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慧
讓生命“在場”:音樂審美體驗的訴求
楊 慧
當下,音樂教育更加注重人的發(fā)展,然而在音樂審美活動中尚存在著學生生命缺場的現象:有教師片面地將學生的認知當作審美,將實踐當作體驗。學生音樂審美體驗應是有“生命在場”的交流、內化、感悟、提升的過程。為此,教師應當喚醒、激活學生生命,并帶領學生超越生命。
音樂;審美體驗;生命在場
新課程改革以來,我們可以明顯感覺到音樂課程經歷了“知識中心論”到“學生發(fā)展論”的轉變,音樂課程更加注重學生內在審美品質的發(fā)展?!读x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音樂課程的價值在于為學生提供審美體驗,陶冶情操,啟迪智慧,音樂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學習應與音樂藝術的審美體驗有機結合。音樂教學的價值在于通過豐富的音樂體驗激活學生的審美感知,提升學生的審美品質,幫助學生獲得審美感悟,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
音樂審美體驗是一種心理體驗,是人們在認識音樂藝術的活動中表現出的意識與情感。音樂審美體驗是發(fā)展學生審美能力,提升其精神品質的途徑。而在當前的音樂審美活動中存在著學生生命缺失的現象。
1.缺失一:認知=審美?
一位教師在教學蘇少版《音樂》四下歌曲《憶江南》時,教師范唱歌曲然后提問:歌曲是什么情緒?旋律線像什么?然后教師講解連音線的概念,并提問:歌曲中有沒有連音線?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交流互動,很快認識了連音線。
音樂教學中,學生交流了、認知了,是否就是審美了?以上教學停留在認識、分析層面,學生的音樂審美處于機械的感知階段,表現為審美主體(學生)對審美對象(音樂作品)的單向體驗,這樣的教學往往不能調動學生的情感,音樂學習被窄化為音樂知識學習。
2.缺失二:實踐=體驗?
教學蘇少版《音樂》三上《司馬光砸缸》時,學生在問好歌中學習第一部分,然后教師創(chuàng)設故事情境,引導學生分句表演第二部分,最后唱一唱夸獎司馬光的樂句并選擇打擊樂器伴奏。整節(jié)課,學生在教師預設的流程中,參與各項實踐活動,教學非常流暢。
新課程注重學生的體驗,但實踐了、活動了,是否就是體驗了?本節(jié)課,教師把自己對音樂的理解簡單移植,學生機械參與實踐,看似熱鬧的音樂活動,實則缺少學生對音樂的感受與批判,缺乏學生對音樂的理解與生成,學生以旁觀者的姿態(tài)參與活動,當然也不會成為審美創(chuàng)造的主體。
(一)喚醒生命,追尋音樂的本體價值
兒童審美的過程是音樂與兒童生命相互作用的過程。作為教師,我們應激發(fā)兒童的學習興趣,喚醒兒童的審美意識,以音樂本體價值引發(fā)兒童情感的覺醒。
1.借助視覺符號,感知音樂結構。
奧爾夫說:“音樂始于人自身內?!碧嵘齼和瘜σ魳返姆磻芰?,培養(yǎng)兒童音樂審美感知能力,以視覺符號溝通聽覺,暗示音樂結構段落與表現方式的關系,催生兒童審美知覺,有助于增強學生的音樂審美體驗。
教學蘇少版《音樂》六上民歌《森吉德瑪》時,教師邊演唱歌曲邊依據歌曲樂句、結構、旋律的走向,畫出三個高低不同的蒙古包,通過視覺與聽覺的巧妙暗示,學生迅速知曉歌曲由三個樂句組成,第二樂句旋律最高,第三樂句旋律最低。三個樂句結構規(guī)整、曲調短小、節(jié)奏歡快。
兒童的聽覺體驗是建立在能夠感知音樂內在結構的基礎之上的。本課,教師將歌曲結構巧妙地融入學生的視聽之中,以期喚醒學生的審美意識,提升其審美能力。在審美客體、審美主體與時空環(huán)境組成的“音樂審美場”中,兒童潛移默化地進行音樂審美,積累感性經驗。
2.進行身體律動,表達音樂情感。
