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歷史課講“活” 當學生盡職“引路人”
——記江津區(qū)李市中學好教師王文
“以銅為鑒,可正衣冠;以古為鑒,可知興替;以人為鑒,可明得失。”在江津區(qū)“十做十不做”好教師——李市中學王文看來,這是一名歷史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該注重引導學生養(yǎng)成的素質,也是孩子們學習歷史的主要目的之一。正是這句他最喜愛的《唐史》名句,激勵著他不斷追尋歷史教學中把歷史課講“活”。
懷著這樣的理念,帶著對教育事業(yè)的深情、對學生的摯愛,從教29年的王文給孩子們帶來一堂堂不一樣的歷史課,把枯燥的歷史知識演化為一場場精彩的“歷史大片”,引導著他們塑造自己的人生理念。
“王老師的課很有趣。一堂課下來,至少有60%的內容都不是課本上的,但又是和課堂內容緊密相關。每堂課我們都聽得津津有味?!边@是王文的學生對他的一致評價。
事實上,王文的課堂教學,并不僅僅只是有趣而已。
喜愛歷史、1995年因歷史納入中考而轉崗從事歷史教育的王文,深知薄薄的書本遠不能容納歷史的厚重,而學生僅靠學習歷史書上的知識,對歷史人物、歷史事件的認知及評價必然有所偏頗,這無助于他們形成正確的歷史觀,以及直面2014年中考改革后歷史科目占比越來越大的材料解析題。
于是,每一次新課,王文都會提前搜集相關內容,并鼓勵學生共同參與。課堂上,學生們在王文引導下對師生共同搜集到的、不同角度的材料進行剖析,最終得到對歷史事件或人物的綜合評價。
王文擔任班主任的初2018級(11)班學習委員趙玉漣,正是這樣課堂教學的受益者。在班里成績一直數(shù)一數(shù)二的她,剛上初中時還總習慣死記硬背,不太愛關注書本以外的知識。
一次在課堂上,王文講到貞觀之治,巧的是趙玉漣無意中才看過一篇關于唐太宗晚年大興土木、驕奢淫逸的資料,便在王文的鼓勵下,大膽講述出自己感受到“晚年唐太宗似乎也不那么‘英明神武’”,并以自己記下的實例予以論證。在同學們羨慕的眼神中,趙玉漣得到了王文的表揚。從此,趙玉漣就喜歡上了這樣的課堂。每周放假回家,她都會主動查找下周課程相關資料并作好預習,以備課堂上使用。
這樣的互動教學讓孩子們在課堂上都主動起來,更讓他們因此受益匪淺——歷史試卷的材料解析題,成為他們最喜歡也最拿手的題目。
對于家住李市場鎮(zhèn)、距離李市中學校有四五里路的王文而言,“朝六晚十”就是早上6點就要出門、晚上10點才能離校。
僅算課時,王文并不太多——剛剛結束的那一學年,他任初2017級、初2018級兩個年級5個班的歷史教學,每周15節(jié)歷史課,并任初2018級(11)班班主任。但他還是學校歷史教研組組長,承擔相關課題主研,并在教科處協(xié)助處理繼續(xù)教育、教研課題等,這對于不住在學校的王文,是一個極大考驗。
然而王文眼中似乎沒有困難——只要多放些時間在工作上,難題自然迎刃而解。他早上6點出門往學校趕,6點半領著學生一起跑操,然后是早自習、早飯……直到晚上10點學生歸寢、寢室熄燈后才離校。周一至周五,王文每天在學校的時間都超過16個小時。這段時間里,他要么在教室里,要么在去教室的路上,要么在辦公室埋頭準備相關材料……
在王文的妻子鄧忠秀看來,除非放長假,否則從星期天下午4點,到下一周星期六早上,這段時間家對王文都只如旅店。她每天早上起床時,王文就已去了學校;她每天晚上快睡著時,王文才拖著疲憊的身子回到家。如果有學生不幸患了病,王文接到電話會立即趕到學校,陪孩子到鎮(zhèn)上的醫(yī)院看病,等診療結束后再護送孩子回學校。一學期下來,這樣的情況會發(fā)生好幾次,而王文剛到家就往學校跑、陪著學生輸液到凌晨的情況,她已司空見慣。
即使忙到如此,王文對歷史教學教研的執(zhí)著也從未改變。正因為他的執(zhí)著,近年來,他先后撰寫的3篇歷史教學教研論文,分獲教研課改論文市級一、二等獎及區(qū)級一等獎;連續(xù)兩年在全區(qū)中考復習歷史工作會上作經(jīng)驗交流。
而王文,依舊是那位執(zhí)著而忙碌的歷史教師?!?/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