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靖若
【摘要】目的:觀察香砂六君子湯加味治療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臨床療效。方法:將100例脾虛氣滯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50例,對照組口服多潘立酮片治療,治療組口服香砂六君子湯加味。觀察對比兩組臨床療效。結果:治療4周后,兩組的主要癥狀較治療前均有改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P<001);餐后飽脹感、早飽感、上腹疼痛、上腹燒灼感等癥狀的改善方面,治療組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P<001);治療組總有效率為94%,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的62%,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香砂六君子湯加味治療脾虛氣滯型功能性消化不良有較好的療效,能夠明顯緩解患者臨床癥狀,值得臨床推廣。
【關鍵詞】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虛氣滯;香砂六君子湯加味
【中圖分類號】R714255【文獻標志碼】 A【文章編號】1007-8517(2017)06-0094-03
功能性消化不良 (Functional Dyspepsia,F(xiàn)D ), 又稱非潰瘍性消化不良,由胃和十二指腸功能紊亂引起。癥狀包括餐后飽脹不適、上腹痛、早飽感和上腹燒灼感的一項或者多項,或伴隨上腹脹、 噯氣、 食欲不振、 惡心、 嘔吐等癥狀,但是經過血液生化檢查和內鏡等檢查沒有發(fā)現(xiàn)器質性病變。 本病的治療主要采取對癥治療,但臨床治療過程中所需時間長,患者不良反應較多, 臨床癥狀和病情容易反復[1]。 筆者根據中醫(yī)辨證論治理論,以健脾理氣之法,治療脾虛氣滯型FD 50例,取得較好的療效,現(xiàn)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2013年1月至2016年5月的門診FD患者100例,按照就診先后采用隨機表法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50例。治療組男34例,女16例;年齡21~65歲,平均年齡(356±192)歲;病程6~36個月,平均年齡(211±85)個月。對照組男32例,女18例;年齡22~65歲,平均年齡(368±146)歲;病程6~40個月,平均病程(227±961)個月。兩組在年齡、性別及病程方面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西醫(yī)診斷標準[2]患者均符合以下1項或多項癥狀:餐后飽脹不適;上腹痛;早飽感;上腹燒灼感;診斷前癥狀出現(xiàn)至少6個月,近3個月滿足以上標準,且經過血液生化檢查和內鏡等檢查沒有發(fā)現(xiàn)器質性病變。
13中醫(yī)辨證標準[3]主要癥狀:胃脘痞悶或脹痛,食少納呆。次要癥狀:納少泛惡,噯氣呃逆,疲乏無力,舌淡苔薄白,脈細弦。凡具備主要癥狀加次要癥狀2項或以上即可診斷為脾虛氣滯型。
14納入標準符合西醫(yī)診斷標準;符合脾虛氣滯型辨證標準;患者知情同意,志愿參加研究。
15排除標準合并以胃食管反流病、腸應激綜合征者;既往有消化性潰瘍和腹部手術史者;合并心血管、腦血管、肝、肺、腎、造血系統(tǒng)、糖尿病、嚴重精神病等患者;近1個月內服用影響胃動力和排空功能等類似相關作用的藥物;妊娠、哺乳期婦女;對本藥過敏者;辨證不屬于脾虛氣滯型者;未能堅持服藥者。
16治療方法對照組給予多潘立酮片(西安楊森制藥有限公司,批號160031354)口服,每次10mg,每日3次,飯前30min服用。治療組采用香砂六君子方加味?;痉剑狐h參20g,白術20g,茯苓30g,炙甘草5g,木香 10g,陳皮15g,法半夏15g,炒山藥15g,焦三仙各10g。伴有上腹燒灼感者,加瓦楞子15g,海螵蛸30g;伴有上腹脹甚者,加紫蘇梗10g,厚樸10g;伴有氣滯疼痛者,加川楝子10g,元胡10g。中藥每日1劑,每劑煎煮2次,兩煎混勻,共取汁500mL,每日早晚飯后1h服用。
兩組治療療程均為4周,治療期間囑患者清淡、規(guī)律飲食,戒煙限酒,禁食辛辣刺激、生冷油膩等食物。
17療效觀察
171觀察指標主要觀察4種癥狀,即餐后飽脹不適、上腹部疼痛、早飽感、上腹燒灼感,并于治療前后計算臨床癥狀積分。0級:沒有癥狀,記0分;I 級:癥狀輕微,不影響日常生活,記1分;II級:癥狀中等,部分影響日常生活,記2分;III級:癥狀嚴重,影響到日常生活,難以堅持工作,記3分[3]。
