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之朋
(安徽師范大學(xué),安徽 蕪湖 241000)
當(dāng)涂夏朗齋公年譜
王之朋
(安徽師范大學(xué),安徽 蕪湖 241000)
清代徽州府訓(xùn)導(dǎo)接踵相繼,嘉道間夏鑾有居一位。因其家風(fēng)優(yōu)良,且習(xí)研經(jīng)史,善交太平、徽州二府諸儒朱滋年、陳上珍、汪萊、江有誥、程瑤田、胡培翚、凌廷堪等人,素為清代學(xué)術(shù)史佳話。其執(zhí)教徽州十四載,專務(wù)教職,有善風(fēng)化,且學(xué)宗程朱,又因手訂道光《徽州府志》體例而聞名。通過歷考相關(guān)文集、筆記、譜志等文獻(xiàn),可對夏鑾定一年譜,以察其生平細(xì)要。
當(dāng)涂;夏鑾;年譜
夏鑾者,清嘉道間徽州府訓(xùn)導(dǎo),執(zhí)教紫陽書院,學(xué)宗程朱,培植士子,“并工書法”[1],且總纂徽州府乘,遂為道光《徽州府志》。有關(guān)夏鑾的研究,如汪宜楷的《獎植英才,功在新安——清嘉、道間徽州府學(xué)訓(xùn)導(dǎo)夏鑾》[2],首次以專題形式,對夏鑾在徽州的活動情況及其與徽州諸儒的交往做了較為詳細(xì)的梳理,考察其在徽州歷史文化發(fā)展過程中的重要作用。在眾家對清代學(xué)術(shù)史、社會史、科技史、思想史等方面的研究跋涉中,其所及之處亦可謂比比皆是,散見于相關(guān)論著之中①參見:張安東的《清代安徽方志研究》,王世華的《夏夑評傳》,劉道勝的《徽州方志研究》,喬秋穎的《江有誥古音學(xué)研究》,洪湛候的《徽派樸學(xué)》,王有英的《清前期社會教化研究》,何明星的《著述與宗族——清人文集編刻方式的社會學(xué)考察》,張壽安的《以禮代理:凌廷堪與清中葉儒學(xué)思想之轉(zhuǎn)變》,龔書鐸的《社會變革與文化趨向》,曲安京的《中國古代科學(xué)技術(shù)史綱》,萬正中的《徽州人物志》等。,至于學(xué)界對其子炘、炯、燠、夑的研究,成果頗豐,在此不再多作贅述。然夏鑾年譜,眾家皆相繼忽視,未嘗關(guān)切。通觀鄙作,亦可從其家族著述《景紫堂文集》《聞見一隅錄》《誦芬錄》以及國家圖書館(古籍館)所藏當(dāng)涂《夏氏宗譜》與筆者尋訪期間所見民國初年《夏氏巖公派支譜》中窺探當(dāng)涂夏氏宗族文獻(xiàn)的史料價值。
夏鑾,族名起淑,官名鑾,字德音,號朗齋,安徽當(dāng)涂隴上村人。
《當(dāng)涂縣志·人物志》:“字德音,號朗齋,青山隴上村人”[3]?!锻钪玖袀鞲濉は蔫巶鳌罚骸跋蔫帲值乱?,號朗齋,當(dāng)涂人也。”[4]《清儒學(xué)案·心伯學(xué)案》:“父鑾,字德音,號朗齋”[5]。《夏氏巖公派支譜·夏起淑譜傳》:“夏起淑,徽州府訓(xùn)導(dǎo)……字德音,號朗齋,官名鑾”[6]?!毒白咸梦募は瓤夹惺觥罚骸案M字德音,號朗齋,姓夏氏,始祖諱暹公?!盵7]
曾祖夏偶芳,祖父夏璧儒。父夏之易,娶徐氏,后卒,繼娶李氏,李氏生夏鑾。
《夏氏巖公派支譜·夏偶芳譜傳》:“字奇生……娶潘村灣潘氏……生五子寶儒、璧儒、瑆儒、珉儒、珂儒,一女”[6]?!断氖蠋r公派支譜·夏璧儒譜傳》:“偶芳公次子……字崑玉·……娶王村□氏……生二子之晨、之易”[6]。《夏氏巖公派支譜·夏之易譜傳》:“字連山,號雨田,庠名沛霖……配徐、李二氏”[6]?!毒白咸梦募は瓤夹惺觥罚骸案嫫嫔M偶芳,祖崑玉公諱璧儒,俱隱德弗曜,父雨田公諱沛霖,郡庠生,以質(zhì)聞于鄉(xiāng)里?!盵7]