音樂是人類共同的語言,也是人類表達情感的重要方式。在音樂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借助身體的律動體驗音樂,并使這種體驗更為豐富,更為深刻,也更為主動。
在蘇少版《音樂》四上《彈起我心愛的土琵琶》一課的教學中,第一樂段教師引導學生用單手劃弧線的 “連”體現微山湖的寧靜與戰(zhàn)士的樂觀豁達,第二樂段用聲勢動作的“斷”體現戰(zhàn)斗的激烈與戰(zhàn)士的英勇,第三樂段是樂曲的高潮,且再現第一樂段,可以采用雙手打開劃弧線的方式體現樂曲力度的“強”,突出戰(zhàn)士們的喜悅與對未來的憧憬,在具有結構性的情感表現中,學生的音樂體驗與對音樂的情感完美結合,體現了音樂的以情化人。
在聆聽音樂的過程中,學生的感受和體驗是隨著音樂情緒與情感的變化而變化的。為此,在一系列的感性實踐活動中,教師應不斷鼓勵學生對樂句結構、力度變化、音樂情感的推動進行多維度、多方式的探索,通過思維與身體的同步,逐步建立和完善音樂感性經驗。
3.利用空間變化,傳遞音樂能量。
兒童音樂審美是從點到線再到面的逐層遞進的過程,是從一維空間到多維空間的過程。教學中,教師可引導學生利用空間運動感受音樂的張力與活力,發(fā)揮音樂想象,釋放音樂情感,體悟音樂意境,獲得共通共融的審美體驗。
在蘇少版《音樂》一下《小松樹》的教學中,教師可以讓學生通過走步與跑步的節(jié)奏運動,體會音樂織體與情緒的變化,可以創(chuàng)設情境:一棵小松樹會怎樣長大?一排小松樹、所有小松樹會怎樣長大?隨著情感的推進與身體的運動,學生自由地表達對音樂的理解,體會音樂多層次的變化,并獲得情感的升華。
音樂是聽覺的藝術,兒童在“聆聽”中首先獲得音樂感覺,進而產生音樂體驗,感覺和體驗形成音樂感性經驗。情境的創(chuàng)設,能量的傳遞,在音樂張力的作用下,學生產生更加強烈的學習欲望,且樂曲的審美價值也會得到很好的體現。
(二)激活生命,洞察音樂的內在情感
教學中,以審美的方式構建審美體驗,激活學生對審美表現性要素的感知和反應,能夠提升學生的音樂素養(yǎng)。
1.激發(fā)兒童審美興趣,引發(fā)想象。
在蘇少版《音樂》三下歌曲《編花籃》的教學中,教師通過特色樂句“甩腔”的學習與動作亮相,吸引了學生的注意,然后問題引領:姑娘們采了幾朵紅牡丹?幾朵黃牡丹?什么時候過小橋?什么時候下山坡?富有指向性的語言讓學生在體驗中學習,并將知識技能的學習與審美體驗完美結合。
音樂審美的過程應該是認知、感知、選擇、內化、思考、想象的過程。情境式的語言能引發(fā)學生的想象,能讓學生將知識技能巧妙地融于音樂感知之中,當知識技能學習為體驗的產生服務時,學生便會產生深刻的理解,也就自然成為審美創(chuàng)造的主體。
2.遵從兒童內在需要,豐富審美經驗。
音樂審美的過程是兒童與文本、音響相互作用的過程。教學時,教師可以通過聲音的高低變化、學生的身體律動,引發(fā)學生情感上的變化,進而讓其對音樂做出自己的審美判斷,并更好地表現音樂。
在欣賞蘇少版《音樂》五下《森林狂想曲》時,在學習第一主題,初聽音樂階段,教師鼓勵學生用手指隨著音樂跳舞,體會音樂的情緒;再進行范唱、展現圖譜,引導學生學習樂曲中“同頭異尾”的表現形式;最后體會主奏樂器的變化,讓學生進一步熟悉主題,并給音樂命名“靈動的舞蹈”,如此,便培養(yǎng)了學生的音樂感受力和想象力。
對音樂本體的認知與音樂審美體驗,應是手段與目的的關系。在創(chuàng)設的情境中,教師結合范唱與圖譜,引導學生將聆聽感受通過身體表現出來,不斷積累學生的審美經驗,提升審美修養(yǎng)。
3.聯系兒童生活體驗,進入審美之境。
音樂來源于生活。在音樂教學中,教師應依托音樂本體,聯系兒童生活,構筑生活化的體驗情境,并以此讓學生對音樂內在表現力的反應更加靈敏,從而獲得美的感受,進入美的境界。
在蘇少版《音樂》六上《山村來了售貨員》的教學中,教師通過提問 “生活中你是怎樣購買物品的”來吸引學生,然后抓住特色樂句“叫賣調”,讓學生聆聽、演唱并記住特色樂句。學生整體聆聽時找出特色樂句,產生對樂曲情境的審美意象,然后逐步體會樂曲的變化及民族樂器嗩吶的特色,這體現了音樂教學的連續(xù)性和音樂與文化的交融。
