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雅莉
(西北師范大學附屬中學)
摘 要:從狹義文化視角出發(fā),簡要評說曾國藩思想中潛藏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精神,并以此祈望有助于推動學術界對曾國藩文化思想的源流與影響及其在中國文化史上的地位的研究進一步深化。
關鍵詞:中國傳統(tǒng)文化精神;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在中國近代史上,曾國藩是一個相當重要的人物。他力平太平天國,于危難中力挽狂瀾,才使?jié)M清王朝的命運得以延續(xù);他善識人才,舉賢薦能,以改變不良社會風氣及建立廉明政治為己任,滿清王朝才會在同治、光緒年間,出現(xiàn)振衰起弊的中興氣象,他也被稱為“中興四大名臣”之一。同時,他還注意個人的道德文化修養(yǎng),在立言、立德、立功上成就了不朽之業(yè)。
儒家文化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核心,其所提倡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思想更是中國文人歷來尊崇的信條。而曾國藩則是繼承了中國以儒學的綱常名教為核心的傳統(tǒng)文化,完全按照這種信條做人做事。他恪守“三綱五常”之道,他本身的“以禮自治,以禮治人”“勤、儉、謹、信”的自我修養(yǎng),其家訓等等,都反映了他是地道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之集大成者。
一、傳統(tǒng)的“內(nèi)美”思想:修身
儒家理想人格的核心是“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痹细菄栏褡袷剡@一準則,早年為自己立下諸如“修身十三條”等各種規(guī)矩,從少年起,就“困知勉行,立志自拔于流俗”;他接人待物豁達平易、謙遜自抑,一生朋友眾多,受人尊重。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痹鴩獎t是通過寫日記對每天的言行進行深刻剖析,并不斷要求自己:“要勤儉、要謙對、要仁恕、要誠信……”,數(shù)十年如一日,力圖將自己打造成“圣賢”式的人物。因此,“修身”是曾國藩事業(yè)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
曾國藩的這種“反求諸己”的自我省察精神反映了傳統(tǒng)的“內(nèi)美”思想,是“修身”理想的具體體現(xiàn)?!胺辞笾T己”不怨天尤人,不找客觀原因;“三省乎己”,追求完善人格,總結經(jīng)驗教訓。這是一種嚴于律己、積極負責的人生態(tài)度。曾氏正是通過這種“內(nèi)省”達到了“內(nèi)美”的境界,從而提高了自身修養(yǎng)。
曾國藩資質(zhì)“鈍拙”,但勤奮刻苦、性格倔強、志向高遠、意志堅定,非常人所能及。他埋頭苦干、百折不撓、持之以恒的做法正是體現(xiàn)了儒家積極入世的思想;他志存高遠、以天下為己任的理想,也與傳統(tǒng)儒家的個人理想相吻合。這些恰恰都是中國傳統(tǒng)文人心態(tài)的體現(xiàn)。
二、齊家有道,后顧無憂
《大學》云:“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痹鴩獨v來被人們認為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持家教子的最大成功者。
曾氏一直以其祖上留下的家風自勉,又在與家人不斷的書信往
來中,努力去發(fā)揚這些家風并建立有用的新家風。歷覽史鑒,引以為戒,所以曾國藩自勉:“決不做個敗家子?!彼麌栏褚蠹胰俗优骸白又冻x書外,教之掃屋、抹桌凳、收糞、鋤草,是極好之事……”,并在家庭成員中建立儒家所提倡的“孝悌”原則并以身作則:對父母孝順恭敬,對兄弟悉心教導。這些從其《家書》中都可見一斑。曾國藩還曾這樣總結家庭興旺的規(guī)律:“天下官宦之家,傳一代就蕭條了,因為大多是紈绔子弟;商賈之家,一般可傳三代;耕讀之家,一般可興旺五、六代;而孝友之家,往往可以綿延十代八代?!彼颂岢觥昂鸵灾渭摇钡乃枷胪?,還強調(diào)“勤以持家”,要求家庭成員和睦相處、克勤克儉,更要求做家長的要勤以言傳身教。所以,曾家子弟代代皆有英才。曾氏子孫、曾孫,甚至玄孫里,有很多是社會活動家、教育家、科學家……可謂人才輩出、英賢薈萃,而這都與曾國藩的儒家治家思想理念密不可分。
曾國藩是個好兒子,能使父母放心;是位好兄長,對待弟妹,關懷備至;他更是一位盡責的好父親,為兒女樹立了好榜樣。曾氏《家書》講求道德修養(yǎng)、人生理想、精神境界,與儒家的主張如出一轍,正所謂“齊家有道,后顧無憂”。
三、達則兼濟天下
孟子曰:“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痹鴩拇_是把“獨善其身”與“兼濟天下”完美地結合在一起。縱觀其一生,他治學,腳踏實地、勤奮嚴謹;他做人,理想高遠,努力執(zhí)著;他為政,兢兢業(yè)業(yè),盡忠無悔。他以天下為己任,把個人目標與社會理想結合在一起,通過為社會做出巨大貢獻,從而來彰顯個人的人生價值;為了實現(xiàn)這種社會化的人生價值,他又義無反顧,堅定執(zhí)著。這是一種對個體生命和社會發(fā)展的高度責任意識,也是儒家思想中“修身”與“治國”緊密結合的具體實踐。
綜上所述,曾國藩的確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集大成者。他不僅被看作中國近代史上一個重要的歷史人物,更被看作一種歷史的文化載體。其實,透過“曾國藩熱”的社會文化背景,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人們對他的種種關注,恰恰說明,處于變革時期而躁動不安的中國人,迫切企盼來自本族文化的滋潤,尤其渴望從這種文化所培育出的成功人士身上獲得啟迪。這啟迪,因同源同種同血脈的緣故,而顯得更親切,更實用,也更有效。
參考文獻:
[1]于潔.曾國藩家書精選[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8.
[2]蕭一山.曾國藩傳[M].北京:東方出版社,2009.
編輯 李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