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向 紅(西北師范大學 , 甘肅 蘭州 730030)
從古代漳縣城置廢與城址變遷看西北城防主要特征
張 向 紅
(西北師范大學 , 甘肅 蘭州 730030)
通過對甘肅省漳縣縣城在東漢、北魏、元、清四次設(shè)置,又在西晉、唐、清三次被廢的歷史事件的梳理,分析了漳縣縣城設(shè)置與被廢的現(xiàn)實意義,而縣城地址的三次遷徙,則說明了西北城防的防洪性特征。
漳縣城置廢; 城址變遷; 西北城防
在中國西北古代歷史上,曾經(jīng)四次設(shè)漳縣城,而期間三度被廢,并三徙城址。其置因、廢因和徙因之所在,與西北地區(qū)各地城防特征頗有共性。
甘肅省漳縣第一次設(shè)縣城是在東漢時期,《后漢書》卷113記載:鄣縣城為隴西郡的十一個縣城之一。東漢“永元元年(89年)封耿秉為鄣侯是也?!盵1]即始建于東漢的鄣縣城,與當時耿秉被封“鄣侯”的“鄣”有關(guān)。關(guān)于耿秉被封鄣侯之事,據(jù)民國楊守敬《水經(jīng)注疏》卷18中的考證,東漢朝廷官員中掌天子之副馬的駙馬都尉耿秉于永元元年“拜征西將軍,副車騎將軍竇憲,擊北匈奴,大破之”,因而“和帝封耿秉為侯國?!薄坝涝旮饷狸柡睢?。也就是說東漢和帝即位的第一年,耿秉因大破北匈奴之功被和帝封為鄣侯,次年,又改封為美陽侯。據(jù)此可知,漳縣縣城的第一次設(shè)置是因為當時東漢王朝在與少數(shù)民族匈奴族的戰(zhàn)爭勝利,打勝仗的耿秉被封的鄣侯國內(nèi),東漢建立了鄣縣而設(shè)縣城。耿秉稱鄣侯的時間只有一年,一年后改稱美陽侯,與“鄣”字無關(guān)了。因此可知,漳縣城的始建應在東漢永元元年,即公元89年。從譚其驤先生《中國歷史地圖集》第2冊第40-41頁《東漢時期全圖》上可以看到,當時的鄣縣城地處東漢的西部邊地,與諸羌接壤。因此,東漢設(shè)鄣縣縣城實為防邊,防止匈奴等對邊疆的侵擾,城防即國防[2]。
此次縣城設(shè)置后,經(jīng)歷了三國魏,直到西晉,“晉屬南安郡”[3]。《元和郡縣圖志》卷39記:西晉“永嘉南渡,縣遂廢焉?!奔幢狈礁髯鍍?nèi)遷,與西晉政權(quán)沖突,永嘉四年(310年),西晉因此結(jié)束。可見第一次漳縣縣城的被廢,是因為西晉與匈奴等少數(shù)民族的戰(zhàn)爭,戰(zhàn)敗的西晉王朝滅亡,西晉所屬的邊地縣被廢,縣城也隨之被廢。屬于王朝結(jié)束,國防失守。
“鄣,防也?!睎|漢始設(shè)的鄣縣城在以后很長時間內(nèi)都具有國防要地的特征。《鞏昌府志》卷2記載,直到明清時期仍然為“扼番障鞏之沖也?!本?6也記為“西控氐羌,東維秦隴”。是整個古代西疆國防線上不可缺少的戰(zhàn)略要沖。
東漢到西晉,漳縣城的城址在哪里呢?楊守敬在《水經(jīng)注疏》卷17中言:“后漢隴西郡有鄣縣,魏、晉并屬隴西郡,永嘉后廢。后魏復置作彰,為廣寧郡治,在故漳縣西南?!闭f明北魏復置的彰縣城(廣寧郡城)位置在清代漳縣城(“故鄣縣”)的西南。譚其驤先生《中國歷史地圖集》中東漢到北朝的各張地圖上,鄣縣城也在今漳縣城城西,且在漳河北岸。