中醫(yī)癥狀量化分級標準[4]:分別對胃脘或脘腹脹滿、胃脘疼痛、噯氣呃逆、疲乏無力、飲食減少等癥狀按無、輕、中、重度分別記0、1、2、3分,單項中醫(yī)癥狀積分之和為證候總積分。
172療效評價標準[4]采用尼莫地平法計算。療效指數(shù)=[(治療前積分-治療后積分)/治療前積分]×100%。臨床痊愈:主要癥狀、體征消失或基本消失,療效指數(shù)≥95%;顯效:主要癥狀、體征明顯改善,70%≤療效指數(shù)<95%;有效:主要癥狀、體征明顯好轉,30%≤療效指數(shù)<70%;無效:主要癥狀,體征無明顯改善,甚或加重,療效指數(shù)<30%??傆行?(痊愈例數(shù)+顯效例數(shù)+有效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
18統(tǒng)計學方法采用SPSS 17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shù)加減標準差(x[TX-*3]±s)形式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χ2檢驗,等級資料比較采用Ridit分析。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4討論
目前認為FD 發(fā)病主要與幽門螺桿菌感染、精神與應激、急性胃腸道感染、遺傳因素等相關;近年來隨著社會生活方式的改變,本病發(fā)病率逐年升高[5]。2014《中國消化疾病診治指南與共識意見》指出,F(xiàn)D的生理病理基礎主要有胃腸運動障礙、內在高敏感性、胃酸分泌、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精神社會因素等。FD患者臨床一般治療包括注意休息,戒煙限酒,進食清淡容易消化飲食,避免辛辣生冷粘膩不易消化食物,適量減少脂肪攝入等。臨床藥物治療目前主要包括促胃動力藥、抑酸劑、抗酸劑、根除幽門螺旋桿菌、助消化藥(包括消化酶及益生菌制劑)、抗焦慮抗抑郁藥物、胃腸受體調節(jié)劑等[5]。由于本病發(fā)病機制和病因仍然不十分明確,且無特效藥,故建議治療過程中要遵循綜合治療及個體化治療的原則,根據患者具體情況,選擇針對性藥物治療,提高患者治療依從性。
根據本病臨床表現(xiàn),其歸屬于中醫(yī)“痞滿”、“胃脘痛”、“嘈雜”、“噯氣”、“呃逆”、“嘔吐”等范疇。痞證的記載最早見于《素問·至真要大論》曰:“太陽之復,厥氣上逆,心胃生寒,胸膈不利,心痛痞滿”,提示痞的病因與機體脾胃受到寒邪侵襲有關;在《素問·太陰陽明論》云:“飲食不節(jié),起居不時者,陰入五臟則嗔滿閉塞”,提示飲食不節(jié)導致陰寒之邪進入五臟而發(fā)為痞證。張仲景在《傷寒論》中提出痞證主要包括寒邪凝滯和脹滿不通兩種,并對痞證進行了進一步的闡述和分析,并制定了完整的理法方藥。
中醫(yī)認為本病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情志不暢郁滯傷脾;或者體虛勞倦脾胃不足;或者飲食過量損傷脾氣;或稟賦不足,脾胃素虛;或者外邪犯胃導致中焦氣機不利,最終導致脾胃升降失職而發(fā)病。本病病機雖有食積、痰阻、氣滯等不同,但都以脾虛為本,屬于本虛標實,在治療上,必須注重脾虛這一發(fā)病的根本環(huán)節(jié)。本研究以健脾理氣為則,方用香砂六君子湯加減,方中以四君子湯為君,補充固護脾胃正氣;炒山藥平補脾氣之藥以助四君子健脾強胃;陳皮、法半夏、木香梳理脾胃氣運化功能機為臣;佐以焦三仙健胃消食;甘草和中為使,諸藥共湊健脾益氣,和中助運之功效。
本研究結果顯示,經治療,治療組總有效率、臨床癥狀積分、中醫(yī)癥候總積分均優(yōu)于對照組(P<005)。表明運用香砂六君子湯加味辨證治療脾虛氣滯型功能性消化不良,能夠明顯緩解患者臨床癥狀,臨床療效較好,值得推廣運用。
參考文獻
[1]朱恩林, 張北華, 康楠,等. 中醫(yī)藥治療功能性消化不良現(xiàn)狀述評[J]. 世界中醫(yī)藥, 2015,10(7):969-972,976.
[2]羅馬委員會.功能性胃腸病羅馬Ⅲ診斷標準[J].胃腸病學,2006,11(12): 761-765.
[3]中華中醫(yī)藥學會脾胃病分會.消化不良中醫(yī)診療共識意見[J]. 中華中醫(yī)藥雜志,2010,25(5):722-725.
[4]鄭筱萸. 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M]. 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2002:134-139.
[5]楊紅林.中西醫(yī)對功能性消化不良認識現(xiàn)狀[J]. 黑龍江中醫(yī)藥,2015(3):77-78.
(收稿日期:2017-01-13編輯:陶希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