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夢婷
【摘要】系統(tǒng)功能語言理論,作為系統(tǒng)功能學派的核心思想,是上個世紀后半葉最具有影響的語言理論之一。本文運用關于人際功能的基本觀點,從語氣、情態(tài)、評價意義三方面對江西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四篇民間文學漢英語篇進行對比分析,聚焦語氣、情態(tài)和評價等在漢英文本中的實現手段和方式的異同,對翻譯過程中所出現的“一致”和“偏離”進行分析,以期為此類文本翻譯提供借鑒。
【關鍵詞】人際功能 “非遺”民間文學 語篇對比分析
一、引言
“中國文化外譯”一直是中國翻譯的主要旋律,包括對經典文學作品及著名民間文學的翻譯。近幾年學者們漸漸擴大視野范圍,開始對一些小眾民間文學進行翻譯,如翻譯被列為國家級或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民間文學。而此時針對翻譯譯本的研究也層出不窮。隨著韓禮德系統(tǒng)功能語法適用面的不斷擴展,系統(tǒng)功能語法理論框架越來越多的應用到描寫翻譯現象,其中對語篇進行人際功能的討論更是成為一種趨勢,因為原文中的人際意義是翻譯中應著力傳遞的一個重要內容,但這也正是困難所在。這其中的原因一是因為人際意義比較微妙,不像概念意義那樣具體實在,容易把握,是一種語氣,一種情態(tài);二是因為語氣往往具有明顯的語言和民族上的區(qū)分,其實現形式也不盡相同。
筆者通過本文對民間文學部分的研究,聚焦語氣、情態(tài)和評價等在漢英文本中的實現手段和方式的異同,對翻譯過程中所出現的“一致”和“偏離”進行分析,以期為此類文本翻譯提供借鑒。
二、理論框架
Halliday (1994)把語言的多層意義歸結為語言的三個元功能:概念功能、人際功能和語篇功能。這三個元功能相輔相成,構成一個統(tǒng)一體,體現在語言的各個層面。人際元功能指的是涉及到對話當中發(fā)話者和聽話者之間的交際、確定總體社會角色的語法資源,例如,建立、改變和保持人際關系。人際功能主要通過語氣系統(tǒng)和情態(tài)系統(tǒng)來體現。同時由于功能語法對于語氣附加語分類的精細度不夠,語法隱喻也不足以解釋復雜多樣的評價表達,評價系統(tǒng)作為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在話語人際意義研究的新突破,以Martin和White為代表的新一代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家發(fā)展了新的評價表達分類框架。下面,將對源語篇和目的語篇分別進行語氣、情態(tài)和評價三方面的對比探討。
三、實例對比分析
本文從江西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選取了四篇民間文學,下文中例(1a)至(2a)代表源語篇,例(1b)至(2b)代表目的語篇。
1.語氣系統(tǒng)方面的對比研究。語氣系統(tǒng)的組織以及體現形式是因語言的不同而有所差別的。英語的語氣結構是由主語+限定成分實現,它在語氣選擇的體現過程中起著核心作用;而漢語則中沒有此類結構,漢語語氣則是借助語調的升降,語氣詞的使用,以及重復謂語動詞或部分謂語動詞成分。但是在精密度最低的那一段,漢語和英語具有相似的語氣系統(tǒng),兩種語言都區(qū)分了“直陳句”和“祈使句”,“直陳句”。民間文學大多是故事題材,以陳述語氣為主,并偶伴有疑問語氣,在翻譯過程中大多一致,顯少出現“偏差”。
(1a) 故事的主人翁彭恒仁,系宜豐縣芳溪鎮(zhèn)新村村人,生于乾隆二十九年(1764)。
(1b) The protagonist Peng Hengren was born in Xincun in 1764(the 29th year during Qianlong period).
前兩組例子中,原文是陳述語氣,翻譯采用了相對應的語氣,用于陳述事實,提供信息。所以應了解源語言和目的語的異同點,在翻譯時,分析識別原文的語氣,在譯文中盡量達到一致,避免“偏差”。
2.評價系統(tǒng)方面的對比研究。說話者的態(tài)度很大程度上通過評價意義來實現,譯者作為譯文當中的說話人,處于原作者和讀者之間,翻譯過程滲透著譯者個人的情感和價值觀,所以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讀者的態(tài)度,這一點很難避免但仍需盡量將其減少。同時,在翻譯過程中應注意到漢英在表達評價意義時的差異,本文大致總結了三點差異:首先,漢語習慣用大量的形容詞渲染某物;其次,漢語是意合型的語言,傾向于使用四字成語抒發(fā)感情或描述事物,使之更富有強度,從而容易跟讀者產生共鳴,英語則不然;最后,漢語在表達評價意義時,往往顯擺事實,后表態(tài)度,英語則相反。所以在翻譯過程中進行適當的改變以提高譯本質量。
(2a)到而今,斗轉星移,風云變幻,豐城劍傳說已歷經千年,膾炙人口。
(2b) Over the thousand years, the legends still widely popular among people.
第五組中,譯者將“斗轉星移,風云變幻”直接省略不易,而簡單的用“over the thousands years”一個時間狀語來揭示豐城劍傳說經歷的漫長歷史顯然不夠,只指示出了其跨越的時間長度,將這其中的過程淡化,沒有很好的反映原作者的意圖和態(tài)度。
最后,毋庸置疑,源語言和目的語之間存在著系統(tǒng)性的差別,所以在語碼轉換過程中,存在著在目的語中無法找到源語言的對應詞的現象,如生員(秀才)、鄉(xiāng)紳、禪師等。即使目的語中有類似對應的詞。
四、結語
本文運用關于人際功能的基本觀點,從語氣、情態(tài)、評價意義三方面對江西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四篇民間文學漢英語篇進行對比分析,聚焦語氣、情態(tài)和評價等在漢英文本中的實現手段和方式的異同,對翻譯過程中所出現的“一致”和“偏離”進行了分析。但是本文對語篇進行人際意義的探討主要經由詞匯語法層面的研究,而且著重探討了語氣和評價系統(tǒng)兩個方面,對情態(tài)系統(tǒng)的著墨較少。最后,因為本研究主要探討的是詞匯語法層面,對總的篇章分析仍然欠缺,有待進一步研究。
參考文獻:
[1]李戰(zhàn)子.從語氣、情態(tài)到評價[J].外語研究,2005,06:14-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