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邦華
摘 要:很多教育學者、教育專家疾呼:我們要把語文課轉(zhuǎn)化語言文字的訓練課。教學大綱里也規(guī)定:“要指導學生通過語言文字正確理解課文內(nèi)容,體會思想感情?!薄斑€要指導學生理解語言文字是怎樣表達思想感情的?!币簿褪钦f,課文的理解和知識的運用必須以語言文字的訓練為途徑,訓練的過程必須體現(xiàn)從語言形式到課文內(nèi)容,再從課文內(nèi)容到語言表達這種形式的全過程,只有這樣才能促進學生語文理解能力的發(fā)展。
關鍵詞:詞語訓練;思維訓練;加強朗讀;訓練語感
語言文字訓練是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學的基本點,也是語文閱讀和以后學習作文的必要前提,它也是低年級語文教學的重點。我們在教學中要運用恰當?shù)姆椒ê陀行У耐緩郊ぐl(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啟發(fā)學生動腦思維,培養(yǎng)訓練學生的語言文字的運用能力。
一、詞語訓練和思維訓練有機結(jié)合
語言是思維的外殼,思維是語言的內(nèi)核。只有把思維訓練和語言文字訓練有機統(tǒng)一起來,才能使語言文字的訓練更加完善。例如在教學《初冬》一文時,課文里有“茫?!边@個詞,學生通過自己看圖朗讀學習,很多學生都能理解“茫?!边@個詞,就是形容霧很大、廣闊、深遠。但是還有一部分學生不能理解,還顯得很模糊,那么就可以采取類推的方法,讓學生想一想:還有哪些景物也可以說成“茫?!?,學生就七嘴八舌地說出了許多,如茫茫的草原、茫茫的沙漠、茫茫的雪地、茫茫的大海等等。我們通過在實際運用中進行類比,用時不多,卻能使學生把學到的新知識與舊知識很好地結(jié)合起來,這樣學生就把知識學活了。正如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所說的:“如果知識變成了不能活動的廢物,不能進入‘周轉(zhuǎn),那不是知識;只有不斷發(fā)展深化的知識才是活的知識。”對低年級的學生進行了這樣的訓練以后,就使學生的思維得到了充分的發(fā)散,同時學生還可以更加準確地理解詞語的含義。
二、加強朗讀,訓練語感
低年級的學生考慮問題的層次不高,需要借助一些顯而易見的形式進行訓練。通過自己朗讀,有利于在學生的大腦里建立起“再造想象”的情景,并以此為橋梁,真正深入地理解課文內(nèi)容。例如《秋天》這篇課文第一段這樣寫道:“天那么高,那么藍,高高的藍天上飄著幾朵白云”,這里就是一處很好的語言文字的訓練點。學生通過自己的朗讀,知道這句話寫的是天的特點,再讓學生理解“那么”是什么意思,學生就能說出“很、十分、非常、特別”等意思來。學到了這一步我們還不能到此為止,我們還必須抓住這個有利機會引導學生再進行思考:如果用上這些詞語是否恰當?并且引導學生采用“換詞讀”的方式,結(jié)合課文原文進行比較。有的學生說讀起來顯得別扭,有的說讀起來有點拗口,有的說讀起來不好聽……這種難度的題材對于低年級的學生來說,只有通過朗讀,根據(jù)目的選擇不同的形式進行朗讀,通過比較,學生才會領會出詞語和文章的意思來,語感才會一天天地增加。這樣的訓練是遵循由具體到抽象,再由抽象到具體的認知規(guī)律,簡單易行。
三、采用對比,加深印象
在教學語言文字的訓練中,特別是對低年級的學生來說,對比是最常用的一種方法。因為通過對比最直觀,最易于為低年級的學生所接受。例如《初冬》一文第三自然段描寫“太陽”可算是作者精彩的一筆,怎么才能讓這么生動的文字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呢?采用對比法,把課文的原句作第一句:“太陽像個火球,慢慢地升起來,發(fā)出淡淡的光,一點也不耀眼”進行對比,哪句寫得好,學生自然會說出是第一句,但學生并不知其所以然??梢砸龑W生先找出第一句比第二句多的詞,再逐步一邊讀一邊理解這些詞在句子中的作用,第一句的重點詞一下子在學生的頭腦里鮮明起來,然后請學生表演朗讀,學生讀得津津有味。我們在教學課文時,可以采用對比法進行訓練,效果比較好。
四、展開想象,感受語言文字的美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都喜歡有趣的東西,而語言文字的趣味必須通過想象才能表現(xiàn)出來,才能感受到語言文字的美。例如在《初冬》這篇課文里,“那層厚厚的黃葉”引起了學生極大的興趣。他們說:踩上去像踩在棉花上一樣,像踏上松軟的沙灘……學生想躺在那里仰望夜空,想在那上面打滾,想用這些黃葉粘貼成一幅美麗的圖畫等等,學生把課文中的語言文字和生活中的切身感受融為一體。通過想象,拓展了語言文字的意義、情趣,也體現(xiàn)了語言文字的美。正如葉圣陶先生所說:“要求語感的敏銳,不能單從語言文字上揣摩,而要把生活經(jīng)驗聯(lián)系到語言文字上。
綜上所述,對于低年級的語言文字訓練教學,教師必須把課文內(nèi)容的讀與理解、體驗相互結(jié)合起來,一步一個腳印地訓練扎實,有助于低年級的學生對語言文字功底的掌握,達到很好的訓練目的。
參考文獻:
[1]陳瑤.課堂觀察指導[M].教育科學出版社,2002.
[2]陳向明.在行動中學作質(zhì)的研究[M].教育科學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