夏鑾世系表
清高宗乾隆二十五年(1760),一歲
二月七日,生于安徽省太平府當(dāng)涂縣隴上村。十一月二十六日,父卒。襁褓喪考,母李氏持志撫育。
《景紫堂文集·先考行述》:“君生十月而孤,先王母李太孺人守節(jié)撫育?!盵7]《夏氏宗譜·夏起淑譜傳》:“生于乾隆庚辰二月初七酉時”[8]?!断氖蠋r公派支譜·夏起淑譜傳》:“生于乾隆二十五年庚辰二月初七酉時”[6]?!断氖蠋r公派支譜·夏之易譜傳》:“公卒于乾隆二十五年庚辰十一月二十六辰時”[6]?!墩b芬錄·當(dāng)涂縣儒學(xué)查造事實清冊》:“一故訓(xùn)導(dǎo)姓夏諱鑾……生于乾隆二十四年二月初七日”[9]。
按:此處應(yīng)糾正《誦芬錄·當(dāng)涂縣儒學(xué)查造事實清冊》之訛誤,更“乾隆二十四年”,為“乾隆二十五年”。
清高宗乾隆三十年(1765),六歲
入愚可公塾,始讀。
《聞見一隅錄·錄過庭見聞》:“先君子六歲入塾,從叔祖愚可公發(fā)蒙性穎悟?!盵10]
清高宗乾隆三十一年(1766),七歲
轉(zhuǎn)入梅汝公塾,續(xù)讀。
《聞見一隅錄·錄過庭見聞》:“汝梅公奇之,閱兩載,汝梅公偶至塾,試先君子所讀書,頗不如意,謂愚可公曰:此子不可被吾弟教壞,仍送余塾中誦讀,愚可公即攜送梅汝公塾中。”[10]
清高宗乾隆三十八年(1773),十四歲
經(jīng)理家政,娶妻楊氏。冬,大雪,隨梅汝公往邑中應(yīng)縣試。
《夏氏宗譜·夏起淑譜傳》:“娶妻栗樹墳國學(xué)生楊公楷女”[8]?!堵勔娨挥玟洝や涍^庭見聞》:“十四歲經(jīng)理家政”[10]。 《聞見一隅錄·錄過庭見聞》:“及先君子十四歲授室,始移居本屋”[10]?!堵勔娨挥玟洝や涍^庭見聞》:“梅汝公攜至邑中應(yīng)縣試,是冬大寒,雪深數(shù)尺”[10]。
按:楊氏,當(dāng)涂栗樹墳國學(xué)生楊公楷之女,與夏鑾生有一女,嫁于本縣汪鵬飛之子汪心榮。
清高宗乾隆四十年(1775),十六歲
入朱衣言塾,與其長子潤木交好。
《聞見一隅錄·錄過庭見聞》:“先君子十五歲,汝梅公謂之曰:吾僻處鄉(xiāng)間見聞不廣,詩賦未嘗講習(xí),城中朱衣言先生名宿也,成就弟子甚眾,汝明歲可往就學(xué)。 ”[10]《聞見一隅錄·錄過庭見聞》:“衣言公之長子潤木先生為名秀才,能傳家學(xué),先君子朝夕請益,執(zhí)弟子禮甚恭,潤木公亦喜先君子之敏悟,評論文字直言無隱。 ”[10]
按:朱敏聞,字衣言,號仔薪,晚年又號退谷,歲貢生。學(xué)識頗豐,門生甚多。著有《退谷詩文集》。朱滋年,字潤木,號樹堂,拔貢,官來安教諭。品端學(xué)博,為皖省“七豹”之一。著有《南州詩略》(已毀)、《樹齋詩文鈔》《五云軒賦》《南州苔岑》。
清高宗乾隆四十五年(1780),二十一歲
妻楊氏卒。
《夏氏巖公派支譜·夏起淑譜傳》:“卒于乾隆四十五年庚子八月十七巳時”[6]。
清高宗乾隆四十七年(1782),二十三歲
補(bǔ)邑庠。
《聞見一隅錄》:“二十三補(bǔ)邑庠”[10]。
清高宗乾隆四十八年(1783),二十四歲
繼娶妻吳氏。
