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楚楚
如果真要戮力“反恐”,西方政客與媒體須在高喊口號之余,加倍關注恐怖主義相關的具體問題。比如困擾歐洲數(shù)十年之久的“監(jiān)獄恐怖主義”痼疾。
自2014年全球恐怖主義急速泛濫以來,“恐怖主義”一詞似乎早已從令人談之色變的魔咒,淪為老生常談。直至今年3月22日,就在布魯塞爾歐盟總部與馬爾貝克地鐵站爆炸一周年之際,享受太平已久的倫敦上演西敏橋襲擊,似乎再次拉響全球反恐警鐘。
案發(fā)一天后,“伊斯蘭國”宣布,“昨日英國倫敦議會前的襲擊是由‘伊斯蘭國士兵發(fā)動的,旨在響應打擊國際聯(lián)軍國民的號召”,為“一人一車”制造的襲擊增添了迷霧。此后,隨著英國官方陸續(xù)透露兇手的零星消息,案情越發(fā)撲朔迷離。
值得思考的是,規(guī)模相對較小的西敏恐襲,緣何引發(fā)巨大的社會波瀾?為何近年來西方官方與媒體常常對嫌疑人的身份諱莫如深?西方不同國家、不同政客,為何都對恐怖威脅束手無策?
說起來,此次西敏慘案的死傷人數(shù),遠不及“博科圣地”屠城巴加與“伊斯蘭國”血洗帕米拉,形式上也并非采用2015年巴黎驚魂夜的連環(huán)爆炸或2016年布魯塞爾的多點襲擊,主犯只有一人一車,但其所造成的恐怖效應卻駭人聽聞。
首先,兇手哈利德·馬蘇德年逾五十,似乎與通??植澜M織中典型的年輕“圣戰(zhàn)分子”面孔頗為不同。雖然“伊斯蘭國”主動認領恐襲,但尚未有證據(jù)表明哈利德曾去過伊拉克、敘利亞受訓,倘若最終證實“獨狼”哈利德與“伊斯蘭國”沒有直接隸屬與培訓關系,而僅是目標一致的“遠程網(wǎng)友”與“點贊之交”,那就說明,此次“伊斯蘭國”通過“微乎其微”的損失,就達到了超乎尋常的恐怖效果。
同時,不難發(fā)現(xiàn),3·22倫敦恐襲的打擊面頗廣。通常來說,恐怖襲擊具有明確的攻擊對象,大體上可以劃為四類:政客或政府大樓等政治人物或權力機構,警察與衛(wèi)隊等安全部門,記者與媒體機構,及平民。盡管西敏襲擊的規(guī)模不大,兇手卻是一路沖撞十數(shù)位路人、持刀攻擊警員、直逼議會大廈,甚至可能危及正身處大廈的英國首相特蕾莎·梅。其同時打擊多種目標的做法,不僅增加了查探作案動機的難度,更加劇了社會恐慌與政治震蕩。
此外,襲擊目標是位于歐洲核心國家首都市中心的議會大廈,縱然人員傷亡相對較小,但由于事發(fā)地點貼近不列顛政治心臟,事關國家核心領導人安危,恐怖的烈度被極度放大。
實際上,雖然2014年“伊斯蘭國”崛起以來歐洲頻頻遇襲,且早在2015年11月,“伊斯蘭國”已經(jīng)放話要將英國作為主要襲擊目標,但除了2015年12月倫敦地鐵傷人案(一名男子持刀割傷二人)之外,英國幾乎沒有發(fā)生較大規(guī)模的暴恐事件。英國也總體上對歐洲恐襲采取隔岸觀火的姿態(tài)。就在2015年巴黎11·13事件發(fā)生后,時任內政大臣的特蕾莎·梅還拋出不痛不癢的外交辭令:“巴黎襲擊與伊斯蘭沒有任何關系?!?/p>
然而,就在英國人即將啟動脫歐程序、將難民等“歐洲難題”關在門外之際,突如其來的慘案打破了英倫三島自2005年7·7爆炸后的相對太平,也拷問了近些年不列顛洋洋自得的安保系統(tǒng),更破滅了不少英國人拋棄歐洲求平安的“如意算盤”。
至此,恐怖分子已經(jīng)釋放出“歐洲乃至西方社會已經(jīng)沒有安全之所”、“我們想打哪里就打哪里”的恐怖信號。而參與者極少、打擊面頗廣的襲擊方式,意味著恐襲的地點與目標的不確定性將更加凸顯,恐怖主義與反恐的不對稱性也會不斷加劇。這才是英國乃至西方人最擔心的事。
一個有趣的現(xiàn)象是,在當前的西方政壇,就包括穆斯林移民在內的少數(shù)族裔問題,形成兩種截然不同的政治意見與政策。一是以美國總統(tǒng)特朗普、法國“國民陣線”主席、意大利“五星運動”為代表的反建制勢力,他們抱有強烈的民族優(yōu)越感,相信“非我族類,其心必異”,帶著偏見對待所有新老移民和難民,甚至聲稱“美國人若不事先揭發(fā)國內恐怖主義活動,就幾乎等于同謀”,恨不得通過“修墻”、“禁穆令”等方式,將穆斯林移民乃至其他少數(shù)族裔排斥在國門之外,以保障主體民族的價值觀與現(xiàn)實利益。
