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麗
很多平原出生的人是不喜水的,我是其中之一。水的流逝易動常讓我想起已逝的光陰,感到生命的脆弱無常。同樣的,對于黃河之水氤氳吞吐的無盡浩瀚,我也有著莫名其妙的憂心與感懷:這一筆勾勒出的天下蒼生,一筆寫就的中華文明,難道我們文化的源頭脈系真的就在這經(jīng)年不息的黃河之水里?
水,是綿延不絕的水。水,利萬物而生,富于綿長悠久的智慧。我想到一位水邊悟道的老人。他也像這水一樣,有著流瀉千里的能量,卻用向內(nèi)的智慧,統(tǒng)籠了自我,溝通自我的生命與自然、社會萬象與運轉著的各種物象。世人于撲朔迷離中困惑,老人卻手捋長髯,微笑著告知世人:萬物皆有道。老聃在水邊悟道,水的綿柔,水的流動,水的綿延不息,啟迪了一位智者的大慧、徹悟與融通。我想,生在黃河之水邊的人們,似乎更有理由給我講述一些關于老子和水的故事吧。然而,我們一路走來,披瀝黃沙,盡閱水相,卻從未有人提及老聃。難道,通曉世間大道的老子,甚至包括后來者莊子,在滔滔千年、不絕于聲的黃河岸邊,在東營人的心底,分量竟會是如此之“輕”嗎?
一位80多歲的老河工,向我們講述了1952年治理黃泛的經(jīng)歷?!澳悄辏S河泛濫嚴重,政府在當?shù)卣心紖f(xié)助工作組治黃的人員,我們同族弟兄三人,全都參與了協(xié)助治黃的工作……黃泛水災卷走了我們的糧食、牲畜。政府組織治理黃災,我們不上陣治理、防范,咱百姓還能指望誰?再說,政府又是為了誰?”老人卷起衣袖,露出瘦細的手臂,手背上青筋根根突起。這讓我疑心,他在逝去的歲月里,承擔了多么繁重的體力勞作呀?!鞍ィ@都是當年鉤渠、挖沙、固堤,重體力勞動帶來的后果?!被貞洰斈?,老人言談中不勝唏噓,卻依然眼神清亮,堅定而有力。這,是抵御災害后的豪情,還是一種力量和信念的支撐?看著50年前,這片黃河之水曾泛濫、肆虐的地域,以及它留給這位老人的“永恒留念”,突然的,我感到另一種形象,正在眼前慢慢清晰起來。他們來自最基層的民眾,穿著草鞋,披著墨衣,在風雨中支起兼愛的希望,為了筑一個世代安穩(wěn)的家園,用盡一生,不曾止息。此時此地此刻,老子和莊子,第一次讓我感受到一種缺乏生命熱度的乏力。生活在這個地域的人們,顯然需要另外一種維度的人生,來守護心中的溫暖和希望,來擔負起歲月的滄桑,來點燃生命的詩意,構筑起生活的未來!
隨之,老子和莊子的超逸漸漸淡去。驀然間,墨子和孔子的身影,卻慢慢地融進了我的視線。在富美絢爛的東營,在氤氳、厚重的黃河口,在詩意燃燒的孤島,他們經(jīng)年中流瀉下的光熱又在哪里?