第二次設(shè)漳縣縣城是在北魏宣武帝時。但此前,西秦(氐族政權(quán))設(shè)有廣寧郡。據(jù)《資治通鑒》卷121注釋:“廣寧郡治隴西鄣縣。”即當時的漳縣城是廣寧郡的郡城,是漢、羌、氐等多民族聚居之地,氐族人占統(tǒng)治地位,羌族等人也有相當?shù)臄?shù)量,且有取政權(quán)之意。如《資治通鑒》卷121南朝宋元嘉七年(430年)十一月記:
南安諸羌萬余人叛秦,推安南將軍、督八郡諸軍事、廣寧太守焦遺為主,遺不從;乃劫遺族子長城護軍亮為主,帥眾攻南安。暮末請救于氐王楊難當。難當遣將軍苻獻帥騎三千救之,暮末與之合擊諸羌。諸羌潰,亮奔還廣寧,暮末進軍攻之。以手令與焦遺使取亮,十二月。遺斬亮首出降,暮末進遺號鎮(zhèn)國將軍。
可知南朝宋元嘉七年為氐族人西秦王乞伏暮末永弘三年(430年),當時這一帶的羌人“萬余人叛(西)秦”,并且推廣寧郡太守焦遺(駐漢至唐時的鄣縣城)為首領(lǐng),而焦遺拒絕做這個首領(lǐng)。叛秦的羌人便劫持了其族子,當時的長城護軍焦亮為首領(lǐng),并進攻南安郡。南安郡在廣寧郡以東,可見,叛亂的羌人欲東進直取西秦的都城秦州城(今甘肅天水市)。這時西秦王乞伏暮末向另一支氐族人的首領(lǐng)楊難當求救。楊難當派將軍苻獻帥領(lǐng)三千騎兵來救,與乞伏暮末的西秦軍隊會合,才擊潰了叛亂的羌人。焦亮在兵敗后逃到廣寧郡治(漢至唐時的鄣縣城)。不久,焦遺斬焦亮,廣寧郡地依舊歸氐族人的西秦。此次羌人的叛秦雖然沒有取得成功,但說明當時的鄣縣地處于民族爭鋒中。鄣縣城是這種民族爭鋒的焦點之一。而且有舉兵的地利條件和民族勢力的基礎(chǔ)。因此很好的經(jīng)營民族關(guān)系是這一時期在這一地帶統(tǒng)治的關(guān)鍵。
北魏宣武帝時漳縣縣城第二次設(shè)置,為廣寧郡的兩縣城之一。據(jù)《讀史方輿紀要》卷59記,稱為“彰”縣城,依然為“廣寧郡治”。顯然北魏是在西秦對廣寧郡城經(jīng)營的基礎(chǔ)之上設(shè)置彰縣縣城的。北魏是鮮卑族政權(quán),對彰縣地界的漢、羌、氐等多民族進行統(tǒng)治,而且西疆與吐谷渾民族政權(quán)直接接壤。這種內(nèi)外需要經(jīng)營民族關(guān)系的狀況,才有在漳縣城郡縣兩級的設(shè)置,以防止內(nèi)部民族勢力的興起和外部民族政權(quán)的入侵。
“西魏置廣安郡,后周郡廢?!盵4]即西魏時為廣安郡郡城,到北周時不再設(shè)郡,依舊為彰縣城。隋代依然設(shè)縣城,在《隋書》卷29中寫為“障”,是隴西郡的五縣城之一。
