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閩紅 房敬文
無線技術的迅速發(fā)展、移動通信資費的下調、移動設備的普及以及人們終身學習意識的不斷增強,使得移動新技術在教育領域催生一種嶄新的學習形式——移動學習。由于移動學習具有教育個性化、學習便捷性、情境相關性、跨時空性、交互性、移動性、及時性、超媒性以及泛在性等特點,可以為學習者創(chuàng)造出隨時隨地隨需要而發(fā)生的數字化學習,因此它將在未來教育中創(chuàng)造一個新的學習和教學模式。移動學習正以正式或非正式的方式融入帶越來越多人的工作、學習、生活中來。與之相伴,它的相關研究也引起越來越多領域專家、學者的關注。
百度CEO李彥宏在2016年烏鎮(zhèn)的互聯網大會中提出,移動互聯網的時代已經成熟。這意味著移動學習不再是僅限于理論上的研究,而是能夠切實應用到實際學習中去。移動學習在我國的理論研究眾多,但在基礎教育領域中,僅限于個別學科或非正式學習的使用是不夠的,如何將移動學習與基礎教育融合是當前教育技術應用研究的一個熱點?;A教育中學生的自制力薄弱,與高校和社會中的成年人有不可避免的差異性。為了避免時間的浪費和學生大量精力的投入,大部分學校選擇縮短或禁止學生使用移動設備學習。隨著國際化趨勢,移動學習向基礎教育邁進是不可避免的。移動學習將知識碎片化,豐富學生的課余生活,提高學生積極性,鍛煉學生的自我發(fā)展意識。發(fā)達地區(qū)在基礎教育中應用移動學習的方式已開展多年,教學效果在不同程度上有所進步,移動學習的優(yōu)勢顯而易見,在未來教學中的地位將不可小覷。作為一門新興技術,移動學習還面臨許多需要解決的問題,因此,探索移動學習在基礎教育領域中的發(fā)展前景,了解目前的移動學習技術尚存哪些問題是研究者們的研究重點,通過本文的研究也可為移動學習的其他領域提供參考。
移動學習在漫長的發(fā)展進程中一直未能有一個統一的定義,基于筆者目前對于文獻的研究,在這里將移動學習(Mobile Learning)表述為:是在數字化學習基礎上發(fā)展出來的,是一種在移動計算設備(如智能手機、個人數字助理PDA、平板電腦、便攜式筆記本電腦等)幫助下的、能夠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發(fā)生的學習,移動學習所使用的移動計算設備必須能夠有效地呈現學習內容并且提供教師與學習者之間的雙向交流。
基于短消息模式的學習:前期主要以短消息業(yè)務(SMS)為主,進行文本信息的共享;后期開發(fā)出多媒體消息業(yè)務(MMS),可以將文字、圖片、視頻和動畫壓縮至一個文件包進行共享,實現移動學習的交互。
基于網頁瀏覽模式的學習:目前兩種形式為基于WAP模式和基于Web模式。基于WAP模式主要指學習者利用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等移動終端設備,進行網頁瀏覽、資料查詢和實時的交互等活動。而基于Web模式主要指學習者使用客戶端的Web瀏覽器訪問服務器端的網頁,用戶在瀏覽器中顯示的網頁上進行操作。許多在線課堂、學校教學平臺都是通過這兩種方式進行學習。
基于App模式的學習:利用無線和移動互聯網技術,通過智能手機、電腦的應用商店進行下載,這些應用軟件容量小、種類齊全,具有極強的交互性和實時性,適合快速學習,目前發(fā)展迅猛,英語單詞的學習軟件就高達幾十種。
基于存儲模式的學習:移動終端具有內在存儲容量和擴充存儲容量,可將學習文字、視頻、課件等事先導入終端中,無須網絡即可進行瀏覽。隨著存儲容量的增加,這一學習模式一直是移動學習的重要組成之一。
隨時隨地學習:在信息快速傳播的背景下,移動學習最大的優(yōu)勢在于學習過程能夠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發(fā)生,移動互聯網技術、便攜式攜帶設備、大存儲知識容量都是為這個特性創(chuàng)造條件。
碎片化學習:學習內容可以不再是冗長復雜的,而是被分為多個部分,學生不必在同一時間將內容學習,而是通過合理的安排對知識進行整合重構,避免出現知識斷層。
