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長軍
語文教學效率低下這似乎成了一個不爭的事實。如何提高語文課堂教學的效率,盡管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大家提出了許多理論主張,打出了各種旗號。比如正道語文,青春語文,生活化語文等等不一而足。但是,最根本的一條還是明確語文教學的目的是什么。也就是說,通過我們的語文教學究竟要給學生一些什么東西,發(fā)展學生的什么能力?就語文課程的性質(zhì)來說,過去我們因為葉圣陶先生將語文課程當作一門工具課,我們總是把學習語言作為語文課程的主要任務(wù)。后來,韓軍老師打出人文論的旗號,大張旗鼓的鼓吹人文論,在撻伐工具論的同時,張揚語文課程的人文性。然而,實踐證明,語文課程不僅僅是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精神,如果抽掉語言性,語文課程也就會失魂落魄。再后來,經(jīng)過激烈的爭論,課程標準將語文課程性質(zhì)定義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tǒng)一。但是,就這也并沒有平息論爭。那么語文課程究竟是干什么的?語文教學究竟要解決什么?
首先,從語文課程設(shè)科的目的來看,語文就是為了培養(yǎng)語文人,就是說會使用語言,會理解語言的人。也就是能讀會寫的人。寫作能力是未來社會人的一項基本能力。語文教學不是培養(yǎng)作家,也不是培養(yǎng)語言學家。過去,我們將語言知識的學習作為語文教學的重點,似乎只要掌握了語言知識,也就學會了使用語言。但是實踐證明這是錯誤的。語法知識,修辭知識等語言知識是對語言規(guī)律的總結(jié),學習語言知識和修辭知識能夠提高學生使用語言的能力,規(guī)范學生使用語言的行為,但是,并不能因此而就學好語言。語言是與人的思維密切相關(guān)的,語言是思維的外衣,離開了語言反映的客觀事物,離開了反映者的思想,語言的空殼是不可能學好語言的。因為語言的學習離不開其反應的生活,離不開對作者使用語言時的匠心的體會。剝離開語言的內(nèi)容,僅從形式上學習語言,顯然是舍本逐末的做法。正是在這個意義上,葉圣陶才說,語文的根本目的是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正是因為如此,毛澤東主席才說,語言不是那么容易學到的,要學好語言非下苦功夫?qū)W不可。
那么人文精神的培育是不是語文教學的根本呢?也不是。人文論提出以后,人們就將人文精神的培育作為語文教學的重點,似乎有了人文精神,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也就相應的提高了。從整個教育的目的來說,學校教育的每一門課程都具有培育學生人文精神的任務(wù),也有這樣的作用。不單是語文課程獨有,對此早有人論述過了。同時,語文課程之所以是語文,就是因為他要學習語言的使用,培養(yǎng)語文人。語文的人文精神蘊含在語文課程的內(nèi)容之中,學生通過閱讀即可以受到人文精神的感染與熏陶。孔子所謂的詩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說的也是文本內(nèi)容在閱讀者心中常生的反應,這種興觀群怨說,就是語文的人文化育功能。我們并不需要特別的去培養(yǎng)。
那么對于語文教學來說,我們究竟要培養(yǎng)學生的什么?
對于閱讀教學來說,閱讀的最終目的就是要理解文本,這里的理解不是我們平常意義上的理解,而是從寫作這個角度對文本所做的理解。也就是我們通過閱讀文本,體會到作者寫作文本時的心路歷程,只有充分認識到這一點,學生才能真正從閱讀教學中獲益。這種寫作的思路一方面是語言方面的,另一方面是結(jié)構(gòu)方面的。
許多時候,我們的語文教學缺乏必要的對文本背后的作者思路的認識,語文教學總是浮在上面,沒有沉入文本深處,真正探究到文本深層次的東西。因此,就出現(xiàn)學了多年的語文,我們的學生仍然不會寫作的現(xiàn)象。
我們知道,寫作能力是未來人才必備的一種能力,語文教學離開寫作進行閱讀教學,必然使語文教學偏離了教學目標。課標把學習和使用語言文字作為語文教學的目標,而語言文字的學習和使用,必須通過具體的語言實踐,一方面要通過作者使用語言文字的學習,揣摩語言文字使用的環(huán)境,理解語言文字使用的規(guī)律,體會到語言文字的表達效果,從而真正學習把握語言。我們的語文教學停留在理解層面,學生對語言的使用感受不具體,對一些寫作手法的認識也就很是膚淺,具體到使用的時候,就無所適從。學生作文中出現(xiàn)的語言干癟的現(xiàn)象,都與我們這種閱讀教學有很大的關(guān)系。
因此,語言的學習不是僅僅學習語言的形式,更主要的是學習語言所反映的生活內(nèi)容,這內(nèi)容里面就包含著作者的使用語言的思想,我們既要觸摸語言的形式,更要觸摸語言的內(nèi)容,而且這更為重要。我想葉圣陶先生之所以把語文看做是一門工具課,也是從這個意義上使用的。人文論者主張人文性沒有錯,但是,人文性不是語文教學的根本目標,人文性蘊含在語言性之中,通過語言性體現(xiàn)出來。只要我們把語文教學的目標定位為語言文字的學習和使用,那么,對寫作者語言文字使用的學習就是語文教學的重點,也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學到語言,因為作者使用語言文字就已經(jīng)告訴你怎么使用語言文字了。寫了什么是理解文本的基礎(chǔ),為什么要寫這些才是語文教學的根本。為什么要用這個比喻句而不用別的,這個比喻句之中包含著作者對客觀事物的認識,包含作者獨特的對事物的體驗,感受。學習比喻句既是對比喻這種修辭手法的學習,也是對作者認識事物獨特的體驗和認識。語言文字學習離不開語境,語言文字的培養(yǎng)既是對語言能力的培養(yǎng),也是對學生認識能力的一種培養(yǎng)。語言能力的形成也是學生感悟生活,認識生活能力的形成過程。從這個意義上來說,語言的學習和使用是伴隨著學生的生命成長過程的。
魯迅在談到古代語文教學的時候說:“從前教我們作文的先生,并不傳授什么《馬氏文通》,《文章作法》之流,一天到晚,只是讀,做,讀,做;做得不好,又讀,又做。他卻決不說壞處在那里,作文要怎樣。一條暗胡同,一任你自己去摸索,走得通與否,大家聽天由命。但偶然之間,也會不知怎么一來——真是"偶然之間"而且"不知怎么一來",——卷子上的文章,居然被涂改的少下去,留下的,而且有密圈的處所多起來了”現(xiàn)在,語文教學已經(jīng)進入科學化的軌道,單純的讓學生讀,讀,讀,那結(jié)果寫作自然就是一條暗胡同,學生難以在短時間內(nèi)學到東西。學生的語文能力也是難以在短時間內(nèi)形成。
總而言之,作為語文教學來說,要提高語文教學的效率,就必須要從寫作的角度來教語文,要讓學生掌握語言,真正將語言學到手,就必須要讓學生觸摸作家的思想,領(lǐng)略作家使用語言的匠心。語言的實踐性不僅僅是讓學生多進行語言實踐訓練,還需要用心琢磨作家使用語言的實踐,將這兩者的實踐結(jié)合起來,學生才能真正獲得語言能力,提高語言素養(yǎng)。語文課堂教學的效率也才能真正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