唐代繼續(xù)設(shè)縣城,又改稱為“鄣”,屬隴右道的渭州四縣城之一[5]。此時的漳縣城,在吐蕃政權(quán)強大起來后,處于唐王朝與吐蕃的交界屏障地帶,時有吐蕃與唐的戰(zhàn)爭。如《舊唐書》卷8記載:開元二年(714年),“吐蕃寇臨洮軍,又游寇蘭州、渭州,掠群牧,起薛訥攝左羽林將軍、隴右防御使,率杜賓客、郭知運、王晙、安思順以御之?!倍疫@一地帶,對唐王朝的整個隴右和河西來說,都是極其重要的。寶應元年(762年)十二月,“吐蕃陷我臨、洮、秦、成、渭等州。”這一地帶的丟失使中原門戶大開,隴右和河西被分割成為互相不能援備的兩個部分。吐蕃一方面東進威脅唐都長安,一方面西進,占領(lǐng)河西,進而占領(lǐng)整個西域。唐王朝從太宗貞觀年間開始經(jīng)營的西北遼闊的疆域淪陷殆盡。如《舊唐書》卷11記載:廣德元年(763年)七月,“吐蕃大寇河、隴,陷我秦、成、渭三州,入大震關(guān),陷蘭、廓、河、鄯、洮、岷等州,盜有隴右之地。”可見,漳縣城所處的渭州等地帶是吐蕃突破中原的門戶。就在這一地帶丟失之后,吐蕃開始威脅唐都長安。三個月之后的十月辛未,“吐蕃犯京畿”,戊寅,“吐蕃入京師,立廣武王承宏為帝”,這是唐與吐蕃交鋒中吐蕃第一次攻陷唐都。此次雖然很快“郭子儀復京師?!盵6]但此后,因為隴右屏障地帶的失陷,吐蕃動輒威脅長安,使唐王朝在西疆以及西北疆始終處于守勢。因此,唐廣德以后鄣縣城的廢置實質(zhì)是唐王朝在安史之亂以后,西北軍事力量東調(diào)而對外部民族政權(quán)吐蕃東進的防御經(jīng)營減弱,因而才最終丟失了防御民族政權(quán)入侵的地帶。
北魏至唐時期彰(鄣)縣城的城址在哪里呢?根據(jù)《新唐書》卷40記載:“南二里有鹽井?!倍对涂たh圖志》也記載“鹽井,在縣南二里。遠近百姓仰給焉”,“鄣水,南去縣一里。”據(jù)此,現(xiàn)在的鹽井就在漳河南一里(唐一里為今466.5米)左右,距離漳河一里左右,則在今漳縣城汽車站西北,裴家莊以東,也就是說,從北魏到唐廣德以前,城址與東漢至西晉時期一樣,沒有什么變化。
漳縣城的第三次設(shè)置是在元代,但此前北宋、金所置的鹽川寨、鹽川鎮(zhèn)是元代設(shè)縣城的基礎(chǔ)。
“(北)宋復得其地”[7],于熙寧六年(1073年)九月,“置鹽川寨。”屬陜西路鞏州定西城的六寨之一?!独m(xù)資治通鑒長編》卷245記載:宋神宗熙寧六年
乙未,上批:“熙河路總管高遵裕見領(lǐng)漢、蕃軍于鹽井川筑城寨,可令就新城造廨舍兩所為七十間,賜包順、包誠,仍先具圖以聞?!薄?議收包順鹽井,或以為不可收,王安石曰:“若王韶令人自以私意問包順:‘舊日收十千,今日與十五千撲買,如何?’度順與撲買人較計利害之情無異,或當欣然,欣然,即收之無害。今置城寨,不務(wù)就本處經(jīng)度供給,乃從中運致財物為備,非經(jīng)久之策。”上曰:“古戍邊亦須從內(nèi)供饋?!卑彩?“須計置已盡,勢不獲已,乃從中供饋。若猶可以就便計置,何緣釋而不計,乃須從中供饋?”上曰:“如河北即須至從中供饋。”安石曰:“若唐時河北方鎮(zhèn),即外抗強敵,旁備鄰道,內(nèi)抗朝廷,又行賂饋,然百須不外求而足。”吳充曰:“其時誅求何可勝言?!卑彩?“近日除從中供饋外,亦豈免騷擾也?”