交互式學習:移動學習中可以提供多種交互工具,即使在沒有面對面的情況下,學生與學生之間、學生與老師之間可以及時進行交流和探討,使學習過程更加生動自由。
個性化學習:學習者可以自由選擇移動設備上可以獲得的學習資源,根據自己的感興趣的內容進行學習,結合自身特點和需求進行個性化學習,使學習過程充滿樂趣,因而更加高效,使學習內容真正做到融會貫通。
國外移動學習自19世紀末開始在西方興起,主要集中在歐洲、北美的部分經濟發(fā)達國家。國外移動學習研究時間早,研究成果較為豐富。其應用領域已經涉及社會的各個層面,如中小學教育、高等教育、職業(yè)教育、遠程教育等,對社會各種人群全面展開。國外眾多移動學習項目開發(fā)了移動學習系統,在實踐應用中逐步得到認可,正在影響著整個教育領域。在基礎教育方面也相當系統和深入,通過移動設備增強課堂上教師與課堂的有效溝通,將課堂延伸到課外。如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人機交互研究項目、PEP計劃(Palm Education Pioneer)(該項目是當時世界最大的手持設備應用與基礎教育的研究項目)、WHIRL(Wireless Handhelds in Reflection on Learning),使得移動學習在基礎教育中的微觀層面得到了較理想的推廣和應用。
國內對于移動學習研究起步較晚,相比國外晚了6年,雖然從移動學習的理論基礎和學習環(huán)境有過深度剖析,但主要還是對于國外理論的引入和借鑒,仍然存在很多問題:第一,移動學習基礎理論研究相對薄弱,以致研究內容不夠深入;第二,在基礎教育中開發(fā)多種應用模式,卻不能使學習者從被動接受知識轉變?yōu)橹鲃荧@取知識,這還是說明其缺乏堅實的理論根基。因此,在未來幾年里,研究者需要進一步完善和深化理論研究,對移動學習應用模式進行實證研究,形成完整、可靠的理論評價體系,促進移動學習的深入落實工作。
本次研究以北京工業(yè)大學實驗學校初二年級部分班級作為問卷調查對象,共回收150份有效問卷。學生年齡分布在14歲上下,男女比例4∶3。
問卷調查采用“5點計分法”,分數越高代表開展移動學習的狀況越樂觀,從總分的頻率分布可以直觀得出結論,該校初二年級的學生對移動學習的開展持有較大支持態(tài)度。
問卷從四個維度來調查學生對于移動學習的認知:
(1)在“態(tài)度和準備”維度中的調查結果顯示,北工大實驗學校學生雖然大部分來自外來務工家庭,借讀生占多數,但學生對于移動學習的掌握較為熟練,個別同學不能夠掌握在移動設備上輸入文字或利用移動設備進行學習和制訂學習計劃。
(2)在“功能需求”維度下,結果顯示大部分學生認為移動學習是更加生動、形式多樣的,可以提高學習興趣。
(3)在“期望”維度下部分學生對于移動學習的抗拒來自于對學科知識的學習,學生相對更喜歡學習課外知識。
(4)在“適用范圍”維度下,大部分學生認為移動學習是適合利用短時間或是在家學習的,部分學生不希望利用空閑時間進行學習。
筆者又對學生和教師進行了訪談,學生在初二年級的3、5、7班各抽選了一名非京籍學生,這些學生的共同特點是:父母陪伴學生學習時間較少,學生更經常的還是使用移動設備玩游戲,但學生對于使用移動設備進行學習都很有興趣。老師則分別選擇了數學老師、英語老師和信息技術老師進行訪談,老師們對于移動學習都有基本掌握,目前市面上開發(fā)的英語口語學習軟件、數學短視頻教學軟件都是老師們在課下要求學生們應用的內容,老師一致認為學生移動學習與學生成長環(huán)境密切相關,家長應陪伴孩子進行學習。
綜上所述,對于移動學習的開展的局限性可以從兩個方面來看:
(1)主觀因素:基礎教育中的學生雖大多擁有移動設備,但對于其理解僅存在娛樂方面。缺乏正確學習方法的引導,對于移動學習好奇心大于求知欲。
(2)客觀因素:教師和家長均對于移動設備存有偏見;同時移動學習資源也不夠完善,資源中娛樂設計和知識體系不能真正做到相輔相成。
移動學習依托于無線網絡、移動互聯網和多媒體的技術的支持,能夠為師生提供更加便捷的學習交流方式,學生可以通過非正式方式進行學習和互動,滿足了新時代學生對于學習任務的要求。移動學習在基礎教育的研究中相對薄弱,這意味著這是一塊尚需開發(fā)的沃土。移動學習以它獨特的性質在高等教育、職業(yè)教育和成人教育中占據了一席之地,在基礎教育中,同樣需要移動學習幫助學生在課下進行知識的梳理,補充知識的獲得,學生與學生、學生與老師的交流,以滿足當今社會學習模式的需要。
