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志華
摘 要:體驗是促使學生“心動”的催化劑,是解決品德知行脫節(jié)問題的關鍵。教師應該以學生的生活體驗為基礎,組織、安排教學內容和活動,這是最有效的品德教學方法。在教學中,激發(fā)體驗興趣,提高學生的參與意識;多彩體驗活動,豐富學生的深切體驗;引導切身體驗,內化學生的個人品德。盡量把學生的目光吸引到課本以外的、無邊無際的生活世界中去,讓學生良好的品德能夠在生活中形成。
關鍵詞:生活;角色體驗;情境體驗;情感體驗;實踐體驗
《義務教育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指出:“兒童是在真實的生活世界中感受、體驗、領悟并得到各方面的發(fā)展的?!薄皟和返碌男纬稍从谒麄儗ι畹捏w驗、認識和感悟?!弊屔铙w驗走進小學品德活動教學就是一種能較好地解決上述問題的新型教學理念和教學形式。
“體驗”就是親身經(jīng)歷和感受。而體驗教學就是以學生生活體驗為基礎和一種重要的教學方式。簡單一點來說,就是要在品德的課堂上,以學生的生活為基礎,組織、安排教學內容和活動,盡量把學生的目光引到課本以外的、無邊無際的實際生活世界中去,讓學生經(jīng)過體驗等一系列的過程,更好地引導他們熱愛生活,學習做人,良好的品德才能在學生的實際生活中形成。
一、激發(fā)體驗興趣,提高學生的參與意識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敝挥挟攲W生對內容、情境發(fā)生濃厚的興趣,他們才會更傾心地投入。在教學中,為了讓學生能產(chǎn)生足夠的體驗興趣,教師可以在組織教學內容、設計教學過程、展開教學活動的時候,努力在貼近學生的真實生活、采用新的形式、創(chuàng)造生動形象的視聽效果等方面動腦筋。
例如,在教學“坐立走、有精神”一課時,教師首先組織學生觀看同學們平時生活中坐、立、走的錄像,再欣賞解放軍叔叔表演的各種隊列和規(guī)范的坐、立、走的姿勢,然后共同討論同學們平時學習生活中坐、立、走姿勢所存在的不足,結合解放軍叔叔的表演,分析坐正、立直、走穩(wěn)的基本要領,最后通過練習模仿、個別指導、小組比賽、模特表演等形式有效地訓練了學生的坐、立、走的正確姿勢。
二、多彩體驗活動,豐富學生的深切體驗
新課標指出,兒童是學習的主體,其品德的形成和社會性的發(fā)展,是在各種活動中通過自身和外界的相互作用來實現(xiàn)的。學生只有在一系列的、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中才能產(chǎn)生具體深切的體驗,進而使品德得以內化。
1.角色體驗
角色體驗是讓體驗者在生活、游戲及模擬情境中承擔或扮演一定的角色,從自己所承擔或扮演角色的角度,去體驗周圍的關系,以及自己在其中所應有的道德義務,并以此為參照,感悟該角色的實際承擔者所應該達到的道德境界。
在“我從哪里來”一課的課堂教學中,教師為了讓學生感受媽媽孕育自己的辛苦,設計開展了一個“當一回媽媽”模擬體驗活動。課上,教師與孩子們一起反背書包,扮演“懷孕的媽媽”。孩子們隨著教師的語言引導,跟著一起模擬體驗“懷孕媽媽”的不方便和辛苦。一節(jié)課下來,教師和孩子們都累壞了,孩子們也親身體驗到了,原來媽媽是那么辛苦,我們才做了一節(jié)課就累壞了,而媽媽要整日整天整月都這樣,生下我們后,還把我們撫養(yǎng)到現(xiàn)在這么大,多不容易呀!