說明此時北宋經(jīng)略邊疆,乘吐蕃弱時,派高遵裕西征,熙寧六年,高遵裕從吐蕃手中奪得漳縣地后,“領(lǐng)漢、蕃軍于鹽井川筑城寨”,宋神宗批復可以在鹽川寨內(nèi)修宅兩所七十間賜給包順、包誠經(jīng)營。意為高遵裕繼續(xù)西征。包順、包誠為高遵裕手下打先鋒的大將。
就在此前七月,《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246記載,吐蕃“瞎吳叱率疊、宕諸羌脅青唐,寇鹽川寨,包順擊走之?!笔拐目h地沒有被吐蕃再次占去。但是對包順經(jīng)營鹽井,朝中王安石等人很是擔憂,既想讓高遵裕、包順等人經(jīng)略西疆,又害怕像唐代的邊鎮(zhèn)一樣做大而與朝廷抗衡。
可見,鹽川寨因有鹽利而建,在經(jīng)營邊疆的過程中,自建能盈利的城寨引起了北宋王朝的關(guān)注,而被收歸政府管理。之后繼續(xù)為經(jīng)營西疆的基地之一。
金改為鎮(zhèn),屬鞏州定西縣。此階段的漳縣,為宋金和西夏政權(quán)的交界地,頗有戰(zhàn)事,且為屯兵之地,如《金史》卷123記:金興定元年(1217年)冬,
詔陜西行省伐宋,沃衍與元帥左都監(jiān)內(nèi)族白撒、通遠軍節(jié)度使溫迪罕婁室、同知通遠軍節(jié)度使事烏古論長壽、平西軍節(jié)度副使和速嘉兀迪將兵五千出鞏州鹽川,至故城逢夏兵三百,擊走之。又入西和州至岐山堡,遇兵六千凡三隊,遣軍分擊,逐北三十余里,斬首四百級,生獲十人、馬二百匹、甲仗不勝計。
這段材料中顯示出金“平西軍節(jié)度副使和速嘉兀迪”帶領(lǐng)5 000兵馬,從鞏州的鹽川鎮(zhèn)出發(fā)去“伐宋”,至“故城”(唐代以前的漳縣縣城)與西夏軍隊300人遭遇,并打敗了西夏軍隊。之后又西進與宋軍交鋒并獲勝??梢?此時的漳縣城是宋、金和西夏三個政權(quán)因經(jīng)略邊疆而兵爭的一方要地。在此過程中,金政權(quán)用所屯5 000兵力,擊敗了西夏軍隊300,南宋軍隊6 000,而最終占領(lǐng)這一地帶。
宋金時期的鹽川寨和鹽川鎮(zhèn)在哪里呢?從《金史》卷123所載“和速嘉兀迪將兵五千出鞏州鹽川,至故城逢夏兵三百,擊走之”看,此時的寨(鎮(zhèn))址不在唐以前的原鄣縣城,因此,此處稱原鄣縣城為“故城”。從譚其驤先生《中國歷史地圖集》第6冊第20-21頁和57-58頁看,鹽川寨和鹽川鎮(zhèn)的位置在今漳縣城的北部大約10公里處,但就漳縣城地勢看,城北1公里外開始都是連綿的山脈。北宋與金怎么可能將一座與鹽稅攸關(guān)的寨與鎮(zhèn),建在距離鹽井很遠的山脈之中呢?因此譚其驤先生地圖上所標的位置有誤??梢酝评?唐以前的漳縣城作為縣城,是不會設(shè)在鹽市有關(guān)的鬧區(qū),縣城南一里為漳河,漳河南一里為鹽井。但北宋和金所設(shè)并不是縣城而是寨和鎮(zhèn),可以說是為鹽利而設(shè)。那么,控制鹽井則是主要目的,因而北宋和金所設(shè)的鹽川寨和鹽川鎮(zhèn)應該就在鹽井(今甘肅漳縣鹽井鎮(zhèn))。從地勢上看,鹽井地南面靠山,北一里為漳河,有溪水穿過,地勢易守難攻。另據(jù)《武陽志》記載:“……鹽川寨,元大德年間(1297—1307年)為水所沖,移建于河北古城峪(唐代以前的舊縣城,今漳縣城汽車站西北)?!闭f明鹽川寨在漳河以南。而且《讀史方輿紀要》卷59也載:漳縣
鹽井在縣城內(nèi),舊有井煮水成鹽。宋因置鹽川寨。[3]2577
說明宋代置鹽川寨,“煮水成鹽”的鹽井就在鹽川寨寨城內(nèi),即今漳縣鹽井鎮(zhèn)。
