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邵武市實驗小學 李燕芳
識字是閱讀和寫作的必備基礎,是學生學習一切知識的前提和條件。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是識字教學。基于此,我們必須高度重視低年級識字教學,將識字教學當作重要的教學任務來落實。針對當下的識字教學逐步被信息化取代和削弱的現(xiàn)狀,我們需要認真研究識字教學的有效策略。因此,筆者結(jié)合自己的教學體會,提出自己的做法和看法,提出有效的實施策略,真正落實“學生主體,快樂識字”的教學要求,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孩子的終身學習和個性發(fā)展打下堅實的文字基礎。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币虼?,教師可以利用各種小學資源和技術手段想方設法為學生創(chuàng)設識字教學的情境氛圍,讓學生在直觀形象和富有啟發(fā)性的環(huán)境中輕松習得知識,寓教于樂。教學一年級下冊《識字一》時,我們會發(fā)現(xiàn)編者用“多彩的春天”來總領全單元,這個單元出現(xiàn)了8個四字成語,都是描寫春天美麗的景物的,它們有聲有色,有動有靜,整齊上口。我在預設本課教學時,首先利用多媒體課件播放春天美麗的風光,讓學生自己觀看欣賞,邊聽邊賞,然后用完整的句子把自己看到的、聽到的告訴大家。再要求學生思考:視頻中的小動物們各自在做什么?教師提示,黃鶯在唱歌,我們可以用“鶯歌”來表示;燕子在跳舞,我們可以用“燕舞”來表示。隨后教師相機出示詞卡──鶯歌燕舞。進而利用這種方法逐個解決詞語的學習,養(yǎng)成學生“觀察——思考——表達——閱讀”的識字習慣,這樣讓學生們感受到景物之美以及閱讀漢字的音韻之美,在此基礎上,教師在反復引領學生學會用閱讀來表情達意。
利用網(wǎng)路信息技術資源進行識字教學,效果非常好,既可以克服空洞說教的呆板,又可能拓展識字渠道,讓課堂變得豐富多彩,學生的識字興趣也得到極好的培養(yǎng)。第一,可以利用學生愛打游戲的習慣,讓學生在動畫游戲中學習漢字。第二,可以利用網(wǎng)絡教學視頻引導學生識字。第三,可以利用識字軟件自己組合進行個性學習漢字。人教版教材在每個單元都設計了一個版塊“我的發(fā)現(xiàn)”,一年級在這個版塊中主要以造字規(guī)律和識字方法為主,因此我們需要用好教材一個版塊。例如,一年級下冊的六個單元側(cè)重點各不相同,園地一是加換偏旁識字;園地二是加減識字;園地五是反義識字;園地六是加減一筆識字。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課件在動畫圖片上進行演示,讓學生猜一猜、想一想、說一說、讀一讀、比一比,這樣就能將信息網(wǎng)絡資源很好地移植到識字教學中來,大大提高了識字效率。
當下的許多小學語文教師受自身素質(zhì)的影響,總是不能全面理解課改精神,喜歡做表面文章,缺乏對傳統(tǒng)識字教學精髓的借鑒和傳承,使得識字教學一直在低谷徘徊?;诖?,我們低年級語文教師可以挖掘和融合傳統(tǒng)文化元素,增強教學的人文性和藝術性,在豐富內(nèi)容的同時促進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比如,我國傳統(tǒng)識字經(jīng)文《三字經(jīng)》《百家姓》《千字文》等等都是以三字句或者四字句為主的教育素材,朗朗上口而且符合韻律,學生誦讀興趣很高,非常切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因此,我就極好地利用了這個教學資源,利用多媒體將相關內(nèi)容印發(fā)或者展示給學生,引導學生反復誦讀并進行識字儲備,讓他們在學習中懂得許多做人的道理。
生活是知識的源泉,我們要引導學生走進生活進行識字教學,開展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從生活中來汲取識字的養(yǎng)料,增強生活中的識字量,利用生活現(xiàn)象開展系列識字教學活動。我們可以開展“參觀類識字”“購物類識字”“收集類識字”“圖卡類識字”“游戲類識字”等活動,讓學生在大量活動中開闊視野,增強興趣,學得生字,提升素養(yǎng)。比如,我就在教學中開展“水滸人物卡”“三國人物卡”“熊出沒動漫卡”等卡片識字方法,讓學生在收集卡片中學習生字,并進行認字比賽,展示成果收獲成功。
低年級識字教學,需要很好地進行歸類教學,通過對形近字和同音字等特殊類別的漢字的優(yōu)選甄別來提高識字效率。比如在接觸到偏旁相同的漢字時,就需要進行歸類教學,像“撿、捻、拾、捕,摸”“請、情、清、晴”等形近字,必須通過分析偏旁的異同,引導學生進行甄別,記住兒歌、多媒體等手段強化異同點,促進識字效率提升。比如教學“請、情、清、晴”時,我們可以引導學生觀察相同點和不同點,讓學生知道這些字都和“青”字旁有關,“請”和說話有關、“情”與心有關、“清”和水有關、“晴”和太陽有關等知識,這樣學生就會舉一反三,也會收到舉一反三的好效果。
【1】教育部基礎教育司語文課程標準研制組.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解讀(實驗稿)【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2】張亞玲.提高小學低年級識字教學的有效性策略探究【J】.中國校外教育,20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