《景紫堂文集·先妣吳太孺人行略》:“年二十有二歸于先府君為繼配”[7]?!断氖蠋r公派支譜·夏起淑譜傳》:“繼娶花津郡庠生吳公本煥女”[6]。
清高宗乾隆五十年(1785),二十六歲
創(chuàng)“挽潮灌田法”,且捐資賑濟(jì),解乙巳禾旱。
《聞見一隅錄·錄過庭見聞》:“乾隆五十年大旱,夏末秋初,禾盡枯槁,先君子驗禾尚可活,創(chuàng)為挽潮灌田之法,隴上村去潮五六里,每里用水車十部,節(jié)節(jié)挽潮而上,計車一部,用工五名,三副之,共二十名,盡一日一夜之力,每車一部,可灌田二畝,人皆以為難,先君子先行之,果如數(shù)不爽,禾立見勃然?!盵10]《誦芬錄·當(dāng)涂縣儒學(xué)查造事實清冊》:“乾隆乙巳大旱,故員傍山而居,獨出新意,用河車挽潮入港灌田,每車五人副以五人,晝夜可得水四五百石?!盵9]《誦芬錄·請入祀鄉(xiāng)賢祠造具事實冊》:“乾隆五十年天旱,捐資平糴,族人全活者甚眾。 ”[9]
清仁宗乾隆五十四年(1789),三十歲
子炘生。
《夏氏巖公派支譜·夏格炘譜傳》:“公生于乾隆五十四年已酉七月二十五丑時”[6]。
清仁宗乾隆六十年(1795),三十六歲
子炯生。
《夏氏巖公派支譜·夏格炯譜傳》:“生于乾隆六十年乙卯七月十五亥時”[6]。
清仁宗嘉慶元年(1796),三十七歲
舉孝廉方正。
《清儒學(xué)案·心伯學(xué)案》:“嘉慶元年舉孝廉方正”[5]?!堵勔娨挥玟洝や涍^庭見聞》:“嘉慶丙辰,詔舉孝廉方正,時大興朱文正公巡撫皖省,大庾公首薦府君,遂以應(yīng)。”[10]《皖志列傳稿·夏鑾傳》:“巡撫朱文正珪舉孝廉方正,辭不可,授六品服。 ”[4]《夏氏巖公派支譜·夏起淑譜傳》:“丙辰制科保舉孝廉方正”[6]。
清仁宗嘉慶三年(1798),三十九歲
舉優(yōu)貢。子燠生。
《皖志列傳稿·夏鑾傳》:“優(yōu)貢生”[4]?!断氖蠋r公派支譜·夏起淑譜傳》:“嘉慶戊午優(yōu)貢”[6]?!断氖蠋r公派支譜·夏格燠譜傳》:“生于嘉慶三年戊午七月十三申時”[6]。
清仁宗嘉慶四年(1799),四十歲
參加朝考,取八旗官學(xué)教習(xí)。
《皖志列傳稿·夏鑾傳》:“已未,考取八旗教習(xí)”[4]。
按:八旗官學(xué),為清政府在北京設(shè)置的八旗貴族子弟學(xué)校,由教習(xí)、助教負(fù)責(zé)教務(wù),其中以教習(xí)為直接承擔(dān)者,但待遇較低,且教習(xí)以期滿升遷為所圖而虛以應(yīng)付,嘉道后八旗官學(xué)逐漸衰落[11]。
清仁宗嘉慶五年(1800),四十一歲
子夑生。
《夏氏巖公派支譜·夏格夑譜傳》:“公生于嘉慶庚申五年八月二十八日午時”[6]。
清仁宗嘉慶六年(1801),四十二歲
入京,任正藍(lán)旗官學(xué)漢教習(xí)。夜寐思母,時常泣醒。
《聞見一隅錄·錄過庭見聞》:“先君子幼怙,未嘗輕離母側(cè),意不欲去……出門即悔,夢寐中每哭泣而醒,三十六月之間,度日如年”[10]?!断氖蠋r公派支譜·夏起淑譜傳》:“考授正藍(lán)旗官學(xué)漢教習(xí)”[6]。
清仁宗嘉慶九年(1804),四十五歲
夏,教習(xí)期滿,出京,黃鉞相送。往友人山東肥城程偉堂處,駐足十余日,拜謁孔林。
秋,歸鄉(xiāng),選授徽州府訓(xùn)導(dǎo)。子炘學(xué)業(yè)堪憂,同年為其完婚。