元代在北宋和金經(jīng)營的鹽川寨、鹽川鎮(zhèn)基礎(chǔ)上,據(jù)《元史》卷12記載,至元十七年(1280年),“復置鄣縣,隸鞏昌路?!笔窃柌奈蹇h城之一。元代是中國歷史上疆域最廣闊的時期,漳縣城所在地區(qū)屬元的內(nèi)地。但宋金以來對邊地經(jīng)營的基礎(chǔ)已經(jīng)形成了這一地區(qū)的統(tǒng)治模式。而且西部部分領(lǐng)土首次成為中原政權(quán)的行政區(qū),需要如同宋金時期經(jīng)營邊疆一樣的經(jīng)營,以實現(xiàn)有效統(tǒng)治。
元改稱漳縣城,明清兩代都稱漳縣城,屬鞏昌府十四縣城之一。
清代曾經(jīng)有一段時間漳縣城被廢,而成為隴西縣的一個鄉(xiāng).《清史稿》卷64記載,設(shè)“縣丞”進行管理,“縣丞駐漳縣故城?!标P(guān)于清代漳縣城被廢的時間記載不一。如《欽定大清會典事例》卷153記:“道光九年(1829年),裁漳縣歸并隴西縣。”而《清史稿》卷64記:乾隆十三年(1748年),“并漳縣入隴西”。《皇朝續(xù)文獻通考》卷320記:“(鞏昌)府南七十里舊有漳縣…道光七年(1827年)廢入隴西縣為鄉(xiāng)”。這幾種記載之間相差七八十年的時間。那么,哪種說法接近事實呢?
《欽定大清會典事例》卷231記載: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題準?!目h今改為鄉(xiāng)?!本?70記載:嘉慶十一年“諭。漳縣今裁缺”卷283記載:嘉慶十四年(1809年)。“……漳縣今裁?!睋?jù)此,乾隆五十三年、嘉慶十一年和十四年都言漳縣城已經(jīng)“裁缺”,當然就不可能到道光七年或九年才裁。因而《清史稿》所記乾隆十三年較為真實。
清代在乾隆十三年(1748年)為什么要將漳縣城廢置,而其地并入隴西呢?清《皇朝經(jīng)世文編》卷18記載了陜西巡按何承都在順治九年(1652年)所上的省冗員疏:
……據(jù)巡隴道于之士議。兩當縣、漳縣戶口無多,錢糧稀少。又城郭俱明季殘破。縣官寄居民堡。臣以為兩當即附徽州。漳縣即附岷州。令州官監(jiān)牧同知兼理。則二縣者亦可裁也。至佐貳等員??刹⒐芏槐匚鹨病7蚴」賱t省賦。賦省則簿書節(jié)減。徭役晏靜。上下無擾。推之天下。節(jié)省不知凡幾矣。……
該疏中何承都認為漳縣可以“裁”,原因有二:一是“戶口無多,錢糧稀少”即此地人少又很貧瘠。二是“城郭俱明季殘破。縣官寄居民堡?!奔纯h城還是明代所建,現(xiàn)已殘破而無法守城和居住,以致縣級官員寄居于民宅中。出于這兩種原因,當時的陜西巡按何承都建議朝廷裁撤漳縣歸岷州。認為裁撤漳縣等可以“省賦”。
實際上,此次漳縣城被廢屬于自宋金元以來經(jīng)略邊疆的結(jié)束。清朝疆域遼闊,漳縣城所處地理位置已于內(nèi)地。經(jīng)過元明等時期的經(jīng)營,這一帶民族融合,矛盾趨緩,在此處經(jīng)略邊疆之費就完全可以“省”去了。加之乾隆時期為清代盛世,內(nèi)地經(jīng)濟繁榮,民心安逸,將一度邊地象征的行政機構(gòu)裁撤,則更能顯示大清王朝已實現(xiàn)大治的景象。
清代漳縣城被廢置150年后復置。清王朝疆域廣袤,漳縣地處內(nèi)地,為什么要再設(shè)意味著邊地的漳縣城呢?據(jù)《清實錄》卷86記載:同治二年(1863年),