個體審美經驗的形成與審美感受的提升是同步的。以上教學密切聯系兒童的生活經驗,并從音樂的特性和兒童的內在需要出發(fā),將兒童對音樂的感知和體驗轉化為審美感性經驗,進而將這些內心感覺和經驗轉化為外在的音樂形式,并把音樂感覺用藝術形式表現出來。
(三)超越生命,走向兒童的精神生長
1.多形式的結合,從有意到無意。
審美是一種特殊的精神活動。在音樂教學中,教師可將學生的音樂審美直覺,音樂審美知覺和音樂審美判斷全面調動起來,并對音樂審美對象所提供的信息進行加工創(chuàng)造,然后在實踐體驗的過程中,理解音樂的感性特征與精神內涵。
如:蘇少版《音樂》五下《森林狂想曲》一課的教學中,學習第三主題時,教師引導學生在音樂最高音“l(fā)a”處敲擊碰鈴,并讓學生用雙手打開的形式體驗音樂,感受奇異花共開5次,再用課件標注、接唱的形式,讓學生感知“l(fā)a”的節(jié)奏及力度變化,這樣學生便在多形式的體驗中獲得了審美感受。
2.多維度的滲透,從整體到局部。
學生對音樂的理解需從多個角度進行,在教師精心的教學預設中,要經過多次碰撞、交融、對話、生成,才能最終走向一種更高層次的理解,這個過程既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的體驗生成,又能提高學生的音樂審美能力和音樂素養(yǎng)。
仍以《森吉德瑪》的教學為例,教師范唱引發(fā)學生的情感,學生隨著教師的演唱畫旋律線條(蒙古包),體會歌曲樂句的特色與音高變化,再用接唱方式學唱歌曲。在聽覺體驗的不斷積累中,教師指導學生突破第二樂句的高音難點。
本課,教師通過范唱引發(fā)學生的情感共鳴,以畫蒙古包的形式,讓學生進行審美感知,以接唱、指導性歌唱解決高音難點,逐層深入,化難為易,讓學生的審美經驗逐漸向更高層次發(fā)展。
3.多層次的體驗,從共性到差異。
學生是在各種音樂實踐活動中,通過師生互動,豐富情感體驗,提升審美體驗,拓展人文體驗的。在《小松樹》一課的教學中,教師設置問題:活潑的小松樹怎樣歌唱?迎著風雨的小松樹怎樣歌唱?歌曲的速度、音色、情感有什么樣的變化?雨過天晴后的小松樹會怎樣演唱?問題的引領讓學生的情感在角色變化中不斷地生成、升華。
教育的過程是幫助兒童形成自我經驗,引導兒童領悟生命價值的過程。以上教學,以音樂變化的張力體現兒童音樂表現的張力,觸動兒童的“移情”潛能,在共性的發(fā)展中體現個性的差異,并以知識、能力、審美素養(yǎng)的提高促進兒童身心和諧發(fā)展。
總之,音樂教育應關注兒童審美感知力、審美判斷力、審美想象力、審美創(chuàng)造力的發(fā)展。為此,教師要在以構筑“生命在場”的音樂審美體驗的實踐過程中,通過浸潤式的育人方式,喚醒兒童的審美興趣,調動兒童的情感,讓他們在知識、能力、情感態(tài)度的全面提升中獲得發(fā)展。
[1]張璐.音樂審美體驗中的情感與想象[J].九江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1):105-108.
[2]貝內特·雷默.音樂教育的哲學——推進愿景[M].熊蕾,譯.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11.
[3]戴維·埃里奧特.關注音樂實踐——新音樂教育哲學[M].齊雪,賴達富,譯.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9.
注:本文獲2016年江蘇省“教海探航”征文競賽一等獎,有刪改。
G623.71
A
】1005-6009(2017)49-0056-03
楊慧,江蘇省連云港師范專科學校第一附屬小學教育集團(江蘇連云港,222006)教師,高級教師,連云港市音樂學科帶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