《景紫堂文集·先考行述》:“甲子選授徽州府訓(xùn)導(dǎo)”[7]?!堵勔娨挥玟洝や涍^庭見聞》:“先君子甲子夏出都,秋選新安訓(xùn)導(dǎo)?!盵10]《壹齋集·送夏教諭鑾歸青山》:“(時教習(xí)期滿,以知縣用,請歸應(yīng)試,就教官銓選)且換頭銜拜北堂,明年更治孝廉裝。待君努力充前輩,放我投閑返故鄉(xiāng)。到及圩丁新飯白,忙隨舉子踏槐黃。呼兒急倒菖蒲醖,支取端陽作別觴?!盵12]《聞見一隅錄·錄過庭見聞》:“先君子少與婺源程偉堂太守友善,太守令山東肥城縣時,先君子出京,迂道往訪之,留連十余日,資先君子車馬,拜謁孔林?!盵10]《景紫堂文集·記益友胡竹村先生事》:“炘幼失學(xué),年十六,先君子自京師歸,憂形于色。”[7]《景紫堂文集·亡妻陳許兩孺人行略》:“外舅與先大夫交最篤,同受業(yè)與李敬之先生門下,指腹為婚,訂婚年十六?!盵7]《夏氏巖公派支譜·夏格炘譜傳》:“公生于乾隆五十四年已酉七月二十五丑時,娶丹陽張家村歲貢生陳公上珍女生于乾隆五十四年已酉十二月二十六亥時。 ”[6]
清仁宗嘉慶十年(1805),四十六歲
春,攜母、子赴徽州,家事委于同族諸兄弟,取道蘇杭,游玩西湖。至徽州,謁汪文端、程瑤田。三月三日,使子炘從許若華受業(yè)。四月,與汪萊見,相識恨晚,欲向周濂堂推薦汪萊。十二月,吊唁凌廷堪生母王太孺人。貽書同族宗老,捐二百金為育嬰費。
《聞見一隅錄·錄過庭見聞》:“乙丑春奉太夫人赴任,取道由蘇杭至徽,途間所過郡邑鄉(xiāng)村,必詳細(xì)告太夫人有佳處,輒扶太夫人往觀,在西湖游玩竟日?!盵10]《景紫堂文集·浩川三叔父七十壽序》:“先君子宦新安九載,家事悉委諸叔父,纖悉經(jīng)畫,動中道理。”[7]《聞見一隅錄·錄過庭見聞》:“嘉慶乙丑至徽州訓(xùn)導(dǎo)任,貽書宗老,愿捐白金二百兩以為育嬰之費。”[10]《聞見一隅錄·錄過庭見聞》:“先君子選新安訓(xùn)導(dǎo),謁汪文端公?!盵10]《清代徽人年譜合刊·程易疇先生年譜》:“十年乙丑,八十一歲……是年,當(dāng)涂夏朗齋官徽州府訓(xùn)導(dǎo),攜其子炘來謁”[13]?!毒白咸梦募ね粜胂壬z書跋》:“嘉慶乙丑之春,先君子司訓(xùn)新安,先生實為學(xué)中博士弟子員。乙丑夏四月,謁先君子于正心誠意之室一見,稱莫逆,與語終日,先生退,先君子目送之……時周濂堂學(xué)使按試徽郡,先君子薦之,遂以第一倉廩餼”[7]。《景紫堂文集·記益友胡竹村先生事》:“三月三日,從許子含夫子讀書”[7]?!读柰⒖叭ち璐沃傧壬曜V》:“十二月初八日卯時葬王太孺人于問政山塘園……其時吊唁者……當(dāng)涂夏朗齋學(xué)博鑾”[14]。
按:在男耕女織的小農(nóng)經(jīng)濟(jì)傳統(tǒng)社會中,農(nóng)戶的重男輕女思想較為嚴(yán)重,“弄璋”則喜,“弄瓦”則憂,且貧農(nóng)中大多性情儉嗇,往往因妝奩之耗、產(chǎn)子務(wù)耕等因素的影響,導(dǎo)致溺女之風(fēng)盛行。為更本族之陋習(xí),夏鑾倡議共置育嬰堂,得到諸多族老支持,共籌五百金,供給貧苦生女之家,嗣后,族內(nèi)溺女之風(fēng)漸絕。
清仁宗嘉慶十一年(1806),四十七歲
向戴紫垣推薦汪萊。
《景紫堂文集·汪孝嬰先生遺書跋》:“又明年,戴紫垣學(xué)使來,先君子又薦之,遂以優(yōu)行貢成?!盵7]