又諭王憲奏:邊陲地方緊要。請將隴西縣丞。仍改為漳縣知縣一摺。甘肅鞏昌府屬之漳縣。于道光九年(此年誤,應為乾隆十三年)改為隴西鄉(xiāng)。設(shè)立縣丞。歸并隴西縣管轄。原為因時制宜起見。茲據(jù)王憲奏稱漳邑原設(shè)縣治。距隴西七十里。西南接洮州岷州。東南接岷州甯遠。延袤三百余里。毗連皆系邊要。地方遼闊。自裁并隴西改設(shè)縣丞后。書役刁詐。盜賊出沒。土棍強橫。有非縣丞所能治理。且該處舊有鹽井。課項攸關(guān)。甘省回逆。俶擾河河狄道等處。均與漳邑舊治。相去非遠。尤非縣丞所能籌辦各等語。隴西界連邊徼。復近回氛。練勇籌防。在在均關(guān)緊要。該藩司籍隸漳縣。于該處地勢情形。所籌尚為明晰?,F(xiàn)值滿目兵燹。地方雕敝之際。所有改官定制。茍于時事有裨。不妨量為變通。著熙麟于到省后。詳察情形。妥議章程具奏。固不必徒事紛更。亦無庸拘泥成例??偲谡遄帽M善。經(jīng)久可行。方為妥協(xié)。原摺著鈔給閱看。將此諭令知之。
從這段文字可知,清代漳縣城被廢以后出現(xiàn)的情況,一是“書役刁詐,盜賊出沒。土棍強橫。有非縣丞所能治理?!奔串敃r所設(shè)的縣丞無法控制社會治安,安防缺失。二是“該處舊有鹽井,課項攸關(guān)。甘省回逆,俶擾河河狄道等處,均與漳邑舊治,相去非遠,尤非縣丞所能籌辦”。即漳縣有鹽井,為國家重要稅收處,并且鹽業(yè)關(guān)系著與周邊狄道等縣,必須有縣與縣之間的交涉。三是“隴西界連邊徼。復近回氛,練勇籌防,在在均關(guān)緊要,該藩司籍隸漳縣,于該處地勢情形,所籌尚為明晰?,F(xiàn)值滿目兵燹,地方凋敝之際?!奔凑目h地理位置在隴西來說屬于“練勇籌防”的”緊要之地。而且當時“地方凋敝”,又“滿目兵燹”。在這樣一個地方經(jīng)濟不景氣,又到處是兵患的時候,該地就其在隴西之地重要的地理位置等原因,必須設(shè)縣才能夠進行有效的治理。分析這三個重新置縣城的原因:控制社會治安、控制鹽利、控制戰(zhàn)略要地,其中因為鹽在漳縣的儲量和產(chǎn)量不多鹽利“無幾”,而戰(zhàn)略要地說在清代漳縣處于內(nèi)地的情況下也不是最重要的原因。因此清代主要因為社會治安的原因,于同治二年(1863年)又復置漳縣城。并且此次重置為縣城后,清政府對歷經(jīng)明一代而“殘破”的漳縣城進行了修繕。
清代的漳縣城比現(xiàn)在漳縣城要小得多,清代康熙時的《鞏昌府志》卷九記:當時的城池情況:“週一里,高一丈八尺,池深一丈。辟三門,各覆以樓:東曰東暉,西曰西成,南曰明遠。有角樓四座,敵臺五座陴甃以磚。萬歷十八年(1590年),羌犯洮河,知縣王濬重壕一週,比前加深,內(nèi)植以樹,可堪保障?!备鶕?jù)考察舊有的漳縣城城墻等情況,可知明清之際漳縣城北面依三臺山而建。萬歷十八年羌人打到洮河時,知縣王濬主持開掘護城壕,后來和北渠、紅溝和東西兩面的水渠構(gòu)成外圍城防護城河,城墻和縣衙的圍墻構(gòu)成縣城的內(nèi)衛(wèi)城防,城墻周長四里,高一丈八尺,四角各有角樓,東、西、南三面開東暉、西成和明遠三個城門,東、西門外有路通向外界。如此多重而結(jié)構(gòu)嚴整的城防體系體現(xiàn)出明清之際漳縣城所在地的社會安全問題的存在,城防即安防。
元明時期漳縣城城址兩度遷徙。據(jù)《武陽志》所言:“……舊城在鹽川寨(今漳縣鹽井鎮(zhèn)),元大德年間(1297—1307年)為水所沖,移建于河北古城峪(唐代以前的舊縣城,今漳縣城汽車站西北)。”說明元代城址的遷徙是因為鹽井地被洪水所沖。
據(jù)《明史》卷記載:“漳(鞏昌)府南。西南有故城。今治,正統(tǒng)中(1436—1449年)所徙?!笨梢娫诿鞔罢y(tǒng)中”漳縣城的城址從西南的“故城”(今漳縣城汽車站西北)遷到了當時的新城(今漳縣城東北縣委、縣政府所在地)。為何要在此時遷城呢?據(jù)清代康熙時的《鞏昌府志》卷9記:漳縣“城在古城峪(唐以前舊縣城,今漳縣城汽車站西北),浸圮于水。明正統(tǒng)間,移置三臺山麓,即今城也?!笨梢?明代漳縣城城址的遷徙是因為舊城被水“浸圮”。就實地考察情況看,舊城所在地西面是今裴家溝,比地面高出很多,如果裴家溝夏季發(fā)洪水,今汽車站西北就會成為受災區(qū)。而且該地“南一里”為漳河,漳河水溢,也會成為受災區(qū)。
