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友旺
時政新聞和法制新聞是政法新聞的主要組成部分。新聞素材的豐富性和濃厚的政治、法律意味是這一類新聞的主要特點。在人民群眾日常生活中,政法新聞既是國家發(fā)展的反映,又對群眾的日常生活有著一定的引導作用。政法新聞報道改革是事關新聞改革的重要因素,對政法新聞“民生化”改革與和諧社會建設之間的關系進行分析,可以讓政法報道更好地在和諧社會建設中發(fā)揮自身作用。
新聞媒體事關人民群眾基本利益,其在維護社會安定、引導主流輿論方向的過程中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政法新聞可以讓新聞受眾在第一時間獲取到國家的法律政策信息,也可以了解一些事關執(zhí)法機關和司法機關的重大涉法案件。在構建和諧社會的過程中,政法新聞需要借助自身的傳播功能,為群眾提供參與決策的新平臺[1]。
法治社會建設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中的核心環(huán)節(jié)。公民法律意識和法治觀念的提升,可以有效促進我國民主法制建設工作的開展。利用政法新聞加強法治內容宣傳,可以讓公民對自己的行為舉止進行約束,進而促進自身法律意識的提升。
輿論監(jiān)督是新聞媒體的一項重要職能。利用新聞報道的形式對一些群眾不知情的事物進行展示,可以讓法制新聞更好地發(fā)揮出維護正義和保障群眾合法權益的作用。根據和諧社會的建設要求,政法新聞需要成為推動執(zhí)法公正、司法公正的重要力量。
政法新聞的“民生化”改革,是對民生新聞所表現(xiàn)出來的靈活性、生動性特點急性吸收借鑒的新聞改革模式。從民生視角和普法工作兩方面入手,開展新聞報道,可以有效拉近新聞與觀眾之間的心理距離。對于政法新聞的記者、編輯人員而言,在政法新聞報道中遵循民本取向,可以讓政法新聞擺脫以領導為主的報導思維。以全國兩會報道為例,根據網絡渠道所獲取的調查結果,保障性住房、收入分配、物價調控、反腐問題、食品安全和環(huán)境污染等問題是人民群眾所關注的重要問題。央視在兩會期間推出的《聚焦兩會》系列節(jié)目,對兩會的具體內容進行了展示,《小撒探會》和《我有問題問總理》等欄目也重點關注了一些熱點民生問題。這種報導形式可以讓新聞受眾第一時間了解到政府在民生問題方面所采取的措施及這些措施所取得的成效。
以大眾角度為新聞出發(fā)點,可以讓政法新聞借助平民視角贏得群眾共鳴。對于新聞記者和編輯人員而言,民眾所需要的內容、新聞信息與群眾利益之間的聯(lián)系性,是新聞報道中所不可忽視的問題。以央視《今日說法》欄目為例,在6.26國際禁毒日前后,該欄目推出了與禁毒工作有關的節(jié)目,節(jié)目首先利用故事口吻講述了一些公安邊防部隊破獲的大型毒品案件,然后請專家利用法律知識講解毒品的危害等內容,這種新聞宣傳形式可以讓新聞報道更好地拉近與群眾之間的距離。
重大政法新聞的二次開發(fā),也是促進政法新聞民生化的有效措施。利用延伸報道增加政法新聞的服務性,可以讓新聞在分析事物本質的基礎上獲得受眾的認可。以中國青年報的《十九大報告為何不提GDP翻番目標》為例,該新聞針對十九大報告中未提及我國未來GDP翻番這一目標的問題,通過反映記者采訪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楊偉民同志的過程的方式,闡釋了這一問題的原因,現(xiàn)階段產能不足的問題已經成為了影響我國經濟發(fā)展的重要問題,通過質量、效率、動力方面的變革實現(xiàn)經濟增長,是我國當前所要采取的措施,在十九大報告中不提翻番目標,是貫徹新發(fā)展理念,推動黨和國家的事業(yè)全面發(fā)展的表現(xiàn)。這種對新聞細節(jié)內容進行深入挖掘的方式可以讓這篇報道的吸引力得到提升[2]。
新媒體時代的到來,讓微博、微信等工具成為了人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公開利用新媒體平臺加強與群眾之間的互動,也可以讓政法報道與民眾之間的聯(lián)系得到強化,例如公安部治安管理局官方微博“公安部打四黑除四害”會播報一些案件的進展及防騙知識、協(xié)查通報及報警技巧等內容。
政法新聞的民生化改革是增加政法新聞活力的重要措施,對政法新聞報道的正面作用進行充分發(fā)揮,可以有效促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工作的開展。
[1]李丹.淺析新媒體下政法新聞的困境與出路[J].新聞研究導刊,2017,8(15):230+275.
[2]柴舟,周麗瓊.淺談政法新聞“民生化”改革與構建和諧社會[J].新聞傳播,2017(12):168-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