清仁宗嘉慶十四年(1809),五十歲
春,使子炯、燠、夑從胡培翚受業(yè)。六月,凌廷堪卒,與洪溥協(xié)力料理后事。冬,奉母歸鄉(xiāng),畫《練江餞別圖》贈眾士子。
《聞見一隅錄·錄過庭見聞》:“已己冬,奉太夫人回家”[10]?!堵勔娨挥玟洝や涍^庭見聞》:“先君子在徽五年,太夫人八十”[10]?!毒白咸梦募び浺嬗押翊迨隆罚骸耙阉却海染友酉壬饔嗉?,令諸弟受業(yè)……是年冬,先君子奉先祖母回養(yǎng)當(dāng)涂”[7]。《凌廷堪全集·凌次仲先生年譜》:“忽于六月初一日,晚膳席間偶以傾跌,扶起,遂不能語,夜半后,痰漸涌而逝……夏朗齋先生時為料理”[16]。《歙事閑譚·凌仲子佚事一》:“襄喪事者,惟當(dāng)涂夏朗齋學(xué)博鑾及洪溥而已?!盵15]《誦芬錄·徽州府儒學(xué)查造事實清冊》:“故宦始請終養(yǎng)回籍,士子攀留,不允,畫練江餞別圖以贈。 ”[11]
清仁宗嘉慶十五年(1810),五十一歲
二月九日,母以高壽而卒,丁憂守制。
《夏氏巖公派支譜·夏之易譜傳》:“李太恭人高年八十有二,卒于嘉慶十五年庚午二月初九辰時。 ”[6]
清仁宗嘉慶十七年(1812),五十三歲
服喪期滿,選任貴池望江縣教諭。
《誦芬錄·徽州府儒學(xué)查造事實清冊》:“十七年服滿歷署貴池望江縣教諭”[11]?!墩b芬錄·當(dāng)涂縣儒學(xué)查造事實清冊》:“十七年服滿歷署貴池望江縣教諭”[11]。
清仁宗嘉慶十八年(1813),五十四歲
汪萊卒,致函程道銳,共和數(shù)百金,給汪萊孀孤生活。
《聞見一隅錄·錄過庭見聞》:“汪先生歿于石埭訓(xùn)導(dǎo),任不名一文,先君子函致歙縣封翁程退齋先生,相與斂資數(shù)百金,交其本家秉衡翁生息,孀妻孤子得以生活?!盵10]
清仁宗嘉慶二十三年(1818),五十九歲
太平府學(xué)傾圮,應(yīng)張小海知府之請,主其修葺。子炘中江南鄉(xiāng)試副貢。
《聞見一隅錄·錄過庭見聞》:“太平府學(xué)日就傾圮,謀之多年,無有敢膺其責(zé)者,張小海太守親至青山草堂,請先君子主其事,郡人聞先君子出,咸踴躍從之,先君子以為欲其速就,莫若分工,惟大成殿工程浩大,人相視莫敢任,先君子居南鄉(xiāng),與南鄉(xiāng)人約曷任之,計南鄉(xiāng)捐輸可得萬金,恢恢乎有余,及興工,殿果費白金六千兩,又以其余創(chuàng)建考棚及三忠八蠟等祠,并存歲修千金。”[10]《景紫堂文集·先考行述》:“太平郡學(xué)傾圮丁丑戊寅之間,歷城張小海太守丕昌銳意修葺,敦請府君主其事?!盵7]《景紫堂文集·記益友胡竹村事》:“戊寅,炘中江南副車。 ”[7]
清宣宗道光元年(1821),六十二歲
再任徽州訓(xùn)導(dǎo)。子夑中舉。
《景紫堂文集·先考行述》:“道光紀(jì)元再補(bǔ)徽州”[7]?!断氖蠋r公派支譜·夏格夑譜傳》:“道光元年辛巳恩科舉人池州府青陽縣訓(xùn)導(dǎo)”[6]。
清宣宗道光三年(1823),六十四歲
正月十一日,繼妻吳氏卒。江南大水,籌得千金,使子炘歸鄉(xiāng)以賑宗族。