現(xiàn)在,黃河口當?shù)氐拿耖g還流傳著一首“棘子劉、王家院,開了口子要了飯”的民謠。洪水過后,黃泛區(qū)全部沙化,“關上門、頂上窗,還得喝那牙磣湯”,災區(qū)環(huán)境惡化的凄慘景象,需要行政集合包括民間在內(nèi)的多方力量來統(tǒng)一治理,與洪荒之水抗衡。于是,民間才有了對集中統(tǒng)一力量的期盼,才有了對教育的迷戀和對仕途的崇尚。同樣的,在關于鳳凰城(今利津縣)的一個古老民謠的傳誦中,勤勞質(zhì)樸的人們表達著尋求行政力量護佑的心愿:利津縣,像鳳凰,頭枕天河水,腳踏進京路,兩翼有高官,背后有王侯……利津縣由來已久的重教育、尚仕途的傳統(tǒng),與此密切相關。這,是地域生態(tài)滋養(yǎng)出的一方文化脈系,是既定文化脈系中結出的文明之果。
洪荒之水帶來的切膚痛感,使這塊災難多艱的“息壤”中生長的人們無暇親近近水而圓融、生命內(nèi)斂的老莊;他們走向了另外一種維度的人生,堅實而有力量,勇敢而機智,用一個個生命的觸點指向了對這個世界的努力適應和改變。而后,那些流年歲月之災,也漸漸演變成為了帶著一個個生命痛點的故事,悄然潛入了他們的魂靈,讓他們的精神更加堅貞忠誠,心靈和體驗更加豐富、堅韌、闊達、開放,從而有了忠誠不渝、情節(jié)濃郁的軍墾文化,有了移民文化的多元,有了孤島中迸發(fā)和堅守的詩意,有了對遠方赤誠的向往和不渝不息的行進。
眼前,大片大片赤誠地裸露著的土地,泛著白色鹽堿的光芒。曠達而蒼茫,仿佛天與地在此交匯,仿佛這是地母的衣裳,這是一塊生生不止的“息壤”。閱盡了千年滄桑,識見了貧瘠悲涼,如今的黃河口,靜靜地流動著,宛如一條平靜的歲月長河,安詳?shù)亟蛹{著我們———一群暫時忘卻了精神的負重,忘卻了心中的詩意與遠方的書寫者,一如在水邊嬉戲的孩子,以輕松愉悅的姿勢仰望著這天與地的黃色接壤。黃河口的微風涼涼地吹拂在身上,使我的心沉靜了下來,開始在黃河文化中尋找更多的認同和歸屬感:在浩瀚的歷史時空之下,這一群黃河之水哺育的兒女,比如我們,來自哪里?又將歸向何方?
而今,登臨在這塊美麗富裕的土地之上,目及百里的空曠感仍在。也許,在未來的一片時空里,它依然會與這片土地同在??晌?,已分明感受到了那曠達空間中,蓬勃出的希望與精彩。一座美麗的城市,在匯聚了無數(shù)人的希望中,如同雀鳥一般展開了美麗的羽翅,在這春天飛翔。我們坐在車里,車子渺小如豆,沐著黃河的風,時而有沙被揚起,一路顛簸而行。在浩瀚如煙的歷史長空,在黃河萬里的文化長河里,我們不過是渺小的一個,腳下的大地就是我們的支點。如果沒有對文明的承繼和理解的超越,融合,一座城市又怎么能敞開寬廣的懷抱,堅定每一位游子的夢和赤子的心,溫暖世道人心。這是一段有溫度的歷史,故事里有心靈交融的聲音。如今,這聲音漸漸成為了一種更有力量的群體合唱。
心,是一種巨大的物相,指引著路途,并汲取著行進的力量。我突然明白了,這奔涌千里的力量就在這黃河之水里,也在每一個人的心里流淌。黃河口,孤島,是在堅定中行進,迸發(fā)、守護和收獲詩意的地方。你,守護著游子美麗的夢,守護著詩人滄桑的激情,予赤子以溫暖,予行者以堅定。你,就是在守護著文化的魂靈與歷史的根脈呀。
奔流不息的黃河之水啊,光影層疊的孤島啊,我不想說再見!未來的某一天,期待我們以更好的方式相見。如今,我聆聽著黃河之水靜靜流動的聲音。它像是在述說一段恒古光陰的故事,像歲月從容走來的腳步聲,更像一位位游子的虔誠而激越的砰砰心跳——在我們與黃河的探尋與追問中,也讓黃河之水來來見證這一場生命的拔節(jié)生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