤,只覺得這過日子的營生不值一提。他們的手藝,連同他們的產(chǎn)品,成為土氣甚至落后的象征,很多年輕人視之為現(xiàn)代與時尚的敵人,惟恐自己因為顯露出對它的興趣和流連,而被人嘲笑和鄙視。
傅大哥就是看準(zhǔn)了這一點,他把紅豆腐以及制作流程,都體系化和藝術(shù)化,像多年前看過的日本的壽司之神一樣,想打造出一個與紅豆腐習(xí)習(xí)相關(guān)的味覺文化。那時,《民以食為天》之類的紀(jì)錄片還沒傳入國內(nèi),《舌尖上的中國》及其引發(fā)的對飲食文化的關(guān)注還沒有到來,那時,食物還只是食物,做菜的還只是鍋兒匠,而文化,只與琴棋書畫有關(guān)。
傅大哥先知先覺地對紅豆腐進(jìn)行了藝術(shù)的加工。無論是包裝的壇子還是竹篾箱,還是商標(biāo)上的鄉(xiāng)村元素和藝術(shù)照。但這一切,都需要錢來做,他費尺了九牛二虎之力,終于和一位常年和日本韓國做生意的銷售商取得聯(lián)系,對方愿意給他以預(yù)付款的形式,出50萬元訂貨。這筆錢雖然不足以富貴,但卻是救命稻草,足以讓他的夢想起步。
注意,這個故事最重要的情節(jié)來了。就在傅大哥買好機票帶著樣品穿上一生中第一件正式的西裝準(zhǔn)備趕到深圳去簽合同的時候,他80歲的老母卻突發(fā)高燒,住進(jìn)了醫(yī)院。他聽到消息之后,從機場趕回家中,任憑飛機帶著他的夢想,空空地飛走了。
母親被送進(jìn)醫(yī)院,幾經(jīng)折騰,查出是因為一顆牙發(fā)炎引起感染。眾人都為他好不容易的機會被一顆牙破壞掉而惋惜不已時,他卻不以為然地說:“母親為養(yǎng)我們,吃盡苦頭。如果換成是我生病,她也會放下所有的事一心照料我的。我們追求事業(yè)的目的,無非就是求個親人安康富足,一旦為了別的目的,而忽視了他們的感受,掙再多的錢,又有啥意義?”
他的話,有人覺得有理,有人則覺得迂腐愚蠢,而有人覺得感人肺腑。值得慶幸的是,被他爽約的投資商就是第三類人,他不僅沒計較自己被放了鴿子,還直接將投資,從試探性的50萬,提升到實質(zhì)性的500萬。他認(rèn)為做事有底線且知道自己要什么的傅哥,是值得信任的。而傅哥也用良好的業(yè)績,證明了這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