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漢市硚口區(qū)星火小學 曾貴利
不忘初心 讓教育回歸本源
——初探臺灣教育
■ 武漢市硚口區(qū)星火小學 曾貴利
2017年6月,我隨硚口區(qū)教育局參訪團來到臺灣苗栗縣頭份市進行了為期七天的考察,先后走訪了苗栗縣建國國民小學、頭份國民中學、苗栗縣立文英國中、尖山國民小學,在參觀校園、聽取簡報、觀訪社團活動中,臺灣教育所呈現(xiàn)出的自然生態(tài)讓我們反思:如何不忘初心,讓教育回歸本源?
童心是兒童教育之魂。尊重兒童的天性、培養(yǎng)學生學習興趣以及熱愛生活的能力,是基礎教育的第一要義。兒童的天性是什么?是純真,快樂和好奇心。參訪中,建國國民小學和尖山國民小學的合唱、舞蹈社團展示,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種印記不是來自合唱和舞蹈本身,而是表演中孩子們天然純真、快樂自在的狀態(tài)以及老師們的教育用心。作為成人,我們很容易將教育變成一件嚴苛的事,我們習慣于以規(guī)矩定方圓,久而久之,學習成為孩子們眼中的枷鎖,校園成為無趣的地方。一年級新生入學是“小毛猴”,六年級畢業(yè)已成“小大人”,在成長之間慢慢丟失了童真童趣。
建國小學的合唱表演一直穩(wěn)居全臺灣第一,老師們和孩子們練得很苦,每天堅持晨跑、練聲、排演,但從匯報表演時師生們自然而不做作的嬉笑中看得出來,他們樂在其中。尖山國民小學的舞蹈仿佛對此進行了詮釋,李校長告訴我們,他們在編排舞蹈時,就是堅持保護童心,展現(xiàn)童趣,給孩子們自主的空間。
由合唱舞蹈社團推想去:作為教育者,我們一直崇尚“學海無涯苦作舟”。一個“苦”字,抹去了學習的樂趣,抹去了學習的主動性。但作為辦學者,我們必須思考:如何將學校變成有趣的地方,激發(fā)學生學習的樂趣,讓興趣引領學習生活,并在學習的同時珍視與維護兒童的天性。
教育的第二要義是傳承民族文化。這里的文化不只是知識,更重要的是能力、智慧以及品德情感。臺灣校園師生平和而又彬彬有禮的問候;接訪者熱情而又細致的服務以及無處不在的各種志工身影……時時處處都在演繹著中華民族的優(yōu)良傳統(tǒng):溫良恭儉讓。
和祖國大陸一樣,臺灣中小學十分重視學生的品德教育,他們認為教育=人才+人品,而品德教育=品格教育+道德教育。為此,他們提出了孝順、誠信、尊重、責任、公正、關懷、自重、感恩、仁慈、同理心等十大品德特質,提煉了五條科學有效的教育方法:(1)身教言教,不要苛求;(2)循循善誘,耳提面命;(3)親子互動,氣氛民主;(4)分擔家務,負責盡職;(5)社區(qū)服務,積極向善。在具體的教育實踐中,他們堅持把立人放在教育的首位。一方面,遵循學生年齡特點和心身發(fā)展規(guī)律,以學生生活為半徑,抓住具體可感的人和事開展教育,讓學生豐富認知體驗,形成道德概念,養(yǎng)成良好習慣;另一方面,堅持從傳統(tǒng)文化中汲取營養(yǎng),重視經典誦讀和古詩教育,讓學生在感染和熏陶中完善自我。此外,學校還組織親子教育活動,在活動中展開吟詩、作畫、書法、朗誦等比賽交流,讓孩子的人格完滿方正,深深植根于傳統(tǒng)文化的土壤之中。
參訪中,我們發(fā)現(xiàn)有的學校開設了節(jié)氣課,校長說希望讓學生在節(jié)氣生活中體驗傳統(tǒng)文化習俗。他們提倡華人傳統(tǒng)文化的教育應該發(fā)生在生命真實的遭遇與體驗中,而不是概念化的語言。傳統(tǒng)文化是在生活里、在經典里、在大自然里,離開生命的遭遇、真實的體驗,文化就很脆弱。在許多學校,學生就是通過親手做木工、活字印刷、燒窯理解中國文化之美,并學習其中蘊含的各種知識和道理。
反思我們的德育以及傳統(tǒng)文化教育,雖然也有很多經驗性的成果,探索出了許多有實效性的途徑,但顯然還存在重概念、重說教、體驗性不夠的問題。如何創(chuàng)設生活實踐情境,以豐富的實踐載體讓學生去感受、去體驗是我們今后努力的方向。