移動學習的實現,需要相應技術的支持。目前我國移動互聯網技術發(fā)展迅速,4G網絡正向全面覆蓋邁進,無線網絡技術也正在進入火車、公交車等公共設施中;移動設備更迭交替速度快,功能增加,價格更加親民;WEP遠程應用技術日趨發(fā)展成熟。這些技術的提升和設備的支持,意味著移動學習在基礎教育中的實施有了更加便捷的途徑。
基礎教育目前存在資源分配不均,學生學習主動性不高等特點?;A教育的改革正向促進教育公平,培養(yǎng)創(chuàng)新型人才的方向發(fā)展。學生通過移動設備自主學習,與同學交流探討,可以提升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增強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移動學習中的學習資源可以通過網絡共享全國,地處偏遠山區(qū)的學生也可享受到發(fā)達城區(qū)的學習資源(課程、知識),解決資源分配不均現象。
政府部門應重視移動學習的實現過程,制定相應政策,開展一系列培訓活動,不但要對教師進行培訓,更要對家長進行移動學習的培訓和指導。中小學生的自制能力差,大部分的非正式學習過程是在家中進行,家長在此過程中應起到關鍵作用。配合學校老師的工作,以身作則,通過移動設備來幫助孩子進行學習。學生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長期進行移動學習,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加快移動學習在基礎教育中的實施過程。
在基礎教育中,學習者正處于自我學習意識發(fā)展階段,對于學習方法尚沒有系統的架構。首先應大力宣傳推廣移動學習技術,為學習奠定良好的學習基礎。樹立正確的學習理念,由經過培訓的教師引導學習者對于學習資源的使用。提升學生對于移動設備的使用技巧,尤其是中小學生雖然有移動設備,但通常只是了解其中的娛樂功能,要引導學生正確使用移動學習設備。促進學生個性化學習和自主性學習的提升,讓學生學會合作學習,加強創(chuàng)新意識,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習者通過初步學習,了解移動學習的優(yōu)勢,能夠專注投入到移動學習中去。
移動學習資源是移動學習得以開展的重要部分,適合的移動學習資源可以使學生快速進入到移動學習狀態(tài)中。目前市場上許多應用軟件是一些商人急功近利、不顧教育的基本原則所為,結果會導致學生沉迷或厭惡學習過程。好的移動學習資源,不論是在知識架構、交互方式還是版面安排,都應是最適宜中小學生觀看學習的。還可以同翻轉課堂、MOOCS、增強現實技術等相結合,提供更加具有指向式的學習方法。
移動學習作為一種新型學習方式,給學習者帶來隨時隨地的學習體驗。但對其的研究主要還集中在高校、職業(yè)院校和繼續(xù)教育上,而在基礎教育的研究主要表現在移動學習相關技術研究、移動學習設計研究、移動學習應用模式研究等,同樣缺乏理論基礎,不能與實踐很好地結合,對于移動學習應用中的調查和反思研究過少。因此,未來一段時間,研究者們應關注移動終端、資源和應用的深度融合,學習國外移動學習項目形成的理論、模式和經驗教訓,在實踐中展開拳腳,開發(fā)和構建適應我國九年一貫的義務教育國情和發(fā)展需要的移動學習模式,使移動學習成為學習型社會的主流學習方式。移動學習的發(fā)展將大大拓寬基礎教育的范圍,對學生創(chuàng)造力發(fā)展、教育資源公平化、終身教育以及個性化學習產生巨大的推動力?;A教育作為教育中的至關重要時期,其在革命性的教育信息化的進程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1]范文翔,馬燕,李凱,邱炳發(fā).移動學習環(huán)境下微信支持的翻轉課堂實踐探究[J].開放教育研究,2015(3):90-97.