2.情境體驗
因為小學生的情感帶有很大的情境性,容易受具體形象情境的支配,所以,在創(chuàng)設情境中,教師要注重進行情感的誘導,努力激發(fā)學生主體參與活動的熱情,以境育情。如,教學“遵守交通規(guī)則”一課,課前可先把教室布置成十字路口的樣子,人行橫道、紅綠燈……學生在教室就如身處交通十字路口一樣。一上課,教師便可先有選擇地請兩位學生從座位走到講臺處,然后有意識地給兩位學生評分(交通小標兵評比),引起學生質疑,為什么兩位同學到講臺,先到的同學反而得分低?當學生感到困惑時,教師再引導學生仔細觀察教室比起以往有何不同,再讓學生分組討論教師所評的分數(shù)是否合理,并說出理由。在此基礎上,請學生聯(lián)系生活實際評議,為什么要遵守交通規(guī)則。如此一來,學生通過具體可感的情境體驗,達成了行為目標。
3.情感體驗
情感是對客觀事物作出肯定或否定的心理反應的一種特殊的形式。在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jù)特定的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恰當運用實物演示、直觀圖像、音響感染等手段,對學生感官產(chǎn)生強烈的刺激,使之進入所創(chuàng)設的氛圍中,激起直覺情感;也可以根據(jù)教材難點,精心設計一些富于啟發(fā)性的問題引導學生,并借助想象對比、角色互換、心理移位等心理體驗的方式,讓學生在情感中通過想象來體察形象的思想感情,并從中領悟和把握品德的知識,感悟其中的道理。
請看下面的教學片段:
錄像:放學后,校門口,一位母親滿心歡喜地等待自己的女兒,當她看到女兒走出校門時,忙不迭迎上去,取下孩子身上的書包,遞上早已準備好的酸奶和點心,關心地問:“今天累嗎?快吃吧!”可是女兒卻滿臉埋怨:“煩死了!”自顧自地吃著東西往前走了,只剩下可憐的母親背著書包跟在后面……老師趁熱打鐵,出示了如下的內容:父母每天是如何關心照顧你的?他們自己的工作忙不忙?看了錄像,你有何感想?孩子們開始了熱烈的討論……
如今,獨生子女的特殊地位滋長了他們以自我為中心的想法,對父母長輩的一片愛心、苦心熟視無睹,為此,通過對父母日常生活工作錄像的觀察與回憶,啟發(fā)學生從內心深處體驗到父母生活工作的辛苦和對自己的關心愛護,從而激發(fā)學生關心體貼父母的情感,提高行為的自覺性。
4.實踐體驗
學生的校內外生活是品德課程資源開發(fā)的重要領域。把品德課由課內向課外延伸,讓學生在品德課的課前調查研究,了解情況,在課后實地考察,多元評價,讓學生根據(jù)教材內容和已有經(jīng)驗,走出課堂,拓寬品德的教學空間,促進學生從道德認識向道德行為的轉化。
例如,其他教學“手拉手,交朋友”一課后,不僅要讓學生認識班內的其他學生,還可以將學生帶出班級乃至學校,讓學生和校園內的小伙伴多交朋友,甚至與自己小區(qū)里的小伙伴開始各種不同的方式交往,并且在遇到困難時能主動找朋友幫忙,體會到交朋友所帶來的快樂感。這樣,把品德學科與生活緊密結合起來,不僅使品德的課堂教學具有生命的活力,更使學生成為一個社會人。
三、引導切身體驗,內化學生的個人品德
能夠觸發(fā)學生感悟的、真正有效的體驗,除了需要有興趣的驅動、活動的支撐,更需要有情感的伴隨和維系。與學生平等地交往,對學生由衷地關愛,給學生熱忱地鼓勵,跟學生友好地合作,讓學生勇敢地表現(xiàn)。
如學習“伸出我的手”,教師和學生一起交流自己身邊曾看到或聽到的,發(fā)生在學生周邊的一樁樁、一件件感人的事例,這不僅感動著學生自己,更會感染著別人,使學生對有困難的人的同情之情噴涌而出。在教學“辦一張自己的報紙”時,教師讓學生以小組為活動單位,定好報紙主題,然后同他們一起去采訪,鼓勵他們要勇于表現(xiàn)自己,友好地同組員合作。采訪中,學生深刻地體會到人與人之間的情感互動,體會到辦一張報紙是多么的不易,體會到勞動的偉大,更體會到要珍惜別人的勞動成果。
歸根結底,在品德課教學中,如果脫離了學生真實的生活和內心體驗,教育就成為蒼白的說教。那么就讓我們從“心”開始,用心感受,用心體驗,去發(fā)現(xiàn)生活中的真、善、美,真正引領孩子進行生活體驗,使學生真正成為自我生命的體驗者和創(chuàng)造者,從而由道德認識成功向道德行為轉化,使童真童趣閃閃發(fā)光!
參考文獻:
陳成國.新課程背景下的課堂德育[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