《聞見一隅錄·錄過庭見聞》:“癸未正月十一日,先母棄世。”[10]《景紫堂文集·先妣吳太孺人行略》:“太孺人歿于新安學(xué)舍年六十有二歲”[7]?!毒白咸梦募は瓤夹惺觥罚骸暗拦馊甏笏恍猿种良亦l(xiāng)盡以分散親族”[7]?!断氖蠋r公派支譜·夏起淑譜傳》:“卒于道光三年癸未正月十一巳時,高壽六十有二……合葬于響塘墳下首乾巽向”[6]。《柏堂集續(xù)編·夏先生傳》:“癸未大水,籌千金歸戚里。”[16]《誦芬錄·請入祀鄉(xiāng)賢祠造具事實冊》:“道光三年大水,各圩俱破,該故宦搜括囊笥,益以稱貸得千金,分散親戚。 ”[11]
清宣宗道光五年(1825),六十六歲
子炘中舉。
《夏氏巖公派支譜·夏格炘譜傳》:“乙酉科順天舉人”[6]。
清宣宗道光六年(1826),六十七歲
納幣,使子炘繼娶先師許若華堂妹為妻。
《景紫堂文集·亡妻陳許兩孺人行略》:“及丙戌旋新安,始訂婚于許氏焉,許孺人歙之許村人,先師子含夫子之堂妹也……先大夫喜納幣,年二十二而歸余”[7]。《夏氏巖公派支譜·夏格炘譜傳》:“繼娶徽州歙縣許村許公若華女生于嘉慶十年乙丑八月二十六亥時”[6]。
按:由此處夏炘提筆繼妻許氏為“先師子含夫子之堂妹”,而夏修根提筆夏炘繼妻許氏為“許公若華女”,更正訛誤,應(yīng)從夏炘所載為“許公若華堂妹”。
清宣宗道光七年(1827),六十八歲
手訂條例,精纂府乘,《徽州府志》付梓。子炘備員吳江教諭。
《研六室文鈔·徽州府訓(xùn)導(dǎo)夏先生墓志銘》:“嘗值修徽郡志,董事程封翁退齋請先生總其成,先生手訂條例,采訪纂輯,勞心力,于是書者數(shù)年?!盵17]《誦芬錄·徽州府儒學(xué)查造事實清冊》:“道光七八年間,奉檄修徽州府志,歙封翁程公道銳董局事,敦請故宦經(jīng)理,倚之如左右手,即開局于學(xué)署之尊經(jīng)閣,延聘名宿晝夜編集,其體例精審皆故宦所手訂?!盵11]《景紫堂文集·先考行述》:“值新安修志,封翁悉委之府君,其宏綱細(xì)目皆府君手定?!盵7]《景紫堂文集·書費耕亭觀察墓志銘后》“炘道光丁亥備員江蘇吳江縣教諭”[7]。
清宣宗道光九年(1829),七十歲
八月,辭官回鄉(xiāng)。十一月三日,卒。族弟夏起瀚善理后事。
《夏氏巖公派支譜·夏起淑譜傳》:“公卒于道光九年已丑十一月初三巳時,高壽七十,合葬響塘墳下首乾巽向?!盵6]《景紫堂文集·浩川三叔七十壽序》:“道光己丑之秋,先君子解組歸,歸二十余日而病,炘備員吳江,不得音信,而弟炯燠夑等朝夕侍疾……后事一經(jīng)理于叔父”[7]?!墩b芬錄·當(dāng)涂縣儒學(xué)查造事實清冊》:“九年八月致仕旋里,十一月初三日卒,年七十歲”[11]。
綜上所述,夏鑾的一生與太平、徽州二府聯(lián)系緊密,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兩個方面:一、積極參與本族事務(wù)的管理,如創(chuàng)“挽潮灌田法”、捐資賑濟(jì)、置金育嬰費;二、肩負(fù)推動文化事業(yè)的責(zé)任,如舉薦有識之士、修葺太平府學(xué)、總纂道光《徽州府志》??梢娤蔫幾鳛橐幻胤綄W(xué)管,在履行本職的同時,為清代安徽地方建設(shè)作出了自己的貢獻(xiàn),不失為清代訓(xùn)導(dǎo)的優(yōu)秀代表,所遺個人著述亦有《朱孝廉標(biāo)謝先生傳》[18]《校補(bǔ)四種遺規(guī)》(今佚)。卒后,于道光二十六年(1846)入徽州府名宦祠,道光三十年(1850)入當(dāng)涂鄉(xiāng)賢祠。
[1]萬正中.徽州人物志[M].合肥:黃山書社,2009:860.