臺灣教育的相關規(guī)定中提到:“教育之實施,應本著有教無類,因材施教之原則,以人文精神及科學方法,尊重人性價值,致力于開發(fā)潛能,培養(yǎng)個性,協(xié)助個體追求自我實現(xiàn)?!迸_灣還在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系統(tǒng)架構中明確提出了教育必須遵循的五大理念,即有教無類、因材施教、優(yōu)質銜接、多元路徑、適性揚才。在考察過程中,我們發(fā)現(xiàn)每一所學校都在充分尊重人性價值,尊重稟賦差異,尊重成長節(jié)律,在實施活化教學的前提下,開發(fā)并呈現(xiàn)了豐富多姿的課程形態(tài),為每一個孩子提供了寬廣的生長平臺。他們都實行小班化教學,每一所學校都開設了大量的校本課程,尤其是社團活動。校長們對于如何抓課堂教學或師資培訓談的并不多,重點放在如何因材施教,如何彰顯特色。如國民小學分別開設田徑、武術、輪滑、游泳、足球、棒球、健身操、校童聲合唱團等社團。尖山國民小學與文英國中分別發(fā)揮社區(qū)資源,開設陶笛社團等。最讓我們感動的是頭份國民中學,在他們組建的棒球隊中有很多是資源班(由身體、智力有殘疾的學生組成)的學生,孩子們在棒球活動中找到了自信和快樂,學校引領他們走上了尋找自我天賦的道路,真正做到了讓學生適性揚才、學有所長、學有所樂。在多元課程的陶冶之下,學生的團隊意識、合作精神、實踐能力和意志品質得到全面提升,充分體現(xiàn)了人文引領、科學取向、和而不同、互動共生的現(xiàn)代教育價值理念。
在參訪中,一路伴隨我們的都是家委會成員,他們讓我們感覺到家委會在臺灣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臺灣中小學都設有家長委員會,其成員由學生家長推薦,學校頒發(fā)聘書,任期三年。會長一般是當?shù)赜幸欢ㄓ绊懥Φ娜耸?。家長委員會的內設機構比較齊全,如活動組、服務組、財務組、義工組等。家長委員會有計劃地參與學?;顒?,如課程設置、教材選用、評測教師、學生申訴與獎懲等。根據(jù)需要,家長委員會還籌措捐贈一定的資金,用于學校的建設和發(fā)展。在交談中,我們還了解到家委會根據(jù)需要,經常組織家長做學?!爸竟ぁ?,如維護學校門口交通,照顧學生中午就餐,幫助學校整理圖書等。家委會向學校提供的資金要求專款專用,大到修建實驗樓、圖書館、校園網、運動場,小到購置儀器設備、圖書資料,家委會每年都會視自身實力幫助學校錦上添花,目的是使自己參與管理的學校更有辦學優(yōu)勢。可以說,家長委員會既是學校的合作伙伴,也是學校的后援團隊;既是學校的服務者又是學生的教育者。家委會的成員常常為自己能成為家長會的領袖而自豪,我們碰到的一位家委會成員,其孩子已從學校畢業(yè),卻要求繼續(xù)在家委會留任,為學校發(fā)展出一份力。
在參訪中,我們還發(fā)現(xiàn)一位特殊的成員一直伴隨著我們,他是社區(qū)的里長。由此我們發(fā)現(xiàn)學校與社區(qū)的關系也十分密切,學校的運動設施、圖書資料乃至信息網絡,節(jié)假日都對社區(qū)居民開放,而社區(qū)也給學校提供了豐富的資源支持。臺灣的教育真正實現(xiàn)了家庭、社區(qū)和學校的三位一體,并形成了社會機制。
反思我們的學校,雖然我們也設有家委會,并與社區(qū)保持聯(lián)絡,但家長和社會參與辦學的機制還不夠成熟,當然這些都將成為我們今后教育的生長點。
七天的參訪讓我們感受頗深的,還有臺灣的校園文化建設。幾所學校都沒有高大上的建筑,甚至連一塊電子白板都沒有,只有普通的大屏幕投影。但無論校園是大是小,到處都綠樹成蔭。教室走廊展出師生作品,校舍外墻裝飾宣傳作品。校園每個角落都充滿人文氣息和科學精神。帶我們參觀校園時,幾乎所有的校長碰到老師和學生,都會當著客人的面贊賞有加。當學生表演結束時,校長會帶頭鼓掌給予由衷的夸獎。校長溫暖如常,親切細膩的表現(xiàn)給我們每個參訪者以深深感染。
七天的參訪,我們有幸一窺臺灣基礎教育的一角。臺灣之行雖然短暫,但卻讓我們重新思考教育發(fā)展的方向和重心。無欲觀妙,守中成大拙,讓教育回歸本源,在回歸中豐富完善。
責任編輯 成 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