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昆山市淀山湖中心小學校 周 蕾
淺談如何讓學生在古詩教學中獲得美的體驗
江蘇省昆山市淀山湖中心小學校 周 蕾
古詩是中華民族藝術寶庫中的一顆璀璨的明珠,它凝煉含蓄的語言,深邃的意境,倍受人們的喜愛。在小學階段,充滿文化氣息和教育意義的古詩詞一直伴隨著學生的成長,教師要選擇靈活多樣的方法,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能力。
熟讀成誦 讀詩作畫 披文入情啟發(fā)想象
自古以來我國許許多多文人墨客留下了無數膾炙人口的古詩。詩中的畫面美、情感美、意境美與藝術妙筆融為一體,有著特殊的審美教育功能。同時,詩歌鑒賞對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科學素養(yǎng)以及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都有著很大的作用。因此,我們教師應更新觀念,創(chuàng)設氛圍,優(yōu)化教學,在課堂教學中充分挖掘古詩中的美,讓古詩教學成為學生美的享受,讓古詩真正進入學生的心靈。
古詩的語言美,首先是指語言的音樂美。古詩語言簡練,句數整齊,節(jié)奏鮮明,韻律和諧,朗朗上口,讀起來自然而然產生音樂美。如何引導學生感受和理解古詩的語言美呢?我認為在古詩教學中應該把朗讀作為主線貫穿始終。首先,應該指導學生把古詩的每個字都讀正確,其次要引導學生讀出節(jié)奏,最后熟讀成誦。如在教學《絕句》這首詩時,在指導學生大致了解了詩意后,我讓學生高聲朗讀。“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寒/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敝笇W生讀出詩的節(jié)奏和重音。反復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yǎng)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讀多了學生自然成誦,也使學生在讀詩的同時,品味到了古詩的語言美。
所謂“詩中有畫,畫中有詩”,一首詩往往就是一幅畫。學習時教師應設法引導學生“讀詩作畫”,把古詩變成一幅生活畫或風景畫展現在學生眼前,讓學生欣賞到古詩中的畫面美。
例如,楊萬里的《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边@句詩對景物色彩的描繪非常鮮明,蓮葉之“碧”,荷花之“紅”。在教學中,我抓住古詩“詩中有畫”這一特點,把“詩”與“畫”巧妙地結合起來進行教學,通過簡筆畫,喚起學生豐富的想象,引導學生深入體會古詩的畫面美。再如在教學《江雪》這首古詩時,我讓學生用簡筆畫勾勒出一座座山、一條條小路、一艘小船、一位漁翁、一片寒江等,構成了一幅寒江獨釣圖。然后在觀察圖畫的基礎上,啟發(fā)學生思考,幫助學生理解詞語,理解詩句。將詩與畫巧妙結合,一個集萬千孤獨于一身的漁翁形象在學生的心目中就活起來了,從而讓學生對詩中的畫面有了更深刻的感受。
狄德羅曾說過:“沒有感情這個品質,任何筆調也不可能打動人心?!比魏我黄恼露际怯懈卸l(fā)的,古詩更是如此。古人往往“情以物遷,辭以情發(fā)”。古詩所抒發(fā)的是詩人當時的內心世界。情感是古詩教學的重要紐帶,因此,在古詩教學中,教師應引導學生“披文入情”,使學生體會古詩中蘊含的豐富情感,通過審美體驗,得到心靈的陶冶。
由于受年齡、閱歷、知識等諸多因素的限制,小學生對詩詞中所包蘊的情感似乎往往很難體驗出來。針對這一情況我采取了以下幾種方法進行教學:首先,在古詩教學中,要避免過多講解,應讓學生反復誦讀,在讀中感悟,在讀中體會詩人當時的心情。其次,教師除了要用貼切、優(yōu)美的語言描述外,還可充分利用多媒體這一教學手段,創(chuàng)設情境,使學生披文入情,從而與詩人產生共鳴,感受意境之美。如在教學《元日》這首詩時,我先播放了一段過年時家家戶戶張貼春聯放鞭炮的視頻,并配以《新年好》的背景樂,學生一下子置身于優(yōu)美的意境之中,仿佛身臨其境。在這樣的情感地熏陶下再學古詩,學生很快進入了古詩中的情境。又如在教學《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時,在引導學生理解“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時,我們同樣借助多媒體,引導學生進入李白送孟浩然的感人畫面,體會李白和孟浩然之間的深厚友誼。最后,我還采用了將還古詩用歌曲的形式唱出來的方法讓學生體會古詩的情感美。如在教學《江南》這首詩時,我就為這首詩配上了音樂編成曲子唱出來,學生們興趣盎然,紛紛想學唱,充分調動了課堂氣氛。也讓學生在唱歌的過程中體會了詩人的感情。
意境,是指文藝作品中所描述的生活圖景和表現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種藝術境界。入境,是讀古詩的根本。在古詩學習中,教師應啟發(fā)學生展開豐富的想象,去感受古詩中的意境美。
例如,在教學《泊船瓜洲》一詩時,我先讓學生聽我范讀,想象出詩人吟誦這首詩可能是在什么時候,是站在什么地方,是看著哪兒吟誦的。然后對照著古詩來想一想在這明月之夜,詩人站在船頭或者江岸眺望江南,他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讓學生覺得此時自己就是詩人,最后讓學生來扮演詩人,把自己站在船頭或者江岸眺望江南,看到的、想到的告訴大家,從而感受古詩的意境。
再如,在教學《尋隱者不遇》一詩時,我首先指導學生弄清詩的大意,然后引導學生展開想象:“詩人在松樹下會問童子什么呢?你能根據童子的回答展開想象進行補充嗎?假如你是童子,你會怎么回答詩人呢?”接著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對提出的問題一一進行作答,并讓學生分角色進行對話表演。學生將《尋隱者不遇》的尋訪場面生動地呈現在了課堂上,初步感受到了詩的意境。學生通過想象和表演,也領悟到了“問”字所蘊含的意境美。
常言道:教學有法,教無定法。我認為無論我們采用什么樣的教學方式,只要學生能在古詩教學中獲得美的體驗就是我們根本的目的。所以,我們語文教師尤其應身體力行,更新觀念,創(chuàng)建氛圍,優(yōu)化教學,引導學生隨著詩人所表達的感情產生共鳴,隨其悲而悲,隨其喜與喜,讓這古典文學精華,滲融于學生的血液中,使學生在詩歌的滋養(yǎng)中得以鮮活的成長,與詩歌相伴,芬芳一生。