[2]馬晨星,李瑩瑩.移動學習的發(fā)展現狀與策略研究[J].軟件導刊(教育技術),2015(5):34-35.
[3]王佑鎂,王娟,楊曉蘭,伍海燕.近二十年我國移動學習研究現狀與未來趨勢——基于中西方對比的研究綜述[J].現代遠程教育研究,2013(1):49-55.
[4]茆意宏,魏雅雯.大學生移動學習需求的實證分析[J].圖書情報工作,2013(8):82-85,90.
[5]呂森林.移動學習的現狀與發(fā)展趨勢[J].出版參考,2014(12):18-19.
[6]黃德群.國內移動學習發(fā)展研究[J].韶關學院學報,2014(2):25-32.
[7]劉斌,張曉婧,姚斌.移動學習發(fā)展若干問題的探討[J].景德鎮(zhèn)高專學報,2014(3):116-117.
[8]張楠.移動學習環(huán)境下高校實驗教學模式的創(chuàng)新和實踐[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4(10):225-228.
[9]郭紹青,黃建軍,袁慶飛.國外移動學習應用發(fā)展綜述[J].電化教育研究,2011(5):105-109.
[10]李浩君,徐佳程,房邵敏,謝蘇超.個性化移動學習路徑優(yōu)化策略應用研究[J].電化教育研究,2016(1):39-44.
[11]楊紅云,覃李靜,黎晨.近年來國外移動學習發(fā)展現狀研究[J].軟件導刊(教育技術),2016(3):91-93.
[12]武姝婷.大學生移動學習現狀研究[D].南昌:南昌大學,2009.
[13]李楠,李盛聰.2006—2011年我國移動學習研究綜述[J].職教論壇,2012(18):53-57.
[14]時榮.移動學習的發(fā)展和應用狀況綜述[J].信息與電腦(理論版),2012(12):177-178.
[15]丁坤堂,李煥勤.我國移動學習理論與實踐研究綜述[J].網絡與信息,2010(10):25.
[16]楊方琦,楊改學.近十年我國移動學習學術期刊論文的內容分析研究[J].遠程教育雜志,2010(6):39-45.
[17]胡立攀,李新成,唐國菊.國內移動學習的研究現狀與發(fā)展趨勢[J].中國醫(yī)學教育技術,2010(6):616-619.
[18]白俊,劉家勛.移動學習的發(fā)展現狀及其啟示[J].中國現代教育裝備,2007(5):125-127.
[19]張美琴.移動學習設備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現狀研究[D].南昌:南昌大學,2014.
[20]劉珍芳.移動學習是現代教育技術發(fā)展的新方向[J].中國電化教育,2005(9):37-39.
[21]Ahmed Alhunaiyyan,Rana A.Alhajri,Salah Al-Sharhan.Prospects and Challenges of Mobile Learning Implementation:A Case Study on Kuwait Higher Education[J].Journal of King Saud University - Computer and Information Sciences,2016.
[22]Jude Osakwe,Nomusa Dlodlo,Nobert Jere.Where learners' and teachers' perceptions on mobile learning meet:A case of Namibian secondary schools in the Khomas region[J].Technology in Society,2016.
[23]Bharat Inder Fozdar,Lalita S.Kumar.Mobile Learning and Student Retention[J].International Review of Research in Open and Distance Learning,2007,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