那么,是不是漳縣城所在地發(fā)生洪水的可能性很小呢?從對裴家溝的加高情況看,洪水時有發(fā)生。且歷史資料顯示,漳縣地帶時有水災發(fā)生,如《明太祖實錄》卷80記:明永樂六年(1408年)六月壬午,“陜西鞏昌府漳縣雨雹大水?!鼻濉洞笄鍟涫吕肪?70記:嘉慶十一年(1806年)
諭。漳縣(今裁缺)所屬之西南鄉(xiāng)。于三月二十九日至四月初一日等日。雷雨大作。上游山水陡發(fā)。居民不及遷避。以致人口淹斃多名。房屋多有沖塌。情殊可憫。……現(xiàn)據(jù)照例賑恤外。所有該州縣沖塌房屋。并當官給修費。若仍于頂沖處所修建。究非日久安居之計。應飭令地方官曉諭居民。即于就近處所另擇地勢。及時建蓋以資棲止。
此處所載西南地區(qū)地處漳河中上游,此次水災發(fā)生沖塌房屋,淹斃人口,并導致了居民必須搬遷的情況?!肚鍖嶄洝分袑η宕【拍甑角∷氖迥暾目h自然災害及其當時政府的賑濟有所記錄看,漳縣城地大多數(shù)年份都有水災情況發(fā)生,而且政府因此進行了頻繁的賑濟。在這樣一方水災高發(fā)地帶,城防應具備特別的防洪特征,才能有效的減輕洪災發(fā)生時的損失。
元明時期漳縣城的兩次遷徙都因為洪水,元代被遷的舊城(鹽井鎮(zhèn))從宋熙寧六年(1073年)到元大德年間(1297—1307年)是在經(jīng)歷了二百多年后才遇到能毀城的洪水。明代被遷的舊城也是經(jīng)歷東漢永元元年(89年)到唐廣德元年(763年),再經(jīng)歷元大德年間(1297—1307年)至明正統(tǒng)中(1436—1449年)上千年才遇圮城的洪水。數(shù)百或上千年能遇的洪水并非數(shù)年或數(shù)十年就可見到,但城鎮(zhèn)建設(shè)長期發(fā)展必須考慮此方面的因素。
從以上古代漳縣城的四置、三廢和三徙城址,可以看到地處西北的漳縣城設(shè)置和被廢原因主要有防邊、經(jīng)營民族關(guān)系、經(jīng)略邊疆、社會治安等。漳縣城址遷徙的原因主要有洪水對城鎮(zhèn)的破壞等。因此,可以得出以下結(jié)論:
(1) 西北城防因為復雜的邊防形勢和對邊疆地區(qū)的經(jīng)營而與國防密切相關(guān)。漳縣城所在的西北大部分地區(qū)古代都面臨過邊防形式和對邊疆的經(jīng)營情況,因而城防就是國防。
(2) 多民族雜居的西北地區(qū),城防必須要有民族關(guān)系的和諧相處。西北是多民族雜居和聚居的地方,各民族都有不同的的習俗和習慣,因此使各民族共同發(fā)展,相互學習是西北城防的重要內(nèi)容。
(3) 西北多山,夏季山洪多發(fā),城防需要保證山體植被,并忌于山洪可能到達處建城。多山的西北各地,溝壑多干涸,但夏季山洪多發(fā)其中,致使水漲河溢,城鎮(zhèn)被“浸圮”。因而西北城防一方面要保障洪水易發(fā)的山體植被,另一方面也要避免在洪水易到地建城。
此外,西北城防還面臨缺水、地震、山崩等自然災害。如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漳縣地震,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六月,“漳縣還山崩”?!肚鍖嶄洝肪?43對乾隆九年后三十六年的記載中,二十年有雹、水、旱、霜、蟲、風、地震等不同的自然災害,平均每一年半就有一場自然災害的發(fā)生,影響城鎮(zhèn)的建設(shè)和發(fā)展。因此,西北城防還具有防旱、防震、防山體滑坡等特征。即城鎮(zhèn)建設(shè)需控制規(guī)模[8]以防止缺水而導致的沙漠化[9];建筑物的結(jié)構(gòu)要能抗一般的地震;建筑物更不能離山體太近。