另一派是新老建制派力量,代表人物是德國總理默克爾、法國近期支持率持續(xù)飆升的“前進!”黨創(chuàng)建者埃曼努爾·馬克龍。他們本著“不說問題就不存在”的信念,對暴恐事件盡量采取息事寧人的態(tài)度。每每發(fā)生恐怖襲擊,這些政客便立即強調“襲擊與伊斯蘭無關”、“大部分少數(shù)族裔是好人”,甚至盡量避免在媒體報道中出現(xiàn)關于兇手信仰、出身的描述,從而達到某種“政治正確”,并防止穆斯林移民群體與主體民族的矛盾升級;實在隱瞞不了兇手身份,也做出對恐怖行為“同情并理解”的姿態(tài),竭力探尋恐怖主義的“根源”,將之歸咎于“殖民主義的歷史副產品”、“因經(jīng)濟貧困而走上絕路”等理由,試圖借此淡化恐襲的罪惡,以達到減少民族仇恨與信仰對立的目的。
可悲的是,兩派的上述作為,不僅無助于緩解社會矛盾、減少恐怖襲擊,反而都為恐怖主義的蔓延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2016年極右翼反移民團體和政客火爆西方,掀起種族歧視熱潮,令安分守己的溫和穆斯林感到空前的安全威脅與嚴重的認同危機,其結果只能是激化移民群體對主體社會的疏離與怨恨。
至于今年年初以來日益得勢的建制派政客,則在事實上以“開脫”性言論為恐怖行為提供了某種“合理性”,大大減少了其作案的“后顧之憂”。
作為社會精英,多數(shù)政客或許并非真的不知道姑息養(yǎng)奸與矯枉過正同樣不利于防恐與反恐。歸根結底,其兩極化言論與做派,無非是各為各的選民服務。與不少西方媒體一樣,政客們紛紛通過把恐怖主義等社會問題“白化”或“黑化”的方式博取眼球、增加關注度。
更重要的是,在“誰聲音大,誰獲勝幾率高”的選舉游戲規(guī)則下,政黨角逐日益由“方案競爭”演變?yōu)椤案拍畛醋鳌迸c“口號大戰(zhàn)”。從“圣母”默克爾國慶節(jié)當街被罵叛徒,到美利堅“希婆”與“床破”口水戰(zhàn),高呼“捍衛(wèi)國家核心利益、核心價值觀”的反建制勢力與堅守“政治正確”的建制派政客不斷互掐,但又有幾人真的肯為提升日常安保的具體工作多費心思?
倫敦西敏血案發(fā)生后,梅姨高談:“古老的民主不會被恐怖主義嚇倒,民主的價值定會繼續(xù)發(fā)揚下去?!眰惗厥孜荒滤沽质虚L薩迪克·汗也聲稱:“這不僅是對我們城市和國家的一場襲擊,而且是對我們最珍惜的民主、自由、公正、包容等價值觀的打擊……我們向不幸遇難者致敬的最好方式,就是確保我們永遠堅持與珍惜這些價值觀?!?/p>
誠然,口號式論調有助于鼓舞民心、緩解社會恐慌,但僅靠“民主”、“自由”、“包容”等所謂“普世價值觀”,并不能從內政和外交兩個方面解決恐怖主義威脅。極具諷刺意味的是,近些年中東恐怖主義大爆發(fā),恰好發(fā)生于地區(qū)民主革命運動興起之后,而且近些年層出不窮的西方“圣戰(zhàn)者”不乏從小生長于西方社會、深受西方政治文化熏陶的二代移民。
如果真要戮力“反恐”,西方政客與媒體須在高喊口號之余,加倍關注恐怖主義相關的具體問題。比如困擾歐洲數(shù)十年之久的“監(jiān)獄恐怖主義”痼疾。據(jù)《每日鏡報》,哈利德極可能是在監(jiān)獄中激進化的,這與2015年初法國《沙爾利周刊》血案幾位襲擊者的“監(jiān)獄成長記”不謀而合,讓歐洲諸國的監(jiān)獄管理屢受拷問。
又如,有諸多案底、多年犯罪記錄,并被軍情五處調查過的哈利德,竟能在光天化日之下,于倫敦市中心成功發(fā)動一場襲擊。而在此之前,媒體數(shù)次曝出被英國情報部門熟知的英籍極端分子成功離境、投身“伊斯蘭國”的消息,令英國情報部門的能力飽受質疑。
外交方面,如何減少“扶持一派打擊另一派”的“代理人戰(zhàn)爭”策略,推動伊斯蘭世界形成內生新秩序,以及怎樣避免“各掃門前雪”、“不管鄰國瓦上霜”的零和思維,盡快建立起多國認同的難民與公共安全應對機制,是西方各國當前面臨的重要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