[2]汪宜楷.獎植英才,功在新安——清嘉、道間徽州府學(xué)訓(xùn)導(dǎo)夏鑾[J].黃山高等??茖W(xué)校學(xué)報,2000,(3).
[3]奚侗,魯式谷.當(dāng)涂縣志[M].合肥:黃山書社,2011:1336.
[4]金天翮.皖志列傳稿[M].中國方志叢書·華中地區(qū),臺北:成文出版社,1974:296.
[5]徐世昌.清儒學(xué)案[M].上海:中華書局,2008:6023.
[6]夏修根.夏氏巖公派支譜(殘本)[Z].抄本.
[7]夏炘.景紫堂文集[M].清咸豐五年刻本.
[8]夏鑾,夏炘,夏燮.夏氏宗譜[Z].抄本.
[9]夏炘,夏燮.誦芬錄[M].清咸豐四年刻本.
[10]夏炘.聞見一隅錄[M].清同治六年刻本.
[11]王炳照,李國均,閻國華.中國教育通史(清代卷)[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2013:91.
[12]黃鉞.壹齋集[M].合肥:黃山書社,1999:321.
[13]薛貞芳.清代徽人年譜合刊[M].合肥:黃山書社,2006:342.
[14]凌廷堪.凌廷堪全集[M].合肥:黃山書社,2009:361、369.
[15]許承堯.歙事閑譚[M].合肥:黃山書社,2001:1033.
[16]方宗誠.柏堂集續(xù)編[M].清光緒七年刻本.
[17]胡培翚.研六室文鈔[M].清光緒四年刻本.
[18]張桂麗.清代安徽當(dāng)涂夏氏學(xué)術(shù)成就探析——兼論道咸之際徽州的學(xué)風(fēng)[J].貴州文史叢刊,2013,(3):55.
THE CHRONICLE OF XIA LANGZHAI IN DANGTU
WANG Zhi-peng
(Anhui Normal University,Wuhu Anhui 241000)
There is lecture one after another in Hui扎hou mansion of Qing dynasty.Xialuan played a role in it.He has excellent family tradition,studying Confucian classics and Chinese history.He likes to make friends lived in Taiping and Hui扎hou mansion who are Confucian scholars,such as Zhu Zinian,Chen Shang扎hen,Wang Lai,Jiang Yougao,Cheng Yaotian,Hu Peihui,Ling Tingkan and so on.It has always been a memorable story in the academic history in Qing dynasty.He works in Hui扎hou for fourteen years,and focuses on teaching students,which is good for the moral.Meanwhile,he learns from Cheng-Zhu Neo-Confucianism and he is famous for his compilation to The history of Hui扎hou in Daoguang era.Through the collection and research of relevant anthologies,notes,spectrum and other literature,it is believed that we can have a chronicle to observe his life.
Dangtu;Xialuan;Chronicle
K249.3
:A
:1672-2868(2017)01-0105-06
責(zé)任編輯:楊松水
2016-10-13
王之朋(1990-),男,安徽馬鞍山人。安徽師范大學(xué)歷史與社會學(xué)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明清史,安徽地方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