[1] 李吉甫. 元和郡縣圖志:卷39[M]. 北京:中華書局, 2005:984.
[2] 張向紅. 唐代前期河西州縣城城防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 蘭州:西北師范大學, 2010.
[3] 顧祖禹. 讀史方輿紀要:卷59[M]. 北京:中華書局, 1998:2576.
[4] 魏征. 隋書:卷二十九·志二十四·地理上[M]. 北京:中華書局, 1973:814.
[5] 劉昫. 舊唐書:卷四十·志二十·地理三[M]. 北京:中華書局, 1975:1632.
[6] 歐陽修. 新唐書:卷六·本紀第六·肅宗 代宗[M]. 北京:中華書局, 1975:169.
[7] 宋濂. 元史:卷六十·志十二·地理三[M]. 北京:中華書局, 1976:1429.
[8] 程駿,馬正林. 中國城市的選址與西部地區(qū)的城市化[J]. 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3,32(2):64-70.
[9] 葛劍雄. 從歷史地理看西北城市化之路[J]. 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 2005(4):67-73.
【責任編輯 李美麗】
Main Characteristics of Northwest Urban Defense Viewed from Setting up and Abolition of Ancient Zhangxian County and Change of Its Site
ZhangXianghong
(Northwest Normal University, Lanzhou 30070, China)
By combing the historical events of the setting up of Zhangxian County in Gansu Province in the Eastern Han Dynasty, the Northern Wei Dynasty, the Yuan Dynasty and the Qing Dynasty, and its abolition in the Western Jin, Tang and Qing Dynasties, the practical significance of setting up and abolition of Zhangxian County, and the three migration of county city shows the flood contro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ity defense in the northwest.
set and abolition of Zhangxian County; change of county site; northwest urban defense
2016-05-09
張向紅(1971-),女,甘肅漳縣人,西北師范大學,副教授。。
2095-5464(2017)01-0054-06
K 921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