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林棘
作為一個新聞人,適應各種形式的采訪是記者的職責。從事電視新聞工作,要與采訪對象面對面交流,對大家來說可能不是一件難事。但有時節(jié)目的需要十分特殊,需要有大量的采訪對象,就是我們所說的“海采”,大伙就有了一種畏難情緒。這時就需要靜下心來進一步的策劃、理解話題,保證與采訪對象的真誠溝通,順利完成采訪任務。下面我們就“海采”同大家一起探討一下更合理的采訪方式,讓“海采”為新聞增色。
新聞所涉及到的“海采”,顧名思義就是海量的采訪,通過采集不同對象的觀點,體現(xiàn)一個主題或話題,人為形成一種熱點。這樣的任務往往涉及到非常大眾的話題,比如有重磅消息發(fā)布的會議前后,或在重大節(jié)日期間,以及針對普遍社會現(xiàn)象而發(fā)起的熱點分析。新聞人是帶著責任與使命,在一些特殊的節(jié)點收集采訪對象的觀點的,是充滿正能量的正義事業(yè)。此時的記者,更是媒體向正方向引導輿論的代言人,必須擔負起這種責任。而對“海采”畏難,還有一個原因是記者暴露在眾人面前,別人的異樣眼光覺得不舒服。其實這也是媒體聚焦的一個反映,證明還是有人關注媒體的,這有什么不好呢?有了這種思想準備,就不再受畏難情緒的困擾了。
走上街頭進行“海采”,可不是碰到人就把話筒送上去那么簡單,一定事先刮起“頭腦風景”,打有準備之仗。具體來說,在采訪前,我們要根據(jù)自己的采訪目的列出一個詳細的采訪提綱,比如地點、對象、問題、可能得到怎樣的回答、采訪出現(xiàn)意外情況該如何處理等等。黨的十九大之前,遼寧電視臺策劃了一組喜迎十九大的海采節(jié)目,要求每個市提供50個采訪。接到任務后,我們就組織新聞中心的精干人員進行策劃,按照省臺的要求設計了6個話題,包括城市的印象、生活的變化及個人近期小目標等。這些話題都得到采訪對象的有效回應,任務按期提交完成。所以,只有在采訪前做好周密準備,心中有數(shù),真正舉起話筒的那一刻才會應對自如。
“海采”需要記者在不同的場合采用隨機發(fā)問的形式開展,這就要我們選擇人流比較集中的地方,比如商場、大街、學校、醫(yī)院等。此時就要分析采訪對象,對游客要談一些購物、休閑的話題,學生要說一些就業(yè)、創(chuàng)業(yè)的話題??傊浾咭獣Z嗑,談一些令采訪對象感興趣的話題,逐漸引導采訪對象進入主題,拿到我們想要的訪談內(nèi)容。此外,選擇合適的采訪對象也是一門功夫,什么樣的人愿意交流、能交流到何種層次,需要記者在多年的采訪工作中慢慢積累,鍛煉出一雙“火眼金睛”,提高交流、采訪的成功率。
在多年的采訪工作中,我們經(jīng)常會遇到這樣的情況,剛才還侃侃而談,只要攝像機一架上,麥克一伸出去,被采訪者立馬就回避了,或者表達起來語無倫次。這種在大眾面前害羞或者是膽怯的心理,其實很好理解。但是如何打消受訪者的顧慮,消除其緊張感,就是見證記者功力的地方了。我的經(jīng)驗是采訪記者拿著話筒,先不舉到前面,嘮一些對方感興趣的話題來“套磁”。攝像記者利用這個時機找好機位,調好設備后開機等待。此時采訪記者不知不覺中遞上話筒,順其自然,可能被采訪者可能就很快能適應了,也就一吐為快了。在過去的采訪中,這種循循善誘的辦法屢試不爽。
還有一點是,這種以親和、自然的方式面對,女記者是十分有優(yōu)勢的。一般人對女同志的戒備心理還是低于男同志的,溫柔大方、善解人意的女生更容易讓采訪對象打消顧慮,而女生的表達能力也優(yōu)于男生,更有利于溝通。當然這只是經(jīng)驗之談,良好的溝通能力是“海采”必要的條件。
“海采”不僅考驗采訪記者,對攝像記者也是一種考驗。策劃再精細,話題再精彩,場景雜亂無章也會讓這條采訪減分甚至被“斃掉”。采訪記者在與采訪對象溝通時,可能對采訪背景關注的比較少,這時攝像記者就要多留意周邊環(huán)境,哪里更適合采訪對象出現(xiàn)。攝像記者取景要有美感,要更有利于烘托采訪對象。在一番“偵察”之后,攝像記者可以提醒采訪記者和采訪對象,移動到更合適的采訪地點。相比于將機器架設在毫無特點的街頭、守株待兔式的做法,多場景街采的效果要好很多。
“海采”也可以設置固定的采訪環(huán)境。中央電視臺近年春節(jié)期間推出的《回家的路》,就在幾個主要城市的火車站內(nèi)設立了采訪亭,讓被采訪者走進亭子向家人朋友表達情感。這些根據(jù)話題設置場景的采訪,更有利于讓人置身其中,有感而發(fā),增強通感。
“海采”強度非常大,忙忙碌碌的工作之后對素材的整理十分重要。除了在采訪期間做好場記,在后期的整理上一定要清楚,做到與場記完全一致,避免“張冠李戴”將采訪對象的身份弄錯。同時,素材整理要以話題為主題進行分類。比如一天采訪20人,同一個問題有采訪了哪些人,都要分出類來,將同一話題的素材提供給編輯,便于后期制作。
總之,“海采”十分考驗記者的能力。海采隨機性大,被拒絕也是常有的事,記者要有良好的心態(tài),更要有一種韌勁,某種程度上要有一種“不要臉”的精神,采訪中要有理有據(jù)有節(jié),掌控好節(jié)奏。要充分展現(xiàn)出新時代媒體人的業(yè)務素質,克服困難,實現(xiàn)節(jié)目策劃的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